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何田昌:水車猶在「吱嘎」轉

2020-12-15 紅網

君臨國際/攝

水車猶在「吱嘎」轉

文/何田昌

老家那個小小自然村,不足三百人。部分人家姓酉,大部分人姓何。

小時候,總以為老家村名叫「鐵家車」。老愛刨根問底的我,便時不時纏著大人問,我們村叫鐵家車,怎麼沒人姓鐵呢?

村裡讀書讀得多的人少,大多不明就裡,多般是拿「鐵甲車」三個字來搪塞。平常村裡寄出寄進的信件,也都要麼寫的鐵家車,要麼寫上鐵甲車。以至於如今的導航地圖,對老家的標註,也沿用的是鐵甲車三字。

這疑惑,撂在那好些年。突然,我想到要去刨根問個徹底。問遍村裡所有老人,也問了隔壁村不少老人;不單單是去問這幾個字,還問了村裡一切的往事。終於,總算是理出了一些頭緒。

原來,村子在瀟水河畔,兩面鄰水,大概是億萬年來瀟水河道衝積形成的一個大沙洲。另外兩面也非高山,沒有什麼森林,集雨面積也不大,不足以形成山澗小溪。望得見河水,地下水也豐富,地面上卻是常年乾旱。

勤勞聰明的先祖們,當然不會守住一條大河,卻甘心被乾旱困死。他們發明了一種鐵夾形引水壩。即選取水流稍微有點急的河段,用松木樁和石頭壘築一條堤壩攔水,石壩與河岸之間形成一個上遊寬下遊窄的倒八字形喇叭口。這樣,本來湍急的河水,到了最窄處就變得越來越急。將一種大型木製筒車安裝在水流最急處,水筒車被水流推著吱吱嘎嘎轉動,綁在筒車上的竹筒,便將低處河裡的水提到岸上的水池水溝裡,被用來灌溉農田。

從此,常年乾旱的老家,旱澇保收,成了遠近羨慕有飽飯吃的好地方。這兒的水壩筒車,就被叫作鐵夾車。天長日久,老家那地方,地名也被叫做「鐵夾車」了。

祖先的智慧和榮耀,本來已經被固化成一個地名,足可世代傳承。遺憾的是,在經年的歲月移變中,她又漸漸模糊泛化了。釐清她,將之告訴後人,並以先輩為榜樣,靠勞動和智慧創造幸福美好生活,豈不正是今日我輩之責?

話說到此,也讓我想起逝去多年的父親。

父親是個平凡農民,但他一生又有些不太平凡。五十年代中期,國家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大量需要人才。雖然父親讀書只讀到初小畢業,但在那時的鄉間,足可算得上個小秀才了。加之有幾分聰敏,人還勤快,據說是被當時的高級社幹部看上了,被帶出去當了幹部。到六十年代初,父親已成長為一名區裡的團幹,整日跟著區委書記下鄉下村,忙上忙下,樂呵呵地。後來,因為天災加人禍,老百姓吃不上飯,幹部一個月工資連只老母雞也買不了。祖父早逝之後守寡的奶奶,雖然自己生活也過得緊巴巴,但她心疼父親的清苦日子更難熬,執意把父親拉回了家。

回鄉務農的父親,並沒因為看到當年同事後來提拔當了領導,而自己成了一介農夫感到灰心喪氣。他甚至覺得,自己一輩子同樣值得驕傲。這並非因為是他後來當了大半輩子村支書,而是他做成了一件不僅令他自己覺得有成就感,也足讓我們為兒女者感到榮耀的大事。這件事,也同樣與水與壩有關。

因為天資聰穎,又多了些在外面工作的見識,父親雖然在鄉為農,但在上下幾個村子都很受人尊重。被推選擔任村支書後,凡事有主見,為人又公道,自然就有了很高的威望。六十年代末,正值大興水利,有遠見的父親,竟然帶領全村百姓聯合周圍另外兩村,在村子下遊河段成功修建一座攔河大壩。在大壩上安裝水輪水泵自動抽水,把下遊地段的河水,抽到水渠裡引流到山上高處,分流灌溉三個村數千畝田地。渠道裡的水,順著長長的溝渠,流往位於河流上遊地段的村組。然後溝渠裡富餘的水,又重新流到河裡去了。

老家那時叫糖榨屋生產大隊,水利建設取得的成績,十裡八鄉都很聞名。當時的零陵地區獎給大隊一臺東方紅牌拖拉機。父親也因此被評為地區和縣裡先進工作者,獲得的獎品是一部臺式收音機。

至今記得,那時我每天下午放學回家,打開收音機聽唱歌,同村小夥伴們總是圍在一起這呀那呀問個不停。說這麼個小木匣,在裡面講話和唱歌的人,怎麼待得下呢?小夥伴們這些問題,我當時肯定回答不上來,但我卻因父親而倍感榮耀和自豪。甚至到了現在,自己人生半百,滿頭花發,早已不是青春年少時的模樣。每次在老家偶遇某個長輩,笑著跟他打招呼,他多般會似是而非地望著我反問一句「你是誰呀」。一陣尷尬之後,若我報出父親名字,他一準會說,哦哦哦,你父親是個大好人啊。

父親當年被奶奶拉回家,人生命運就此改變,但父親並不特別後悔,答案原來就在這裡。哈哈,平常自己老愛說那句「此時,剛剛好」,原來也是有出處的。

半個世紀過去了,父親因病不幸離開我們也已二十多年。

先人們經年累月築起的那道鐵夾形水壩,早已被河水淹沒,甚至被砂石掩埋在河床之下。水筒車更是蕩然無存。只見得幾棵虯狀匍匐的柳樹,似乎從我記事時就一直斜臥在河岸邊。我瞬間想起韋莊那句詩來:「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故鄉自然比不上臺城。但世事更迭,故人故去,河岸邊的柳樹卻自顧一圈又一圈地添加她的年輪,當然算是無情。

倒是那座凝結著父親汗水和心血的攔河壩,那座代表著父親榮光的水輪泵站房,仍然呈現在途經老家的公路邊。而且,那座水壩和水輪泵站,至今還在發揮作用。泵送到渠道裡的水,灌溉和滋潤著故鄉的泥土。而父親,則已長眠在他曾經領頭開挖的溝渠邊。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我突然覺得,父親就像多年以前老家鐵夾車的那架水筒車。於是,今年清明回老家掃墓,我領著孩子,去往渠道裡舀上一瓶水,採擷一束長在水溝邊的山野花,一併祭獻到父親的墳塋前。

沒有悠然轉動的水筒車,老家仍然叫鐵夾車;父親逝去多年,他也猶在我們心裡。

何田昌,瑤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協會員,湖南省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著有散文集《瀟水清清永水流》《瀟水漣漪》。

相關焦點

  • 章建勝散文力作推送:《水碓、水磨、水車》
    水碓、水磨、水車文/一章建勝 編輯/磐石沈從文先生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道:「水碓屋是一座安置在山谷盡頭的坎上的老土屋,前面一個石頭壩,壩上有閘門,閘一開,壩上的積水就衝動屋前木水車,屋中石磨就隨著轉動起來了」。
  • 《水車轉啊轉》:人生如水車,須逆流而上
    那天逛古鎮,看到一輪水車作為裝飾,矗立在路旁,充滿浪漫風情,又有一種質樸的美,瞬間把人們帶到水車輕搖,暮歸唱晚的舊時光。水車,鄉間的灌溉工具,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它已退出農田,但之前,水車可是珍貴又實用的農具。
  • 黃河水車悠悠轉,羊皮筏子賽軍艦
    起源於明朝提灌工具,為什麼唯獨蘭州市的水車博覽園最出名總的來說,蘭州水車博覽園是世界上水車品種、數量最多的主題公園。其中,蘭州水車以其獨到的構造、精湛的工藝、雄渾粗獷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水車的代表。很多人對於水車的理解很多的時候都是來自於一些景區的展示,而實際上,最早的水車的模型,據文獻記載,水車大約東漢時期出現。不過,真正形成規模的,恐怕莫過於黃河流域,畢竟和水息息相關。水車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見證了中國農業文明,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見證。蘭州的水車並不是最早的起源,真正有規模的是從明代開始,我們通過蘭州的水車博覽園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痕跡。
  • 《兩江文苑》總161期|渝北作協2019散文創作分享會|劉燕:天亮了
    此後,我們將陸續編發分享會後大家創作的散文作品。區作協副主席餘璟說,散文就是美文,抓住生活中的感動點,傳遞真善美,作品生命力。區作協副主席泥文說,寫詩要有靈魂,小說要有生活,散文要有自我。邱義老師說,教育有境界,散文也有境界,文字要體現生命生生不息的傳承。李娟老師說,散文就是生活中的微光,向光而行,你會發現眼前多了一扇門,或打開了一扇窗。
  • 午休丨明信片上的蘭州五輛水車
    兩國分隔東西數萬裡,但其先民均能馳騁巧思妙想,藉助大自然之偉力,製造風車、水車,替代人力,為人所用,不消耗能源,不汙染環境,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清末荷蘭人來蘭州,一見水車巨輪分布黃河兩岸,浪激輪轉,將水車到岸上,自流灌溉田園,領悟到它與荷蘭風車異曲同工,巧借大自然的恩賜為我所用,不禁大喜,按下快門,為後人留下動人心魄的五輛水車造像。
  • 今古齊觀 | 龍骨水車
    題面是三國時的發明家馬鈞如何,4個選項答案,其中有一個是「龍骨水車」,乃不假思索選擇之,答案卻是「鋸子」。迄今遇到共兩次,也錯了兩次。如此選擇,完全是一種條件反射,雖然發明人應該是東漢畢嵐,但提及龍骨水車,我們更本能地想到的是馬鈞,猶如提及發明鋸子的人馬上會跳出魯班一樣。清晰記得我那個時候的中學歷史課本裡,與龍骨水車即翻車關聯的只有馬鈞,並無畢嵐。
  • 《無錫道中賦水車》:「喚取阿香推雷車」這裡「水車」是什麼?
    《無錫道中賦水車》詠頌:「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确確蛻骨蛇…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這裡「水車」的使用什麼?春秋戰國時期,都江堰、鄭國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進了中原、川西農業的發展。於是中國勞動人民善用其智慧,發明了一種能引水灌溉的農具——就是水車了。與此同時,在近代鐵公路未建設起來以前,靈渠是溝通中國南方與北方內河航運的唯一孔道。如由廣州乘船出發,溯珠江而上,經灕水,穿靈渠,沿湘江而下,接長江,轉京杭大運河直上北行,最後可達北京。
  • 從一架「水車」引發的遊戲故事,看觀察與介入策略
    片段二:「水車」轉起來了在開始第二次「東方鹽湖城」的建構之前,我請孩子們欣賞第一次搭建的照片,看到水車時,佳澤大聲說道:「老師,這個好像摩天輪,可是我坐過的摩天輪會轉,這個不能轉。」阿羽聽了說:「對哦,我在鹽湖城看到的水車也是會轉的,但我們搭的這個不會轉,感覺不像水車了。」阿羽越說聲音越低,甚至有一點失落。我說:「的確,鹽湖城裡的水車會轉,那你們今天來想想辦法,讓你們的水車也轉起來,好嗎?」「好啊,好啊!」孩子們熱情地回應著。
  • 今日童書推薦 || 宮西達也繪本《吱——吱——》
    《吱——吱——》這部繪本講的就是貓與老鼠間產生的友誼。三隻小老鼠玩耍時,遇見了一隻大貓。但是這隻大貓竟然不知道老鼠長什麼樣子,而且對這三隻小老鼠充滿了好奇。小老鼠靈機一動,開始捉弄起大貓來。—吱——」叫,以免將貓引來,惹出殺身之禍。
  • 萍鄉記憶:從前那些灌溉農田的筒車和水車
    依靠人力用桶挑水太笨太慢,也無法解決旱田的需求,於是祖先們發明了水車,在漫長的農耕社會裡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提水工具,家鄉用來提升水的工具有手車、腳車、筒車。據考證,筒車是唐朝開元年間,江南西道觀察史韋丹見萍鄉境內灘高水淺,令民沿河作陂,裝置筒車,從此有了使用筒車的歷史。手車、腳車也統稱作水車,是南宋時期引進萍鄉的。
  • 省級獲獎案例 | 從一架「水車」引發的遊戲故事,看觀察與介入策略
    在開始第二次「東方鹽湖城」的建構之前,我請孩子們欣賞第一次搭建的照片,看到水車時,佳澤大聲說道:「老師,這個好像摩天輪,可是我坐過的摩天輪會轉,這個不能轉。」阿羽聽了說:「對哦,我在鹽湖城看到的水車也是會轉的,但我們搭的這個不會轉,感覺不像水車了。」阿羽越說聲音越低,甚至有一點失落。我說:「的確,鹽湖城裡的水車會轉,那你們今天來想想辦法,讓你們的水車也轉起來,好嗎?」
  • 三水河口江畔舊照:貨如輪轉通四方 百年關口今猶在
    一艘在北江河口段遊弋的外國船隻。風採依舊 百年關口今猶在麥國培長年多方收集關於三水的歷史資料,近年他花大價錢拍了幾張關於三水的老照片,其中就有幾張是河口水面的場景。正如這張:三艘小艇在江面飄著,另外還有一艘機艇,動力位於船尾,船後還泛起水花。
  • 當之無愧的「水車之都」,就在黃河沿岸還林立著12座蘭州水車
    關於水車,相信很多人對它不是很陌生,它是我國的一種提罐工具,更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工具,而在蘭州,這裡也被譽為水車之都。在我國水車歷史悠久,它起源於明朝。1556年的時候,蘭州人就創製了屬於本地的水車,過了400年之後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蘭州水車,又被稱為天車、翻車、老虎車,它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衝擊力的水利設施,直到1952年,在黃河兩岸已經有252輪水車林立。因此這樣,蘭州才被譽為水車之都,據說比世界上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的水車多八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
  • 水車是什麼意思,能買嗎?我說的水車是汽車,跑車
    水車是什麼意思?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為逃稅導致不能落戶,所以稱它為水車,就跟水客從香港運回來的IPHONE手機是一個道理。第二種是因為這些車都是歐美,中東的豪車,他們無法直接報關到達國內,只能通過水路運輸,把他們運到周邊國家,再通過邊境偷渡入境。汽車水車指的是走私汽車或沒有辦過手續的汽車。
  • 華陽記憶 從前那些灌溉農田的筒車與水車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龍骨水車。   筒車、水車是過去用於農業生產的灌溉工具,有近兩千年歷史。勞動人民會想辦法,發明創造了實用可行事半功倍的汲水工具——筒車和水車,這種竹木結構的「抽水機」充滿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過去在川西平原及山丘農村地區是常見之物。筒車  筒車史載起源於唐朝,為農業豐收立下汗馬功勞。古人云:凡河濱有制筒車者,堰陂障流,繞於車下,激流使轉,挽水入筒,傾於梘內,流入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憂。
  • 中國最大的水車王國,3公裡河上分布300多個水車,到底有什麼作用
    導語:中國最大的水車王國,3公裡河上分布300多個水車,到底有什麼作用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內容,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中國的農業社會徹底沒了蹤影,也不過才幾十年的時間,神州大地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父輩的眼裡,
  • 三種水車玩具製作步驟與玩法
    製作材料:  1.水車:塑料棒、易拉罐、鉛絲、即時貼、碟片、刺毛貼。  2.蓄水器:可樂瓶、娃哈哈飲料瓶、礦泉水瓶、礦泉水瓶蓋、吸管、果凍杯等。  架子:細鋼筋、鉛絲。  水箱:不鏽鋼。  葉輪製作步驟:  1. 用實心塑料棒製成水車的軸套(大:直徑2.2釐米,柱高2.4釐米。
  • 散文隨筆:又到蛙聲唱響時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作者簡介:郭志波,祖籍:龍口,現定煙臺市居芝罘區,山東散文學會會員,煙臺散文學會會員,龍口作協會會員,多家微刊平臺編委,自一九九一年至今,分別在《飯店世界》,《中國青年》,《煙臺日報》,《煙臺晚報》,《安全與生產》,《煙臺飯店
  • 製作水車風車小木屋玩具
    製作水車風車小木屋玩具 2020-12-02 18:42來源:寶媽早知道 原標題:製作水車風車小木屋玩具
  • 樹上現摘嘎啦果,一口「咔嚓」脆,滿嘴蘋果香
    好評率達97%以上,有的客戶吃完馬上復購,有的馬上給爸媽寄一箱,一起分享新鮮的嘎啦蘋果! 注重品質丨精挑細選 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