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總是有一項莫名統一的偏好,大家都會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關心孩子是不是個聰明的孩子。
如果從孩子的一些小小的細節裡,可以透漏出孩子的小腦瓜充滿智慧,對於爸爸媽媽而言,簡直就是一件想到就會笑出聲的喜事。
寶寶不聽話,媽媽發愁
姐姐面對寶寶的事情總是希望做到一絲不差,但是寶寶慢慢長大以後,總是有自己的小主意,好像變的越來越不聽話了。
姐姐很擔心,孩子長大以後性格會不會不好,性格決定成敗呀!可是每次跟我姐夫探討這件事。
我姐夫總是說:「不要擔心啦,這是因為我女兒聰明呢。」其實姐夫說的是有道理的,寶寶很早就有自我意識確實是聰明的表現。
還有哪些表現能體現孩子的聰慧呢?
孩子聰明的表現
1)愛笑的孩子不會差
美國嬰幼兒專家研究得出,經常笑的孩子性格比較開朗,笑對大腦發育有一種良性的刺激作用。
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差,不只是運氣,其實孩子愛笑還是寶寶智力超群的表現。
我們還經常聽說,有些孩子在媽媽肚子裡,通過B超就可以看到,孩子在笑,這樣的孩子更是往往聰明異常,從小愛笑的孩子很容易成長為聰明樂觀的優秀人才。
2)愛抬頭的孩子更聰明
有些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總會想要抬頭,其實這是孩子對於外界探索的行為。
這樣的孩子對於從小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有探索的欲望,這是孩子心思活絡,頭腦靈活的表現哦!
3)大小便的時候會哭
有些寶寶在大小便以後沒有什麼表現,爸爸媽媽總是只能在打開孩子的紙尿褲的時候才能發現孩子拉了、尿了。
而有些孩子則不然,大小便以後就會哭,這樣的孩子對於自身的感受更加敏感,這也是大腦發育比較好的表現。
4)吃手早
寶寶仿佛都有吃手的習慣,只不過有些寶寶吃手早,有些吃的晚,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寶寶吃手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沒有什麼不妥的。
寶寶吃手早更是寶寶聰明的表現之一,寶寶通過吃手能夠獲得安慰感,消除不安。
注意:一般2歲以後還在吃手的寶寶,媽媽就要注意了。
怎樣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智商
1)積極變通的回應寶寶
寶寶的需求有很多,而我們的爸爸媽媽大多都是初為人父、初為人母啊,所以缺乏經驗。
好在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的寶爸寶媽能夠有很多不同的渠道獲取育兒經驗,而這些經驗其實有時候並不適用於每一個寶寶。
每一個寶寶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特點,也就要求我們的爸爸媽媽有創造性的對待孩子,這樣對於培養出更出色的孩子很有好處。
2)合理運用繪本
猶太人在孩子第一次接觸書本時,會在書上滴一些蜂蜜,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知識也是甜的。
繪本是每個家庭都必備的啟蒙書,有些繪本在幫助孩子鍛鍊閱讀能力的時候,還能幫寶寶進行早教啟蒙。
6-7個月的寶寶可以看一些辨別顏色的書,9-10個月的寶寶可以看一些教寶寶認識物體的書。
這種立體翻翻書是非常適合0-3歲寶寶翻看,立體的翻翻充滿了趣味性的同時也能讓寶寶獲取知識,鍛鍊大腦的發育。
在長大一些的寶寶就可以和媽媽一起看故事書了。
3)實事求是,認清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孩子分為三類,難養型、慢熱型、易養型。
寶寶的父母切不可一廂情願給寶寶下上定義,給寶寶定了性格。
而是應該科學合理的分析後,結合實際,辨別出寶寶真實的性格分類,因材施教,更好的培養寶寶。
擴展閱讀:寶寶頭大就更聰明嗎
有很多媽媽都相信,寶寶的頭大,或者頭部發育的快,長得快,就是代表孩子聰明。
其實並不一定,孩子的頭圍過大超過正常範疇、或者短時間以內發育超速,有可能是疾病所致。
正常新生兒的頭圍在33-35釐米,一歲後平均頭圍在46釐米,第二年增加兩釐米,第三年增加2釐米左右。
如果頭圍較小,低於正常範疇也是不健康的,孩子的聰明來源於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的耐心教導,鼓勵,引導,而並不在於這些外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