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孩子是個寶!——如何幫助「內向」型孩子儘快適應環境

2020-10-05 幼兒教育lulu老師

經常有家長說:我的孩子性格太內向,不知道怎麼樣才可以讓他變得開朗外向一點?

在很多家長眼裡,「內向」像是孩子的一個行為缺點,讓孩子看起來孤獨而膽怯。

其實,一個人的性格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內向其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一般來說,內向的孩子有幾個特點:

說話輕聲細語,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安靜,但在自在的環境中又很健談;不喜歡社交活動;喜歡先思考再行動;適應新環境較慢等,這些都說明孩子的性格更為內向。

內向的孩子更專注

對內向的孩子而言,「玩」通常能讓他們以較少的精力付出達到較多的快感回報,遊戲能讓他們明白與外界交往是有趣的。

為了培養內向型孩子的獨特能力,除了為他們量身打造遊戲之外,還有幾個小竅門可供參考:

  1. 把新玩具存放在柜子裡,讓他們輪番使用,避免玩具太多而讓他們感覺應接不暇
  2. 挑選基礎玩具,而不是邏輯型玩具,如毛絨動物、樂高積木、玩具茶具、卡車、彩泥、畫筆等,讓孩子的想像力有發揮的空間;
  3. 內向型的孩子喜歡一對一地玩,所以給他選擇一個和他氣質相近的孩子或大人一起玩耍,效果更佳;
  4. 鼓勵孩子仔細觀察,天生的「觀之入微」能力是內向型孩子所擁有的最重要的優勢之一;
  5. 為孩子提供充足的沐浴玩具:漏鬥、海綿、水壺等,觸覺遊戲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從容和開朗;

養育內向型的孩子,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耐心,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氣質,不強行改變他們,這樣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他自己。

「觀察」,是內向型孩子最大的優勢

對於學齡段的幼童,內向型的孩子,比較容易受性格影響,在學校裡的表現不是特別的張揚出眾,有些孩子剛開始的時候,甚至會因為不適應,出現孤獨、焦慮等情況。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儘快適應群體環境呢?

1、內向型的孩子能夠從自身內部獲得能量、滿足和安全感。

所以他們需要一個有序、安靜的教學環境,嘈雜、紛亂的環境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2、內向型的孩子需要寬鬆和包容的環境。

內向型孩子被提問時,他們的反應往往會慢一點,這時需要老師進行適當地引導。沒有壓力的情況會更有助於他們的思考,他們對問題的回答也就能夠更加詳盡,甚至可能會語驚四座。

所以,家長需要協助孩子多和老師溝通,讓老師更加了解孩子的性格,從而因材施教。

3、內向型的孩子喜歡清晰的信息和指引。當他們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就不再需要別人的監督,而當他們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時,自發性就會更強。

所以,當內向型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儘量不要在旁邊嘮叨監督。

4、內向型的孩子看起來會慢半拍,其實這只是他們喜歡不斷「打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待問題,他們更喜歡深思熟慮。

所以,在他們主動表達之前,不要強迫他們發言。


雖然表面上,內向的孩子看起來反應不如外向的孩子靈敏,但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的生理機制不同,因此,我們不能誤認為內向的孩子遲鈍、不聰明。

有研究表明,70%的天才兒童都是內向的孩子。

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只有明白了內向孩子型的性格特點和性格優勢後,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學習潛能,才能讓內向孩子在學校和家中更加愉悅地成長。


相關焦點

  • 6個實用建議,幫助害羞內向的孩子適應新老師新同學
    這是非同尋常的一學期,受到疫情影響,不但孩子要繼續帶著口罩上學,更有許多旅外家庭為了避疫,把孩子送回國一學期。如何幫助孩子、尤其是害羞內向的孩子,適應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 孩子性格很內向怎麼辦?
    做父母的都非常關心自己孩子的性格。孩子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其實,性格內向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特點各有不同。外向型的特點是熱情、活潑、開朗,善於交際,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內向型的特點是安靜,喜歡思考,內心細緻,做事有計劃,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等。父母要注意的不是如何去改變孩子內心的性格,而是如何去培養性格內向的孩子。那麼,我們家長該如何做呢?
  • 安靜的力量: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成功?
    蘇珊 凱恩(SusanCain)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就是一本為內向群體發聲的暢銷書。在壓倒性的外向文化下,很多內向的人不得不學習如何偽裝成一個外向的人。正如蘇珊 凱恩本人的經歷,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後來卻決定開始在家從事寫作。她發現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寫作更讓她感到愉悅。
  • 性格內向怎麼了?內向的人厲害著呢!不要總認為孩子內向就丟人
    3、如何正確引導性格內向的孩子,激發他的潛力?心理學家認為,遺傳因素對內向型個性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更是會決定孩子的個性氣質是否將持續甚至加強。因此,我們要為內向的孩子提供與其相匹配的家庭教養環境,多鼓勵、引導他們勇敢地探索、發現,多提供他們正面積極的社交經驗,避免讓他們在未來出現可能的適應困難,並且儘可能激發他們自身內在潛力。
  • 內向孩子就一定沒出息?告訴你,大張偉、郭德綱都是內向型
    在如今強調人際交往、情商為王的社會裡,內向型孩子顯然不是最適合這個社會的。但內向孩子就一定是笨嘴拙舌、沒出息的嗎?還真不是。如果你不信,我可以舉一些內向型成功人士的例子。比如大張偉、郭德綱、羅永浩......或許你會說,得了吧,他們口才那麼溜,又特別會帶動氣氛,還是靠嘴吃飯的,說他們內向誰信哪?還別說,這可是他們自己親口承認的。
  •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內向不是問題,3招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的媽媽看著我,無奈地說:「這孩子,好象有些內向,怎麼辦?」媽媽的言下之意是內向的性格不太好,希望孩子能更活潑一點。不僅僅是這個孩子的媽媽,在絕大部分人的意識中,「活潑開朗」都是一個優點,而內向,卻不太招人喜歡。
  • 內向型的孩子真的不善於交朋友嗎?
    1前兩天在我的課上,有一個家長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家的小朋友比較害羞,是個內向的孩子,這樣的性格以後上了學會不會不招小朋友喜歡,交不到朋友?但僅此而已,在之後的社交活動中,內向者也能夠表現的很出色。研究還表明內向型的人和外向型的人擁有不同的社交模式,簡單的說就是:外向型的人有更多的朋友。
  • 「我的孩子很內向,容易害羞,該怎麼改變他?」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收到關於如何改變自己或者孩子「內向性格」的提問。但是, 「內向」本身並沒什麼缺陷,甚至有很多優勢。只有當一個人和他周圍的人不能欣賞或者接納這種特點的時候,這種性格特點才會給他造成麻煩。
  • 內向型的孩子惹誰了
    每當人們對內向型的孩子有誤解,或是想強迫他們轉變為外向的性格時,我都想向他們發出質疑:「內向的孩子吃你家大米啦?比如父母帶孩子到餐廳吃飯,外向型的孩子想要尋求幫助的話,會直接出擊:「到了內向型的孩子,他會在害羞和尷尬中反覆徘徊,支支吾吾半天也說不出口,小聲嘟囔幾句最後服務員也沒聽到,最後只能陷入自我懷疑:「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我為什麼有這麼多問號?」
  • 內向的孩子怎麼交朋友?
    孩子內向並不是一個缺陷,內向和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這種孩子只是慢熱型,需要對新的場景環境適應一段時間,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孩子孩子的性格和個性,先天遺傳因素佔30%,後天教育佔70%。多接觸外界孩子不太會交朋友,也不完全是這樣,我以前也是個很內向的人,但是從我的興趣特長上,結識了朋友,有共同的話題,才會有話說,志同道合,才會成為朋友。
  • 家有偏內向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發揮優勢,更好地融入環境?
    其實,內向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不善於交往,只是他們需要適應的時間,也更考驗我們家長的教養能力。造成孩子膽小內向,怯懦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天的氣質類型是其一,其二是父母的教養方式。那麼,對內向、膽小的孩子,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和教育呢?1.遵循本性,不提過高的要求我們父母有時對孩子要求過高,常常把孩子的行為不自覺地與心目中理想的狀態相比較,以成人的立場去要求孩子,無視孩子年齡和性格的實際情況。
  • 為了拼「孩子」,父母轉學忙,該如何幫助孩子適應環境?
    現在看來,轉學的效果並不是很好,那麼到底孩子轉學後要怎麼適應新環境呢?首先,家長要積極跟老師溝通一下,幫助孩子心理上融於新的班級。拿瑞瑞的情況來說,剛到省裡面的重點學校,肯定是沒在熟悉的環境裡面適應。而往往初中的孩子不能拿手機什麼的上學,好多孩子換了環境不適應,加上想家,晚上就偷偷躲在被子裡哭,睡不著覺。第二天上課自然沒有精力好好聽課。有經驗的老師往往是跟同宿舍的同學打好招呼,讓她們從生活上熱情關照一下新同學,儘快幫助她適應住宿環境。
  • 內向的孩子該如何選擇專業?專家帶來詳解
    其實,這種刻板的看法對於選專業沒有太大的幫助,沒有認識到內向的實質。內向的人向內求,練就了一身敏感謹慎自我愉悅的本領(其實內向的人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也可以侃侃而談)。兩種性格自有優勢,就看我們能不能遇到或者找到能發揮各自優勢的環境了。
  • 別再想讓「內向」孩子變「外向」了,內向孩子也是寶
    親戚家的孩子,今年六歲了,按理說正是活潑愛鬧的年紀,但他偏不。別的小夥伴都湊在一起玩耍,他卻喜歡安安靜靜的在旁邊擺弄玩具;同齡人見到長輩都親切的問好,他卻任由媽媽怎麼說都不主動打招呼。這可把媽媽急壞了,為了把孩子變成活潑開朗「討人喜歡」的性格,經常帶孩子去熱鬧場合玩耍,還指著其他人說「你怎麼就不能像他們一樣愛說話呢」。折騰了一圈下來,孩子性格還是那麼內向,唯一的變化就是開始懷疑自己,做事畏畏縮縮不自信。許多人對於「內向」都有很深的誤解,內向是人與生俱來不可更改的特徵,也是性格的一種,完全沒必要受到歧視。
  • 為什麼孩子家裡蠻橫,出去內向?
    在家能說會道,在外內向退縮。在家嘰嘰喳喳,在外連個招呼都不敢打。在家是小霸王,在幼兒園卻沉默寡言。孩子沒有了優越感,就內向了。 03大人破壞了孩子適應的節奏 孩子在最開始與外界交往的時候,要讓他們按自己的節奏適應環境,大人不要催
  • 內向就是膽小沒出息?這樣的孩子更聰明
    對一些寶媽來說走親訪友堪比「西天取經」,有些小寶寶比較認生,出門就變得「舉步維艱」;出門見人打個招呼,大哭愛因斯坦很晚才學會說話,一直到7歲時他依然是個沉默寡言,不太願意說話的孩子。所以,「內向」沒有問題,怕的是家庭和社會對「內向型性格孩子」的偏見。
  • 擔心孩子太內向難成功?其實內向的孩子是支潛力股,胡歌就是例子
    有研究顯示:四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表現出不同的性格傾向;科學家由此即可以明確預測出這個孩子將來會發展成內向還是外向型性格。區分兩者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看孩子對外部環境刺激的敏感度。內向的孩子的神經系統對強光、噪聲、氣味的刺激更加敏感,而且反應更加強烈。
  • 孩子過分內向?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在作祟,家長處理方式很關鍵
    文/小熊育兒日記許多家長再見到孩子膽小、自卑、不敢在他人展現自己的時候,都會認為孩子是性格內向的原因。但實際上這種表現和內向毫無關聯,而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為了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在別人面前展現自己,閨蜜還還可以邀請了孩子的同學到家中玩耍,當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時候,顯得更加緊張,更加無措。這也讓閨蜜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事情,但對於孩子過分內向的情況,閨蜜也不知道要如何去改變。
  • 孩子好像很內向,家長是否要擔心,其實內向的孩子有驚喜
    一個孩子如果很內向,那麼生活中一定會受到很多長輩們的建議,希望孩子都能夠更加大方一些,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外向,但是如果只有自家孩子很內向,確實讓很多家長覺得有些不太好意思。這就顯得自己家孩子膽小,更重要的是出不了趟的孩子,沒有辦法給長輩們表演節目,自然而然會讓很多長輩覺得是自己的教育缺失。
  • 不要因為孩子內向而逼迫孩子開朗,要正確引導孩子,反之傷害孩子
    小孩子一般分兩種類型:外向型和內向型,在同一件事情上,他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果內向的性格不影響到孩子正常的交流與生活,那也不要擔心,內向是一種自我思考的高級模式,說得少了,想得就多,對於孩子情感的培養以及思維能力也有好處的。內向,未必沒有才華,往往是他們更內斂,更懂得修煉自己,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