那天逛古鎮,看到一輪水車作為裝飾,矗立在路旁,充滿浪漫風情,又有一種質樸的美,瞬間把人們帶到水車輕搖,暮歸唱晚的舊時光。
水車,鄉間的灌溉工具,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它已退出農田,但之前,水車可是珍貴又實用的農具。
它工作的時候,一半在水裡,一半在外面,逆流翻轉,如風車,如歲月,一頁頁、一年年翻過。又如人生,車輪滾滾,車水淙淙,逆水而上。
《水車轉啊轉》是蘇州作家蔣坤元的又一本代表作,作者以水車做書名,寓意人生如水車,車輪不閒,把川流不息的生活引向高處。
與《四十才是青春》這本創業史不同,它是一本回憶錄,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自己及親人們的生活,一些生活軌跡以及溫情往事。
著筆細微,筆調溫暖充滿正能量。那些親人之愛、鄰裡之情、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全書分為三輯,作者父親老蔣的故事佔了三分之一,足足139篇,可見父親在作者心中的位置多麼重要。
作家蔣坤元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蘇州渭塘騎河村,追溯起來,他的祖輩原是地主,因小人嫉妒陷害,招致一場飛來橫禍,蔣家從此敗落。
他的祖父蔣慎伯,父親叫蔣榮根。祖父不識一字,8歲就給地主家做長工,吃盡苦頭。他看重文化,所以就讓識字的人給剛出生的兒子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蔣榮根,寓意光宗耀祖。
好名字帶來好運氣,成年後的蔣榮根斯文儒雅,無論處世還是工作都很出色,很快脫穎而出,成為騎河村團支部書記。
上任後的蔣榮根敢為人先,遇到困難總是衝鋒陷陣最前面。他胸懷坦蕩,付出最多,卻總是「吃虧」,不計回報。
在1959年的插秧時節,渭塘公社黨委副書記要來視察。大隊書記覺得他很難對付,就讓蔣榮根接待。
蔣榮根並不覺得是個苦差使,反而覺得這位黨委書記和善好相處。
他領著書記來到田間地頭,這時大家都在忙碌著。朱書記脫掉鞋子下到田裡幹活,他也捲起褲腳下了田,兩人跟在一群婦女後面插秧。
他們在田裡幹了一個多小時,大家看到兩位幹部都下田了,也都來了精神,紛紛加快速度。
那一天,他們比平時多插了三畝的秧。
第二天,蔣榮根便召集生產隊長開會,以朱書記插秧為例,教育大家不要忘記勞動人民的本色。
這種趁熱打鐵的現場教育來效果很理想。
還有一次,一位退伍老兵復原回鄉,老宅房屋坍塌,沒地方可住,蔣榮根先安排他住小店旁邊的空房子裡,後又給他申請磚頭、木樑、石灰等材料,幫他建了兩間平房。
退伍老兵保家衛國,如今卸甲歸田,理應有安居之所。蔣榮根這一舉動,暖了人心,也給其他幹部做了很好的榜樣。
從這一輯的故事裡,我讀到了一個熱愛勞動,愛護家人、尊重女性、有襟懷有擔當有智慧的蔣榮根。
作者文風古樸自然,讀來清新。讀完才知道,蔣坤元老師成為作家、企業家,又培養出優秀的兒子,是有跡可循的。祖上庇蔭,良好的基因、家風傳承,才有了今天家族的繁榮。
第二輯,主要講述了作者兒時的故事。
《祖父的草鞋》《拉石磨》《花生香》《水車轉又轉》……僅聽名字,就能感受到清新的鄉村情懷。
我仿佛看到了幾十年前渭塘的鄉村風光:半入水面的歪脖子樹,一片油菜田,搖頭晃腦吃草的小毛驢,苦楝樹下打盹的老爺爺,水車旁邊玩耍的孩童……
一棵樹,一條路,幾個人,一片生活,一段回憶。
第三輯《吳哥情意》,這一輯主要講述作者兒時在江南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賣餘糧的故事》印象深刻。蘇州河網密布,運糧的工具主要是船隻。作者坐在船上,兩隻小腳丫撲騰著水面,濺起一朵朵水花。船上的餘糧是交到糧管所的,裝了滿滿三隻水泥船。
那時鄰裡關係不像現在漠然,都是集體出行。在天朗氣清的日子裡,十幾個男人來來往往,忙忙碌碌,賣完餘糧,就買些肉和菜,大家一起吃喝,好不熱鬧。
渭塘糧管所是這樣的:依水而建,圓圓的糧倉就像蒙古包,古樸又神秘。
沿岸停泊了許多船隻,都在候著,等著檢驗員檢測稻穀是否合格。
這和我家鄉交公糧差不多。記得小時候,我家有幾十畝田,每年都會交滿滿一車糧。
房管所在鎮上,裡面的糧食堆成了高高的山。外面車輛排成了長龍,人們又口渴又焦急,在烈日的炙烤下談論今年的收成。父母通常去的早,即便這樣,也要等中午才能排到號。
我還沒弄明白為什麼要交公糧,沒多久,國家就取消了農業稅,我家再也沒交過公糧。
讀到《賣餘糧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兒時的夏天。我們都曾是單純的孩子,在生養自己的沃土上,沐夏日清涼,聞青草芳香。
比起今天的蘇州,那個年代,生產力不發達,生活水平不高,但人們的精神面貌很好,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都積極參與、面對,充滿熱愛和期盼。
作者記錄的是故事,卻突出了「情」和「態度」,親情、友情、愛情,為人處世的哲學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
雖然生活有時讓人遍體鱗傷,但受傷會讓人變得更強壯。
宮崎駿在《歲月的童話》裡說:「歲月是一掬清水,無論平攤還是緊握在手掌,總會有一點一滴從指縫中流逝。」
人生如水車,不停停歇,在時光裡無聲無息地老去。所有的經歷都會變成故事。年少時不會思考,現在才明白,最值得紀念的事情都在昔日歲月。
所以蔣坤元老師從未停筆,寫了30多部圖書,把它們牢牢抓住,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故事,是精神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