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轉啊轉》:人生如水車,須逆流而上

2020-12-15 寫作者柳兮

那天逛古鎮,看到一輪水車作為裝飾,矗立在路旁,充滿浪漫風情,又有一種質樸的美,瞬間把人們帶到水車輕搖,暮歸唱晚的舊時光。

水車,鄉間的灌溉工具,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它已退出農田,但之前,水車可是珍貴又實用的農具。

它工作的時候,一半在水裡,一半在外面,逆流翻轉,如風車,如歲月,一頁頁、一年年翻過。又如人生,車輪滾滾,車水淙淙,逆水而上。

《水車轉啊轉》是蘇州作家蔣坤元的又一本代表作,作者以水車做書名,寓意人生如水車,車輪不閒,把川流不息的生活引向高處。

與《四十才是青春》這本創業史不同,它是一本回憶錄,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自己及親人們的生活,一些生活軌跡以及溫情往事。

著筆細微,筆調溫暖充滿正能量。那些親人之愛、鄰裡之情、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全書分為三輯,作者父親老蔣的故事佔了三分之一,足足139篇,可見父親在作者心中的位置多麼重要。

作家蔣坤元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蘇州渭塘騎河村,追溯起來,他的祖輩原是地主,因小人嫉妒陷害,招致一場飛來橫禍,蔣家從此敗落。

他的祖父蔣慎伯,父親叫蔣榮根。祖父不識一字,8歲就給地主家做長工,吃盡苦頭。他看重文化,所以就讓識字的人給剛出生的兒子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蔣榮根,寓意光宗耀祖。

好名字帶來好運氣,成年後的蔣榮根斯文儒雅,無論處世還是工作都很出色,很快脫穎而出,成為騎河村團支部書記。

上任後的蔣榮根敢為人先,遇到困難總是衝鋒陷陣最前面。他胸懷坦蕩,付出最多,卻總是「吃虧」,不計回報。

在1959年的插秧時節,渭塘公社黨委副書記要來視察。大隊書記覺得他很難對付,就讓蔣榮根接待。

蔣榮根並不覺得是個苦差使,反而覺得這位黨委書記和善好相處。

他領著書記來到田間地頭,這時大家都在忙碌著。朱書記脫掉鞋子下到田裡幹活,他也捲起褲腳下了田,兩人跟在一群婦女後面插秧。

他們在田裡幹了一個多小時,大家看到兩位幹部都下田了,也都來了精神,紛紛加快速度。

那一天,他們比平時多插了三畝的秧。

第二天,蔣榮根便召集生產隊長開會,以朱書記插秧為例,教育大家不要忘記勞動人民的本色。

這種趁熱打鐵的現場教育來效果很理想。

還有一次,一位退伍老兵復原回鄉,老宅房屋坍塌,沒地方可住,蔣榮根先安排他住小店旁邊的空房子裡,後又給他申請磚頭、木樑、石灰等材料,幫他建了兩間平房。

退伍老兵保家衛國,如今卸甲歸田,理應有安居之所。蔣榮根這一舉動,暖了人心,也給其他幹部做了很好的榜樣。

從這一輯的故事裡,我讀到了一個熱愛勞動,愛護家人、尊重女性、有襟懷有擔當有智慧的蔣榮根。

作者文風古樸自然,讀來清新。讀完才知道,蔣坤元老師成為作家、企業家,又培養出優秀的兒子,是有跡可循的。祖上庇蔭,良好的基因、家風傳承,才有了今天家族的繁榮。

第二輯,主要講述了作者兒時的故事。

《祖父的草鞋》《拉石磨》《花生香》《水車轉又轉》……僅聽名字,就能感受到清新的鄉村情懷。

我仿佛看到了幾十年前渭塘的鄉村風光:半入水面的歪脖子樹,一片油菜田,搖頭晃腦吃草的小毛驢,苦楝樹下打盹的老爺爺,水車旁邊玩耍的孩童……

一棵樹,一條路,幾個人,一片生活,一段回憶。

第三輯《吳哥情意》,這一輯主要講述作者兒時在江南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賣餘糧的故事》印象深刻。蘇州河網密布,運糧的工具主要是船隻。作者坐在船上,兩隻小腳丫撲騰著水面,濺起一朵朵水花。船上的餘糧是交到糧管所的,裝了滿滿三隻水泥船。

那時鄰裡關係不像現在漠然,都是集體出行。在天朗氣清的日子裡,十幾個男人來來往往,忙忙碌碌,賣完餘糧,就買些肉和菜,大家一起吃喝,好不熱鬧。

渭塘糧管所是這樣的:依水而建,圓圓的糧倉就像蒙古包,古樸又神秘。

沿岸停泊了許多船隻,都在候著,等著檢驗員檢測稻穀是否合格。

這和我家鄉交公糧差不多。記得小時候,我家有幾十畝田,每年都會交滿滿一車糧。

房管所在鎮上,裡面的糧食堆成了高高的山。外面車輛排成了長龍,人們又口渴又焦急,在烈日的炙烤下談論今年的收成。父母通常去的早,即便這樣,也要等中午才能排到號。

我還沒弄明白為什麼要交公糧,沒多久,國家就取消了農業稅,我家再也沒交過公糧。

讀到《賣餘糧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兒時的夏天。我們都曾是單純的孩子,在生養自己的沃土上,沐夏日清涼,聞青草芳香。

比起今天的蘇州,那個年代,生產力不發達,生活水平不高,但人們的精神面貌很好,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都積極參與、面對,充滿熱愛和期盼。

作者記錄的是故事,卻突出了「情」和「態度」,親情、友情、愛情,為人處世的哲學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

雖然生活有時讓人遍體鱗傷,但受傷會讓人變得更強壯。

宮崎駿在《歲月的童話》裡說:「歲月是一掬清水,無論平攤還是緊握在手掌,總會有一點一滴從指縫中流逝。」

人生如水車,不停停歇,在時光裡無聲無息地老去。所有的經歷都會變成故事。年少時不會思考,現在才明白,最值得紀念的事情都在昔日歲月。

所以蔣坤元老師從未停筆,寫了30多部圖書,把它們牢牢抓住,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故事,是精神故地。

相關焦點

  • 黃河水車悠悠轉,羊皮筏子賽軍艦
    起源於明朝提灌工具,為什麼唯獨蘭州市的水車博覽園最出名總的來說,蘭州水車博覽園是世界上水車品種、數量最多的主題公園。其中,蘭州水車以其獨到的構造、精湛的工藝、雄渾粗獷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水車的代表。從白塔山可以坐公交到水車博覽園 ,蘭州的水車歷史悠久,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經不再用水車取水和灌溉。但是這個水車博覽園真正的把這些水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對於後人了解水車,意義重大!水車博覽園東鄰中山橋,西鄰「黃河母親」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雲觀,是濱河路旅遊線上的重要一景,作為古代黃河流域人們最常使用的古老提灌工具。
  • 《無錫道中賦水車》:「喚取阿香推雷車」這裡「水車」是什麼?
    兩漢時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發展(如六輔渠、白渠),同時大的灌溉工程已跨過長江。魏晉以後水利事業繼續向江南推進,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國。宋代更掀起了大辦水利的熱潮。元明清時期的大型水利工程雖不及宋前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興建的數量越來越多。中國自古就是以農立國,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今古齊觀 | 龍骨水車
    在學習平臺上隨機遇到一道選擇題。
  • 從一架「水車」引發的遊戲故事,看觀察與介入策略
    阿羽話音剛落,「撲搭」一聲,水車倒了。「怎麼回事啊,它怎麼站不住?」「肯定是底座不穩,我們再插一個圓形的(八面萬能積木)。」三人試了試,咦,這次好點了,不倒了,可是水車還是不穩。阿羽聽了說:「對哦,我在鹽湖城看到的水車也是會轉的,但我們搭的這個不會轉,感覺不像水車了。」阿羽越說聲音越低,甚至有一點失落。我說:「的確,鹽湖城裡的水車會轉,那你們今天來想想辦法,讓你們的水車也轉起來,好嗎?」「好啊,好啊!」孩子們熱情地回應著。
  • 午休丨明信片上的蘭州五輛水車
    其中一張為清末蘭州五輛水車,編著者非常看重,將其作為封面(佔四分之一版面)、序圖(裁為圓形),並放大至兩面的篇幅,置於全書的第一圖,但未寫說明文字,可謂 "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而在序圖上只題一句話:" 平靜、遲緩而悠然的生活,這種與世隔絕的日子就像這架古老的水車。" 用古老的水車隱喻晚清中國社會。
  • 章建勝散文力作推送:《水碓、水磨、水車》
    水碓、水磨、水車文/一章建勝 編輯/磐石沈從文先生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道:「水碓屋是一座安置在山谷盡頭的坎上的老土屋,前面一個石頭壩,壩上有閘門,閘一開,壩上的積水就衝動屋前木水車,屋中石磨就隨著轉動起來了」。
  • 省級獲獎案例 | 從一架「水車」引發的遊戲故事,看觀察與介入策略
    阿羽話音剛落,「撲搭」一聲,水車倒了。「怎麼回事啊,它怎麼站不住?」「肯定是底座不穩,我們再插一個圓形的(八面萬能積木)。」三人試了試,咦,這次好點了,不倒了,可是水車還是不穩。婉玥看到前面搭建大門的小朋友們拿著方柱插管積木插在圓形八面萬能積木裡,就像水車的「頭」一樣,她也想試試,就又拿來幾根方柱插管積木,一個一個插好,這下大功告成了,水車不倒了,穩穩地站在了那兒。
  • 華陽記憶 從前那些灌溉農田的筒車與水車
    勞動人民會想辦法,發明創造了實用可行事半功倍的汲水工具——筒車和水車,這種竹木結構的「抽水機」充滿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過去在川西平原及山丘農村地區是常見之物。筒車  筒車史載起源於唐朝,為農業豐收立下汗馬功勞。古人云:凡河濱有制筒車者,堰陂障流,繞於車下,激流使轉,挽水入筒,傾於梘內,流入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憂。
  • 中國最大的水車王國,3公裡河上分布300多個水車,到底有什麼作用
    導語:中國最大的水車王國,3公裡河上分布300多個水車,到底有什麼作用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內容,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中國的農業社會徹底沒了蹤影,也不過才幾十年的時間,神州大地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父輩的眼裡,
  • 散文丨何田昌:水車猶在「吱嘎」轉
    君臨國際/攝水車猶在「吱嘎」轉文/何田昌老家那個小小自然村,不足三百人。部分人家姓酉,大部分人姓何。小時候,總以為老家村名叫「鐵家車」。平常村裡寄出寄進的信件,也都要麼寫的鐵家車,要麼寫上鐵甲車。以至於如今的導航地圖,對老家的標註,也沿用的是鐵甲車三字。這疑惑,撂在那好些年。突然,我想到要去刨根問個徹底。問遍村裡所有老人,也問了隔壁村不少老人;不單單是去問這幾個字,還問了村裡一切的往事。終於,總算是理出了一些頭緒。
  • 當之無愧的「水車之都」,就在黃河沿岸還林立著12座蘭州水車
    關於水車,相信很多人對它不是很陌生,它是我國的一種提罐工具,更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工具,而在蘭州,這裡也被譽為水車之都。在我國水車歷史悠久,它起源於明朝。1556年的時候,蘭州人就創製了屬於本地的水車,過了400年之後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蘭州水車,又被稱為天車、翻車、老虎車,它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衝擊力的水利設施,直到1952年,在黃河兩岸已經有252輪水車林立。因此這樣,蘭州才被譽為水車之都,據說比世界上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的水車多八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
  • 水車是什麼意思,能買嗎?我說的水車是汽車,跑車
    水車是什麼意思?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為逃稅導致不能落戶,所以稱它為水車,就跟水客從香港運回來的IPHONE手機是一個道理。第二種是因為這些車都是歐美,中東的豪車,他們無法直接報關到達國內,只能通過水路運輸,把他們運到周邊國家,再通過邊境偷渡入境。汽車水車指的是走私汽車或沒有辦過手續的汽車。
  • 三種水車玩具製作步驟與玩法
    一、灌輸式水車  玩具功能:  在蓄水器中注入適量水後,根據出水管粗細不同、葉輪大小不同、葉輪懸掛位置高矮不同、葉輪葉片多少不同,在多種情況下,比較水車的轉速。  製作步驟:  1. 用可樂瓶做蓄水器,下方開2個同樣大的孔,裝上礦泉水,瓶口做出水口,用膠水粘牢。  2.
  • 三芝水車文化節美人腿真美圖
    三芝的美人腿可不是這樣長在美人的腿上,而是種在田裡的筊白筍。(圖/陳志東攝影)      臺北縣三芝鄉為即將舉行的水車文化節開記者會,主辦單位也邀請藝人許嘉容與兩位Show Girl一起穿起芭蕾舞裝跳芭蕾。不過,到底水車跟芭蕾有什麼關係?我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眼前芭蕾舞裝下的三雙美腿不斷晃動,這才突然了解,是啊!有關係,那是美人腿。     三芝最有名的,一個是山藥、一個是水車、一個是櫻花、一個是地瓜,再來就是美人腿。
  • 汲井用的立式水車,效率遠高於轆轤,特殊之處竟在這!
    到後來就用到了「立式水車」,那什麼是「立式水車」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甲骨上刻的、鐘鼎上鑄的,古「錄」字畫下轆轤汲水的圖景,而它的讀音則是取自轆轤轉動的聲響。這樣一個「錄」,後來加上「車」旁,成了「轆」轆轤, 古人將立於井口的這汲水裝置,歸人「車」類。漢字的這一排類,是邏輯思維的產物。
  • 如何快速辨別進口大貿摩託車與水車的區別?
    上圖為貨輪登陸以後將走私車輛下貨的據點。那麼如何分辨進口大貿車與水車呢?很簡單,兩招就可以輕鬆分辨出來。第一招,看車。另外,看外觀也能大致分辨是否是水車,年代久遠的摩託車,無論如何在外觀設計上還是與現在的摩託車不一樣,時代變了,審美也會隨著變化,是不是這個理?那麼,年代比較近的國外品牌摩託車,且懸掛了牌照,是不是就一定是進口大貿摩託車呢?此文已獲維權騎士保護原創,文抄公們請繞行。
  • 萍鄉記憶:從前那些灌溉農田的筒車和水車
    天剛黑,隊長鄔根明又來叫父親去上夜工。母親說父親累病了,晚飯沒吃還躺在床上,今晚去不了。鄔隊長說不行,5對水車分五級車水,一個蘿蔔一個坑,少一人就得停一臺車,水無法上第五級,無論如何得堅持幹完今天晚上。
  • 「水車之城」蘭州,羊皮筏上的城市,這個充滿歷史滄桑的城市
    自明代中期,蘭州引進水車建造技術後,這一當時先進的生產力被紛紛仿效,逐漸形成黃河兩岸水車建造的巨大景觀。在水車鼎盛時期,據說蘭州的水車比素有「水車之城」之稱的敘利亞哈馬還多,成為當時世界上名副其實的「水車之城」。蘭州兩岸水車建設的復興雖在明清時期,但在國外古籍中也有記載。
  • 製作水車風車小木屋玩具
    製作水車風車小木屋玩具 2020-12-02 18:42來源:寶媽早知道 原標題:製作水車風車小木屋玩具
  • 中國水利博物館開展黃河水車主題研學活動
    為傳播悠久黃河文化,了解黃河沿岸人民的生產生活,7月30日,中國水利博物館組織開展了黃河水車主題研學活動。杭州市蕭山區盈豐街道美哉社區40多名青少年和家長一起走進博物館,探索黃河水車這一古老而偉大的提水灌溉工具,感受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