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各樣的榜單裡,可能沒有什麼比旅遊目的地更加無害的了。製作旅行導引手冊已經成為獨立雜誌、奢侈品牌、生活方式品牌青睞的營銷方式,現在這個名單上還要加上一家汽車公司。
按照寶馬 MINI 營銷總監範力的說法,此前推出旅遊導覽內容中質量最高的媒體當屬 Monocle,這塊生活美學界的金字招牌推出一系列城市主題書籍,包括倫敦、邁阿密、香港、紐約等數個城市,並且按照住宿、購物、文化欣賞等主題給出一系列推薦,甚至包括數篇當地作者給出的城市印象,以及幾條獨特的遊玩路線。
MINI 試圖推出比 Monocle 「更適合」中國讀者的倫敦導覽手冊,其最大的區別在於推薦的邏輯按照地區劃分,而不是消費的品類劃分。在這份導覽裡,MINI 和《時尚先生》合作,把倫敦分為了八個街區。從東邊倫敦 Shoreditch,到倫敦中部的 Bloomsbury,甚至包括房價最貴的地區 Primrose Hill。每個街區都會給出餐館、買手店、博物館在內的具體地點,旅遊者步行可達,但在去往這些地方的同時也會發現周邊其他有趣的存在。
「我們把泰晤士河周邊單獨拎成一個街區,實際上這個街區的規劃呢,又打破了這個倫敦自己的行政街區,真的就是屬於你要對倫敦這個城市有深入的理解,你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給它劃分這個片區。」範力說。
全倫敦導覽地圖,小點代表各種不同的推薦地點,它們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不同的區域,但彼此並不分行業或者種類
手冊版式差不多就是這樣
從最後的推薦結果來看,MINI 的確發掘了一些常規導覽手冊裡不曾涉及的區域,它們或許被零星推薦過,但始終沒有如此集中地出現。比如一些品味不錯的導覽會涉及 Shoreditch 區域的 ACE Hotel 和 Redchurch Street,但是 Curtain Road 就不常見。仔細瀏覽的話,會是一套想讓你去倫敦旅遊的書。
不過做這麼多事,到底還是為了賣車。這個製作時間為時半年的營銷計劃,主要是用來推廣 MINI 旗下的 MINI SEVEN。最後導覽會包裝成一套 7 本、全名為《倫敦街區探索》的紙質版手冊,在網絡和少量實體書店同時販售,定價 150 元。
在近幾年,這家造車廠幾乎都在做離經叛道的營銷。比如投資了幾部電影,舉辦和城市居住相關的展覽,甚至還開設了餐廳。範力將之解釋為寶馬集團的策略變化,「用 MINI 去創新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失敗了就失敗了,成功了寶馬可以學」。
「MINI 的受眾永遠把 MINI 當作一個車型,我想買個 MINI,然後他到了展廳,誒,這個大一點,這個小一點。但你說買個寶馬,就會說我想買個三系,我想買個五系,所以我們希望擴大我們生意的群體,你就必須讓我們的消費者知道 MINI 不是就一款車,而是有很多款車。」範力說。
中國市場目前在 MINI 全球銷售貢獻率不到 10%。寶馬全球董事會成員之一、主管勞斯萊斯、MINI、摩託車和寶馬售後業務的負責人 Peter Schwarzenbauer 主張 MINI 以後不光是造車,還要進入生活方式和時尚領域。
「進這兩個領域並不是為了營銷,賣更多車,而是要盈利的。」範力說,不過他也表示這意味著 MINI 必須按照時裝周的時間表來做事,它和依靠經銷商賣車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我們還跟範力聊了聊 MINI 更多的變化。以及,作為 MINI 若干非常規營銷項目的主導者,他關於營銷的一些看法也有些意思。
Q=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F=範力
Q:以前,MINI 那種打一個強有力的 slogan 的營銷策略不可行了嗎?
F:不可行。
Q:你們有一陣子還做了朋友圈。那個文案也挺醒目的。也不可行嗎?
F:消費者對酷的定義已經改變了。說比較聰明的幾句話,喊幾句口號,已經不夠酷了。三五年以前,你對一個品牌能做到喊非常酷的口號,那還是很酷的。但是現在,你光說不做,已經不夠酷了。
Q:怎麼定義酷?
F:就是要 meaningful,我覺得這個詞很重要,就是你的酷和有趣要產生價值,不能僅僅是標籤化的態度在那,後面沒有一個實在的價值在支撐。
Q:MINI 的人群,這麼多年有什麼變化嗎?跟全球比的話,中國市場有什麼特殊的屬性?
F:就是 MINI 在中國賣得比全球貴。就是同樣的價格 level,在我們這,消費者可以買到寶馬奔馳奧迪,但是在國外,他們能買到的是高爾夫,甚至比 polo 再貴一點。所以在我們這品牌光環的力量需要更強,才能更有說服力。我們那個車型叫 MINI Clubman,這個車型走的就是精緻、成熟、雅痞的路線。你要買那款車,它現在市場上價格大概是,辦完了以後,是 35 萬左右。但你知道 35 萬可以買什麼車嗎?可以買到奔馳的 GLA,這種都沒有這麼多錢,因為有折扣嘛,所以那款車我們的競爭對手,經銷商告訴我們,我們的車主在比較奔馳的 GLC,你知道 GLC 是跟 C 級對應的那款 SUV,它的標籤價四五十萬,所以當年我們要跟這款車,要跟那個車型比,你得有多強的品牌光環,人家才會覺得我值。
Q:MINI 進行品牌重塑,如何讓團隊也理解公司在做什麼?
F:像我們內部都會說,Everything start with a why,而不是 what 或者 how,就是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但其實 MINI 也是最近兩年才用文字定義出來了 MINI 是一個怎樣的品牌,我們也是經歷了全球這樣一個過程。
Q:發生了什麼,以至於這兩年在全球範圍內重新定義了 MINI?
F:MINI 以前大概有某一種態度或感覺,但實際上每個人對此感覺與理解並不一樣。所以兩年前總部自己開始了一個轉變,就把它確定下來。
Q:從你個人而言,從最早開始工作,你覺得比較重要的成長節點是什麼?
F:倒是沒想過。但可能最近兩年是很重要的節點。主要是這兩年 MINI 的轉型,和總部最大的老闆和直接的老闆的做事方式有關係。他們會讓你跳出來從更高、更有深意的地方去看哪些事情是真正有用的,或是根本就是內部在打轉,這是巨大的差別。當你沒有跳出來,你會覺得你每年做的 50 件事情,單個都有價值;但你跳出來看,你會發現這個事情本身有價值,但對於整個品牌和 business,你不做這個活動它會有損失嗎,很多情況下是沒有的,有些事情是必須要做並做好的,有些事其實是不需要做的,我覺得是一個質的變化。
Q:一般這種思維方式創業公司會有,因為預算有限,要把錢用在刀刃上。
F:就是兩年以前全球大轉型,我們老闆開會經常問,如果是你的錢,你會花嗎?他也會被上頭這樣問。那個時候你就清楚了,你會跳出來看問題。
(實習記者陳儀萱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