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叮囑不能給母親母吃肉,兒子卻讓妻子無視,為何後世:大孝子

2020-12-13 送歷史個救生圈

自古有言:「百善孝為先」。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千年歷史的變革下,王朝雖更替,時代雖變化,但「孝」的精神卻紮根中國人心中,千年未變。不過,怎樣做才是孝?對此,一千人有一千種做法,但大多都是全心侍奉父母,希望父母能過得更好。而如傅斯年先生這般,醫生不讓他母親吃肉,他卻不遵醫囑硬給母親吃肉的行為,明顯算不上孝。為何當人們知道後,卻還是紛紛盛讚他為大孝子呢?我們還得接著往下看。

傅斯年

其實說起傅斯年先生來,相信不少人都並不陌生。他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及學術領導人,更是當年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地位超然。他還曾擔任中山大學、北大等學校的教授,在其教學生涯23年間,為祖國培養出了大批歷史、語言等多項專業人才,還在歷史研究等方向做出過巨大貢獻,更在現代歷史學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不過拋去這些身份與榮譽,他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

傅斯年早年喪父,自己之所以能茁壯成長,並擁有今天的榮耀與地位,完全離不開自己的母親和祖父,這讓他將親情看的很重。而母親為拉扯他多年吃的苦,也都被他看在眼裡,這也塑就了他一生至孝的行為及品格。

對母親的愛

吃苦時,傅斯年默默抗下所有,希望母親能過得更好一些。自己結婚,情況有所好轉,他立馬接母親來享天倫之樂。抗日戰爭爆發時,傅斯年出差在外,將母親交給兩個侄子照顧。哪想由於戰爭打響,兩個侄子竟直接逃往重慶,將傅斯年母親留在了敵佔區。聞聽此事,傅斯年立馬放下手頭一切,不惜闖「虎穴」。最終在他20多天的營救下,母親方才安然無恙。而這件事也成為了他未來的恥辱,每每提起此事總是羞愧難當。這也讓他在未來更加努力的侍奉母親。

醫生叮嚀

在傅斯年的精心照料下,母親日子非常愜意。而老來兒子還在身邊的情形,也讓她每日都笑呵呵的。不過隨著年紀的增大,老太太身體機能不可避免的變差,也時常出現毛病。為此,傅斯年專門請了醫生為母親診斷。經醫生檢查,醫生認為這是因為老太太過愛吃肉導致的,必須停掉吃肉。傅斯年將醫生的話牢記於心,同時也囑咐妻子讓母親吃素。

苦勸無果

妻子深明孝義,為了讓老太太恢復身體,她立刻採取措施,每日只給母親吃些水煮菜。然而這對嗜肉如命的母親來說,卻完全不可接受,母親自此變得暴躁起來,他們苦苦勸導卻總是無果。

傅斯年的做法

傅斯年雖然希望母親能遵守醫囑身體健康,但看到母親此後卻每日生氣頻繁,這已經違背了他的初衷。經考慮再三,他決定不能將母親吃肉的路「堵死」。他讓妻子減少肉的供應,但卻並不阻止母親吃肉。而在他的安排下,母親心氣順了,身體反而比以前更好

對此,傅斯年說道:「母親的年事已高,開心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母親年紀大了,若連母親這點愛好都「剝奪」,即便能長命百歲,什麼都不能吃,不能做,這是母親所想的要的麼?

相關焦點

  • 母親患病,醫生告誡不能吃肉,孝子卻囑咐妻子:多給母親做點肉菜
    今天要講述的這個有關孝道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傳為美談的孝子,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學者傅斯年。傅斯年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可以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大才子。他於1896年出生在山東聊城,家裡是世代的書香門第,祖上曾出過順治年間的首位狀元,在這樣的家庭教養出來的傅斯年自然也是青出於藍。
  • 萊蕪孝子馬約:割己肉餵病母 康熙賜匾「至性可風」
    上刻有四個大字「至性可風」,此匾是康熙帝御賜山口村民馬約,以頌揚其割小腿肉為病母煮羹食用之大孝舉動。  20日,大眾網記者來到萊蕪市萊城區口鎮山口村村民馬緒平家中,66歲的馬緒平正在和愛人擦拭康熙帝御賜先人馬約的「至性可風」牌匾,之後將其懸掛於堂屋北牆的正中上方,馬緒平告訴記者,之前聽老人說祖先馬約因為割小腿肉為病母煮羹感動鄉裡,最終驚動康熙帝,為表彰孝子馬約的孝行特題「至性可風」御筆贈與馬約。
  • 臺抱母求醫「孝子」:「未達母願我不配談孝」
    61歲孝子抱母求醫感動網友 曾為雙親拒升官  「我不是孝子!」抱母就診的臺灣臺南市調站退休專員丁祖伋5日接受採訪,語氣間充滿自責表示:「我沒有那麼好,不夠孝順,沒有照顧好母親,才讓老人家摔傷左腳骨折。」
  • 濟南有塊後母活著為孝子立的碑
    孝子碑原文賢母不得孝子,其賢不著;孝子不遇賢母,其孝不傳。若乃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裡,剏(1)千古未有之奇,發兩間不洩之秘,賢母孝子相得益彰,未有如吾黨遜生者也。遜生印(2)學善,受業叔晉堂先生長子也。先生德行文學,望重一鄉;孝友詩書,世濟其美;至遜生而大發其祥。
  • 曾子:曾點用棍棒打出一個孝子,為什麼沒有他的兒子曾參出名?
    有句俗語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此話雖是俗語,卻大有來頭。因為它與春秋末期的曾子有關,而曾子也是大有來頭的。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關於他名字中的"參"字,不同書籍中的注音一般有兩種,有人認為應該讀cān,也有人覺得應該讀shēn。
  • 《二十四孝》VS《弟子規》,魯迅也「害怕」了,做孝子太不易!
    起初覺得做「孝子」不難,但是入了學,課本上印著「黃香溫席」「臥冰求鯉」,老師都念給我們聽,還要發表感想。那時候,就覺得那些孩子好可憐,生命就這樣沒了。但是,大人們把這看作是「孝順」。等年紀大些,再聽到別人講這些故事,就可以理解魯迅口中的「做孝子之難」。
  • 臺孝子「花布包母」感動網絡 嬰兒背巾意外走紅
    臺孝子「花布包母」感動網絡 嬰兒背巾意外走紅 2012年03月06日 23:2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古籍《二十四孝》原文譯文,二十四位孝子的孝行故事,值得收藏!
    赤眉軍同情他的孝心,送給他白米兩鬥、牛腿一隻讓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九、埋兒奉母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 兩個母親和兒子聯手算計妻子,數啊數啊,感情都沒了
    陳先生沒意見,他說,他是單親家庭長大的,他媽養大他不容易。房子寫他媽媽的名字也是給他媽媽一個保障,而且他媽媽只有他一個兒子,家產遲早都是陳先生的。於是,陳先生媽媽出了40萬首付,小兩口還170萬貨款,陳先生每個月從工資中轉四千五給他媽媽還貨。張小姐反對房子沒寫她的名字,卻由小兩口來還貸,對她沒有保障,並漸漸對丈夫失去了信任,感情也越來越淡漠。
  • 孝子毒殺癱瘓母,人生最沉重的悲涼:媽拖累你了,媽不怨你
    而其中的第六章《孝子的鎮魂之曲》就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故事:一個孝子毒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這一切的背後究竟埋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是良心的泯滅還是人性的扭曲?;「你要說大可殺了他娘,俺是一百個不相信啊。」……而蘇大可呢,從案件發生後他便自首,直到上庭,他並沒有絲毫的辯解,只有一副一心求死的態度。孝子?弒母?一對令人生疑的矛盾體,案件疑竇叢生。
  • ...意外罹患重症近乎植物人,秭歸孝子辭職回家「放歌」伴母過重陽
    楚天都市報10月17日訊(記者陳俊 實習生李亞輝)秭歸古有屈子行吟沉江,今有大山孝子放歌伴母。對秭歸沙鎮溪鎮37歲的王傑來說,這個重陽節他最大的心願就是64歲的母親早日康復,即便五音不全,17日他還是用「蹩腳」的歌聲陪母親過節,哪怕躺在床上的媽媽近乎植物人,已聽不到。
  • 郭巨「埋兒奉母」真的是孝麼?不要用愚孝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此事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宋代《太平廣記》和元朝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中都有所記載。故事中的郭巨是晉代隆慮人,家境貧寒,卻上有老下有小。當時他的兒子剛滿三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他的母親不忍孫子挨餓,便每次偷偷省下自己的口糧給孩子吃。郭巨發現後良心不安,便對妻子說:「兒子可以再有,母親卻只有一個。
  • 河南一病重父親叮囑醫生兒子:哪怕我死了你也不能離崗
    2月8日,河南衛輝市人民醫院院長閆志峰的叔叔突發心梗,但叔叔叮囑一定不要讓自己做醫生的兒子從疫情一線撤下來:「你絕不能分散一點心思,哪怕是我死了,也絕不能讓兒子退下前線」。兒子尊重父親的叮囑,堅守在救治第一線。
  • 他「背母上學」感動全國,自曝曾喜歡過男人,被帶去看心理醫生
    就在兩難之間,他決定向學校申請帶母上學,學校領導了解劉霆的家庭情況後,不僅為這個瘦弱艱難的少年動容,於是,劉霆就開始背著自己的母親上學,他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又小又破的小房子,一到下學他就立刻趕回家中照顧自己的母親打掃衛生。
  • 兒子發現獨居母親在吃壯陽藥!藥店醫生:吃了對健康有益?
    趙先生的母親童阿姨今年65歲前幾年生過一場大病體質較差23日,趙先生回家看母親發現母親居然在吃一種叫參雄溫陽膠囊的藥品而且已經吃了一個星期這才知道一周前童阿姨路過重慶一家藥房時看到這種藥品在促銷就買了六七盒這藥明明不適合女性為何童阿姨會買呢?
  • 臺灣孝子丁祖伋抱母求醫感動兩岸
    近日發生在臺南的「孝子抱母」就診事件,感動兩岸無數網友,故事的主角就是臺南市調查站退休專員丁祖伋———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還曾經放棄升官機會留在家鄉陪伴雙親,甚至在5年前提前退休,只為早日陪年邁母親回大陸圓夢。
  • 樂羊食子:大將為表忠心吃兒子的肉,卻遭到國君的鄙視
    許多群臣誣告樂羊通敵,因為他的兒子樂舒在中山國為將。 恰好這個時候,中山武公為了迫使樂羊退兵,將其子樂舒殺死,並煮成羹送給樂羊吃。 面對這種局面,樂羊遲疑不決,可是為了向魏文侯表忠心,最後還是吃下了兒子的肉。 《戰國策》記載,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食之盡一杯。
  • 明知母親高血壓不可食肉,堂堂史學家傅斯年,卻讓妻子多做肉菜?
    前言在《勸報親恩篇》裡有過這樣一句話「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也就是說不能讓自己的父母受苦,也不能把自己的憂愁讓父母給分擔。在中國孝順是傳統的美德,從小父母就給我們講各種關於孝的故事。世界這麼大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都不一樣,彼此之間的相處方式也都不同。像古代有個歷史學家,本身母親就有高血壓不能吃肉,他卻讓自己的妻子多做些肉菜給母親吃,這到底是愛還是害呢?
  • 孝子轉讓飯館伺候母親 繪百餘幅速寫記錄母親生活
    信息 孝子轉讓飯館伺候母親 繪百餘幅速寫記錄母親生活 在母親眼裡,兒子畫得最好。 記者 黃亞平 攝   李福昌把飯館轉讓了,回到家裡專心伺候患病的85歲老母親,閒暇之餘他用手中的畫筆為母親畫速寫,一幅幅速寫記錄著母親生活點滴,詮釋著人間孝道。  今年58歲的李福昌在西安開了一家岐山臊子麵館,生意紅紅火火。
  • 為懷孕的妻子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妻子扔我母親的衣服掉出一件東西...
    我母親說:"世界上只有知識,走到哪兒也不怕「。後來,在我學習的時候,我在小學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名,我媽媽獎勵我一條大雞腿;我的英語不太好,我媽媽存了一個多月給我買了一本厚厚的英語詞典,在我母親的教養下,我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學,出來找了一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