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首創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畝產突破700公斤

2020-12-17 海報新聞

濱州日報訊 在全市418萬畝小麥豐收入倉之際,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得一則好消息,我市農科院作物所科研人員歷經十多年研發的一項小麥種植新技術在試驗與示範區產量均突破了畝產700公斤,創歷史新高。

6月15日,經過一天緊張的多點抽樣實打測產,博興縣店子鎮店子村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試驗區平均畝產718.1公斤,比常規小畦種植的對照區畝增76.6公斤,增幅11.9%。對店子村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示範區利用聯合收割機進行實收結果:高低畦示範區實收面積6.3畝,總收4458公斤,折合畝產707.5公斤;常規小畦種植的對照區實收面積6.4畝,總收4170公斤,折合畝產651.5公斤。高低畦示範區比對照區畝增56公斤,增幅8.6%。

濱州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劉俊展介紹,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2017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技術主要針對井灌區傳統小畦種植模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光熱損失大、小麥群體不足等問題,通過研發的一款新型小麥播種機(獲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集造畦、施肥、播種、鎮壓與一體,實現了農機農藝的高度融合。該技術在小麥播種時將畦埂變高畦,形成高低兩個畦面,由常規小畦種植模式下只在畦面播種小麥4行變為高畦2行低畦4行,播行增幅50%,小麥群體增加15%左右,為小麥增產奠定了重要基礎。在灌溉方面,利用低畦澆水,高畦代替畦埂擋水,澆水面積減少,束水流急,顯著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均勻度。高低畦種植模式形成的「微梯田」結構,可使土地表面積增加10%左右,增加了吸光吸熱,有利於小麥生長發育,全田無埂種植,提高了小麥植株蓋度、均勻度,不僅減少了光能損失,同時有利於控制草害、減輕病蟲危害,小麥抗倒伏顯著增強。

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不僅適於濱州市推廣應用,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地區也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並且在河灌區該技術能夠改變大水漫灌的不科學澆水方式,對於節約十分緊缺的水資源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及省農業廳和省農科院的領導、專家多次到我市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現場指導觀摩,一致認為該技術具有增產、節水、控草、抗病、防倒伏等顯著優勢,符合國家對農業提出的「一控(控制用水)、兩減(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三基本」的要求,創新應用一項技術即可增產小麥100斤以上,實屬難得。

自2005年以來,市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經過十多年反覆試驗研究,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日臻完善,近幾年先後在博興、鄒平、濱城及泰安市等地開展了試驗示範,應用面積不斷擴大,增產幅度都在10%左右,深受群眾歡迎。下一步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採取各種有力措施,加快該技術推廣應用,為進一步提高小麥生產水平,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發揮應有的作用。

相關焦點

  • 3個品種畝產超800公斤!2019年尋找小麥高產品種測產結果出爐
    中國種子協會7月23日公布2019年尋找小麥高產品種測產結果,所測產的8家企業12個品種畝產700公斤以上與以下各佔一半,其中3個小麥品種超過800公斤,最高畝產為818.6公斤。這12個品種種植地點來自河北2處、河南1處、安徽4處、江蘇5處,涉及黃淮冬麥區南片、黃淮冬麥區北片(分為水澆地和地下水壓採區)和長江中下遊冬麥區,連片種植面積在138畝-2280畝之間。品種屬性包括6個中筋、5個中強筋、1個強筋品種。
  • 山西省小麥單產再創新紀錄實打驗收畝產達711.5公斤_地方政務_中國...
    6月17日上午,從我省洪洞縣曲亭鎮水地小麥高產示範田實打驗收現場傳來消息,山西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團隊在該地組織實施的「黃淮海流域西部寬幅條播節水節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打驗收小麥畝產達到711.5公斤,這是我省水地小麥種植領域的最高單產。
  • 畝產980.43公斤 青島超級稻畝產創高緯度新紀錄
    其實,超級稻畝產從700公斤到800公斤,期間歷時十年之久,而今連續三年高緯度試驗更朝近千公斤邁進。下一步,他們將在青島研發海水稻技術,未來可期灘涂、鹽鹼地上的雜交稻種植 。  超級稻畝產創高緯度新紀錄  超級雜交稻「百千萬」工程百畝片基地,就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的閻莊鎮。
  • 龍山縣秈粳雜交中稻千畝示範片畝產突破900公斤
    秈粳雜交中稻示範奪高產 龍山千畝示範片畝產突破900公斤 華聲在線10月12日訊(湖南日報記者 張尚武)在傳統一季稻區,推廣秈粳雜交中稻增產潛力大。據省農委最新測產驗收,龍山縣秈粳雜交中稻千畝示範片畝產突破900公斤。 落實農業部「北粳南移」的計劃,省農技推廣總站今年在全省創辦54個秈粳雜交稻示範片,包括2個千畝示範片和52個百畝示範片。10月9日驗收的龍山縣秈粳雜交中稻千畝高產示範片,屬於省裡重點主抓的兩個千畝示範片之一。該千畝示範片位於龍山縣石羔街道甘比村,由種糧大戶曾祥勝等農戶種植,面積1011.5畝。
  • 畝產353.45公斤!「齊黃34」創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
    10月11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該省菏澤市東明縣的2萬畝「齊黃34」大豆綠色高產田進行了實打驗收,實收地塊最高畝產353.45公斤,刷新了該品種2019年在山東德州創下的畝產341.6公斤的山東省大豆高產紀錄,同時創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圖/新華社11月2日,在湖南省衡南縣清竹村,伴隨著小雨,袁隆平院士團隊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1500公斤攻關測產啟動。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晚稻品種「叄優一號」畝產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種植的早稻品種畝產為619.06公斤。這意味著雙季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成功實現目標。
  • 南方地區生薑畝產多少?掌握生薑種植技術要點,畝產3000-4000斤
    有農友問南方地區生薑畝產多少?根據我們的種植經驗看,南方地區種植生薑,一般畝產3000-4000斤,因生薑品種、栽培方式及管理水平而異。生薑適合陰涼肥沃的士地,所以種植生薑想要高產,要做好選地,重施有機肥,並做好水肥、病蟲等田間管理;其次,使用脫毒姜種,採取大棚種植,生產期用透光率40%左右遮陽網蓋棚頂,生產後期撤網扣膜,以延長收穫期等措施,能夠明顯提高產量。生薑種植技術要點:首先,選好地塊和品質。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為宜。
  • 新疆鹽鹼地膜下滴灌水稻畝產達700公斤 創全國新高
    中新網烏魯木齊10月8日電(袁帥 張有軍)8日,新疆石河子市農業農村局官網發布消息,新疆天業現代農業示範區鹽鹼地膜下滴灌水稻產量領先中國,經測試140畝膜下滴灌試驗田平均畝產達710公斤。  今年4月下旬,新疆天業集團節水公司在現代農業示範區含鹽量3.2%、PH值8.7的鹽鹼地試種140畝膜下滴灌水稻,選用耐鹽鹼水稻品種,畝下種量9—10公斤,畝穴數2.9萬穴,保苗株數28萬株,每次平均畝用水30立方米,通過將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和智慧農業液體肥智能施肥系統有機結合,在改良土壤的基礎上,促進水稻長勢穩健,逐漸搭牢豐產架子。
  • 河北自主育成小麥品種冀麥325實現畝產672.7公斤
    原標題:冀麥325實現畝產672.7公斤 河北省自主育成的半冬性中晚熟小麥品種 冀麥325實現畝產672.7公斤 節約灌溉水50%,節省化肥24% 在節約灌溉水50%,節省化肥24%的情況下,冀麥325畝產672.7公斤!
  • 雜交稻雙季畝產超1500公斤 九旬袁隆平院士興奮飈英文
    央視網消息:昨天(11月2日),袁隆平團隊研究的雜交水稻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今年7月,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兩者相加,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被袁隆平視作突破水稻畝產「天花板」的關鍵,於2011年開始選育種子。本次晚稻平均畝產911.7公斤,此前,專家於7月對這個基地的早稻進行測產,測得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兩者相加,雙季畝產達到1530.76公斤,突破了袁隆平團隊定下的「畝產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袁隆平連說more than excited!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020年11月2日電 11月2日,在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範基地內,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晚稻測產結果出爐,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遠超此前881公斤的預測值。刷新紀錄!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曾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此次晚稻測產結果出爐,意味著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突破1500公斤,達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原有紀錄。此前,袁隆平團隊曾屢破超級稻單產700、800、1000、1149公斤的世界紀錄。
  • 畝產856.9公斤!山理工生態無人農場冬小麥單產刷新全國紀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樊舒瑜通訊員王偉目前,全國大面積小麥機收已結束。經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實地調查,國內多家媒體報導了2020年全國各省小麥最高產量,山東理工大學生態無人農場冬小麥以畝產856.9公斤位列榜首,刷新全國單產新紀錄。
  • 畝產突破7000公斤!寧波地產包心芥菜再創「浙江農業之最」
    中國寧波網記者 孫吉晶 通訊員 方彥東 孟秋峰 文/攝 今天上午,浙江農業之最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專家對餘姚市泗門鎮夾塘村黃潭蔬菜合作社開展包心芥菜測產驗收,經專家組和公證人員現場確認,該合作社種植的包心芥菜品種「甬包芥2號」以7293.03公斤的畝產、4.6公斤的單個重量
  • 莒南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力爭突破畝產1200...
    袁隆平院士同意該品種作為莒南縣2021年重點高產攻關項目,繼續擴大示範面積,力爭突破每公頃18噸目標。自2016年起,莒南縣大店鎮四角嶺村德程農場獲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認可,被確定為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雜交稻高產攻關基地,也是目前山東省的唯一一個示範基地。
  • 三大玉米品種,畝產超1000公斤,玉米種植大戶很好的選擇!
    金衝一號優勢明顯:重點推廣品種,產自國家級玉米良種繁育基地,純度更高、出苗更壯,高抗倒伏,耐旱性強,活杆成熟,不挑地,適合機械化收割,適宜種植大戶大面積種植的首選品種。該品種平均畝產800-900公斤左右,在高產栽培的情況下畝產可突破1100公斤,在2018年種植大戶反饋畝產更是達到了2280斤。3、適宜種植區域由於該品種抗倒伏能力極強,耐旱性好,抗病能力強,對適宜的地區也是十分的廣泛,根據種植反饋,該品種適宜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甘肅、山西、陝西、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適宜種植鄭單958和先玉335的地區種植。
  • 重慶交大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改良基地上種植高粱,畝產614公斤!
    重慶日報記者 萬難 攝12月7日,記者從重慶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力學治沙」科研團隊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試驗基地上種植的「晉糯3號」高粱,經過專家田間測產,平均畝產為614公斤。這一測產數據是全國高粱平均畝產的近兩倍。
  • 廣西首創看禾選種6年增54億公斤 獲袁隆平肯定
    記者了解到,該活動自2004年開展以來,6年累計推廣水稻良種1.6億畝,增產糧食54億公斤。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啟動儀式,並對該活動給予高度評價。  袁隆平說,廣西在全國首創的「看禾選種」活動,充分體現了「良種、良田、良法、良態」的發展新思路,以實際效果創下6個「全國之最」:即在全國同類活動中,創新啟動最早、展示品種最多、良法展示最佳、參與人氣最旺、推廣面積最廣、帶動效果最好。
  • 694.96公斤!全國特殊用途小麥單產最高紀錄誕生
    ◎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靜6月11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組織專家先後來到山東泰安肥城市安駕莊鎮蔡家顏子村和汶陽鎮溝西村,對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田紀春教授主持培育的特殊用途小麥品種「山農糯麥1號」和高產強筋小麥新品種「山農111」兩處試驗田進行實打測產,結果顯示:「山農糯麥1號」實打畝產694.96公斤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晚稻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到了911.7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袁老及其團隊再次刷新了雜交稻的畝產紀錄。
  • 「種植技術」草莓的高產種植栽培技術介紹
    服務三農,學習技術、了解國內及世界最新市場行情資訊,請點擊右上角關注↗牽牛。草莓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植株矮小,佔用空間少,適於庭院零星種植,並可與蔬菜間作,或桂圓樹下套種;同時,草莓紅果、白花、綠葉,加上開花期長,並可像吊蘭一樣向下生長,莖節上可著生小植株,也具欣賞價值,是很好的盆栽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