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言:「百善孝為先」。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千年歷史的變革下,王朝雖更替,時代雖變化,但「孝」的精神卻紮根中國人心中,千年未變。不過,怎樣做才是孝?對此,一千人有一千種做法,但大多都是全心侍奉父母,希望父母能過得更好。而如傅斯年先生這般,醫生不讓他母親吃肉,他卻不遵醫囑硬給母親吃肉的行為,明顯算不上孝。為何當人們知道後,卻還是紛紛盛讚他為大孝子呢?我們還得接著往下看。
傅斯年
其實說起傅斯年先生來,相信不少人都並不陌生。他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及學術領導人,更是當年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地位超然。他還曾擔任中山大學、北大等學校的教授,在其教學生涯23年間,為祖國培養出了大批歷史、語言等多項專業人才,還在歷史研究等方向做出過巨大貢獻,更在現代歷史學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不過拋去這些身份與榮譽,他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
傅斯年早年喪父,自己之所以能茁壯成長,並擁有今天的榮耀與地位,完全離不開自己的母親和祖父,這讓他將親情看的很重。而母親為拉扯他多年吃的苦,也都被他看在眼裡,這也塑就了他一生至孝的行為及品格。
對母親的愛
吃苦時,傅斯年默默抗下所有,希望母親能過得更好一些。自己結婚,情況有所好轉,他立馬接母親來享天倫之樂。抗日戰爭爆發時,傅斯年出差在外,將母親交給兩個侄子照顧。哪想由於戰爭打響,兩個侄子竟直接逃往重慶,將傅斯年母親留在了敵佔區。聞聽此事,傅斯年立馬放下手頭一切,不惜闖「虎穴」。最終在他20多天的營救下,母親方才安然無恙。而這件事也成為了他未來的恥辱,每每提起此事總是羞愧難當。這也讓他在未來更加努力的侍奉母親。
醫生叮嚀
在傅斯年的精心照料下,母親日子非常愜意。而老來兒子還在身邊的情形,也讓她每日都笑呵呵的。不過隨著年紀的增大,老太太身體機能不可避免的變差,也時常出現毛病。為此,傅斯年專門請了醫生為母親診斷。經醫生檢查,醫生認為這是因為老太太過愛吃肉導致的,必須停掉吃肉。傅斯年將醫生的話牢記於心,同時也囑咐妻子讓母親吃素。
苦勸無果
妻子深明孝義,為了讓老太太恢復身體,她立刻採取措施,每日只給母親吃些水煮菜。然而這對嗜肉如命的母親來說,卻完全不可接受,母親自此變得暴躁起來,他們苦苦勸導卻總是無果。
傅斯年的做法
傅斯年雖然希望母親能遵守醫囑身體健康,但看到母親此後卻每日生氣頻繁,這已經違背了他的初衷。經考慮再三,他決定不能將母親吃肉的路「堵死」。他讓妻子減少肉的供應,但卻並不阻止母親吃肉。而在他的安排下,母親心氣順了,身體反而比以前更好。
對此,傅斯年說道:「母親的年事已高,開心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母親年紀大了,若連母親這點愛好都「剝奪」,即便能長命百歲,什麼都不能吃,不能做,這是母親所想的要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