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他不要像路上那些行人一樣,面無表情地活著。我們,我們的爸爸,我們的爸爸的爸爸,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所以我們的孩子長大後才會都面無表情,無聊的活著。—— 電視劇《危險心靈》
關於《中國式家長》,在我的遊戲體驗中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一周目時,我像個叛逆的少年,因為貪玩成了滑梯大王,不愛學習鍾愛運動,長跑短跑籃球樣樣精通,考試總分從沒上過 50 分,這種與現實的強烈反差感竟讓我有些沉迷其中。而到了二周目,我卻挺自然地讓我的小孩成為一位品學兼優、熱愛學習的優等生。這讓我有些後怕,恐懼感隨著遊戲進程越來越強烈,用極其俗套的那句話來說 —— 我終究活成了我最討厭的那種人。
《中國式家長》是由獨立遊戲團隊墨魚玩開發,椰島發行的模擬養成遊戲,無疑是近期國產遊戲圈最具話題性與爭議性的一款作品,玩家對遊戲的討論從內測開始一直延續至今。儘管在各大遊戲平臺均獲得了不俗的銷量與玩家評價,但是在我看來這款遊戲也是國產遊戲史上最為極端化的一個典型,這種極端讓這款遊戲的走紅變得非常戲劇化。本文將從「這款遊戲是否符合它的評價」這個角度談談我對《中國式家長》的看法。
遊戲好玩還是段子表情包好玩?
前文提到,《中國式家長》是一款模擬養成類(數值驅動)的遊戲作品,玩家將在遊戲一周目重返小時候,體驗一次從童年到成年的人生旅程,而從二周目開始玩家將以父母的身份培養自己的下一代。整個成長過程由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組成,在此期間玩家要通過一些小遊戲來不斷提升自己某些方面的屬性(比如智商、情商、體魄、記憶力等等),這些屬性會影響你的學習路徑,從而影響你未來的成長方向。
整體構思與遊戲邏輯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這款遊戲的實際體驗並不好,幾度讓我覺得乏味想要快進跳過某些流程,這對於一款遊戲來說是致命的缺點,一旦遊戲出現讓玩家自主的斷層,就很難再投入進去。《中國式家長》裡設置了太多(在我看來)無效或者無意義的遊戲流程,而且這些流程需要玩家反覆操作,簡單來說就是「挖掘」屬性點、學習技能、日程安排的無限循環。
比較討巧的是,遊戲中大量的暴漫式表情包與網絡段子分散了大部分玩家的注意了。要說搞笑也是挺好笑的,但看久了也就覺得乏味,與不斷重複的遊戲內容一樣,逐漸無趣。如果我們僅從「遊戲性」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中國式家長》簡單、粗暴、甚至有些投機取巧的設計方式,並不足以支撐它獲得如今的評價與關注度。
遊戲代入感還是玩家的回憶殺?
很多玩家在對《中國式家長》的評價中提到了「代入感」,如果我們拋開前文提到的遊戲性,單從遊戲的敘事層面來看的確有著令玩家感同身受的能力。遊戲中提到的種種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 家庭與子女的相處方式、學生與同學老師的關係、情竇初開時的暗戀等等,因為在大部分年輕玩家身上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所以與其說是遊戲營造的代入感,倒不如說是《中國式家長》讓玩家們又一次回憶起自己的年少時光。
當然不可否認遊戲中也嘗試加入了大量能夠引起玩家共鳴的事件和元素,比如競選班幹部、母親與鄰居朋友比拼面子、過年收還是不收親戚的紅包、相親失敗隨便找個人過日子等等。單說這些選題其實非常精準,但是實際體現在遊戲中,卻不怎麼令人滿意。比如即便到了高中,競選班幹部時「我」依舊會說出「扶老奶奶過馬路」這樣的話,或者是即便孩子已經不是小朋友,母親和別人比面子時還是會說「我兒子很會滑滑梯」類似的話。很明顯沒有針對不同時期和環境做出調整,這種粗陋的處理方式很難讓玩家有實實在在的「代入感」。
火的是《中國式家長》還是中國式家庭?
這是我對於這款遊戲的反思。玩家們口口相傳的、被媒體推上風口浪尖的、獲得無數關注與討論的,究竟是這款遊戲《中國式家長》,還是每個人可能都經歷過的、無法自由發展的中國式教育與中國式家庭?答案顯然是後者。這款遊戲讓我不斷回想起幾部曾經看過的紀錄片,一部是鳳凰衛視的《高考工廠》,一部是陳為軍的《請為我投票》,另一部是周浩的《高三》。
我曾以為《中國式家長》僅僅是一款體驗式的模擬養成遊戲,但是在遊戲簡介中卻看到這樣的描述:「中國式家長是一款現實主義的模擬遊戲,遊戲模擬從出生到高考的整段過程,探討中國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係」,如果理解沒有錯,這部作品的意義在於「探討中國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係」,但是,好像除了平鋪直敘的循環體驗外,再沒有更多的探討與反思。
這款遊戲裡,什麼值得探討和反思?
很多玩家評價了這款遊戲充滿「情懷」,情懷當然是吸引玩家的一個要素,但在《中國式家長》裡需要被表達的僅僅是情懷嗎?玩家體驗到的,也僅僅是又一次曾經不太愉快,但是現在看起來好像還挺有意思的童年經歷罷了。當「中國式家長」這樣其實比較敏感的字眼出現時,(我認為)其實應該探討一種關係、一種理想、一種社會形式,這些很嚴肅的東西,不應該被太多娛樂化的包裝展現出來。
我並不是全盤否認《中國式家長》這款作品,至少它找到了一個極其有價值的選題與方向,可惜的是在處理遊戲中各個細節時顯得太過雜亂,遊戲想要傳遞的觀點無法在遊戲中得到放大,只能通過玩家的回憶與描述來表達。
觸及了情懷,但少了反思 —— 這是我最終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