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人帶全村造假,仿製品遠銷海外,800戶村民因此脫貧

2021-01-08 Boss爆史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搞起了收藏。但收藏需要專業的知識,否則很容易讓人欺騙。為此,很多電視臺都推出了鑑寶的欄目。而在河南有個村,生產出的青銅產品,甚至連專家都難辨真假。為何這個村的人這麼牛呢?只因村中有一個人,那就是方興慶。

煙雲澗村

方興慶生存環境

在河南省洛陽市南50公裡處,有一個村莊,名為煙雲澗村。傳說當年王莽派兵追逐光武帝劉秀時,無處藏身的劉秀夜宿此地,看到這裡風光秀麗,煙雲縹緲,便忍不住讚嘆了幾句。後來劉秀當上皇帝,便給這裡改名為「煙雲澗」。當地老百姓,有時也稱這裡為煙澗。煙雲澗南靠九皋山,東面有丘陵,西面有伊河,地理位置優越,農牧業發達,方興慶便出生在這裡。

方興慶

由於當地老百姓基本上是靠種地為生,所以家中的勞動力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為了多種兩畝地,很多家長都讓孩子早早輟學回家。方興慶跟著父母種了兩年地後發現,靠種地完全無法過上富裕的生活。種地一年的收成,僅僅讓大部分家庭維持在溫飽的狀態。因此,方興慶決定出門打工。

古玩市場

方興慶接觸古董

因為沒啥文化,所以方興慶在社會上也是四處碰壁,最終找了一個工廠幹活。一次偶然的機會,方興慶接觸到了一個古董商人。從商人的口中,方興慶得知,這一行利潤很大。心動不已的他開始四處留意古董。說來也巧,不久之後,方興慶便收到了一枚古銅鏡。唯一的遺憾就是,銅鏡有些破損。

方興慶

方興慶找人看了一下,說是如果將銅鏡修補好,能值不少錢。於是,方興慶便找到鎮上的銀匠,打算與他一起修補銅鏡。經過二人的多次試驗,終於以現代化學方法對銅鏡進行了修補。銅鏡修補好後,方興慶找專家進行鑑定,連專家都沒有看出破綻。銅鏡出手之後,方興慶便從工廠辭職,全身投入古董仿製行業。

燒制模具

方興慶教全村人造假

方興慶找人建鍋爐,刻模板,風風火火地幹起了古董仿製品的工作。儘管一開始產量不高,但當時一件工藝品的收入,已經頂得上普通農民一年種地的收入。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方興慶還整日泡在博物館裡,回來後就將文物的樣子畫下來,進行仿造。隨著時間的積累,以及技術的成熟,方興慶的手段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防制青銅器

1991年,多地機場都出現了走私的「青銅器」,專家鑑定為商周時期文物。警方通過調查,找到了煙雲澗村,並見到了方興慶。直到此時,他們才知道,這些青銅器都是仿製品。而方興慶則一口咬定,自己一直賣的就是工藝品,並未造假。所以警方拿他也沒辦法。此事之後,方興慶乾脆擴大規模,將自己的的技術交給了全村人。

方興慶

煙雲澗村當時3318人,有2000多人直接或間接從事仿古青銅器製造。他們已經形成產業規模,靠仿古青銅器製造,帶動了全村經濟,有800戶村民因此脫貧致富,產品甚至賣到了海外。經過多年的積累,煙雲澗村已經成為中國「青銅第一村」,享譽海內外。而方興慶則琢磨著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大家認為方興慶的行為是對是錯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河南「造假第一村」:老人帶全村800戶造假致富,產品遠銷海內外
    在這種背景下,仿製品市場應運而生,工匠們仿製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從中謀取暴利。河南一老人便抓住了仿製品市場的發展機遇,帶領全村人公開造假,800戶村民由此脫貧,他們生產的仿製品更是遠銷海外。守著青銅器的貧困村河南省伊川縣有一座著名的小村莊,名叫「煙雲澗」,它地處伊水東岸,整個村莊依山傍水,是個宜居的好地方。
  • 河南大叔將「造假」手藝傳給全村,仿製品遠銷海外,讓850戶脫貧
    於是喜歡古代歷史,喜歡這種古樸文物的風採之人也會將其帶回家觀賞。河南洛陽煙雲澗村中,就有一個村的人準信研究這種贗品技術,將其賣給文物愛好者。據說年產值已經達到了9000萬之多,讓這個以前有名的貧困村,俱都脫貧致富,奔向小康。而這一切,都和村中人方雲慶有關。方雲慶出生於上世紀的50年代,在那個時代,社會剛剛從戰亂中恢復。
  • 方興慶帶領全村致富,八百戶年產值9000萬,曾被警察嚴厲打擊
    簡介:在洛陽有一個小村落,這個村子只有800多戶人家,但是卻創造出年產值9000萬的神話。這個村子的耕地不多,而且也沒有大型企業落戶,主要經濟支柱全靠作假文物。最開始的作假源於方興慶,他帶領全村公然做「違法生意」,大量制假、販假,曾被警察嚴厲打擊。後續因為政策的放開,他們仿古青銅器才得到認可,迅速形成規模,產品遠銷海外多個國家。
  • 【出彩河南·看扶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 輝縣變「綠水青山」為...
    8月11日,「出彩河南·看扶貧」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走進輝縣,「邂逅」八百裡太行的「精華」之美,感受旅遊發展給輝縣帶來的蓬勃活力。「這兒附近有圪針莊、周莊、西溝、東寨等村落,在景區開發之前,山路難行、信息閉塞,村民脫貧能力低、致富門路少,生存生活環境差、教育衛生也極其落後,是河南『三山一灘』中太行山的精準扶貧重點。」寶泉旅遊度假區副總經理宋福麗說。自2012年,通過開發太行山自然景觀+文化旅遊實現精準扶貧,寶泉景區成為年接待量突破200萬遊客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芝麻哥」:帶80戶村民脫貧,半年銷售額70多萬
    生活在鄱陽湖邊上的江西西分村村民,幾乎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每隔幾年,突來的洪水總是將低洼地段的房子、農田淹沒,生活總要被推翻重新來過。這個小鄉村,是中國大部分農村的縮影:年輕人外出務工,留下幼童和老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 我們的全村福丨張家口市張北縣盤城房村:吃透政策興產業 脫貧攻堅...
    曾經的盤城房村,茫茫的鹽鹼灘上只有枳機草瘋狂生長,一輩又一輩村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頑強生活,年輕人耐不住貧困和寂寞四散他鄉。現在,這裡黨旗飄揚,產業開花,村民生活豐富多彩,致富增收有了門路,回流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盤城房村村民合影。
  • 輪椅上的讚歌:一朵仿真花遠銷海外 元氣森林公益助力苗鄉
    她憑藉自己不屈的毅力和勤奮用雙手帶領全村人一起脫貧,在邵陽奏響了一曲動人的青春之歌。  讚嘆!進擊的花仙子,在折翼後重新綻放  在美麗的下坪村,楊淑亭在父母的呵護下快樂地長大了,但是,突如其來的災難擊碎了這一切!2011年的一場車禍,讓當時年僅20歲的楊淑亭高位截癱。一個花季少女該如何承受?她也曾自暴自棄。
  • 桃園村黨群一條心,脫貧攻堅戰穩步全勝
    (段紅亮 李迎新 白豔傑)魯山縣辛集鄉桃園村轄6個村民組,地域總面積2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444.6畝,人均耕地1.74畝。村民總戶數317戶138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295人,已脫貧82戶274人,未脫貧7戶21人,貧困發生率為1.5%。
  • 脫貧路上的「見證者」河南工業大學「微光扶貧」團隊赴濮陽開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映 通訊員 孫騰「只有來到鄉村,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感到脫貧攻堅工作的偉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8月20日,站在濮陽縣習城鄉侯寨村的扶貧就業點,河南工業大學「微光扶貧」社會實踐團隊成員陳志斌感嘆道。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讓這片紅色熱土「富」起來 青龍吉利峪村...
    為了幫助村民致富,這個大男人可是操碎了心,「自己不先整明白了,怎麼能教好她們呢!」何啟東笑道。吉利峪村屬於「十三五」貧困村,由秦皇島軍分區、市旅遊和文化廣電局駐村工作隊共同幫扶,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10戶,共1028人,幾乎佔了總人口的一半,到2019年,貧困戶全部脫貧。
  • 村民自編順口溜贊脫貧
    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村民心操碎。」鶴壁市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貧困戶原雙連收入增加,感受到脫貧政策的好處,自編順口溜讚頌脫貧攻堅工作。    原雙連因殘因病致貧,駐村幫扶工作隊將她家的4間閒置房屋流轉給旅遊公司,同時在村裡引進的鶴壁市康元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種植示範基地給她安排了一份炊事員的工作,現在她家的狀況逐漸好轉。
  • 河南寶豐:黨建「手拉手」脫貧不脫幫
    64歲的北水峪村村民葉能高興地說,雖然自己2017年就脫貧了,但幫扶單位的幫助從沒有停止,家裡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北水峪村地處寶豐縣西部山區,屬省級深度貧困村,全村240戶102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54戶515人。經過各方努力,該村2019年底如期退出貧困村行列。
  • 「我的扶貧故事」「電」亮山鄉脫貧路丨鳳岡縣蜂巖鎮龍井社區駐村...
    對我直接包的黃坪和花屯兩個組的29戶貧困戶113人的家庭情況,更是了如指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75歲的楊昌德老人,他是殘疾獨居老人,雙腳行動不便,我常常到他家跟他聊天,幫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他逢人便說:「我的女兒嫁出去20多年很少來看我,羅書記經常來看望我,還幫助擔水、打掃衛生。」其實,我做這點不算什麼,老人的信任才是我最大的福氣。
  • 白瓜村1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每年增收超過千元
    原標題:白瓜村1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每年增收超過千元——一張張笑臉 見證村民苦盡甘來   12月11日,時隔一年多,記者再次走進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白瓜村
  • 陝西「最美」女幹部:90後從大山考上985研究生,返鄉讓全村脫貧
    陳小娟,女,於1993年11月在陝西出生。後被陝西省定向選調生成為當地支部書記的助理,一同參加全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協助書記開展黨建工作。今年她還入選「陝西好人榜」。 據悉,從她去到上班的地方,了解到全村的分組和人數情況,其中貧困戶就有一百六十二戶五百七十二人。村裡很多人家都是在山頭上住的,還是土坯房,還有荒地,每個家裡的孩子也成為留守兒童,和她求學所在是城市是天壤地別的差距。
  • 王永利: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火熱圖景
    一,「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如火如荼的景象。這次行動將持續三個多月的時間,記者從徐州出發,兵分兩路,一路走西南線,途經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雲南、西藏等地;另一路走西北線,途經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行程超過一萬公裡。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群英譜」賀文青:「青」勝於藍
    賀文青,80後,河南陝縣人,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2003年入黨,2007年入職保險職業學院。因教學成績突出,多次被學院評為優秀教師。2018年初,從省城長沙來到裡仁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但自然條件差,交通落後,連村部都沒有。」賀文青回憶剛駐村時的情形,全村僅有一條1.2公裡的窄水泥路,其餘都是土路。
  • 村民脫貧的領路人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一到葫蘆壩村,林安泰就開始走村串戶,了解村情民意。到村報到第一周,林安泰的足跡遍及全村所有組、部分院落,走訪了部分老黨員、老幹部、致富能人。一個月內,他對全村203戶726人基本做到家家到、戶戶落。兩個月,他把全村1239畝田地種植、家中養殖、人員結構逐一摸清,做足了功課。
  • 鎮原縣巨溝村衛星小圖知村戶 清晰全局助脫貧
    巨溝村地形條件不好,最初幾次和駐村工作隊員入戶了解戶情時,由於道路情況不熟悉,常常需要村幹部帶路。如何儘快熟悉全村的貧困戶和扶貧情況,增強駐村工作隊脫貧攻堅的戰鬥力,成了慕俊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很快,慕俊位便想到了一個辦法——利用衛星圖來了解村裡的情況。
  • 脫貧路上彰顯忠誠本色——記因公殉職的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川巖村...
    隨著貴州脫貧攻堅全力推進,2015年冬,投資442.8萬元的川巖環村硬化路正式啟動。 工程要拆掉一棟住房、7間圈舍,遷墳45座……涉及107戶300多人。 「誰拆我的房子,就必須幫我建一棟房子。」村民大會上,60多歲的低保危房戶田儒芬首先發難。 「好,我來想辦法。」張曙光一口應承。 「遷祖墳,哪怕你說成一朵花,我也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