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川家茂喪命的腳氣病對日本近代史影響到底有多大

2020-12-16 澎湃新聞

1866年,日本大阪城的將軍府內,中醫和西醫吵起來了。

這時候,21歲的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茂,因為嚴重的腳氣病,已經生命垂危,奄奄一息。

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腳氣病?腳氣也會要命嗎?

腳氣病和腳氣是兩碼事。

腳氣,英文Tinea Pedis,學名足癬,俗稱香港腳或腳癬,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膚病,具有傳染性,但不會致命。

腳氣病,英文Beriberi,是維生素B1(硫胺素)缺乏導致的,可以致命。

維生素B1缺乏會導致所有臟器出現代謝障礙,其臨床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種稱為乾性腳氣病或癱瘓型腳氣病,患者出現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引起疼痛和所支配肌肉功能喪失,病變往往由下而上對稱發展。患者常由於小腿肌肉癱瘓,導致只能拖曳著足部行走。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會出現肌肉癱瘓,最終臥床不起,虛弱得無法進食,最終死亡。

還有一種稱為溼性腳氣病或者水腫型腳氣病,疾病損害心臟,導致心功能衰竭和死亡。患者出現厭食、噁心、嘔吐、尿少及周圍性水腫。可查見肝大、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和心包積液體徵。

腳氣病導致的心功能衰竭,中醫稱為「腳氣衝心」,屬於危症。

德川家茂畫像

德川家茂是江戶幕府第14代將軍,在那個時期,日本醫學還是以中醫為主流,但是西醫也已經逐漸傳入。日本的西醫主要從荷蘭傳入,所以稱為蘭醫;而中醫是從中國傳入的,所以又稱漢醫。

面對將軍的病情,將軍府的中醫們都束手無策。這時候,日本近代史上一個有名的蘭醫出場了,他叫松本良順。

以松本良順為代表的西醫,強烈建議用西醫的方法治療。這遭到了中醫的強烈抵制,他們不僅嗤之以鼻,還認為這屬於數典忘祖。

松本良順16歲在蘭醫學私塾兼佐倉順天堂的父親那裡學習蘭醫,25歲又在日本海軍講習所向荷蘭軍醫學習,屬於當時日本罕見的根正苗紅的蘭醫。雖然那時候西醫也不怎麼發達,但是比中醫還是先進不少,代表當時日本最高醫學水平的松本良順對中醫很看不上眼。當然,中醫對他同樣看不上眼。

松本良順

松本良順那時候34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和中醫吵著吵著,火氣上來了,他一拍桌子:「如果蘭醫治不好腳氣病,老子切腹給你們看!」

中醫依然不依不饒:「將軍身體尊貴,你那賤命值多少錢?」

就在這時候,從昏睡中醒來的德川家茂發話了:「松本啊,你既然敢以性命相搏,我要是不敢試試蘭醫,那也太沒種了。」

一錘定音,治療權交到了以松本良順為代表的西醫手裡。

可惜,結局很尷尬。

不久後,德川家茂就病死了。

好在德川家茂是個厚道人,臨死之前特意囑咐:「不得問責松本良順。」

身為一個行醫多年經歷了各種酸甜苦辣的醫生,看到德川家茂臨死前特意囑咐不得難為醫生這一段,我都感動得有點想哭。

1866年8月29日,幕府將軍德川家茂病死,年僅20歲。他死的那一天,德川幕府的重臣勝海舟在日記中只有一句話:「德川家,走向了滅亡。」

對於德川家茂,勝海舟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因為過於年輕而被這個時代所玩弄。如果活得久一點,或許會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英邁君主。」

德川家茂死得實在不是時候。

當時的日本面對列強叩關侵略引發的民族危機,日本處在兩個前途、兩種命運大決戰的關鍵時期。以幕府為代表的一方,力圖維護傳統的幕府統治,內部的開明派同時也積極主張學習西方,以幕府為主導進行改革。而以西南強藩為代表的另一方,則力圖推翻幕府統治,以天皇的名義進行全面改革。

那麼,哪種模式對於日本前途最有利呢?很明顯是後一種。因為日本天皇雖然號稱萬世一系傳承不斷,卻一直是個擺設,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幕府手中。

在舊體制下,幕府有巨大的既得利益,僅直屬的領地就有800萬石收益。幕府主導的改革,很可能和中國的洋務運動一樣,雖然能收到一些成效,卻無法從根本上改造日本的政治體制。

而天皇長期處於無權狀態,改革對其利益損傷不大,甚至有益。日本皇族常年仰幕府鼻息,過慣了窮日子,沒有清皇室那種奢靡之風。改革的阻力遠沒有當時的中國那麼大。

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幾乎同時開始了自救運動。中國選擇了不觸動政治體制的洋務運動,而日本則進行了徹底得多的明治維新。中日兩國所選的不同道路,其實主要與兩個皇室的權力大小有關。中國高度中央集權,清皇族為維護既得利益,堅決不肯搞政治改革。日本天皇由強藩扶持上臺,沒有獨掌大權的能力,得以推行較為徹底的政治改革。

這兩種不同的改革路線,決定了中日兩國的百年國運,造成了中國近代百年國恥,這是後話。

德川家茂病的時候,幕府和倒幕強藩的爭鬥正處於白熱化狀態,幕府對帶頭倒幕的長州藩發動了第二次徵長戰,而長州藩也不示弱,與薩摩藩聯盟,與幕府軍對抗。當時前線的形式對幕府不利,但並非無法支撐,勝負尚難預料。

然而德川家茂在這個時候死了。

德川家茂死亡的消息雖然被幕府嚴密封鎖,但還是很快傳到前線。本已經平靜的前線局面瞬間大變,徵長戰以幕府的完敗告終。

同時,幕府也被繼承人問題搞得焦頭爛額。德川家茂臨死前指定了繼承人,但這個繼承人只有三歲,在這種複雜局面下讓一個小孩子繼承將軍的位置,簡直是開玩笑。幕府家臣們商量好久,最後選擇了後來的末代將軍一橋慶喜繼位,他改名為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他本來早就該當將軍,但他把位置讓給了德川家茂。德川家茂死了,家臣又找他繼位,他還是推三阻四。德川慶喜繼位後也採取了一些措施,試圖維護幕府統治,但最終選擇了和平交權,奉還大政於天皇。而倒幕派也沒有太難為他,他作為富家翁於77歲壽終正寢。

松本良順最終沒有切腹,而是灰溜溜地離開了將軍府。不過這事兒也真不能怪他醫術不精,在那個年代,醫學對腳氣病的病因並不了解,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

德川家茂為什麼會得腳氣病呢?

首先要怪日本的飲食傳統。

我們在前面講過,腳氣病是由維生素B1缺乏導致的,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可以從食物中攝取。穀類、豆類、堅果類、瘦豬肉及動物內臟等食物是維生素B1的豐富來源。675年,日本天武天皇頒布了「肉食禁止令」,禁食牛、馬、犬、猿(猴)、雞之肉。在佛教教諭和天皇禁令的雙重影響下,絕大多數日本「有識之士」索性一刀切,放棄了一切四腳獸類的肉,進入了只吃魚的半素食時代,而且貴族絕不吃肉,窮人才吃「低賤」的肉。維生素B1在蔬菜、水果和魚類中含量很低,日本貴族這種半素食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維生素B1的缺乏。

而且,日本人有吃生魚的習慣,某些鮮魚和甲殼類體內有一種能破壞硫胺素的酶——硫胺素酶。硫胺素酶加熱後會失去活性,如果魚類不加熱直接生吃的話,未失去活性的硫胺素酶會破壞食物中的硫胺素,也就是維生素B1。

其次要怪德川家茂太有錢。

即使日本有半素食的飲食習慣,即使日本習慣吃生魚,但腳氣病在日本發生率依然極低,而主要的患者,就是德川家茂這樣的有錢人。當時江戶這地方有錢人多,所以腳氣病一度被稱為江戶病。

原因很簡單,維生素B1在大米和麥子、玉米的表皮(米糠、麥麩)之中含量也很豐富。日本絕大部分人吃的糙米中,並不缺乏維生素B1。

但德川家茂有錢,他吃的是精米。精米在加工過程中,除了脫殼外,還要用木杵去搗,以去除稻米最外面的薄層,即糠,之後還要在空地上翻揚,利用風力將富含維生素B1的碎糠徹底去除。經過加工的精米,口感和外觀都比糙米要好,但維生素B1的含量則大大下降。

稻穀結構和營養分布

但這還沒完。將軍有錢,做飯用的精米自然要好好淘洗,而維生素B1是溶於水的,經過這一折騰,又損失不少。洗的次數越多,洗得越仔細,維生素B1損失得越多。

在最後煮米的過程中,殘餘的維生素B1再次被水溶解,而將軍大概是不會喝米湯的。

不僅不喝米湯,估計還會經常喝點酒,而酒的代謝,要消耗維生素B1。

在這種情況下,德川家茂因為維生素B1缺乏而生病乃至去世,也就不意外了。事實上,德川家茂的妻子最後也是死於腳氣病。

腳氣病雖然可怕,但在1870年,它也只是局限在以稻米為主食的地區的一種罕見疾病。

1870年,以蒸汽為動力的碾米機被發明出來,這種機器可以一次性研磨大量稻米,成本低廉,速度快,碾出的大米外觀好,口感好,不易腐敗,可以長期儲存。隨著這項新興技術的迅速普及,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和地區,腳氣病發病率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一躍成為殘酷可怕的流行病,成為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在以精米為主食的日本軍隊中,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在1878年至1892年間,日本海軍平均每年有1/3應徵入伍的水兵因為腳氣病而病倒。1878年,日本海軍龍驤號在一次前往紐西蘭的訓練航行中,船上278名水兵中有161人得了腳氣病,有25人死亡。

1882年,朝鮮京城事變,日本海軍與清政府海軍對峙於海上。事變最終未變成日本與清政府間的戰爭,但大量的腳氣病患者卻讓日本海軍將領感到極度的恐慌。大量非戰鬥減員嚴重打擊了日本海軍的戰鬥力,日本海軍哀嘆:「不解決腳氣病的問題,日本海軍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由於西方基本沒有這種疾病,所以來日本的西方醫生對此束手無策,以為是日本特有的一種風土病。還有的醫生推測其病因為「血液的變質」,或以為是由某種不明微生物傳染所致。

如果沒有那個叫高木兼寬的人,也許,甲午戰爭就不會爆發。

高木兼寬,日本海軍軍醫,因解決日本海軍腳氣病問題被封為男爵。

高木兼寬

為解決海軍腳氣病問題,高木兼寬潛心研究了大量資料。最後,一份日本海軍筑波艦1875年的航海記錄吸引了他的目光。該艦赴海外訓練期間,有大量腳氣病患者出現。但仔細區分其發病日期,發現該艦停靠美國海岸期間無人患病。同樣的現象還見於該艦1877年去澳洲的航海記錄中。高木兼寬對這批士兵進行了調查,其中有人提到的「大家都很高興,唯有麵包令人甚不習慣」這句話引起了他的注意:腳氣病是否與士兵的飲食有關?

高木兼寬經過認真的調查分析,發現與歐洲海軍相比,日本海軍士兵蛋白質攝入量極低,在腳氣病大規模發病時尤其如此。他以此推斷腳氣病是飲食中缺乏蛋白質導致的,並參考歐洲海軍的飲食,嘗試改變日本海軍的飲食結構,增加肉類和牛奶。

高木兼寬對腳氣病的解釋是錯誤的,但是,歪打正著,他的措施是對的。那一年,他的艦隊只有14例腳氣病病例,無人因此死亡。

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高木兼寬遊說重臣,面謁天皇,爭取到5萬元特別航海費,日本海軍以高木兼寬確定的新的飲食配置,派「筑波」號重走當年「龍驤」號的遠航路線。結果,航行全程中僅有15名腳氣病患者,其中有8名是因習慣問題無法按規定食用肉類,4名未食用煉乳。無人死亡。

1887年,日本海軍全體採用高木兼寬制定的飲食標準,此前每年有超過1000名腳氣病患者的海軍,當年僅3人患病。

擺脫了腳氣病困擾的日本海軍,將猙獰的目光望向了中國。

7年後,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海軍全殲大清北洋水師。

這一仗,打出了日本百年國運,也打出了中國百年國恥。

日本舉國歡慶的人群中,想必既有松本良順,也有高木兼寬。

然而,日本陸軍就沒這麼走運了。

高木兼寬的蛋白質不足學說,並沒有得到日本陸軍的認同。日本陸軍軍醫首長森林太郎,堅信腳氣病是未知細菌感染造成的,除了以改善環境衛生的方法來預防腳氣病外,他認為有強大殺菌作用的雜酚油應該是可以治療腳氣病的。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陸軍給士兵配發了大量由雜酚油製成的藥丸,並規定士兵按時服用。他們給藥丸起了個很威風的名字——徵露丸。露,即露西亞,就是俄羅斯。徵露,就是徵服俄羅斯。二戰後改名為「正露丸」,直到現在都賣得很火。

然而,「徵露丸」徵服不了腳氣病,整個日俄戰爭期間,日本40萬總兵力中,9萬~20萬人患上了腳氣病,其中,3956人死於腳氣病,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戰鬥死亡的58387人中,很多人的死亡應該和腳氣病有間接關係。這場戰爭日本雖然取勝,但傷亡之慘重遠超預期,戰前的目標,也只達到一部分。這和軍隊中腳氣病流行有很大關係。

戰爭結束後,陸軍軍醫局因此事受到彈劾。陸軍軍醫局為自己辯解的理由之一是:「不能相信非東京大學的研究。」實際上,高木兼寬提出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比例失調作為病因解釋後,與東京大學、陸軍軍醫之間就始終處於論戰的狀態。眼見為實的預防效果並不能使對方放棄自己的主張。

這其實也不能全怪陸軍軍醫和東京大學。一則高木兼寬的理論確實是錯的,二則與當時國際醫學潮流有關。那個時候,細菌學說方興未艾,德國細菌學家科赫和法國細菌學家巴斯德的事業如日中天。受此影響,研究者在尋找疾病原因時,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微生物感染上。

克裡斯蒂安·艾克曼

微生物感染理論也影響了另外一位與高木兼寬幾乎同時研究腳氣病的荷蘭科學家——克裡斯蒂安·艾克曼。

1886年,28歲的艾克曼來到爪哇島,協助佩克爾哈林對腳氣病進行研究。這項研究是由荷蘭政府資助的,因為當時爪哇島是荷蘭殖民地,當地流行的腳氣病令荷蘭政府頗為頭疼。

佩克爾哈林堅信腳氣病是細菌感染導致的,並以此為方向進行了八個月的研究,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病原菌,覺得大功告成,就班師回朝了,留下艾克曼打理實驗室。

艾克曼沿著佩克爾哈林的思路繼續研究,他把從腳氣病患者的屍體中提取的血液和其他組織注射到健康的兔子身上,期待這些兔子因為感染而出現腳氣病症狀,但是實驗失敗了。

艾克曼有點糾結了,難道是實驗動物有問題?他決定改為用雞來做實驗。為了節約成本,他的一位助手從附近駐軍醫院撿回吃剩的精米餵養這些雞。

然而讓艾克曼抓狂的事情出現了:這些雞無論是否接受注射,都會在六周左右出現和腳氣病表現極其相似的多發性神經炎的狀況。而此後,更讓他抓狂的事情出現了:忽然之間,所有的雞又都痊癒了。

艾克曼一點點地篩查可能的原因,最終發現醫院更換了一個廚子,這個節儉的廚子認為給普通的雞吃軍隊的精白米飯非常不合適。而雞不再食用精米後,多發性神經炎很快就好了。

艾克曼再次嘗試以精米餵雞,雞又出現了多發性神經炎的症狀。把精米加工時去除的米胚和糠皮重新加入雞飼料後,雞又痊癒了。

艾克曼又找了監獄裡的犯人做實驗,讓兩組犯人食用不同的稻米,結果發現,在配給精米的監獄,犯人腳氣病發病率遠遠高於配給糙米的監獄。

到這個地步,艾克曼距離真理的大門不是一步之遙,而是半隻腳已經踏進了真理的大門。但是,對細菌學說走火入魔的他,卻提出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釋。

他認為,腳氣病是由病菌引起的,致病菌就在精米中,而糙米之所以能夠治療腳氣病,是因為它含有糠皮,而糠皮含有可以抑菌的因子。他甚至從糠皮中發現了這種水溶性的因子,取名為「腳氣病病菌解毒劑」。

艾克曼終究沒能找到他朝思暮想的致病菌。1896年,艾克曼瘧疾復發,離開爪哇島,從此沒有回來。接替他的,是另一名荷蘭軍醫格林斯。格林斯在艾克曼工作的基礎上大膽地提出:腳氣病是機體缺乏某種微量物質所導致的,而這種物質存在於大米的糠皮中。

艾克曼逐漸認同了格林斯的想法。兩人後來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到精米中缺少一種對健康來講不可或缺的物質,缺乏此物質可導致腳氣病或多發性神經炎。這是1906年,距離維生素這個概念的正式提出尚有六年時間。

可惜,後來艾克曼腦子進水又改了主意,重新認為腳氣病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並為此和另外一位堅持腳氣病是毒物導致的醫生迪倫沒完沒了地打口水仗,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1929年,艾克曼與另外一位在維生素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一起,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的發言中,艾克曼依然認為腳氣病是細菌感染導致的。

1931年,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化學家溫道斯與他人一起,從酵母中分離出硫胺素結晶。

1933年,美國科學家威廉士分析出了硫胺素的分子式。

1936年,人工合成硫胺素成功。

1937年,人工合成的硫胺素在新加坡用於救治累及心臟病的腳氣病患者獲得成功,10名接受治療的患者全部存活,而之前這種形式的腳氣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至此,人類徹底戰勝了腳氣病。

此時,曾險些為此切腹的松本良順已經去世30年,高木兼寬去世17年,艾克曼去世7年。

《八卦醫學史2》,燒傷超人阿寶(寧方剛) 著, 鷺江出版社,2017年2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他,一代英主,卻敗給了腳氣病,眾臣大呼,德川家從此完了
    事情都是因為德川幕府第十四代將軍,年僅21的德川家茂得了嚴重的腳氣病。將軍得病,後果很嚴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當時,一直為德川家茂治療的是中醫,由於在當時對腳氣病認識不足,可以說中醫對將軍的治療毫無作用。面對將軍的病情,中醫已是束手無策。而就在這時,一名西醫出現了,他很看不起中醫,認為中醫根本不能治癒將軍的腳氣病,只有他所推崇的西醫才能治癒。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其家族後代結局如何?
    一,德川幕府成因簡介 公元16世紀前後,日本進入了所謂的戰國時代,各地有實力的大名紛紛起來爭霸。其中,實力最強大的大名織田信長,逐漸吞併了尾張、近畿等多個地盤,勢力擴張至大半個日本。
  • 日本史:德川家光為了鞏固幕府權威,實行了「參勤交代」項目
    百家原創作者:九爺帶你看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九爺帶你看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歷史是日本江戶時代。江戶幕府的奠基者是德川家康、秀忠父子,逮至第三代德川家光,而統治架構基本完善。那當然也是不被允許的,身列哪一等級,擁有多大石高,就必須按照幕府規定,統領多少隨從,攜帶多少箱籠,擺出多大儀仗,一丁點兒都馬虎不得,否則幕府必會趁機以不敬之名治以重罪,即便削藩、改易,那也是保不齊的事情。家光將軍正是利用這一制度來削弱各藩的經濟實力,使他們再也無力與幕府相抗衡。
  • 日本人不喜歡德川家康的深層原因
    德川將軍家中壽命最長的是15代將軍慶喜,77歲。其次就是家康,75歲。這些固然都是不喜歡的因素。但在筆者看來,家康在死之前封神,將自己比照為東照大神,博弈天皇家的天照大神。也就是說,東有東照大神,西有天照大神。就像天邊同時出現了兩個太陽一樣,這對日本人精神面的震撼是空前的。這恐怕才是不喜歡的深層原因。
  • 誰才是關原合戰正義的一方:德川家康東軍雖得勝,卻輸掉日本民心
    有關決定這日本戰國走向的關原合戰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400多年,但是這一場戰爭的爭論一直卻沒有停息,甚至於愈演愈烈,近年來有關雙方的戰爭誰才是正義一方的討論更是日本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以豐臣秀吉家臣們代表的西軍和德川家家康代表隊的武斷派大名的東軍到底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 為了抑制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與發展,德川家康大肆迫害基督徒
    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他們對待西方的態度明顯是非常世俗的:他們需要葡萄牙人帶來的各種器物以及先進的武器,卻不願意看到基督教對日本社會的改變。所以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大肆迫害基督徒。德川幕府建立之後,德川家康需要一個更加鞏固的方式來將他的政權世代傳承下去。為此,德川家康作了很多努力。
  •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日本天皇
    1867年11月9號,日本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時代結束,這一天,德川幕府正式宣布將大政奉還給天皇。看那個時代的日本歷史,總覺得日本在那段時間突然間特別幸運。這個時候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頭政治」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雙頭政治」是指日本的幕府和天皇。在京都有一個天皇,天皇其實並沒什麼實權,但日本人民還是很信任他,也沒有人去顛覆他。日本一直以來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中間沒有改朝換代過。而日本的幕府卻是來回來去改了好幾個,最後當權的是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幕府,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
  • 日本公主16歲被迫毀婚下嫁,22歲救了德川家康的後代,32歲時早逝
    德川家康創建江戶幕府時,作為熟知歷史之人,他一定曉得,這個幕府,總有滅亡的一天。但他不會想到,最終救了他德川氏一家,使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在成為朝敵國賊之後,還能保命的,乃是來自朝廷的一個小妹子。她就是內親王——公主和宮。
  • 日本戰國人物:「超長待機」的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日本戰國三傑之一,德川幕府的建立者,又被戲稱為「老烏龜」,因為他特別能「忍」,又特別能活,「熬死」了一個又一個梟雄。德川家康的人生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今川人質、追隨信長、追隨秀吉、建立幕府。清康嫡子松平廣忠藉助今川義元的勢力成為新一代家督,而條件則是讓廣忠的嫡子竹千代(德川家康)到今川家當人質。在將竹千代送往今川家的途中,織田信秀得知這一消息,便出兵將竹千代劫持到了織田家,也因此,竹千代得以認識吉法師(織田信長)。後來由於織田信長的異母兄織田信廣被今川家俘虜,雙方便進行交換,竹千代這才離開了織田家前往今川家。
  • 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也是在這場戰役裡,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被打得一敗塗地不說,在帶著部隊跑回了大阪後,一看戰況對己方不利,連夜丟下部隊逃回了江戶,並在不久之後就向政府軍投降了。長達264年的德川幕府就這樣落下了帷幕,而作為末代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也沒少被罵是無能之輩,那麼他到底是不是無能之輩呢?
  • 既然沒有將軍繼承權,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什麼是水戶家出身?
    但奇怪的是,江戶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就是水戶藩(水戶家)藩主德川齊昭的第二個兒子,也就是說水戶家的人還是當了將軍。既然水戶家沒有將軍繼承權,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什麼是水戶家出身呢?德川慶喜江戶幕府將軍家在七代將軍德川家繼死後絕嗣,「御三家」之一的紀伊家(和歌山藩)德川吉宗繼位成了八代將軍
  • 日本的統一和德川幕府的統治
    在工商業方面,由於城市有了很大發展,給了商業手工業以有力的推動。國內市場也因城市的增多而逐步形成並日趨繁榮。國際貿易除了與傳統的貿易國——中國、朝鮮、東南亞依舊頻繁往來外,還同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有了商業關係。在手工業中,行業和工種的分工日益明確,手工工場開始出現。
  • 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265年,明治天皇登基後,德川家族又怎樣了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只有在群雄割據的年代,才會湧現戰神名將,正所謂「殺一人是罪,屠百萬是雄」,在日本的歷史上,唯有戰國時代,名將頗多,最著名的就是戰國三傑,即: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 萬曆援朝戰爭後,德川家康受到啥刺激?連帶日本300年不敢妄動
    文/大飛在日本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有人問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如果杜鵑不啼叫,怎麼辦?"德川家康回答:"如果杜鵑不啼叫,那就等到它啼叫。"這是一個常常被引用於描繪德川家康其人個性的故事,在各種風評中,人們也喜歡用它論說日本人重視忍耐的文化。
  • 日本歷史上,德川家康有名的家臣,德川的三天王都是誰?
    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德川三天王都有誰,首先,從德川三天王的成員介紹!家康的家臣團!首先從德川三天王開始。三天王之一,井伊直政。首位擊球手,在大河電視劇女人城主直虎,作為直虎的養子登場的井伊直政」在本劇中,人氣演員菅田將暉飾演的角色,是成為話題人物。
  • 實拍日本最後一代幕府-德川家康的神社——東照宮
    日本櫪木縣日光市東照宮(Nikko Tosho-gu Shrine) 位於日本櫪木縣日光市。 之後由於三代將軍家光的緣故,使得它重新變成現在所見到的這般絢爛豪華之廟殿。建築物已全部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及重要文化財產,1999年12月包含日光東照宮,"日光的社寺"已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 德川家光的生母到底是誰?
    德川秀忠是德川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家康第三子,但他在不少人的心中,恐怕只有兩件事較為有名,一是關原之戰中遲到,二是他懼內畏妻。前者就先不談了,今天說一下後者。這些有沒有根據呢?其實不太有,首先很多史料都顯示秀忠是由於阿靜出身太低,不能當將軍的妻室,而且強行承認,會傷害大老婆的顏面(一是不知情,二是出身太低),而會津松平家以外的史料,大多稱秀忠是逢場作戲,上山遇虎,不小心讓阿靜懷孕,但由於也是「龍種」,不能讓他墮胎,只好這樣安排。
  • 江戶幕府的「安全氣囊」,分封的譜代大名為何如此維護德川家?
    德川家康日本江戶時期似乎學習了中國先秦的分封制,不僅分封了德川家打天下時的一眾親族功臣,甚至連投降的敵對勢力都有分封。「應仁之亂」後,松平氏趁機伸張勢力,在佔有三分之一的三河之後就分封了十八支族(據中村孝也《德川家康文書研究》所說,目前已確定十四家、剩餘四家有爭議。),將酒井、本多、大久保等松平支族降為臣下,編入家臣團,以此吸收國內小領主,強化主從關係,此時松平氏主城在安城,因此這些家臣稱「安城譜代」,這是支撐德川氏政權的重要支柱。
  • 《銀魂》中的德川茂茂:包容忍耐,對子民仁慈到極致
    今天來聊聊《銀魂》中的德川茂茂。 夜店,理髮,遊泳或者是滑雪篇,我從中看到的是包容忍耐,對子民仁慈到極致的大善統治者 。溫厚賢明,也許有人會質疑後兩個字,但是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統治者,怎樣算賢明呢?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向我大唐聖主李世民一般?
  • 日本戰國時代,他阻止父親傷害德川家康,卻仍逃不過家康的暗算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阻止父親傷害德川家康,卻仍逃不過家康的暗算慶長三年(公元1598)八月,豐臣秀吉病逝,德川家康的態度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轉變。但這麼一來,情況一下子就變得非常緊繃,知道這件事的武將如池田輝政、黑田長政、藤堂高虎等人,立即趕赴德川家康位於伏見的宅邸;另一方面,前田利家這邊則有小西行長、長宗我部盛親、細川忠興、加藤清正、淺野幸長等將領集結。情況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戰爭的陰影突然出現在日本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