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農科園將引進LED生物光用於中草藥種植技術

2020-12-18 閃電新聞

圖為臺灣太極光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團在濱州農科園考察

6月18日,臺灣太極光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團到黃河三角洲(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進行考察,就「LED生物光用於中草藥種植技術應用開發」進行了深入對接交流,並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考察團先後參觀了園區新範式農場、智能溫室大棚、市棉花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融合示範基地及物聯網展示中心,聽取了園區基本情況、合作優勢及經營狀況介紹。考察團對園區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條件給予高度評價,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雙方溝通了解,努力實現共贏發展。

園區負責人表示,誠摯歡迎臺灣企業家到濱州農科園尋求項目合作商機,園區將秉承優勢互補原則積極推進項目發展,與臺灣企業共享機遇、攜手發展,為進一步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兩地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出努力。

相關焦點

  • 濱州醫學院將矽橡膠生物塑化技術成功運用於海洋生物標本製作
    濱州醫學院將矽橡膠生物塑化技術成功運用於海洋生物標本製作 2013-08-21 17:03:25
  • 我區擴大中草藥種植規模 提升中草藥加工轉化能力
    新疆新聞在線網8月6日消息(記者雷鳴、劉強):我區依託龍頭企業,擴大中草藥種植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提升中草藥加工轉化能力。近日,于田縣 阿熱勒鄉 託萬也臺巴什村村民古麗巴哈•麥麥提把自家剛挖出來的200公斤大芸賣給了村裡大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拿到了2000多元現金。
  • 圖們中草藥種植併入循環經濟產業鏈
    在中國東北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一種符合區域特色的循環經濟模式已經粗具規模,當地把中草藥種植併入循環經濟產業鏈,社會、經濟和生態均衡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轟一聲!隨著焦玉米從類似爆米花爐的設備中產出,龍泉農工貿循環經濟的最後一個環節宣告完成。  在木片碳化過程中,企業提取到了木醋液,碳化後的木炭有的被售賣,有的被用做木醋液的催化劑。
  • 黑土地裡育藏『金疙瘩』七十七團引進中草藥瑪卡試種植
    3月26日,記者走進兵團第四師七十七團育種大棚內看見,該團農技推廣中心技術員正在對今年新引進試驗種植的中草藥——瑪卡進行裝穴、育盤、澆水,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七十七團今年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注重特色經濟作物的引進和試驗種植,年初該團多方聯繫從秘魯進口優質中草藥——瑪卡種子進行精選、晾曬,並對種子發芽率進行了測試。
  • 濱州首創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畝產突破700公斤
    濱州日報訊 在全市418萬畝小麥豐收入倉之際,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得一則好消息,我市農科院作物所科研人員歷經十多年研發的一項小麥種植新技術在試驗與示範區產量均突破了畝產700公斤,創歷史新高。濱州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劉俊展介紹,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2017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技術主要針對井灌區傳統小畦種植模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光熱損失大、小麥群體不足等問題,通過研發的一款新型小麥播種機(獲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集造畦、施肥、播種、鎮壓與一體,實現了農機農藝的高度融合。
  • 金斯瑞引進Berkeley Lights單細胞光導平臺,用於抗體開發技術服務
    (BLI)籤署協議引入BLI的單細胞光導平臺,成為亞太地區首家將這一全球領先的數位化細胞生物學技術用於抗體開發技術服務的CDMO公司。業界分析認為,此舉將使其在抗體藥發現平臺的覆蓋度和綜合實力獲得極大提升,快速推動其在生物藥行業的發展。
  • 農墾紅旗嶺農場中草藥種植讓黑土生「金」
    首頁 >> 專題專欄 >> 現代農業 >> 最新動態 農墾紅旗嶺農場中草藥種植讓黑土生
  • 德興:中醫藥交易大市場增強了我發展中草藥種植的信心!
    12月8日,在海口鎮嶺背村致富能手方小麗創辦的中草藥基地上,記者看到,長長的田畈上,村民們有的一邊種植藏紅花,一邊追肥,有的在整理水溝。今年51歲的方小麗,18歲就開始學閹豬。20年前,她與中草藥結下不解之緣。
  • 才聚雲浮 智助南藥——雲浮市人才驛站舉行引進生物醫藥(南藥種植...
    10月21日,雲浮市人才驛站引進生物醫藥(南藥種植)專家團隊進站籤約儀式在新興縣隆重舉行。此次引進生物醫藥(南藥種植)專家進駐驛站,將為中醫藥產業注入新的動能,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蝶趣谷中藥養生項目第調研時,專家們還為企業提出可以結合禪文化來發展「中醫藥+文旅」創新模式等建議;在新興中藥學校調研時,專家們也表示願意牽線發揮中山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在科研、人員、技術的作用,助力學校提檔升級。
  • 時間短、恢復快 濱醫附院引進新一代水光注射儀讓皮膚「喝飽」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佃瀟 濱州報導「我們的皮膚受外界環境影響很大,在暖寒交接或秋冬季節非常適合給予皮膚補充水份、修復皮膚生理屏障等面部年輕化的治療,水光注射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方式。」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美容醫學部主任張國輝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濱醫附院引進的新一代的水光注射機器應用多針頭負壓自動化注射裝置,性能穩定,注射時無疼痛、治療時間短、恢復快,能夠滿足廣大愛美人士的需求。
  • 無切口併發症少 濱州滬濱愛爾眼科引進青光眼治療新技術UCP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近日,濱州滬濱愛爾眼科醫院引進了一項治療青光眼的新技術——超聲睫狀體成形術(UCP)。據了解,這一技術具有無須開刀、治療時間短、術後反應輕、併發症少、可重複治療等特點。新技術的引進標誌著該院青光眼治療進入了無刀無創階段。那麼,超聲睫狀體成形術是如何實現不用開刀就可以治療青光眼的?帶著問題,記者來到濱州滬濱愛爾眼科醫院一探究竟。超聲青光眼治療儀。
  • 越光米的有機種植
    越光米素有【世界米王】的美譽,現國內已引進日本越光米原種種植,東北部分地區與日本越光米原產地新瀉縣同處北緯40度,是世界公認水稻生長黃金帶。天然弱鹼性土壤PH值8.0~8.9,日照時間2768小時,晝夜溫差偏大,稻穀成熟周期長,且每一個種植環節均有日本專家全程指導,按原生態綠色食品標準種植。黏性、彈性、光澤、香味俱佳,食味值極高。為了做好大米,做優質大米,【金做】不遺餘力地投資建設屬於自己的水稻種植基地,接受國家農業中心檢測,打造現代化農業示範區。經過有機淨化,採用有機種植方式。
  • 雲南千裡光中草藥的日常栽培技術和功效作用你知道多少?
    千裡光是一種中草藥,生於山坡、疏林下、林邊、路旁、溝邊草叢中,在自然條件下栽培,就可以輕鬆獲得高產的千裡光,不過種植千裡光的農民朋友,需要做好千裡光選種、育苗移栽、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千裡光產量,接下來一起了解下千裡光高產種植技術吧!
  • 生物有機肥料的生產工藝及技術效果
    為了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在種植過程中使用了科學的種植方法和各種肥料。生物有機肥料就是其中之一。那麼生物有機肥料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讓我們簡單地看一下。生物有機肥料的生產工藝及技術效果一、生物有機肥料生產工藝及技術1、生產過程在農業部註冊的生物有機肥料生產企業基本從事微生物肥料的生產。在發酵生產過程中,大多採用槽堆發酵法和其他發酵方法。
  • 雲南西疇:中草藥種植助農增收
    近年來,西疇縣全面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因地制宜發展中草藥種植。目前,該縣種植三七、重樓、山豆根等中藥材8.2萬餘畝,中草藥產業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新華社發(陳欣波 攝)11月20日,在西疇縣山豆根規範化種植基地,一名務工人員在裝運山豆根幼苗。
  • 生物谷專訪廈門大學聶立銘: 光聲技術——聆聽光的聲音
    它通過將入射光子轉化成超聲波,極大的克服了光子在生物組織的強散射性特點(超聲在組織中散射比光在生物組織的散射弱數個數量級)。因此,光聲技術結合了光學成像的高對比度,超聲成像的高分辨和深穿透深度等特點。它可對生物組織內一定深度病灶組織的結構和生物化學信息進行高解析度、高對比度成像,正逐步成為生物分子成像領域的研究熱點。光聲顯微成像技術能夠提供待測目標的結構、形態、功能以及代謝信息。
  •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優質蔬菜在濱州這樣長起來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近日,2020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山東行採訪團來到山東濱州。儘管濱州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隔千裡,但卻和粵港澳人民的生活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在山東鑫誠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內,感受直通大灣區的「菜籃子」如何煉成的。
  • 引進扶持公司種植觀音草拉動農民增收
    基地老闆、貴州宣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利平說,基地去年9月啟動,目前共流轉土地1100畝,通過示範種植,一方面讓農民學習到種植技術,另一方面也讓農民「看到」效益。  村支書郭正安說,獨山村是貧困鄉中的貧困村,過去一直以種植包穀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雖有一定中藥材種植基礎,但農民種植技術水平不高,缺乏質量和市場意識,優勢發揮受限。
  • 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宋集幼兒園參觀高家村中草藥種植基地
    魯網9月30日訊博大精深的中草藥文化,展示的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道不盡的生存智慧。為弘揚和傳承這一傳統文化,激發幼兒對中草藥文化的興趣,引導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2020年9月29日,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宋集幼兒園在高家村開展了以「神奇的中草藥」為主題的參觀活動。
  • 一三一團引進溫室大棚「熊蜂」授粉技術
    天山網訊(通訊員劉英 韓高元報導)4月20日上午,應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站邀請,荷蘭科伯特生物系統公司西北區技術專家在第七師一三一團十七連溫室大棚內現場開展了溫室「熊蜂」授粉技術培訓。自此,標誌著該團溫室大棚種植戶將結束長達20年人工授粉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