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小咪
接孩子放學時,你的第一個動作是什麼?
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有一天,陳宥維老師被安排到學校接孩子放學。
在看到孩子的第一時間,他特別貼心接過小朋友的書包,背在自己肩上。
那行雲流水的動作,像極了真的孩子他爸、他媽、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看到這裡,錄影棚裡的嘉賓和專家,幾乎同時發出驚嘆:你看,他首先去「搶」孩子的書包。
現場教育專家張敏指出:這是中國目前,特別是小學學校門口,一道亮麗的風景。
父母之所以會搶著幫孩子背書包,無非是因為書包真的太重了。
關於孩子到底會不會被「沉重」的書包壓壞,張敏老師引用了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諮詢學科的研究結論:
「書包重量超過學生體重的15%,連續背20分鐘以上,才有可能會造成脊柱萎縮6-8毫米。」
父母幫孩子背幾次書包,並不會對孩子的性格和能力,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卻能夠真實的反應出,中國家庭中的一種普遍的教育現象:替孩子包辦一切。
關於「要不要幫孩子背書包」這件事,還曾經上過熱搜。
當時,深圳一名小學校長在孩子放學時,特意守在校門口,堅持不讓家長幫孩子背書,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父母們的廣泛關注。
校長認為,孩子應該明白,什麼事是他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
對此,多數父母表示反對,理由很簡單:這個校長一定沒有親自養過孩子,不然,怎麼捨得孩子背那麼重的書包?
校長對此的解釋是:孩子自己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來做。
看著孩子小小的身體,被沉得的書包,壓得挺不起腰來,哪個父母又能忍住不去幫孩子呢?
不過,透過幫孩子「背書包」這件事,不難看出,父母與孩子的日常相處模式。
吃飯時,追著孩子餵飯;
起床後,幫孩子準備衣服、收拾床鋪;
吃蝦,放在孩子碗裡的都是肉;
吃蛋時,剝好蛋殼,送到孩子嘴邊;
孩子想喝水,便倒好吹涼,送到手邊......
甚至當孩子成家立業後,很多父母依然會習慣性的插手孩子們的生活,幫他們洗衣做飯、收拾家務。
《三十而已》中,鍾曉芹的媽媽就是如此,女兒結婚後,經常跑到女兒家,幫她做家務、做飯。
從小到大,習慣了被媽媽包辦和保護的鐘曉芹,哪怕結了婚,依然會在丈夫不在家時,回娘家住和吃。
對家裡的柴米油鹽毫無規劃,對自己的生活,沒有絲毫判斷力,為此,小夫妻兩經常吵架。
陳嶼認為,妻子和結婚之前沒什麼兩樣,只想過二人世界的生活,卻不得不像孩子似的,背著家長。
很多年前,國外把這種父母稱作「直升機父母」,一直盤旋在孩子的頭頂,替孩子做這,幫孩子做那。
美國作家威廉·德雷謝維奇曾說過:「一個人努力的去探索、觀察發現什麼是自己想要追求的,才是他真正長大成人的過程。」
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無疑於在孩子和他們感興趣的事中,豎起了一道牆,阻隔了孩子成長的通道。
一個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獨自把控的人,又怎麼可能處理好其它事情呢?
越全能的父母,越容易養出無能的孩子。
在《巨嬰國》中,武志紅老師這樣說:「每一位理所當然的孩子背後,都是過度溺愛的結果。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可過度的愛,就變成了溺愛,對孩子反而成了傷害。」
當了父母后,最大的遺憾,莫過於不能一生守護在孩子身邊,成為孩子一生的依靠。
父母幫助孩子,是一種愛的本能,但是,敢於放手,才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爸爸想讓13歲的兒子出去「見天地」,於是,把他送到澳洲的一位朋友那裡過暑假。
朋友與男孩見面後,便對男孩說:「你爸爸雖然託我照顧你,但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自己做早餐吃並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這些事情都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
開始男孩很不解,在家裡的時候,這些事基本都是父母負責,但是,想到在別人家裡,也只能乖乖服從安排。
一個月後,男孩回家後,家人特別驚訝,男孩就像變了一個人:疊被子、洗碗筷、清掃屋子......
男孩的爸爸很好奇,朋友是用了什麼辦法,讓兒子在一個月裡長大的。
朋友不以為然的告訴他:「我什麼也沒做,只是讓他做自己的事,別總是麻煩別人罷了。」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捨不得放手。
父母的每次放手,都是把成長的機會,交還給孩子。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認為:「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一個是學會社會交往,一個是能夠獨立自主。」
一個人能夠獨立的基礎,是在生活中,得到了足夠的尊重。
就拿孩子背書包這件事來說,不排除一些孩子覺得書包重,給父母來背。
但是,也有些孩子,在聽從老師的教誨後,希望能夠自己背書包,卻被父母以「影響身體」強行制止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但是他們的個人意願沒有得到尊重,個人能力沒有得到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邀請孩子參與到家庭中,而不是要求或命令孩子做什麼。
比如:覺得孩子書包重,想幫助孩子,家長可以在徵得孩子同意後,採取「交換」的方式,重的包父母背,而父母輕的包讓孩子來背。
對於家庭勞動,可以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的方式,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勞動安排表」,讓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不可獲缺的一員。
一個人能夠獨立的先決條件,離不開在生活中,長久的實踐與鍛鍊。
樊登老師在講書時,分享過一件事:他一個朋友的女兒,14歲時,便獨自去美國留學,單獨乘坐飛機27小時,自己收拾行李。
好不容易到達機場後,卻被告知,在美國是不允許15歲以下的孩子單獨飛行的,她被扣在了機場。
她在和父母溝通後表示,想嘗試自己解決。
於是,她拿出一系列相關文件,證明自己只是去讀書的,並告訴他們,不了解年齡限制,才買了機票一個人飛來。
最後,警察給她放行了,就連飛機上的機長對她表示欣賞。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手錶定律」:當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時,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當孩子在處理一件事時,父母的幹預,並不利於解決問題,一方面讓孩子有了依靠的機會,另一方面,會讓孩子處於內在和外在的矛盾中。
聰明的父母,要懂得旁觀,遠遠地站在背後去引領。
正如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教育應該是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教育者應該引導孩子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帶著痛,在一點點解鎖能力之後,又獲得快樂。
書包的確不輕,但始終需要孩子自己去背。
成長的確很痛,但那是孩子的人生。
聰明的父母,不會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