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長在選科或者填志願的時候,一般都會考慮到孩子的性格,關於性格,家長們最樸素的分類方法就是孩子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然後根據內外向來給孩子做選擇。簡單粗暴,節省腦細胞。可是就我平時的觀察,很多家長關於內外向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做出的選擇也大大限制了孩子的長遠發展,所以我打算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大家分析一下內外向性格在做選擇時的側重點。
內向和外向性格各有優勢
首先需要給大家做下內外向性格的科普,很多家長對內外性格的特點存在一定的誤解,流行文化中,為了便於傳播,內外向性格的內涵被大大簡化了,比如內向的人通常被塑造成了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被動沉悶,缺乏溝通技巧的負面形象,所以大部分家長給孩子填志願時都想通過後天的選擇加以規避。其實,這種刻板的看法對於選專業沒有太大的幫助,沒有認識到內向的實質。
心理學中,內向和外向型性格的分界線並不是體現在是否擅長跟人交流這一方面,而是體現在他們從哪裡獲得心理能量,以及習慣於把這種心理能量釋放到何處。跟人交流只是這種能量湧向不同方向的結果。內向的人習慣於從內部獲得能量,獨處的時候更容易充滿活力,喜歡沉思默想,沉浸於個人的內心世界。而外向的人習慣於從外部獲得能量,跟人交往互動才會讓他們更有活力,喜歡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事務。外向型的人以他人為中心,體內就像有一個小雷達,不斷地掃描外部環境中的信號,而內向型的人以自我為中心,體內也有一個雷達,習慣於調成自己喜歡的內在頻率。比如同樣是去圖書館學習,內向的人主要是想躲開寢室裡面嘈雜的環境,外向的人則是因為寢室沒人,想去圖書館等人多的地方待著。
正是因為這種獲取心理能量方式的不同,他們發展出了不同的能力,外向的人總是向外求,練就了一身跟人溝通交流的本領。內向的人向內求,練就了一身敏感謹慎自我愉悅的本領(其實內向的人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也可以侃侃而談)。兩種性格自有優勢,就看我們能不能遇到或者找到能發揮各自優勢的環境了。
如何確定孩子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
上面這些科普旨在消除大家對於內外向性格存在的刻板印象,總而言之這兩種性格沒有高下,只有不同,周圍也有足夠的欣賞和接納這兩種性格發展的外部環境,家長不需要太焦慮。接下來的重點是如何確定孩子到底是內向和外向呢?如何能選擇一個跟性格比較匹配的學科和專業讓孩子揚長避短呢?
先看第一個問題,如何確定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如果孩子的性格特點比較典型,看了上面的科普,平時對孩子觀察比較仔細的家長應該很快就能夠確定孩子的性格類型。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內外向性格可能並沒有那麼顯著,以上科普部分的描述還不足以做出區分,我整理綜合了如下幾個題目(如果父母對題目中涉及到的方面了解不夠拿不準,可以直接跟孩子溝通確定),大家可以對照著看看:
1.哪種方式更能讓孩子精力充沛,是與人交往互動還是一個人獨處?
2.哪種方式更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先採取行動,再考慮遇到的困難;還是三思而後行。
3.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焦點還是喜歡做自己?
4.喜歡同時做幾件事還是喜歡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5.迷路時很容易向別人詢問還是會自己探索,實在沒辦法了才會問路?
6.身邊總是有很多朋友還是只有少數幾個密友?
如果上述題目的答案選擇前面的比選擇後面的多,那就是偏外向,如果選擇後面的比選擇前面的多,那就是偏內向,內向條目選擇越多內向性格越明顯。
內向的孩子如何選擇專業?
確定了孩子的性格類型後再來看看如何選擇專業的問題。主要有兩點建議:
如果孩子的性格是極端內向(就是基本相處個半天就能看出來),同時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那選擇專業的時候需要慎重,儘量選擇一些跟孩子性格比較匹配的專業。比如內向的話高中就選擇理科(或者物化生的選科),填志願時選擇理工科專業,未來對口就業不太需要跟人打交道和互動的專業,已經選擇了文科的學生填志願的時候儘量選擇財經類,文史研究,檔案管理等偏財會科研的專業和就業方向,總之一個原則:以後學習就業的方向不要偏離孩子的性格過多。
如果孩子的性格並不是特別典型,家長也沒覺察到孩子有明顯的性格偏好,只是發現孩子不太擅長跟人打交道,對新環境適應能力一般(其實絕大部分孩子都是這種狀況),那選專業的時候就不要太在意內外向這個標籤,在這個維度上可以佛系一點。對於那些適應能力特別強喜歡挑戰自己的孩子,同時家庭條件不錯兜底能力強,家長甚至可以在填志願階段選一些跟孩子性格偏好相左的專業,去到一個更豐富的環境中,切實地感受不同性格的衝突,完善性格方面不太擅長的一面,最後由孩子自己做選擇:是選擇順從自己的性格還是挑戰自己的性格。說到底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有的是試錯空間,家長幹預太多反而容易讓孩子失去主見,這可比選錯專業更讓家長頭疼。
最後,很多家長在幫孩子做選擇時總是唯恐選擇不當耽誤了孩子,其實,幫孩子做選擇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困難的是理解孩子,學會放手,信任孩子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而不是期望通過一次選擇解決孩子面臨的所有的人生難題。
特別聲明:本文為優志願原創作品。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禁止轉載和使用,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