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說法是怎麼來的?為何沒有《金瓶梅》?

2020-12-13 中華網文化頻道

編者按:2018年1月13日上午,人民文學出版社「四大名著」珍藏版在北京圖書訂貨會召開新書發布會。本文根據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傅承洲在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四大名著珍藏版」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四大名著」的升級版。這套書沿用該社經典的文字版本,增加81幅著名畫家戴敦邦先生的插圖作品,附贈6幅實用圖表。

「四大名著」的來源與人文社有密切關係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這四大名著應該說是非常經典的小說,也是非常經典的版本。四大名著名稱的來源就與人民文學出版社有密切的關係。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個文學家叫馮夢龍,他是「三言」的編撰者,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出版過「三言」,他在一篇文章中說明代有「四大奇書」。哪「四大奇書」?就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這一稱謂後來得到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的認可,並在《三國演義》序裡面引了這段話。

戴敦邦《西遊記》插圖

「四大奇書」的稱謂後來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直到今天大家還說「明代四大奇書」,就指這四部。這四部書是晚明時期的人提出來的,與這四部書的經典性有極大的關係。《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最經典的小說,《水滸傳》是英雄傳奇最經典的小說,《西遊記》是最經典的神魔小說,而《金瓶梅詞話》既是世情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經典之作。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和神魔小說,雖然在明、清兩代也有其他作家來創作,但是沒能超越這三部小說的成就。

《金瓶梅》確確實實有它的一些缺陷,歷代都有禁毀,後來也有整理,恢復它的名譽。世情小說創作後來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儒林外史》,尤其像《紅樓夢》這樣一些經典小說。所以,世情小說的開山之祖是《金瓶梅》,但是世情小說的巔峰之作是《紅樓夢》。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整理中國古代小說經典的時候就選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小說,應該說是中國古代小說乃至中國古代文學中間的經典之作,也可以說是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對讀者,對普通大眾影響最深遠、最廣泛的著作,甚至可以說它們是在國際上對世界的文化建設都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四部經典著作。這個毫不誇張,在各個國家幾乎都有這四部經典的翻譯和研究。

我們說正是因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整理出版了四部經典小說,而且後來還持續地進行修訂、重新整理,進行不同版本整理的出版工作,所以到了七十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個「四大名著」的說法。這個說法,我們現在能看到比較早的文字記載是在七十年代末,而實際上約定俗成的說法可能在五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所以我們說「四大名著」這個名字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有極大的關係。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個問題。

內頁

相關焦點

  • 「七大名著」為什麼只剩下了「四大名著」
    眾所周知,中國四大名著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其實,清朝的時候還有「七大名著」這個說法,直到現在被刪掉的其他三部分別是《儒林外史》、《金瓶梅》和《聊齋志異》。中國人似乎對「四」這個數字特別有執念,例如還有「四大美人」、「四大發明」、「四大天王」等等。但是對中國文學史有深遠影響的著作遠不止「四大名著」。
  • 中國傳統「七大名著」,為何少了3本?除《金瓶梅》外另2本是什麼
    從小,我們就知道中國擁有「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這「四大名著」可以說從小到大,一直陪伴著我們成長,如今依然有許多電視劇和電影,都是根據這四大名著改編,也是中學生的必讀書目。
  • 原有七大名著,如今僅剩四本,其他三大名著是什麼?
    一開始四大名著也叫四大奇書,四大名著是人們一種約定成俗的說法,我們一般來說將《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這四部小說稱為四大名著,這四本小說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中經典作品,當然四部作品沒有誰比誰的文學水平更高一說,只是這幾部作品中的情節、人物、場景都刻畫的栩栩如生,一直在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價值
  • 歷史上有「七大名著」,後來只剩「四大名著」?另外三部是什麼書
    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七大名著」,其分別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傳》、《金瓶梅》。後來之所以只剩「四大名著」是因為當時國家為了文化普及和弘揚正能量,需要出版四部長篇小說,在考量許久後,刪除了三部,最後只有「四大名著」。那麼為什麼,《金瓶梅》、《儒林外傳》、《聊齋志異》會被剔除呢?
  • 央視版四大名著,為什麼《水滸傳》重播的概率相對較少?
    央視版四大名著,為什麼《水滸傳》重播的概率相對較少?歡迎點讚、收藏、關注、評論、轉發。前言01「四大名著」的由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四部書被稱為四大名著,是1949年建國後逐漸提出來的。
  • 我國本有「七大名著」,其它三大同樣是經典之作
    但是,你們知道嗎,其實原本是有「七大名著」的,那為什麼現在變成了四大名著呢?被刪掉的三本又分別是哪三本名著呢?1、《金瓶梅》現在的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這四本名著,不過在《紅樓夢》問世之前,其實就已經有「四大」的說法了。
  • 《金瓶梅》裡的四大惡人,居然沒有西門慶!
    《金瓶梅》書裡的四大惡人,作者以為西門慶並不夠格的觀點,我是贊成的。也許西門慶的惡屬於大惡,底層群體的惡,是由這些大惡造成的。但正因為人們對小惡的縱容,底層群體的互相傷害,才會有了西門慶這樣的大惡。一鄆哥。人小鬼大。惡人裡能排第四。為什麼說他是惡人?因為對他來說,什麼知恩圖報,什麼患難與共,完全不挨邊。
  • 明代四大奇書
    這次我們來聊聊「明代四大奇書」是哪四部書?為何談論這個?是因為今年的填空題就出了這樣一道題。很多人會把「四大奇書」和「四大名著」相混淆,因為「四大名著」是我們熟悉的,而「四大奇書」卻有些陌生。但只要記住前面的定語,就能很好區分:明代四大奇書、明清四大名著。「四大奇書」:《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
  • 我國本有七大名著,為何後來取消了三部,專家:你看看都寫了啥
    明清小說當中,最為經典,最為人熟知就是四大名著,這四部作品經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價值取向已經深深影響的每個人,就連國外,也是翻拍了《西遊記》,成立了「紅學」等,其實在四大名著出來之前
  • 如何一句話證明四大名著都是反書?
    四大名著都有一個共性,即書中都流露出「造反」的意識;在《西遊記裡》,孫悟空發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吶喊,所以孫悟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造反派,當然最後革命失敗,蹲了五百年的監獄,雖然被唐僧保釋出來,卻仍然要徒步流放十萬八千裡。
  • 讀經典,怎麼讓孩子愛上四大名著?建議這樣開始
    現代父母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也很重視孩子的閱讀,而四大名著作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名著,不僅是教育部推薦中小學生閱讀的書目,也是父母們希望給孩子讀的。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孩子讀過四大名著,我觀察周圍的家庭,讀過的似乎不多。不知道讀者朋友們家裡的孩子是否讀過四大名著,或者四大名著其中的著作?
  • 千古奇書《金瓶梅》中的5句俗語,本意令人害臊,如今卻育人無數
    有人奉它為千古奇書,有人卻認為它是汙穢書籍,在人們的印象中,《金瓶梅》這本書充滿著害臊、令人面紅耳赤的場景,然而它卻又被認為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這本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書籍,究竟是好是壞?如今仍然褒貶不一。
  • 他傾力30年翻譯《金瓶梅》,其弟曾任美國駐華大使
    我的弟弟(芮效儉,1991年至1995年任美國駐華大使)和我就由家庭教師來教,他們是成都其他大學各大院系的老師。從1939年到1945年,我們沒有受過正統的學校教育。」芮效衛當時說道。 戰後在南京一舊書店發現《金瓶梅》 抗日戰爭勝利後,芮效衛隨全家返回美國,因為父親要回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學位。
  • 丹麥漢學家正在翻譯《金瓶梅》 每天僅翻譯三頁
    丹麥漢學家正在翻譯《金瓶梅》 每天僅翻譯三頁 易德波透露,目前她正在翻譯中國古典名著《金瓶梅》,因為《紅樓夢》、《水滸傳》等已經翻譯到了丹麥等北歐國家,所以她選擇翻譯《金瓶梅》,而《金瓶梅》的藝術價值也是她認為這項工作值得去做的主要原因之一。  談揚州評話: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學藝術魔力  易德波原名易伯克·卡爾達娜,易德波是其中文名。
  • 10月10日國際《金瓶梅》學術研討會暨版本展在暨南大學舉行
    10月10日國際《金瓶梅》學術研討會暨版本展在暨南大學舉行  2016年10月10日,第十二屆國際《金瓶梅》學術研討會暨版本展在暨南大學圖書館舉行。記者獲悉,活動展示了暨南大學館藏的海內外《金瓶梅》的不同版本共70種409冊,  《金瓶梅》作為明代四大奇書之首,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 四大名著適合兒童讀嗎?
    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有一個同學,非常喜歡看書,看起書來,可以說是廢寢忘食,才四年級,眼睛就已經近視了。那天和他聊天,發現他確實是飽覽群書,其中四大名著都已經看完了,很是讓人吃驚。回想自己上小學的時候,也就只看過一本刪減過的《諸葛亮》而已,到上高中時都還沒有讀完四大名著,真是慚愧。
  • 孩子該如何閱讀和欣賞「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學生不但要「必讀」,還成為考試題目,彰顯了它們在中小學生閱讀譜系中的至關重要和難以被取代的地位。如何幫助孩子欣賞「四大名著」的魅力,並從中汲取營養,就成了值得我們思考的話題。隨著社會的變遷,名著中宣揚的很多思想觀念和人物的言行舉止等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認知模式,這種時候我們就要勇敢地「正視」和「捨棄」這些東西,而去發掘名著永恆的閃光點和跟人性底色深度契合的東西。這些正是名著的精髓,是名著「常讀常新」的根本。「四大名著」之所以千百年來受到讀者的歡迎,就是因為它們深刻地描寫和展現人性,能跟一代代讀者產生共鳴。
  • 拒絕一知半解,專家建議孩子這麼讀「四大名著」
    但很多初中生並不愛讀「四大名著」這樣動輒上千頁的大部頭書,常常翻個開頭就放下,要麼是因為不認識的字太多,要麼是不適應明清小說半文言文的寫作風格,只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地讀,浪費了時間,也辜負了中國文學史上四部巔峰之作,甚為可惜。有沒有辦法可以破呢?有!選擇合適孩子讀的版本。
  • 中國原本有六大名著,為啥建國後變成了四大名著?少了哪兩本書?
    眾所周知現如今中國古代有四大名著,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上都有四大名著的節選,它們分別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四大名著都成書於明清之際,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滋養了好幾代中國人,還傳到了國外被翻譯成了各種語言,深受各國百姓的喜愛。
  • 我國原有六大名著,刪了兩部,那兩部名揚四海,還被拍成影視劇
    王世貞指出的「四大奇書」是《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明代劇作家馮夢龍在王世貞之後又提出「四大奇書」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