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新公共治理:新的治理模式?

2021-02-18 公共管理共同體

作者:竺乾威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行政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公共管理史上經歷了兩種比較公認的模式,既傳統的官僚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還有一種儘管有爭議,但影響力也很大的模式,也就是丹哈特認為的新公共服務模式。按照丹哈特的說法,三種模式的不同,在於官僚模式是建立在政治和法律標準之上的,新公共管理是建立在市場和經濟考慮之上的,而新公共服務則是建立在公民參與和民主治理之上的。

新公共治理是在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提出批評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模式。這一模式並不把新公共服務作為一種模式,在這個理論看來,在21世紀之前,整個公共管理史經歷了傳統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兩個階段,而在進入了21世紀之後,出現的則是新公共治理,新公共管理只是從傳統的公共行政向新公共治理的一個過渡。

新公共治理的主要提出者史蒂芬·奧斯本(英國愛丁堡大學國際公共管理教授,公共服務研究中心主任)將區分這三者的核心置於公共政策的執行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因為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治理都涉及這一核心問題,這或許是他將新公共服務排斥在外的一個原因,因為新公共服務涉及更多的是理念的東西。傳統公共行政主要是建立在官僚制和政治行政兩分法之上的,它的主要特點表現在:(1)等級權威,有一個至上而下的命令系統;(2)法制,有一套行政規則和程序;(3)政治行政兩分,官僚是具有專長的技術性和事務性人員,是政策的執行者;(4)專業化運作,公共服務提供由專業人士壟斷,官僚在政策決定和執行中起中心作用;(5)非人格化的運作方式。

在奧斯本看來,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都沒有抓住21世紀公共服務的設計、提供和管理的複雜的現實。考慮到對兩種模式的批評,現在是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了—是否迫切需要一種對公共政策執行和公共服務提供的更有見識的理解,即超越「行政-管理」兩分法,用一種更全面和整合的方法來研究和實踐公共政策的執行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而新公共治理就要承擔這樣的使命。

治理、公共治理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在西方國家強調並在二十一世紀變得引人注目的一個公共管理概念。事實上,在奧斯本運用「新公共治理」一詞之前,治理一詞已經在公共管理學界和政府部門流行。羅伯特·羅茲認為在今天,治理不再是管理的同義語。管理通常被看作是一種活動,一種過程,一種管理社會的體系和方法,它一般與傳統的官僚制相關,有一致的規則,官僚承擔管理的責任。羅茲認為,治理可以包括六個方面:(1)作為最小國家的治理,即將國家的幹預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市場或準市場的方法來提供「公共服務」;(2)作為公司的治理,有三個可以同時適用於公私部門的原則,即信息公開;直接了當和全面解決問題;責任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3)作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新公共管理」的主旨在於把私人部門即企業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門,以及將激勵因素(如市場競爭)引入公共服務中,強調效率、低成本和高質量地提供公共服務;(4)作為「善治」的治理,善治包括系統意義的、政治意義的和公共管理意義的三個方面。系統意義上的治理涉及了政府內外部的管理。政治意義上的治理指的是「一個從民主授權機制中獲得合法性和權威的國家」。公共管理意義上的治理指的是一種有效的、開放的、負責的和受到監督的公共服務體系;(5)作為社會控制系統的治理,即治理的結果是所有參與的行動者互動的結果;(6)作為自組織網絡的治理,網絡是市場和等級制的替代,這一治理強調信任、聲譽、互惠和相互依存。與等級制強調控制、市場強調競爭不同,網絡的核心是信任與合作。


但是,治理的實質是什麼呢?羅茲講的治理作為一種新的過程和方法又是什麼?在這裡對治理產生了大量不同的看法。在有關公共管理的活動中,政府是行動者之一而非全部,其他一起參與的行動者同樣在這過程中發揮作用。賓漢姆等人認為治理是一種與舊的組織決策的等級結構相對的新的結構,其特點是平行的網絡結構,或是作為新的結構形式的公私非營利贏利組織結構。「當一些擁有合法和正式權力以及擁有強制權的人行使權力或進行活動時,管理就出現了。而治理指的是具有共同目標的、或有或沒有正式權力和強制權的公民和組織展開和進行的活動。」治理最終事關為有秩序的規則和集體行動創造條件。管理和治理的產出是不同過程的產物。而在佛裡德克森看來,治理同公共行政就是一回事。「公共行政一直以來就是治理,而不只是管理。學界大佬和政府高手強調的治理從來就是包括憲政、民主制度踐行、社區福利、公共利益以及行政道德在內的治理。」

史蒂芬·奧斯本最早在2006年提出新公共治理,在2010年的著作中他指出這是一種正在形成中的理論和範式,到2012年他開始了理論建構。奧斯本的核心概念是服務理論,他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公共服務主導」的方法。這一理論首先來自對傳統的公共管理理論的批評。在他看來,現有的公共管理理論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現有的理論關注生產方的經驗,忽略了公共服務是「服務」這一現實。二是當代大部分公共管理理論的概念都來自以往生產部門而不是服務部門所進行的「一般」的管理研究。這就在公共管理理論中產生了「致命的瑕疵」,即把公共服務看作是生產而非服務的過程。

奧斯本接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構這一服務理論。第一,對盛行的新公共管理模式進行批評。新公共管理主張為公共服務建立一個管理和市場取向的框架。奧斯本認為,對公共服務提供而言,這是一種管理的而不是行政的或專業的方法,它將服務分散到基本單位,然後關注它的成本,強調績效管理和輸出控制,把市場和競爭作為資源分配的手段並在服務提供中特別強調私人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管理的經驗教訓。

第二,探討服務主導的邏輯的潛力。在奧斯本看來,生產的產品和服務背後的邏輯是不同的。在前者,生產、銷售和消費是各自發生的,而就服務來說,生產和消費是同時發生的,這種無法分離性意味著背後的邏輯是不同的。比如,為了提高生產的效率,通過減少人工開支來降低產品的單位價格是可能的。但對服務而言,通過改變人員的層次或經驗來減少單位開支會直接影響服務使用者對服務的感覺。此外,產品使用者和服務使用者的作用從性質上來說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購買者或消費者,後者則是服務的共同生產者。

第三,服務主導的方法在四個方面可以改變對公共管理任務的理解,並解決一些管理問題。

(1)戰略取向。它指的是通過知識以及員工的外部環境信息的共享來產生共同的價值和行為的組織能力(通常被稱之「無形資產」)。簡言之,服務主導的方法的戰略取向將公共服務組織的內外部環境結合起來,在將其整合的過程中加入價值。

(2)公共服務市場化。這不只是產品主導理論認為的「出售」服務,它還具有整合各種不同的公共管理挑戰的潛力。

(3)共同生產。來自產品主導邏輯的觀點在於生產和消費作為一個分開的過程兩者是分離的,這樣,公共服務被認為是由政策制定者和專業人士設計和生產的產品並由相對消極的使用者消費。服務主導的方法則認為共同生產是服務提供過程的一個核心要素,一個重要的、本質的服務組織與使用者在服務提供的節點上互動的過程。公共服務的共同生產是這種服務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運作管理。現有的公共管理強調用企業的方法來改進公共服務的提供,這些方法本身並非不恰當。因此,需要考慮內部服務運作管理與外部服務提供的互動。沒有服務主導的方法,公共服務內的運作管理只會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而不會提高服務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沒有運作管理,服務方法只會帶來沒有完成的公共服務承諾。

一般認為,新公共管理在20世紀90年代後進入了後新公共管理時期。此時新公共管理改革過程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也日漸顯現,因而引來了不少的批評意見。90年代中期有針對新公共管理導致的破碎化而提出的整體性治理理論,21世紀初有丹哈特對新公共管理提出全面批評的新公共服務理論,接著就有奧斯本的新公共治理理論,以及其他的公共價值管理理論、數字時代的管理理論等。

一種理論或模式是否新,是建立在與以往的理論或模式的比較之上的。與作為一種同樣認為是超越新公共管理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相比,新公共服務主要是從價值的角度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批評的,認為公共管理應該強調公民,而不是顧客,應該強調公民權利而不是企業家精神,應該強調服務,而不是掌舵,應該強調公共精神,而不是企業精神,應該強調公民參與和民主治理。而新公共治理理論則認為,「在新公共管理方面,我們沒有發現一個連貫的理論或意識形態來支持新公共治理的框架,但我們發現了一些原則,比如強調過程和結果,合作,參與、共同生產這些幾乎同新公共管理相反的原則。公共政策執行和公共服務的提供不是通過代理、競爭和選擇,而是通過合作、談判、利益相關者的積極參與而得到改進的。」這顯然不是主要從價值,而是從運作的角度來理解的。

簡而言之,新公共治理可取的地方在於,首先,它並沒有像新公共管理一樣,對傳統的公共行政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事實上也很難一概否定),同樣它也沒有對新公共管理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是力圖在綜合兩者特點的基礎上進行超越,也就是公共管理不僅是一個管理的過程,它也是一個政治的過程。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以及公共服務的提供都包含了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用另外的話講,就是如何考慮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而不是割裂,從而建構一個超越兩者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論。此外,「服務主導」的方法既有理論,也包括了一些可以操作的內容,顯然是一種建構體系的努力,儘管這一新的模式和理論的建構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事實上,奧斯本自己也看到了這一理論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公共服務提供中運用服務主導的方法會碰到一些實際的阻力,因為取向不一;共同生產需要得到外部的支持;服務主導的方法會與數字治理聯手,但這可能會對信任等問題提出挑戰;更重要的是這一方法的優缺點還需要實證研究來加以檢驗。

(註:對原文有刪減)

本文內容來自於《中國行政管理》2016年第07期。
本期編輯:愛學習的姑娘


微信編輯團隊微信號:chinagggl


相關焦點

  • 新場景與新思考:新發展階段的公共治理前瞻
    摘 要: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但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多變,公共治理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
  • 淺議德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模式
    淺議德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模式 2020年03月17日 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魏曉陽 婁立 字號 內容摘要: 與疾病的抗爭,特別是與傳染性疾病的鬥爭
  • 學人觀點|陳振明: 新場景與新思考: 新發展階段的公共治理前瞻
    摘要: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但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多變,公共治理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新發展階段,底線思維、憂患意識與風險觀念必須貫穿到公共管理的全過程;風險防控與危機管理應成為常規或常態化的管理方式,而不僅僅是非常態時期所需;不確定性、逆境、風險、脆弱性、危機等也要成為公共管理或公共治理實踐及其模式的基本構成因素以及公共管理或公共治理的一般或共有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創新治理模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⑰這宣示了治理時代的到來。在政府職能轉變與革新、公務員精神打造、民主治理、政府治理理念、公民權利等方面,新公共服務理論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可用於指導我國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公共服務改革,為我國的治理輸送了「服務」的理念。關於網絡(化)治理理論的適用範圍,筆者從網絡(化)治理理論的代表作《網絡化治理:公共部門的新形態》一書中選取了美國金門國家休閒娛樂區和曼哈頓項目兩個案例。
  • 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點擊藍字 △ 關注我們◆ 鄉村治理存在五大短板,傳統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適應現代化國家的要求:
  • 重點領域公共安全防控與治理
    ——兼談寄遞物流及危化物品專項治理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9月26日訊隨著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社會生活方式信息化與網絡化進程的加快與領域的擴展,社會公共安全的防控與治理不僅需要在管理場域上作出相應拓展,而且需要在管理模式上有所創新。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 中捷應急管理局組織全區危險化學品行業...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 中捷應急管理局組織全區危險化學品行業「雙控」機制建設觀摩交流會 2020-10-09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方公共治理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對我國的啟示
    廈門 361005  內容提要:西方公共治理的五大前沿理論有共性也有差異,這種差異性並非是對立之存在,而是互補之存在。新公共服務理論在理念層面上,突出服務理念;網絡(化)治理理論在治理結構方面,強調網絡結構;整體性治理理論在治理方式方面,提倡整合或合作的治理方式;數字治理理論在治理工具方面,主張大數據技術或智能化治理;公共價值管理理論在治理目標或使命方面,認為創造公共價值將是未來的方向。因此,我們應將治理的理念、結構、方式、工具、使命等層面的優勢整合起來,構建西方公共治理理論體系,發揮出整體優勢,理論群優勢。
  • 英國社會治理模式的多樣化探索
    因此,英國率先改革公共部門,實施了一種不同於「政府有限論」和以市場解救「政府失靈」的公共管理模式,即「新公共管理」模式。其中,創造性地提出政府的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划槳」,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力量,吸納民間組織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  英國能夠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社會團體之間實現多元合作共治,主要包含三方面原因。一是健全法律制度。
  • 治理現代化呼喚政府治理理論創新
    這裡,把政府治理現代化定義為政府履行職責的能力不斷提升、效率不斷提高、成本不斷降低和官員公共精神不斷得到培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履職能力通過數據化、精準化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通過使用新技術、新型服務模式、新型治理模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並獲得全新的體驗。
  • 【老外看中國】庫恩:中國將開闢新的全球治理模式
    【老外看中國】庫恩:中國將開闢新的全球治理模式 2017年10月23日 20:37:11來源:參考消息網   庫恩:正如我之前提到過,「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提出的一項具有吸引力的新戰略,它將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專業技術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它們最急需的東西,那就是基礎設施。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中國一直致力於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建設和經濟實力相符的基礎設施方面,它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更有經驗。
  • 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
    在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下不斷優化「三治」的組合方式和結構性配比,以問題為導向實現「三治結合」鄉村治理模式的內生性創新發展,構建長效激勵機制以確保多元治理主體的常態化參與,是新時代「三治結合」鄉村治理模式的優化路徑。
  • 治理創新與新的社會階層組織化建設
    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治理創新的新時代。而推進治理創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公共權力與多元主體建設基於共建共治共享之上的政治共同體與社會治理共同體。改革開放既是社會結構深刻變遷的過程,也是新的社會力量分化產生的過程。治理創新時代,新的社會階層既是其最大增量,也是其最大變量。
  • 城市治理中的多中心治理與整體性治理理論——以中國超大城市人口治理論爭為例
    多中心治理理論認為,集權和分權兩種傳統單中心治理理論都有無法克服的缺陷,據此堅決反對權力的集中與壟斷,主張因地制宜,在多樣性制度安排下,政府、市場、社區等多行為主體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也能相互協調並達成合作,促進公共事務的持續發展。多中心治理理論,將政府手段所具有的公共性、集中性和市場的強回應性、高效率性的優點綜合起來,建立起一種新的、具有競爭性或準競爭性的公共物品供給之道。
  • 北京大學公共治理研究所成立
    9月11日,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任彥申,北大校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袁純清,原北京奧組委副主席蔣效愚,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陳喜慶;中公教育集團董事長李永新,中公教育集團副總裁胡雪、吳敏娜;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北大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李宇寧,北大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文莉、耿姝,以及政府管理學院師生代表出席會議,共同見證了公共治理研究所的成立
  • 論行動主義治理——一種新的集體行動進路
    根據激烈程度的不同,公共領域中的競爭行為涵括了競爭、競賽、戰爭三種模式,戰爭一般發生在民族國家或區域中對立的組織之間,競爭是由原子化個體或組織化個體承載,競賽則更多具有娛樂的性質。對於共存於國家內部的多個治理主體而言,無論是競賽還是競爭,本質都是對稀缺資源分配權的一種零和博弈,我的收益即你的損失。
  • 半月談提煉出鄉村「新治理」十三種模式
    的文章,指出鄉村治理存在五大短板,傳統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適應現代化國家的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提速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這一進程標識了工作重心。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少地方以創新勇氣試新舉,因地制宜謀善治,探索多種治理新路徑,走出鄉村凋敝困局。
  • 【論壇報名】清華大學:邁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公共治理
    【MBA中國網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邁向現代化經濟體系對公共治理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政府如何找準自己的角色與定位,如何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如何強化社會治理,都是公共管理研究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 新書發布 | 劉文富教授專著《網絡社會與公共治理》出版
    Web2.0是相對於Web1.0的網際網路發展新的時代的總稱,是以六度分隔、長尾分布等理論為基礎,以社交媒體等應用為主的一種新的網際網路發展階段的理念,具有開放性的社會結構、共享性的服務方式、互動式的網絡管理、協作化的共創模式等特點。
  •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國情境與模式
    原標題: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國情境與模式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正在推動高等工程教育發生深刻變革。面對全球變暖、瘟疫流行、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大工程挑戰,高等工程教育必須超前識變、積極應對、主動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