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叔將「造假」手藝傳給全村,仿製品遠銷海外,讓850戶脫貧

2021-01-08 琅琊講武堂

華夏文明發展有上下五千年歷史,在這一份厚重的歷史文明中,出現了無數先輩們留存下來的瑰寶。這些都是我們華夏的歷史,華夏的文化寶藏。但是我們在博物館中,在各種紀錄片中,我們才得以窺見他們的身影。

但是如今的市場上面,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古董文物們,青銅馬踏飛燕,瓷器杯子等等。這些基本上都是現代工藝製造的贗品,卻也完美復刻了古代文物的風採。於是喜歡古代歷史,喜歡這種古樸文物的風採之人也會將其帶回家觀賞。

河南洛陽煙雲澗村中,就有一個村的人準信研究這種贗品技術,將其賣給文物愛好者。據說年產值已經達到了9000萬之多,讓這個以前有名的貧困村,俱都脫貧致富,奔向小康。而這一切,都和村中人方雲慶有關。

方雲慶出生於上世紀的50年代,在那個時代,社會剛剛從戰亂中恢復。人們普遍都沒有什麼要送孩子去讀書的意識在,大部分孩子幾乎都是從小輟學在家中幫忙務農。方興慶本來也是回家務農的一員,但是其實他心中已經不甘心自己被束縛,他總覺得自己可以比父輩幹得更好,他想出去。

於是他就背起包袱,告別父母外出打工了。但是理想畢竟不是現實,出去幾年的時間,方興慶在社會上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收入依舊只有那麼一點點,自己也依舊沒有穩定下來。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個古董商,自此就進入了古董圈子。一開始是幫著古董商收東西,賣貨。後來等待自己經驗攢足了,身上也有一點點微薄的家底之後,方興慶就決定自己下水試試。

經過努力,他第一次自己收貨就收到了一個古樸的銅鏡,但是這個銅鏡卻有一個小小的缺口。為了出貨的時候不被壓太多的價,方興慶準備將上面的缺口修復。於是他帶著銅鏡找到了鎮上的一個老銀匠。

修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與老銀匠二人一起蹲在面前研究了將近半個月。通過硝酸清洗,碳銨化肥掩埋,最後修補的方式使得古銅鏡完好無損。就這樣,當這個銅鏡被賣出去以後就連專業的鑑定師都沒有發現其被損壞過。

方興慶興奮不已,他在這件事情中看到了商機。他開始四處學習古董仿製手藝,提高自己的「造假」技術,回家以後就專門請了幾個工人,開始了他的仿製青銅器之旅。但是在出貨的時候,方興慶也是有著自己的底線,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就是假貨,是工藝品。

由於人手不夠,方興慶還開始動員全村的人和他一起幹。時至今日,全村將近850戶人家呼呼人人都有和方興慶學手藝的人,從業人數已經達到2000多人。其產品也不僅僅在中國內部展銷,更是遠銷海外,受到無數追捧。

在1999年的時候,煙澗村的仿古青銅器手藝還獲得了首屆民間藏品展銷會以及民間工藝品大賽等等比賽的一等獎,可見其仿古技術精湛。也就是靠著這一門技術,全村人都因此脫貧致富,方興慶也成為了村中的領頭羊,現如今的方興慶,更是想把這一門青銅仿古技術,變為煙雲澗的特色品牌,相信他一定會成功的。

現如今投資收藏已經成為一個風口,眾多企業家紛紛轉行專盯投資。文物書畫之類的價格也是節節攀升,但是假貨卻還是層出不窮。這一本精裝版的《中國文物常識》可以帶你先走進文物。原價128現價只要88。

相關焦點

  • 河南「造假第一村」:老人帶全村800戶造假致富,產品遠銷海內外
    在這種背景下,仿製品市場應運而生,工匠們仿製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從中謀取暴利。河南一老人便抓住了仿製品市場的發展機遇,帶領全村人公開造假,800戶村民由此脫貧,他們生產的仿製品更是遠銷海外。守著青銅器的貧困村河南省伊川縣有一座著名的小村莊,名叫「煙雲澗」,它地處伊水東岸,整個村莊依山傍水,是個宜居的好地方。
  • 河南老人帶全村造假,仿製品遠銷海外,800戶村民因此脫貧
    而在河南有個村,生產出的青銅產品,甚至連專家都難辨真假。為何這個村的人這麼牛呢?只因村中有一個人,那就是方興慶。燒制模具方興慶教全村人造假方興慶找人建鍋爐,刻模板,風風火火地幹起了古董仿製品的工作。儘管一開始產量不高,但當時一件工藝品的收入,已經頂得上普通農民一年種地的收入。
  • 方興慶帶領全村致富,八百戶年產值9000萬,曾被警察嚴厲打擊
    簡介:在洛陽有一個小村落,這個村子只有800多戶人家,但是卻創造出年產值9000萬的神話。這個村子的耕地不多,而且也沒有大型企業落戶,主要經濟支柱全靠作假文物。最開始的作假源於方興慶,他帶領全村公然做「違法生意」,大量制假、販假,曾被警察嚴厲打擊。後續因為政策的放開,他們仿古青銅器才得到認可,迅速形成規模,產品遠銷海外多個國家。
  • 脫貧路上的「見證者」河南工業大學「微光扶貧」團隊赴濮陽開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映 通訊員 孫騰「只有來到鄉村,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感到脫貧攻堅工作的偉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8月20日,站在濮陽縣習城鄉侯寨村的扶貧就業點,河南工業大學「微光扶貧」社會實踐團隊成員陳志斌感嘆道。
  • 我們的全村福丨張家口市張北縣盤城房村:吃透政策興產業 脫貧攻堅...
    全村共有393戶952人,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1戶225人。河北港口集團駐村以來,抓產業、找項目,使盡渾身解數打造脫貧產業鏈條,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體收入。在他們的努力下,村集體企業——張北草之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燕麥片、胡麻油、小米等優質農副產品遠銷沿海發達地區,實現淨利潤101.2萬元。
  • 傳承傳統手藝,看中國帶動民眾脫貧
    【歐洲時報網】中國是一個有著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不斷的摒棄糟粕,保留精髓,一部分傳統技藝在時間發展的長河中,不斷的進化演變,小小的手藝凝聚了致富的大能量,帶動民眾脫貧增收,過上幸福的生活。
  • 桃園村黨群一條心,脫貧攻堅戰穩步全勝
    村民總戶數317戶138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295人,已脫貧82戶274人,未脫貧7戶21人,貧困發生率為1.5%。貧困的原因一是集體經濟比較單一,只有150千瓦光伏電站一座;二是產業發展剛剛起步,帶動群眾增收能力不強;三是貧困發生率較高。郭偉民2017年3月至今任魯山縣辛集鄉黨委書記。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讓這片紅色熱土「富」起來 青龍吉利峪村...
    吉利峪村屬於「十三五」貧困村,由秦皇島軍分區、市旅遊和文化廣電局駐村工作隊共同幫扶,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10戶,共1028人,幾乎佔了總人口的一半,到2019年,貧困戶全部脫貧。4月23日,記者走進吉利峪村,千畝慄苗,滿山翠綠;革命史館,莊嚴肅穆;23.6公裡生產作業路,村民駕駛三輪車便可到達自家田地,昔日的貧困村煥發著別樣生機。
  • 鎮原縣巨溝村衛星小圖知村戶 清晰全局助脫貧
    巨溝村地形條件不好,最初幾次和駐村工作隊員入戶了解戶情時,由於道路情況不熟悉,常常需要村幹部帶路。如何儘快熟悉全村的貧困戶和扶貧情況,增強駐村工作隊脫貧攻堅的戰鬥力,成了慕俊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很快,慕俊位便想到了一個辦法——利用衛星圖來了解村裡的情況。
  • 清水縣梅江村:精準脫貧更需精神脫貧
    4月2日下午,記者跟隨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全媒體集中採訪團到達梅江村朱家大院時由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梅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組織開展的「憶先輩·傳家訓·講家風」的清明節主題實踐活動正在進行,梅江村村民坐滿了院子,都在認真傾聽今年79歲的朱家大院戶主朱四德講述「耕讀傳家」、「百善孝為先」 、「勤儉節約」「誠信做人」等樸實卻真實感人的民間故事。
  • 河南寶豐:黨建「手拉手」脫貧不脫幫
    64歲的北水峪村村民葉能高興地說,雖然自己2017年就脫貧了,但幫扶單位的幫助從沒有停止,家裡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北水峪村地處寶豐縣西部山區,屬省級深度貧困村,全村240戶102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54戶515人。經過各方努力,該村2019年底如期退出貧困村行列。
  • 武都:佛崖「豆腐村」傳統手藝穩脫貧
    「看火下漿成豆腐,我們村一代代人傳下來手工磨豆腐的手藝,豆腐品質好、口感好」,大楞村村民陳張貴告訴記者。村民們依靠經驗,根據天氣等情況,把控火候,製作出的豆腐既能生食涼拌,也能炒制,放入口中,豆香味自然生發。憑藉獨特的口感,近些年,大楞村的豆腐名氣越來越大,家家戶戶的豆腐坊愈發紅火,曾經的「苦活路」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 河南有個「傻」大叔:放棄年收入近百萬的企業老闆,返鄉做一名村支書
    河南商報記者 肖風偉 通訊員 馬曉衝放棄年收入近百萬元且輕鬆自在的私營企業老闆不做,返鄉擔任一名操心的村黨支部書記。這事發生在固始縣徐集鄉賈廟村,幹這種「傻事」的「能人」叫邵林山。2016年底,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根據賈廟村工作需要和黨員群眾強烈意願,徐集鄉黨委負責同志驅車蘇州,邀請邵林山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邵林山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令他措手不及。面對鄉親們的期待和組織重託,想想讓人搖頭的爛攤子,還有年收入近百萬的家庭企業……邵林山徹夜未眠。
  • 陝西「最美」女幹部:90後從大山考上985研究生,返鄉讓全村脫貧
    陳小娟,女,於1993年11月在陝西出生。後被陝西省定向選調生成為當地支部書記的助理,一同參加全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協助書記開展黨建工作。今年她還入選「陝西好人榜」。 據悉,從她去到上班的地方,了解到全村的分組和人數情況,其中貧困戶就有一百六十二戶五百七十二人。村裡很多人家都是在山頭上住的,還是土坯房,還有荒地,每個家裡的孩子也成為留守兒童,和她求學所在是城市是天壤地別的差距。
  • 王永利: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火熱圖景
    這次行動將持續三個多月的時間,記者從徐州出發,兵分兩路,一路走西南線,途經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雲南、西藏等地;另一路走西北線,途經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行程超過一萬公裡。在報導形式上,《走村直播看脫貧》大膽融合。
  • 輪椅上的讚歌:一朵仿真花遠銷海外 元氣森林公益助力苗鄉
    她憑藉自己不屈的毅力和勤奮用雙手帶領全村人一起脫貧,在邵陽奏響了一曲動人的青春之歌。  讚嘆!進擊的花仙子,在折翼後重新綻放  在美麗的下坪村,楊淑亭在父母的呵護下快樂地長大了,但是,突如其來的災難擊碎了這一切!2011年的一場車禍,讓當時年僅20歲的楊淑亭高位截癱。一個花季少女該如何承受?她也曾自暴自棄。
  • 白瓜村1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每年增收超過千元
    原標題:白瓜村1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每年增收超過千元——一張張笑臉 見證村民苦盡甘來   12月11日,時隔一年多,記者再次走進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白瓜村
  • 脫貧光榮戶羅林:巧手繪出脫貧光榮圖
    可誰又能想到幾年前,羅林一家還是全村有名的貧困戶。羅林一家5口人,上有60多歲且常年患病的老母親,下有兩個還在讀書的孩子,妻子也因承受不了家庭貧困的狀況而離家出走,生活過得十分艱難。儘管羅林以前一直在做電工,但是沒怎麼掙到錢,在外面一包煙也捨不得抽,經常把攢起來的錢都寄回家給孩子讀書和母親看病,這時生活的壓力常壓得羅林喘不過氣來。
  • 河南汝州磨石村:貧困戶走上養殖脫貧路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近日,河南省汝州市磨石村駐村工作隊員姜佔政有個心事,等他有時間回汝州市區,他要給養殖戶郭君連捎點防疫藥。「最近一直沒回家,不然早就把藥帶來了。」姜佔政說,磨石村發展畜牧養殖的貧困戶不少,不管是捎藥還是買飼料,平時能幫的忙工作隊員們順手都幫了。
  • 河北河間:工藝玻璃遠銷海外市場
    近年來,河間市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推動工藝玻璃製造產業提檔升級,產品遠銷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河間市擁有工藝玻璃製品生產企業240餘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產值達20億元。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12月18日,河間市一家工藝玻璃製品生產企業工人在車間加工工藝玻璃器皿。 河北省河間市工藝玻璃製造行業起步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當地一大傳統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