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1日 美國「天空實驗室」燒毀
天空實驗室,美國第一個環繞地球的航天站。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軌道高度約435公裡,運行周期93分鐘,傾角50度。由軌道工作艙、過渡艙、多用途對接艙、太陽望遠鏡和「阿波羅」飛船5部分組成,全長36米,最大直徑6.7米,重約80噸。航天員由「阿波羅」飛船接送。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後接納過3批航天員,每批3人,在站分別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進行了270多項研究實驗,拍攝了18萬張太陽活動的照片、4萬多張地面照片,還進行了長期失重人體生理學試驗和失重下材料加工的試驗。1979年7月11日進入大氣層燒毀。
「天空實驗室」的建造和使用
初期航天競爭中失利以後,美國人不僅搞搶先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劃,「把蘇聯人摔倒在月球上」,而且要一鼓作氣,逐漸甩掉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和一次性使用的載人飛船,而建設永久性航天站和為它配套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太空梭,要遠遠地將蘇聯人拋在後面,為此擬訂了「天空實驗室計劃」。
1973年5月15日用兩級的「土星5」號火箭發射了試驗性航天站的主體,由軌道工場、多用途對接艙、氣閘艙、儀器艙和「阿波羅」望遠鏡等組成。
或者是好事多磨,或者是欲速則不達,軌道工場在發射過程中,它的鋁製流星防護層被撕裂。三塊太陽能電池帆板中,一塊脫落,一塊被撕裂的鋁條纏住沒有展開。這使供電量減少一半,電力嚴重不足。同時,因太陽能電池帆板除供電外,還起遮陽的作用,由於上述情況,「土星工場」處在太陽暴曬之中,場內溫度平均達41℃。
這時,還談不上有太空梭前去與「土星工場」對接,代用的是登月剩下的「阿波羅」飛船。在這裡,登月艙是派不上用場的,於是便用「阿波羅」計劃中研製的「土星1B」火箭,於1973年5月25日發射「阿波羅」飛船的指揮艙和服務艙,將C.康拉德、J.克爾溫和P.韋茨三名航天員送上「土星工場」進行搶修。他們首先樹起一把遮陽傘,接著展開那塊被纏住的太陽能電池帆板,然後進行天地觀測,拍攝太陽照片30000多張、地球照片近9000張,記錄資料磁帶14000米,在太空生活28天。
這年7月28日,第二批3名航天員進入「土星工場」,他們更換了遮陽傘,拍攝太陽照片77000多張、地球照片14000多張,記錄資料磁帶42000米,在太空生活59天。
這年11月16日,第三批3名航天員進入「土星工場」,他們的重點任務是對地面進行戰略偵察,拍攝地面照片20000張,記錄資料磁帶45000米,也對太陽和康浩特彗星進行了觀測,拍攝照片75000張,在太空生活84天。
由「土星工場」和「阿波羅」飛船指揮艙、服務艙組成的「天空實驗室」,全長36米,重約91噸,工作容積327立方米。
由於「阿波羅」飛船所剩無幾,此後「土星工場」在無人狀態下飛行,而原計劃與它配套的太空梭,在它於1979年7月11日墜毀時仍無法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