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麵,相傳是由中國演變而來的西方麵食,現金在世界範圍內廣受歡迎,不僅因為它的顏色鮮豔,香氣誘人,更因為它具有多種多樣的吃法,能夠滿足多種胃口的人群。但是意面的真正吃法大家真的懂嗎?它的用餐禮儀又有人了解嗎?
何為意面
意面(pasta)是各種長度、寬度和形狀的面的統稱,佐以醬汁或者填入餡料食用。在義大利語中,「pasta」一詞也指各種麵團製成的食物(麵包、比薩),但是通常說來「pasta」指的是麵條。
意面是西餐品種中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慣,最容易被接受的。關於義大利麵條的起源,有說是源自古羅馬,也有的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經由西西里島傳至整個歐洲的講法。 作為義大利麵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質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高筋度等特點,其製成的義大利麵通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
意面分類
義大利有400多種不同類型的意面,可按造型歸入60種傳統類別。這些類別有:長型(例如圓麵條、扁麵條),短型(煙管形、圓弧形、貝殼形),含餡料的意面,調味意面(如墨魚汁意面),片狀或烤制的意面(如千層面),以及放入湯內的意面。具體分為以下幾類,除了經常吃的實心粉spaghetti外,還有通心粉macaroni,寬麵條lasagna,細長麵條tagliatelle,細線狀的細面vermicelli以及包肉餡的小方塊形義大利麵餃ravioli。
延伸閱讀>>>>風情義大利 科莫湖邊看巍巍雪山
!
何時上桌
在義大利,意面作為頭盤(primo)先上,而不是作為主菜(secondo)。正式的午餐或者晚餐通常遵循以下的上菜順序:頭盤(開胃菜,如火腿、肉醬和水果)、湯、意面、主菜、沙拉、奶酪、甜品、水果、濃縮咖啡和餐後飲品。
如何食用意面
餐館會在食客的左手邊放一把食用意面的餐叉,在右手邊放一把大餐匙。義大利人的習慣是先將面盛到碗裡,再將醬汁澆在上面,也可加上奶酪。用你的餐叉和餐匙把醬汁和奶酪同意面攪拌均勻,吃的時候則只用叉子。
用右手拿叉子,把意面繞到叉子上時把叉子抵在碗或盤的內壁上。不要把面大聲吸進嘴裡,而是應一口吞下叉子上的面。切記千萬不要切斷你的面,因為這會被視為幼稚的表現。
據義大利人說,餐匙一般是給孩子們、外行人以及不懂餐桌禮儀的人用的。
一般人在遇到沒有粘著力的番茄醬或者油狀醬汁時,一定要用叉子的四個叉齒捲起少量的麵條,否則不僅可能濺出醬汁,而且一口吃不完也有失禮儀。歐洲人常說,西餐的餐飲文化要歸功於義大利麵,正是因為它的誕生,才發明了刀叉和西餐的餐桌禮儀。
!
注意禮儀
在義大利主人說「Buon appetito!」(請享用)之後才開始用餐。
麵包不應與意面同食。這在義大利是大忌。
當與客人一起用餐的時候,義大利人一般都不會著急。一頓飯可能會持續一到四個小時。在義大利餐館,帳單往往包含服務費,但是給服務生5%的小費也很合宜。
義大利麵醬
義大利麵醬分為紅醬(tomato sauce)、青醬(pesto sauce),白醬(cream sauce)和黑醬(squid-ink sauce)。紅醬是主要以番茄為主製成的醬汁,目前是見得最多的;青醬以羅勒、松子粒、橄欖油等製成的醬汁,口味濃鬱較為特殊;白醬以無鹽奶油為主,加麵粉、牛奶製成,主要用千層面及海鮮類的義大利麵;黑醬是以墨魚汁所製成的醬汁,主要佐於墨魚等海鮮義大利麵。此外,還有用橄欖油調味和用香草類調配的香草醬。一般以紅醬使用率最高。
義大利麵的醬料除了按顏色分類以外,又因為它講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也可以按照地域分類,他們通過配料的變化演繹出了無數種風味面。從南到北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面,如西西里島的海鮮面,以當地盛產的新鮮魚蝦為配料,黃白相間,鮮香四溢;北部波倫尼亞的西紅柿牛肉麵,撒上被稱為「奶酪黃金」的帕爾米加諾,味道濃厚;裡古裡亞大區的熱那亞風味面,加了用羅勒葉、松仁、奶酪加橄欖油磨製醬汁,拌出來的麵條呈翡翠色,吃起來滿口留香;中部地區的松露或野生蘑菇等野味面等,不勝枚舉。
意面的口感
意面最好是要煮到「al dente」(這個義大利語詞組直譯過來是「觸及牙齒」的意思)。這意味著既要柔軟,又要有嚼勁。獲得這一效果的最佳方法是使用高品質的麵粉,並且烹調時間恰到好處,從而使口感軟硬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