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
在老祖宗及後代子孫的傳承之下,衍生出多種情境下的多種禮儀。就像我們常常對孩子說的那樣:「不懂禮,人家會說你沒有教養。」
可是,在家長自己身上,除了日常人際交往的禮儀之外,還有一種特殊情境下的禮儀卻未必人人都知道——接娃放學的禮儀。
提高接娃的適配性
許多學校都位於居民區,一到放學時間,門口的小馬路就會被堵成停車場。接孩子放學難免歸心似箭。每個人都希望從校門口路過時,直接把站在約定地點的娃接走。
但事實卻是,車流之中,原本約好在校門西側第三棵樹下等你的娃卻發現,視線早已經被往來的車輛擋得嚴嚴實實,踮著腳尖都望不到說好在這裡接他的媽媽。
而車裡的你更慘,不僅要左顧右盼地擔心剮蹭到往來車輛,而且總是會「驚喜」地發現,你和你娃約好的第三棵樹旁的路邊,早已經並排停了好幾輛車,哪裡還有你的地方?
不能開車,那就提前把車停遠,走著過去吧!
別看多走了那幾裡路,既避免了在校門口造成擁堵誰也走不了的尷尬場面,還能借走路的這幾分鐘和孩子多聊聊天談談心,豈不是利人又利己,一舉還兩得。
學會這點,你就掌握了接孩子放學的第一條禮儀:不給學校和別人添麻煩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和孩子的感情!
維護接娃的穩定性
何為「接娃的穩定性」?
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也要操心這幾十個娃到底由誰來接走。倘若你今天下班早,為了躲過晚高峰就想要早點把娃接走;明天要加班,又要委託老師多留一會兒,晚一點去接;後天你出差,招呼鄰居去接孩子時忘記跟老師通氣又要引起誤會。
這樣下去,可得把老師弄糊塗了不可。
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孩子的放學時間都是固定的。只有把這個時間固定,才能給孩子樹立合理的作息時間,明確上學這個行為與其他時刻的行為的不同。
我家娃今年剛上幼兒園,一開始每天都哭得撕心裂肺,嘴裡反覆念叨著:幼兒園裡沒有媽媽。
作為老母親,即使表面上要說一不二,不敢給孩子留一絲可以不去幼兒園的餘地。但是背地裡,我們都心疼年幼的孩子所要面臨的巨大挑戰。
即便如此,我們都沒有萌生過想要提前把孩子接回家的念頭,不僅僅是因為幼兒園有嚴格的接娃時間管控,更是因為我們並不想讓孩子感到自己有提早回家的特權。
不能早點接,那麼晚點接就沒問題了嗎?
當然不是。
就拿小學為例,除去被食宿班統一接走的孩子,另一部分孩子的「命運」就完全被掌握在父母是否遲到的問題上了。
孩子一出校門就看到爸爸或者媽媽站在那裡招手,無疑是對他們這一天辛苦學習最大的獎賞。反之,那些遲遲沒有家長來接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同學鑽進父母的懷抱,看著校門口的人越來越少,甚至還要借用老師的電話問家長什麼時候才能來接……
這些細碎的傷痛,足以讓他們一點點地攢著對父母的失望。
偶爾的遲到確實算不上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但是倘若家長明知道自己長期不能按時到校接娃,卻不做提早安排,就把孩子扔在校門口傻等,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們為了生活奔波,確實無法時時刻刻地維護和見證孩子的成長。但是,如果能提前拜託老師幫忙照看一會兒,或者請其他的家庭成員、朋友、鄰居幫忙接一下,或是跟娃說好先去誰家待一會兒。這些,都比把孩子孤零零地扔在那裡苦等要仁慈一些。
當然,如果要換人接娃,務必先跟老師報備情況,並將代接人的照片發給老師,省得老師還要一次次打電話找你核實情況,平添許多工作量。
把握好跟老師溝通的時機和尺度
孩子在學校裡的一舉一動對於老父老母來說都是盲區,他們在學校的行為和表現除了詢問孩子,就是諮詢老師了。
白天工作時間裡,不敢打擾老師。要麼是老師由於上課接不到電話,要麼就是看到老師發了一條朋友圈,照片上是堆積如山的作業,只能幽幽地按下了想要打電話問詢的衝動。
晚上的休息時間裡,雖然老師已經下班,但是七、八點正是飯點兒,打電話招人煩;九、十點又是人家準備休息的時間,打電話更是不識趣。
權衡之後,接娃放學的時間段就是找老師溝通的最佳時機。
但是,現如今學生放學之後,老師可不輕鬆。業務學習、備課教研、批改作業、大會小會,能逮著老師也是一件難事。偶爾有幸遇上了,就得抓緊時間和機會,一問究竟。
可是,逮著老師卻不一定一勞永逸,要是不能合理利用這段可貴的時間,那麼你前期的偵查和鋪墊肯定是白費了。所以,找老師了解情況也是要有預設和計劃的。
這就像是去醫院之前要先跟醫生說清楚症狀是一個道理,醫生只能根據你描述的症狀,以及現場觀察和常規檢查才能確定給你用什麼藥。
但如果你一揪住老師就不管不顧地一頓瞎問,毫無目的性和和針對性,單純只是為了刺探孩子在老師眼裡是個什麼樣的印象,那你無疑就是個讓老師煩感的家長,下次遇見你,也要想辦法遠遠地躲開。
另外,許多家長總是覺得老師不找自己「麻煩」,就是孩子在學校沒啥問題。事實上,老師不找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孩子身上的問題還沒「攢夠」。家校溝通很費時間,一次電話解決多個問題還是更有效率。
在你以為歲月靜好的時候,與其被老師一通反應情況的電話驚出冷汗,不如提前做好心理建設。只需隔一段時間就簡單詢問一下老師:
「孩子最近在學校還省心嗎?我們家長還需要做點什麼配合您?」
不給老師展開大規模分析問題的壓力,只需要三言兩語就能解決問題。
這樣的好處有很多,既給老師留下了負責任又不給老師添麻煩的好形象,又能在做好家庭教育的同時,輕鬆get到教育效果的反饋,這才是與老師溝通家校合作,達到雙贏的好方法。
一年365天中,有200多天是在重複接娃這一件事情。從學校門口到老師辦公室,從接娃時間到與老師溝通的時機與動機,這些雖然沒有必要上綱上線,但也是需要一份謹慎和用心。
家庭教育的優劣,有時候是我們家長很難左右的,因為孩子就是這件事情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但是,接娃放學的全過程,我們都是有機會佔領主動權的~
提前研究一下這一件小事,未雨綢繆。畢竟在任何場合,都是禮多人不怪啊!
來源:家長會了麼(ID:jiazhanghuileme),這是一個家長、準家長和以後想當家長的人,都值得關注的公眾號。專注於分享兒童教育心得、科學育兒理念、兒童心理研究;探討親子關係、家庭關係,社會百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首都教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