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孝道,千百年來每個中國人也許都有別樣的感受,每個人對於「孝」的詮釋也有著不同的態度。但古往今來,無論彩衣娛親或者臥冰求鯉,以孝聞名的人們總是能得到所有人的讚美。今天要講述的這個有關孝道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傳為美談的孝子,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學者傅斯年。
傅斯年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可以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大才子。他於1896年出生在山東聊城,家裡是世代的書香門第,祖上曾出過順治年間的首位狀元,在這樣的家庭教養出來的傅斯年自然也是青出於藍。
1913年傅斯年考入了北京大學預科,三年後升入北大文科。1918年受到民主與科學新思潮的影響,創辦《新潮》月刊,成為了北大學生會領袖之一。一年後年大學畢業就去往歐洲研究學習,直到1926年才應中山大學之聘回國,任中山大學教授,培養出了無數優秀的學生。後來又出版了大量文化和歷史方面的著作,在教育、史語、考古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就是這樣一個才華和能力都如此優異的學者,在忙碌工作之餘仍然時刻不忘孝順自己的母親。由於幼時父親去世,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將他細心撫養成人,所以孝順對他來說尤為重要,由此也引出了無數佳話。
因為肥胖,傅母身體不是很好,還患上了高血壓,傅斯年在1935年兒子出生後便把母親接到了北平與自己一起生活。傅斯年的母親是一位要強的女子,即使老了也說一不二,雖然知道自己患病,卻一定要順著心意來過日子,吃肥肉就是她最大的一個愛好。
然而作為高血壓患者,醫生叮囑是千萬不可以食用肥肉的,傅斯年的妻子俞大彩為照顧婆婆身體,從不敢給她食一點肥豬肉。傅母因此發了好大的脾氣,每次發怒時傅斯年總要在母親床前長跪安撫,並向母親說明肥肉對身體的害處。一個在學術界有著極高聲望和地位的男人,在母親面前卻一點兒脾氣也沒有,任由母親對自己發怒,直到老人家消氣了才站起身來。
後來母親因此發的脾氣多了,傅斯年又怕母親氣壞了身體,於是悄悄和妻子說平日裡做些肉給母親吃。俞大彩在回憶這一段時說傅斯年告訴她:「以後你給母親吃少許肥肉好了。你要知道,對待高血壓症的人,控制情緒比忌飲食更重要......念及母親茹苦舍辛,撫育我兄弟,我只是想讓老人家高興,盡孝道而已。」由此可見,傅斯年的孝並不是愚孝,也不是表面孝道,而是真真正正地把母親放在心上,為母親的健康考慮。
傅母吃上肉以後,就很少再對傅斯年發脾氣了,一家人的生活也更加和美。胡適曾評價傅斯年「一身兼有最難兼有的品行於才能」,對於母親的這份孝心細緻入微,體貼備至,傅斯年的確可謂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