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個「傻」大叔:放棄年收入近百萬的企業老闆,返鄉做一名村支書

2020-12-14 瀟湘晨報

河南商報記者 肖風偉 通訊員 馬曉衝

放棄年收入近百萬元且輕鬆自在的私營企業老闆不做,返鄉擔任一名操心的村黨支部書記。這事發生在固始縣徐集鄉賈廟村,幹這種「傻事」的「能人」叫邵林山。

放下紅火企業,返鄉當了村支書今年56歲的邵林山,個頭不高,但很乾練,一臉的樸實像。20年前,邵林山到蘇州學習裝潢業,三個月後就聘請一名技術員自己單幹起來,從事展廳、家具等裝修,一流的質量和信譽帶來業務量的不斷擴增,每年收入七八十萬元輕輕鬆鬆。

2016年底,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根據賈廟村工作需要和黨員群眾強烈意願,徐集鄉黨委負責同志驅車蘇州,邀請邵林山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邵林山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令他措手不及。

面對鄉親們的期待和組織重託,想想讓人搖頭的爛攤子,還有年收入近百萬的家庭企業……邵林山徹夜未眠。「作為一名黨員,我有責任回去為改變家鄉面貌盡力。」經過一段痛苦的思想鬥爭,邵林山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返鄉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重擔。

邵林山剛回村任職時,村裡的狀況一言難盡。村部幾間房子七漏八淌,村組幹部和黨員人心渙散,群眾情緒不穩上訪不斷。「萬事開頭難啊!」邵林山一頭「扎進」群眾中間,探尋村裡的「病根」和治村良方。通過調查研究,他決定先解決群眾意見很大的「人情低保」、「關係低保」問題。

邵林山的姑父石守賀兒子因病去世,女兒已出嫁,平時只有老兩口生活,家庭有一定實際困難,前兩年村裡給安排了低保。邵林山得知情況後,不僅沒有包庇袒護,反而決定先從自己姑父頭上「開刀」,結果沒用多說,深明大義的石守賀讓出了低保,邵林山對此感激涕零。接著,「不講人情」的邵林山又根據第一手資料,對其他有爭議的低保對象逐個上門談、電話聊,講政策、論情理,一番番推心置腹的話語,終於使全村46個「面子人」口服心服的退出了低保。這件事在村裡颳起了一陣不小的「旋風」。

跑項目找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趕走了「攔路虎」,「貧困戶識別」這個更為敏感的「燙手山芋」,又擺到了邵林山面前。

邵林山帶領村兩委一班人不畏艱難、克服阻力,反覆調查走訪、認真摸排甄別,先後召開村民組會議近20場、貧困戶會議25場,5次進行動態調整,不符合條件的堅決退出貧困戶序列。信陽市脫貧攻堅暗訪組深入該村走訪時,對全村確定的19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群眾沒有任何意見,紛紛豎起大拇指說,「俺們要的就是這樣的好幹部」。

早在2015年,邵林山就捐資數萬元將村內一條3公裡的主路鋪成了砂石路,又對大園與餘臺村民組交界處生產橋進行了400米路基培護,村民念念不忘。這幾年,邵林山跑上跑下,爭取大量項目資金,新修水泥路、整修生產路、疏通排澇渠、改造農村電網,通訊基站、文化廣場和村黨群服務中心也相繼投入使用。漸漸地,全村7000多畝肥沃土地又成了香餑餑,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發展到15戶。經過扶貧政策的精準實施,全村絕大部分貧困戶已順利實現脫貧,剩餘12戶今年底可以全部「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廣大村民神採飛揚、意氣風發,一個百業興旺、文明祥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初具雛形。

有人給邵林山算了一筆帳,回鄉這四年,他足足損失了三四百萬元,說他虧。家人也曾不理解,「放著大錢不掙,讓兒子幫別人打工,自己回來幹這苦差事。」而邵林山卻有他自己的「幸福帳」,他說,「我一年少收入百兒八十萬元不假,但與全村變化給群眾帶來的紅利相比,微不足道,一百個值!」(編輯 吳冰 施尚景 熊子文)

【來源:河南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別出心裁,獨特的創意讓她年收入近百萬,成功晉級小富族!
    2009年繆玲玲畢業後留在武漢做銷售。她天性喜好安靜,銷售工作經常要接觸各種客戶,她有些無法適應。半年後,她扛不住銷售「折磨」,決定創業。在經受了半年簡餐廳裡的咖啡氣息的薰陶,她感覺自己骨子裡非常喜歡咖啡,想開一家咖啡廳。  繆玲玲花近半年的時間,打探市場行情,籌備創業。
  • 能人回鄉先行者、龍潭寺村支書姚峰:返鄉創業帶民致富 村建扶貧兩手抓
    他當過兵,也做過單位幹部,這番經歷煉就了他沉著穩健的個性。2008年,姚峰選擇下海創業,在武漢、黃岡等地承接建築工程,年收入達30多萬元,一家人過著小康富足 ,無憂無慮的生活。歲月更迭,十幾年的異鄉漂泊,讓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姚峰心裡一直放不下歸鄉的思緒,時不時掛念著龍潭寺村的境況。
  • 戎美老闆雜談 如何年薪百萬
    這也能解釋為毛很多人不願意去國外拿百萬年薪,寧願留在上海拿四五十萬的工資;也能解釋為毛很多人寧願窩在三線城市拿個10來萬的幸福薪水,也不願意去上海拿20萬年薪。所以,收入高低,與幸福指數沒有必然聯繫,但在工作圈和生活區重疊的情況下,當然是收入越高,離一線城市越近,生活越便利,越幸福。有朋友說了,是不是在黃浦區、陸家嘴拿年薪百萬的人最幸福?
  • 大學生回鄉當「農創客」 百畝果園年收入過百萬 帶動30多人就業
    創業7年,蔣坤打破傳統農業耕種模式,把園藝知識用在果樹栽培創新上,打造的百畝精品果園在潼南已經小有名氣,不僅年收入超過百萬,還帶動當地30餘人就業。也正是有了越來越多像蔣坤這樣的「鄉土人才」,才為農村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 【GET2016】英語啪啪啪覃流星:如何打造年收入百萬的網紅名師
    在 GET2016 教育科技大會上,英語啪啪啪創始人覃流星做了名為《打造年收入百萬的網紅名師》的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創業一年的網紅教師經驗。目前,音視頻節目「英語啪啪啪」已經在各個平臺播出了超過三百集。在一年的時間內,積累微信平臺粉絲約 35 萬,節目累計播放量過億,累計粉絲超過百萬。
  • 難以置信,一家燒肉小店年收入百萬
    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蔡崇信的魄力,但是真的有放棄百萬年薪的「傻蛋」,放棄的原因居然是因為一款美食。可能到這裡,很多人就比較好奇,是什麼美食能夠讓人放棄百萬年薪呢?其實這款美食可能我們都見過,它就是來自山東的諸城燒肉。
  • 我放棄了去深圳當老師,是不是傻?
    前幾天,看到一個提問:「我放棄了去深圳當老師,是不是傻?」題主說自己應屆畢業,放棄了在深圳當中學老師的offer的高薪,想去小地方的事業單位工作,但又覺得不甘心。也有人說,放棄在深圳做教師的選擇不傻,傻在做出選擇後又不甘心、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知。可剛剛畢業時,誰沒有迷茫過。清華畢業的「網紅教師」李永樂,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物理教師,因為在網絡上做教學和科普視頻而走紅。
  • 劍橋美女博士棄百萬年薪,開始種田,年收入上億500強企業求合作
    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劍橋美女博士,她投身於農田之中,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選擇「種田」作為自己養家餬口的方式,卻依然能夠年收入上億,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爭相求合作的對象。她叫江宇虹,出生於1975年,從小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高考那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上海市文科狀元。
  • 大學生回鄉當「農創客」 百畝精品果園年收入過百萬 帶動就業30餘人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高超近年來,不少大學生畢業後選擇返鄉創業,成為「農創客」,32歲的蔣坤就是其中一人。7年前,他回到家鄉潼南玉溪鎮青石村從零開始,辦起了農業採摘。
  • 80後寶媽,做電商年收入百萬,做什麼小類目這麼賺錢?
    大家好,我是小茹,一名兩個孩子的寶媽。在二寶上幼兒園後,我開始出去找工作,找了好多家公司,結果人家人事經理一聽我有兩個孩子要照顧,都優先錄用那些90後甚至是00後年輕人。求職屢屢受挫後,我終於委曲求全,在超市找了份促銷員的工作。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因為一當上村幹部,就意味著自己的生意就必須得放棄一部分,家庭收入肯定會受到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鬥爭,甚至還和老婆鬧了一陣子彆扭,我還是決定先試一試,了卻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心願――儘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做點事,把地方上的建設搞起來,讓村民富起來。」 2.百萬家財助修路,支書有股「傻乎」勁 「看到屋、走到哭」是昔日大地村的真實寫照。
  • 2020年返鄉致富方向「冷思考」
    老王是深刻體會到在城市裡經濟下行的壓力,倍感各行各業的集體蕭條,不管是中小型的老闆、個體老闆等都在紛紛吐槽「生意是一年更比一年難做,錢越來越難賺」。 因此,如今不管網絡還是媒體,回鄉創業讓人感受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且也不乏有回鄉創業致富的各種報導,比如回鄉攤煎餅月入十萬,收廢舊品做買賣就能入百萬,而養豬的年收入達到千萬級別的也不算少數。
  • 河南商丘,家庭主婦足不出戶掙個零花錢,老闆真會做生意
    在河南商丘就有這樣一個老闆,讓自己的「工人」,在家足不出戶就可以掙錢,只要努力幹,每天也有五六十。河南商丘的李玉東做來料加工已經有兩年了,(來料加工:老闆從別的地方進過來半成品或者材料,發給工人組裝,按件計費)每一年都是工人自己去李老闆那兒拿材料,然後回家做,做好之後再交過去。
  • 47年巨變返鄉路:從最貴的咖啡到無糖的水
    當時,在全國範圍,和謝建平父母一樣的職工,有數百萬人,被稱為「三線人」,從1964年到1980年,三線職工建立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而他們自己,也離家萬裡。每年春節,從山溝溝回到大城市,宛如一場遠徵。  1972年謝建平第一次返鄉,風華廠裡有3000多名上海職工,廠區人人講上海話,到了春節,附近小車站會形成獨有的「回上海」風景。
  • 河南這種零食農村特有,名字「千奇百怪」,大叔一天做500多斤
    可能很多常在河南農村跑的朋友表示這東西很長見到,就是用玉米和雜糧做出的一種小吃唄了。但如果讓你說出這種零食的名字,估計很多人都會一愣。這種零食到底叫什麼名呢?這種小吃有的地方叫玉米條、有的地方叫玉米花,也有的地方直接叫米花。在河南的很多農村,這是孩子們最愛的零食,也是很多成年人記憶中美味。而對於生活在城裡的人來說,這種零食最多是一種回憶了。
  • 吃瓜群眾的口福:絲瓜幹了黃瓜的活,河南的蜜瓜脆脆甜
    「另外,合作社每年還拿出 2萬元,對全村現有貧困家庭進行產業幫扶,有效解決了現有貧困戶的生活困難,使近200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能實現轉業就業,成功脫貧。」呂建設很自豪地說。記者跟他開玩笑,作為一名商人對成本的核算是經商獲利比較關注的環節,如果不跟這些貧困戶合作,他應該賺的更多,為何還要做這樣擴大成本的事?
  • 前媒體人轉行做淘寶年收入上百萬元
    1首批淘金者帶出一村人生意越做越大,同鄉的人也「開枝散葉」般來到犀牛角村王力(化名)年齡:29歲前職業:媒體人、「北漂」入住犀牛角村:6年年收入:上百萬元生意經:炒「爆款」,炒熱諸如韓星李孝利等同款服裝。
  • 寫給2020年疫情結束後,小微企業老闆的一封信
    3個月遭遇了極大的瓶頸,投資幾十萬,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積蓄打了水漂,放棄吧,不甘心,不放棄,經營下去,每天的營業流水還抵不上房租,陷入了極大的困惑,對於40歲出頭的他,不知道何去何從,兩夫妻連續3個月夜不成眠,最後,共同做了一個徹底改變命運的決定,放棄飯店,回老家繼續創業,他們認為,快過年了,很多人都要保養自己,給自己好好消費一下,他們還特地上網搜了一下,過年期間,消費產值最大的行業是美容行業,於是,
  • 河南女書記遭村支書殺害,疑感情糾紛被分屍拋屍,失聯無人報案
    "鄧某是我們福寧集鎮紀委書記,但是鄧某已經有幾天沒有上班了,縣紀委組織的會議也沒有參加。"而在詢問到是否清楚鄧某已經遇害時,紀委工作人員則表示,"有沒有遇害我們就不清楚了,她是在下面鄉鎮上班的。"據一名劉姓村民稱,鄧某常常到貧困戶家裡來,為人"可中可好",辦事勤奮。
  • 博士畢業年收入有多少,能達到年薪百萬?現實真的很殘酷
    以前企業引進博士不僅給予高薪待遇,還會分房配車,另外每月還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如今各事業單位、高校對博士的需求量減小,他們也面臨著相應的就業壓力。那麼,很多人會好奇,現在的博士畢業後月薪或年薪能達到多少呢,相關福利待遇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