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書本小整理

2021-02-19 從言吾聲也

第二章 訓詁體式(上)第一節 文獻正文裡的訓詁

訓詁體式就是訓詁的體制和形式,章炳麟《國故論衡•明解故上》認為訓詁體式有通論、附經、序錄、略例四類,附經就是依附於經典所做的隨文釋義的註疏。我們認為除了訓詁體式除附經的註疏外,還有文獻正文裡的訓詁、通釋語義的專著和考訂中的訓詁,合起來四類。以註疏和專著為主。我國的訓詁,最早出現先秦文獻的正文裡。

(一)、解釋詞語

1、解釋詞語是訓詁學最核心的內容。文獻正文的訓詁對象包括單音節、複音詞,也包括一些實詞和虛詞,還包括未定型的複合短語。

(二)串講句意

1、古文獻中也有直解句意和先解詞後解句的。

(三)說明章旨第二節 隨文釋義註疏(一)註疏的名稱

註疏的名稱有很多,包括傳、說、解、訓、詁、箋、詮、述等。

1、傳

2、說:解說詞語。

3、解:分析語義。

4、詁:疏通文意。

5、訓:解釋所言之理。

6、箋:給文獻作注時闡發、補丁前人相關舊注的一種注釋樣式。

7、註:

13、校:一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二是校對文字,改正脫誤。

21、音義:辨音的書叫做音,釋義的書叫做義,合起來叫音義。音義以辨音釋義為本,但也往往從事校勘。釋文是音義的別名。陸德明的音義著作合稱為《經典釋文》。(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札記、左傳公羊穀梁、孝敬論語老子、莊子爾雅)

22、章句:不僅釋文文獻中的字詞,還要分析章句,對一句一章乃至全篇大意進行串講。

(二)註疏的內容

1、註疏的內容

解釋詞語、串講文意、分析句讀、校勘文字、闡述語法、說明修辭手段、詮解成語典故、考證古音古義、敘事考史、記述山川、發凡起例、釋義和敘事

(三)註疏的分類

1、注和疏

注只解釋經,疏兼釋注

2、他人所注或自注

3、補註和集注

補原文缺略或者補舊注的遺漏;集注釋兼解經和注或者採集各家的解說為一書。

(四)註疏的附經第三章 訓詁體式(下)第三節 通釋語義的專著(一)單解語義的專著

所謂通釋語義的專著,是對隨文釋義的註疏說的。通釋語義是說釋文不僅僅針對某一句話在某個語境或者書中的含義來解釋,而是這個詞語常用的、基本的或者全部含義,它給出準確的、簡明的解釋。隨文釋義只是解釋某一個詞語在某一句或者某書中的意義,它在別的句子或者書裡的含義可能與此不同。

有些書既有隨文釋義又有通釋語義:《經典釋文》《讀書雜誌》《經義述聞》《群經平議》《諸子平議》

單解語義的專著又可分為五類:一是總釋群書語義,比如《爾雅》《釋名》《廣雅》等。二是只釋一書語義,如《毛詩傳義類》《說雅》等。三是解釋部分詞語,如《通俗文》等。四是解釋方言,如《方言》《續方言》等。五是解釋少數民族語言或外國語言的,如《羌爾雅》《佛爾雅》等。

1、《爾雅》

《爾雅》是最為古老的總釋群書語義專著,是我國第一部詞典,是秦漢之間的人編成的,目的在於溝通各地方言使之接近雅言。它一共十九篇,前三篇釋詁、釋言、釋訓是一般詞語,後面十六篇是各種名物。

2、《爾雅》的優點

它為我國的訓詁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保存了漢語很多故訓,解釋了先秦的很多作品。

3、《爾雅》的缺點

所收詞語義項不完備;分類方面不科學;釋義方法上用多義詞語解釋詞語,意義不明確

4、《小爾雅》

《小爾雅》是《爾雅》的續篇,作者不詳。現代所見的《小爾雅》是宋人的《孔叢子》裡面的一篇,據考證是偽作。最早的《小爾雅》是《漢書ž藝文志》裡面的,但是康有為認為《小爾雅》是西漢劉歆偽作。

5、《釋名》

劉珍撰寫《釋名》,它因聲求訓。

6、《廣雅》《廣雅疏證》

《廣雅》因為避隋煬帝名諱改名為《博雅》,是魏朝張輯編撰。它是為廣《爾雅》作的。《廣雅疏證》是清朝王念孫作。《廣雅疏證》有五個優點,一是發掘了一批語言史料;二是糾正了前代一些錯誤解說;三是對詞的詞源意義作了一些有趣的探索;四是揭示了《廣雅》的某些體證;五是校正了《廣雅》的訛化。

 

7、《轉語》《文始》戴震、章炳麟

8、《讀書雜誌》《經義述聞》王念孫、王引之

9、《群經平議》《諸子平議》俞樾

10《毛詩傳義類》《說雅》《選雅》陳奐、朱駿聲、程先甲

11、《方言》《續方言》《新方言》

《方言》是揚雄作,它與《爾雅》不同,《爾雅》所記載的都是古書的故訓,《方言》所記載的卻是活人的口語。《方言》和《爾雅》也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是每條先舉出一些同義詞,然後用一個常用的詞語來解釋。為《方言》作注的第一個人就是郭璞。《續方言》是杭世駿編撰,補《方言》之不足。

(二)音義兼注的專著

1、《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是陸德明作,有十四部古文,包括《老子》《莊子》不包括《孟子》,它屬於音義兼注,不屬於形、音、義結合類。

2、《群經音辨》

3、《玄應音義》《慧琳音義》《華嚴音義》

(三)形音義結合專著

形、音、義結合的專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每解一字都說形、音、義;二是書中包含說形、說音、說義三部分,但是並不是逐字解其形、音、義。

1、《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十四篇,東漢許慎著,還著有《五經異義》《淮南子注》都已經亡軼。它是我國第一部字典,不僅對每個字的形、音、義都有解說,且創立了自己全新的字書編輯體例,收集10516個字,重文1163個,部首540,部首也不是雜亂無章的,根據據形系聯的方式做的。

2、《說文解字》缺點

由於歷史局限,書中也有一些牽強附會的說解;說解有訛誤;體例欠缺嚴謹

3、《字林》

《字林》是呂忱著,目的是補《說文》的漏略,它收錄字較多,也有些異體字,注釋也有不同。

4、《玉篇》

《玉篇》是顧野王著,《說文》是用篆文、古文寫的,《玉篇》是用楷體寫的,是我國第一部用楷體漢字編撰的一部字典。

5、《類篇》《類篇》是宋朝的王洙、司馬光等人編撰

6、《字彙》《正字通》

7、《康熙詞典》,清朝張玉書,陳延敬等人編著,它是在《字彙》《正字通》的基礎上增減的,並且是收錄字最多的,附有《補遺》收藏冷僻字;又列《備考》收錄有音無義、音義未詳。

8、《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

第四章 訓詁條例第一節 釋義的方法(一)聲訓----因聲求義的方法

1、聲訓的含義

聲訓就是因聲訓義,即通過語音尋求語義。簡單的說就是從被釋詞的語音著眼,利用語音和語義的關係,推求它的詞義。用來解釋的詞和被解釋的詞,或音同,或音近,或音轉。

2、音近

所謂音近指的是聲母不同,韻母相同。《禮記ž檀弓》:「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

3、音轉

所謂音轉,是指聲母相同,韻母有異。《毛傳》:「悼,動也。」

4、到了漢代,以《釋名》為代表的聲訓得到推廣,解決了不少詞語的訓釋問題。聲訓到了晉代又出現聲旁兼表字義說。到了北宋,王聖美提出「右文說」,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

5、以前在漢代前沒有產生右文說,但已懂得用聲旁釋義。一是用聲母釋聲子,《爾雅ž釋言》「訛,化也。」二是用聲子釋聲母。三是聲母同釋。王聖美的「右文說」從形聲字的聲符推求其義,符合因聲求義的原則,有可取之處,但是他以偏概全,局限形體,又把形聲字一概歸入會意,實際上是和王安石的《字說》同屬一派。

6、明確提出因聲求義的主張,使聲訓實踐有了更高的自覺性,最早提出這一主張的是戴震,他的弟子王念孫、段玉裁繼承這一主張。到了清代,學者對古今音變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先秦兩漢為上古音,魏晉至隋唐為中古音,宋代以後為近代音。

7、聲訓的作用

一是說明文字通假(用本字釋借字;用借字釋本字;用本字的意義釋借字。)二是探索詞語的來源;三是保存古音的歷史面貌。

8、聲訓的缺點

一是主觀推測,沒有佐證;二是音近義通,擴大聲訓範圍;三是誤解音義關係,出現一些不科學的臆說。

(二)形訓以形說義的方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筆畫簡單的圖形、記號來代替語言中的一個詞,字的形體結構和造字的實詞的本義或常用義是一致的。後來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局限於象形指事,出現了會意、轉注、假借。商周以後,以記錄語音為主的形聲字逐步佔據統治地位。

1、形訓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說文》是形訓的專著,它對字形的解說多半是為了釋義。一般人是用拆字的辦法以形說義,使用形訓的目的不同,主要有兩種,一是為了宣傳某種思想,如董仲舒解釋『王』。還有一種是訓詁學上的形訓,它的目的是根據對我文字形體的分析,求出它所表的詞的真正含義,有益於我們正確的解釋語言。

2、訓詁學上的形訓三個作用

一是求本義;二是求詞義系統;三是求有利於語文教學和識字教育。

3、形訓的局限性

一是只是依靠字形進行推敲而沒有其他的語言材料證明;二是漢字書寫方面的演變,有筆意與筆勢之分;三是就詞義的發展而言,某些詞與字形相符的本義逐漸消亡,人們一直用它的後起義,即使最古老的典籍,也沒有發現用過它的本義。

(三)義訓直陳語義的方法

義訓就是直陳語義而不藉助於音和形,如果按照嚴格區分,義訓只是一種陳述語義的方式,而不是推求語義的方法,跟聲訓、形訓不能並列。

1、義訓的分類

同義相訓,也就是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有的是用一個詞去解釋幾個或許多個同義詞;有的是兩個同義詞互相訓釋;有的是幾個同義詞輾轉遞訓;有的是用今語解釋古語;有的是用通語釋方言;有的是用常語解釋不常用語;狹義釋廣義;廣義釋狹義;以共名釋別名;以類相釋;同字相訓。

反義相訓,就是反義詞互相解釋;設立界說,就是給詞所標誌的事物下定義;描寫形象,就是對詞所標誌的事物的形狀、性能加以描寫;比擬事物,就是把兩種類似的事物加以比擬。

(四)觀境為訓----據境索義的方法

據境索義就是根據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以推求詞語的準確解釋。

1、根據對文推敲

古人行文,往往講求對稱美。所謂對文就是在句式相同的兩個或幾個句子中,處於相同地位、相互對應的詞語。

2、根據上下文推敲

根據上下文推敲並不局限於一句或兩句之間的對文,而是從更寬的語言環境,即從幾個相連的句子或離得較遠的句子中找出對應關係來詮釋詞義。

3、根據辭例推敲

辭例就是古人用辭的習慣,也就是用辭的固定格式,有些格式是一個時代或幾個時代共有的,有些格式則是某部典籍專有的。《詩經》中有省文、互文,互文是古人常用的辭例之一,互文就是前後兩句互相參看見義。

4、根據修辭手段推敲

詞語在句子中,有時受修辭手段的支配,詞義往往發生某種變化。

5、根據行文條理層次推敲

第二節 行文的格式(一)語言貴在精煉

訓詁文字是一種特殊的文體,要求注意言簡意賅,讀者能很快掌握原文文意。

(二)次序不固定

訓詁通常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句意,如果是章句之學,串講句意以後,還要說明章旨。也有先串講句意,後解釋詞義的。也有把串講句意和解釋詞語穿插在一起的。

(三)說解可用韻

訓詁一般都用散文,但也有用韻文的。註解中用韻最多的,要數王逸的《楚辭章句》

第三節 常用的術語(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周禮ž天官ž大宰》:「掌建邦之六典。」鄭玄註:「典,常也,經也,法也。」

(二)曰、為、謂之、之謂

這組詞主要用來下定義,立界說。被釋詞一般是一種名物或制度,解釋詞則是一個短語。

(三)謂、言

謂主要用來說明釋詞在句子中特指某一事物。謂有時用於以狹義釋廣義。謂有時用來串講句意。言常用來串講句意,有說明的意思。有時,言只有說的意思。

(四)猶

猶的用法有四中,一是說明被釋詞和解釋詞不是同一含義,只是某一方面詞義相當,或引申可通,就是某跟某差不多,某相當於某。也有作用解釋同義詞、近義詞的。

(五)貌

貌指事物的形狀,等於說「某某的樣子」,其所解釋的都是形容詞或副詞

(六)之言、之為言

這兩個術語作用是說明被解釋詞的語源。先秦文獻中也有隻解釋詞語,和語源無關的。

(七)辭、詞

胡埭訓詁中把虛詞叫作「辭」,或作「詞」東漢以後叫作「語助」《說文》:「矣。語已詞也。」

(八)屬、別

古代訓詁中常用「屬、別」表示事物的種類。也就是說強調事物之間的共同性,就說某是某之屬;強調事物之間的區別,就說某是某之別。

(九)讀若、讀如、讀為、讀曰、讀若某同、讀與某同、讀

這幾個字有擬其音,易其字,假借的作用

(十)古字某某同、古聲某某同、某某義同、某與某古字通

這一組術語是講通假字的。

(十一)以某為某、名某為某

訓詁中講文字通假,還可以說「以某為某」「名某為某」

(十二)當為、當作

訓詁中改正誤字,則說「某當為某」「某當作某」

(十三)或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

這組術語用於校勘文字異同,本指另一個版本。

(十四)今文、古文、故書

漢代經學家鄭玄兼通古今文諸經,所以他作注時能用今文本,古文本和故文本校對,擇善而從,並註明某字今文作某,古文作某,故書作某。

(十五)讀破、破字、易字

用本字來改讀古書中的假借字,叫作讀破,也稱作破字或易字。破字和易字有時也指改正形誤的字,因此,前面所說的讀為、讀曰以及當作、當為之類,都可以稱為破字、易字。

讀破還有另一種意義,就是改變一個字原來的讀音,以表示意義轉述。如惡字,作罪惡,醜惡解讀就是入聲,引申為憎惡就讀去聲。

(十六)渾言、析言、統言、通言、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渾言指的是籠統的說,析言是分開來說。訓詁中常用這兩個術語來說明對某詞的解釋所以不同的原因。渾言也稱作通言,唐代就有這個名稱,渾言也可以稱作散言或散文,析言也可以叫做對言和對文,對言就是相對而言。相對而言的文辭叫作對文,不相對而言的文辭叫作散文。

(十七)通語、凡語

通語指的是非地區性的普通話詞語,也可以指幾個地區內普遍使用的詞語。凡語是指普遍使用的詞語,相當於現在共同使用的語言或普通話。

(十八)轉語、代語

因為時地不同或其他原因以至音有轉變的詞語叫轉語。代語是方言之間意義相同,可以互相代替的詞。

(十九)文

文指的是文句。《釋言》文,指的就是《釋言》中的文句

(二十)互文

古代文章中常有前後參互見義,互相補充的文句,叫作互文,也稱為互辭或互言,有時又在互文二字中間加入其、相、等詞語。

第五章 訓詁的運用第一節 用於閱讀古書

我國的古書有8-15萬種,很多著述都沒有註疏,有註疏的由於時代久遠,難以理解並且有很多錯誤,這就需要用訓詁的基本知識去解讀了。

(一)能準確的理解詞義(二)能正確地分析文章的章句(三)能細心地琢磨古人行文的體例第二節 用於整理古籍

整理古籍就是對古籍進行校勘、標點、注釋、翻譯、輯佚、辨偽,以便古為今用,這些工作都與訓詁學的運用有著密切關係。

(一)訓詁與校勘

唐代以前,沒有雕版印刷,全靠手抄,手抄的本子經常有訛誤和衍脫,這就需要校勘。晚唐以後,雖有雕版印刷,但是版本不同,難免有訛誤和衍脫。古代研究師承不同,各家言說不一,斷句不同。東漢的經注經常混淆,需要校勘。

(二)訓詁與標點(三)訓詁與注釋(四)訓詁與翻譯

用同義字代替;取音同、音近、音轉的字代替;取常用字代替冷僻字;增字以足意。

(五)訓詁與輯佚

輯佚就是收集整理已經全部散佚了一部分的書籍。企圖恢復原書的面貌。

(六)訓詁與辨偽(七)訓詁與簡帛書整理

書寫在簡、帛上面的文字。

第三節 用於編纂的辭書

辭書字典是一種特殊的出版物,它供人們翻檢查閱有關問題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線索,是普及教育的重要工具。辭書字典的編纂和出版一開始就和訓詁密切相關,我國最早的訓詁專著包括《爾雅》《說文》《方言》《釋名》等。

(一)訓詁與收集資料

1、引得式材料,即對重要的典籍逐字逐句製成引得卡片,保證對所收重要的典籍中的文句,包括正文中的注釋和資料,一字不漏的收集起來。

2、選擇式材料,即對古籍或現代著作中的語言材料,有選擇地製成卡片。

3、剪貼式材料,即對過去的字典、辭書、訓詁專著整本地按字頭詞條進行剪貼分類,製成卡片。

(二)訓詁與解形

1、辭書的解釋不外乎解形、注音、釋義三個方面,漢字形義相生,它的意義常常和它的形體結構有關。

(三)訓詁與注音

1、一些詞語具有多音,但是不同的字典注音不一樣,這就是訓詁不明的原因,故明確訓詁,規範詞語語音具有重要意義。

(四)訓詁與釋義

1、釋義的根本問題是要對詞、字進行科學的概括,這種概括要在已有訓詁成果基礎上進行。另外,詞義是有發展的,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意義,都需要總結出來。

(五)訓詁與引證

1、辭書的引證是釋義的根據,沒有例證釋義的可靠性就無從說明,引證還要究其源。漢語辭書向來注重引證,但在這方面問題還是不少。辭書的引用一是提供典型用例,二是為了多出和快出質量較好的辭書。

(六)訓詁與信息字典的編纂第四節 用於其他方面(一)研究語言學的其他分支

1、研究音韻、研究語法、、研究語源、研究文字

(二)了解我國古代社會及其變化第六章 讀注和作注第一節 讀注(一)讀注以前。要反覆閱讀正文

1、讀正文如果能夠自己理解是最好的,可以滿足求知慾,如果沒有讀過正文就看註疏,這就形同味同嚼蠟,會讓人喪失學習積極性。

(二)讀注要汲取精華,吐丟其糟粕

1、掩蓋統治者罪行《詩經》

2、為尊者諱,為賢者諱

3、借題發揮,空洞說教

4、受學術觀點的影響

(三)讀注與正文聯繫起來,互相對照

1、分清注文中哪些是釋詞語的,哪些是串講章句或考史事實的。

2、看注文對正文語法結構的理解

3、辨明注文的釋義方法及其所用的術語

4、分析正文句子結構,以定訛誤、決疑難

5、根據注文的音讀,分析正文詞義

(四)對不同的注釋要責善而從(五)不可誤解注文,不可誤信注文第二節 作注(一)批判繼承前人傳注的優良傳統(二)認真準確地辨明詞義

1、準確地利用古注和辭書的釋義

2、利用本書的詞例進行對比

3、某一詞語利用本書材料得不到破解時,應求其他書材料相互對比

(三)準確確定具體詞義

1、一定要多注意多義詞、近義詞的細微差別

2、根據語境確定詞語的具體義。一是從句意求詞語的具體義;二是注意詞語在句中的語法特點;三是根據不同文體來理會詞義;四是適應修辭需要而使用詞語。

(四)注意詞語的歷史發展,掌握不同時代的風俗習慣(五)作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不可自行改字

2、合理安排內容,詳略得當

3、最好由源及流,分層注釋

4、引文要準確,儘量不從別的書轉引

(六)作注應避免的幾種弊病

崇古尊經;黨同異伐;繁瑣寡要;穿鑿附會;增字解經;隨意破字;望文生義;拆拼為單;不懂古義;不通語法。

 

第七章 訓詁源流第一節 萌芽時期先秦的訓詁

1、一般認為我國最早的訓詁實在先秦文獻的正文裡,從殷虛出土的甲骨刻辭正文中就已經發現了這種訓詁。《尚書》中的《禹貢》《洪範》有這樣的解釋詞句。

2、春秋戰國時期,散見當時文獻正文中的訓詁就很多了。《周易》《孝經》《左傳》等都有。訓詁的方法有形訓、音訓、義訓。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隨文釋義的訓詁,東漢的徐防說子夏的《易傳》《喪服傳》是儒家經注的鼻祖。

3、戰國末期,訓詁已經發展,體式多樣。

第二節 興盛時期-兩漢的訓詁(一)興盛的原因

1、統治者尊經、博士講經,促進了訓詁的發展。漢武帝設五經十四博士,研究章句,對文本做出解釋。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其中《詩》有齊魯韓三家。

2、秦王焚書坑儒,漢朝搶救古籍。漢武帝請年邁了伏生口述《尚書》,編成二十八篇文章。劉向《別錄》、兒子劉歆《七略》,這兩部書都丟失了。

3、隸書通行,人們看不懂古文經籍,需要註解。隸書書寫的儒家經典就叫今文經,古文書寫的叫古文經。漢武帝時期魯工王擴建房屋從牆壁裡挖出的《尚書》《禮記》《論語》《孝經》也叫古文經。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看得懂《尚書》為尚書做傳。東漢時期像班固、王充、許慎、馬融,鄭玄等人都是精通古文經的大家。

(二)興盛的表現

1、儒家經典的注釋大批出現。西漢的隨文釋義有很多關於《易》《詩》等文獻的訓詁,東漢也層出不窮,東漢比西漢多。除了隨文釋義還有總釋群經,班固的《白虎通義》、許慎的《五經異義》、鄭玄《駁五經異義》、《六藝論》等。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注釋。《老子》《戰國策》《史記》《漢書》等,以及緯書和術數之類。

3、出現了通釋語義的專著。首先是《爾雅》,它是我國第一部詞典,匯集了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我國訓詁研究的豐富成果,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除此之外,還有揚雄《方言》、劉熙《釋名》、許慎《說文解字》。

(三)兩漢訓詁的特點

1、確定了隨文註解和通釋語義著兩種基本形式。訓詁的目的既要說明詞義在一般情況下抽象性和概括性,也要說明在具體文句中的具體性和靈活性。訓詁第一要義就是揭示字詞的抽象和概括意義。通釋語義就是概括詞義。釋詁是今語揭示古語,釋言是解釋常用詞義,釋訓是解釋形容詞和副詞。

2、開始由語文學領域進入語言學領域。《爾雅》強調對語言的規範化,主要是通過語言材料進行通釋。《揚雄》方言也被視為訓詁專著,也是我國方言奠基之作。

3、把音形義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說文解字》把這三點結合起來研究。

4、經今文學與經古文學指正對訓詁的影響。今文經學是朝廷認可博士傳授,由董仲舒創造,代表作是《春秋公羊學》,特點是根據當時統治者政治需要,對先秦儒家經典進行訓釋。古文經學釋對非當權者的利益反應,特點是解釋先秦儒家經典,注重語言文字訓詁,按照字義來解釋經文。沒有繁瑣考證,也不虛妄迷信。

 

第三節 沿襲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訓詁(一)擴大了訓詁的範圍

1、魏晉時期註解仍以儒家為主。對子部、史部、集部都有重要的著作。史部徐廣《史記音義》裴駰《史記集解》,子部《老子》《莊子》的注釋最多,集部郭璞《楚辭注》劉杳《離騷草木疏》

2、隋唐時期經、史、子、集四部集注都有增加,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等。《史記》三家注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裴駰《史記集解》。

(二)出現了義疏和集解

1、漢代的注家一般都注經而不釋注,只有鄭玄《毛詩箋》除外。魏晉時期經注義疏就湧現了。唐代義疏有很大的發展,《五經正義》包括《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註疏》包括上面五部,還有《周禮註疏》《儀禮註疏》《春秋公羊傳註疏》《春秋穀梁傳註疏》。

2、集解是一種新的注釋體式。這是一個人對經和它的傳進行通釋,是創造新注,《春秋左氏傳集解》。還有一種集解是編輯舊注,《論語集解》。

(三)訓詁新著的湧現

1、張揖《廣雅》、郭璞《爾雅注》《方言注》

(四)重視少數民族語言和外國語言的研究

 

第四節 變革時期宋代的訓詁(一)宋代訓詁的概況

1、宋太宗編成《太平御覽》1000卷,共約500萬字,集中了上古至唐代的文獻資料;宋真宗編成《冊府元龜》1000卷,共940萬字,集中了上古至五代的歷史資料,為訓詁學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2、《十三經註疏》

《十三經註疏》是宋太宗年間邢昺《論語註疏》、《孝經註疏》、《爾雅註疏》和孫奭《孟子註疏》,與唐人的九種註疏合在一起而成。《孟子註疏》最為低劣,邢昺三註疏、《爾雅註疏》最好。

3、宋代通釋語義有陸佃《埤雅》、羅願《爾雅翼》,這兩本書補《爾雅》缺略,此外還有王安石《字說》有破舊立新的特點,但是又穿鑿附會。

4、宋太宗時期徐鉉奉命校訂《說文》,陳彭年等人奉命校訂《廣韻》、《玉篇》,對後來的訓詁研究具有重大影響。遼代的《龍龕手鏡》打破從許慎《說文解字》中的按照「一」到「亥」的部首編排法,採用新的編排法。它傳入日本和朝鮮,影響巨大。

(二)宋代訓詁的特點

1、十分注重探究聖賢的用心之處,闡發含於經典中的義理要道,,以顯示所謂的道德義統,不像漢代學者那樣,注重語言文字的訓詁,而是把它看做探究經中義理,闡釋聖人微言大義的工具。

2、大膽遺古,勇於創立新說,發言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對漢唐的註疏乃至經傳大膽懷疑。

(三)宋代訓詁的的成就

1、敢於創發新義,開一代疑古的風尚。歐陽修《集古錄》收集了周漢以來的金石遺文、斷文殘簡。

2、創立「右文說」,為研究語音與語義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

3、對語法有進一步的認識。

4、利用金石學成就,使訓詁學與金石學結合起來。

 

第五節 衰落時期 元明兩代的訓詁

1、盧以緯的《語助》是我國研究虛字的最早的專著。

2、字典有梅膺祚《字彙》、張自烈《正字通》

3、研究方言的有魏浚《方言據》、陳與郊的《方言類聚》

 

第六節 復興時期 清代的訓詁(一)訓詁學復興的原因

1、清朝統治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鼓勵他們尊孔讀經。

2、愛國知識分子為了經世致用,重視文字、音韻訓詁

3、有兩千年的文字、音韻、訓詁的豐富成果可以繼承

(二)復興的表現

1、注釋書大量湧現。著名的有惠棟《周易述》等。

2、訓詁專著超越前代。

3、《說文》研究得到空前的發展

4、語法研究前進了一大步。

5、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取得較好成績。

(三)清代訓詁的特點

1、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得到普遍承認。

2、由文字走向語源和詞義系統的研究。

3、具有明確的歷史發展觀點

4、堅持科學的求實態度

相關焦點

  • 訓詁學及其在當代的發展
    這就產生了將漢字形音義統一而整理典籍的「小學」。這裡的「小學」不是小學問,在當時是大學問。因為它和經典捆綁在一起,是經學的一個部分,所以漢代就有人提出不可把它「降在小學」。隋唐時期文化尊漢代,將「小學」明確分為文字(形)、音韻(音)、訓詁(義)三門。因為它以解讀經典為宗旨,所以訓詁學是三者的出發點,又是三者的落腳點。
  • 歷代訓詁學簡介
    經注方面,孔穎達等人對前代義疏加以整理,編成《五經正義》180卷。另有賈公彥的《周禮疏》《儀禮疏》,徐彥《春秋公羊傳疏》,楊士勳《春秋穀梁傳疏》,合稱「九經義疏」。唐人義疏代表了唐代注釋的最高成就。唐代還有其他注家注本,如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顏師古《漢書注》、李賢《後漢書注》、楊倞《荀子注》、李善《文選注》等。
  • 訓詁學及其在當代的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就產生了將漢字形音義統一而整理典籍的「小學」。這裡的「小學」不是小學問,在當時是大學問。因為它和經典捆綁在一起,是經學的一個部分,所以漢代就有人提出不可把它「降在小學」。隋唐時期文化尊漢代,將「小學」明確分為文字(形)、音韻(音)、訓詁(義)三門。因為它以解讀經典為宗旨,所以訓詁學是三者的出發點,又是三者的落腳點。
  • 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訓詁淺談》(語文教師小叢書在過去,訓詁學被看作一門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學問,影響了它的普及。作者有感於此,著成此書,簡明扼要,是大家寫小書。其實,我國早期的訓詁學雖然包羅萬象,資料浩如煙海,又是文言文寫的,直接接觸這些東西比較困難,但是經過清代和現代人的努力整理,訓詁學已在逐漸科學化和條理化。我們應當從學習訓詁的基本原理入手,再逐步掌握更多的材料。加上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想,訓詁學不但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掌握,而且也會由於更多的人了解它、運用它而更快地發展起來。我很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學習訓詁學,運用訓詁學,發展訓詁學!
  • 新書丨蘇建洲:《新訓詁學》(附內頁、自序)
    蘇建洲先生學有本源,繼承了訓詁學優良傳統。《新訓詁學》「新」在與時俱進,注重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合;「新」在融入多年教研心得,針對臺灣大學生常見問題,深入淺出地闡釋訓詁學理論與方法。值得大陸學生和訓詁愛好者閱讀、學者參考。
  • 當代訓詁學的新發展
    圍繞訓詁學在當代的價值、訓詁學的學科定位、訓詁的原理和方法、訓詁術語體系構建等一系列問題,學者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艱苦的探索。陸宗達、王寧兩位先生合著《訓詁方法論》(1983)一書完成了當代訓詁學的理論建構。
  • 陸宗達: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
    《訓詁淺談》(語文教師小叢書)陸宗達著 在過去,訓詁學被看作一門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學問,影響了它的普及。作者有感於此,著成此書,簡明扼要,是大家寫小書。其實,我國早期的訓詁學雖然包羅萬象,資料浩如煙海,又是文言文寫的,直接接觸這些東西比較困難,但是經過清代和現代人的努力整理,訓詁學已在逐漸科學化和條理化。我們應當從學習訓詁的基本原理入手,再逐步掌握更多的材料。加上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想,訓詁學不但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掌握,而且也會由於更多的人了解它、運用它而更快地發展起來。我很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學習訓詁學,運用訓詁學,發展訓詁學!
  • 訓詁學是什麼?原來這麼有趣!
    ,宋永培著出版時間:2018年1月裝幀:32開  布脊紙面精裝書號:9787101128574定價:35元1.訓詁大師寫的普及小書。薄薄一冊,卻匯集了陸宗達、王寧、宋永培三位權威訓詁專家所撰寫的訓詁學普及與應用小文章之精華。2.淺語言講深道理,小例子說大學問。用日常語言中耳熟能詳的例子來講述原本古奧的訓詁學,以今溯古,以小說大,讓這門看似「高深莫測」的學問變得「平易近人」,趣味十足。3.普及和提高兼顧。
  • 訓詁學原來這麼有趣——《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訓詁方法論》再版面世
    本書所編入的,是我們一九八三年之後所寫的關於訓詁學的普及和應用的部分文章。這些文章寫作的時間比較集中,為了體現普及和應用這一特點,在引用實例時,我們有意做到將採例面縮小,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證從不同角度反覆申說,這樣做,有助於讀者從多個側面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些例證,以便在此基礎上比較容易地理解有關的訓詁原理。
  • 直播講座 | 王寧: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三、訓詁學與文言文閱讀四、訓詁學與古今詞彙的理解與積累五、訓詁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王寧老師 直播平臺:>打開抖音搜索「商務印書館」噹噹直播相關連結《訓詁淺談》(語文教師小叢書)陸宗達著 ISBN:978-7-100-18540-0商務印書館2020年7月版內容簡介《訓詁淺談》是陸宗達寫於20世紀60年代的一本普及訓詁學知識的小書,曾收入吳晗主編的「語文小叢書」。
  • 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歷代訓詁學簡介
    經注方面,孔穎達等人對前代義疏加以整理,編成《五經正義》180卷。另有賈公彥的《周禮疏》《儀禮疏》,徐彥《春秋公羊傳疏》,楊士勳《春秋穀梁傳疏》,合稱「九經義疏」。唐人義疏代表了唐代注釋的最高成就。唐代還有其他注家注本,如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顏師古《漢書注》、李賢《後漢書注》、楊倞《荀子注》、李善《文選注》等。
  • 陸宗達的訓詁學入門指導
    訓詁學是一門多數人很陌生、聽起來很高深莫測的學科,可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遙遠。唐代訓詁學家孔穎達說,「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詁」是解釋「異言」,也就是解釋那些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等原因,同一個事物的稱呼發生變化的情況。
  • 中華讀書報:讓傳統訓詁學更接地氣
    訓詁學是中國本土原生的以詮釋文獻語言為核心的一門古老學問。在大力提倡弘揚中華文化、復興傳統國學的今天,訓詁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  研究訓詁學,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訓詁理論,一是探索訓詁實踐。
  • 2005年10月自考「訓詁學」串講資料(北師大版)
    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訓詁學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早期訓詁學、晚期訓詁學、現代訓詁學。2.黃侃著作不多,其侄黃焯整理有《爾雅音訓》《說文箋識四種》《廣韻校錄》《文選評點》《文字聲韻訓詁筆記》《量守廬群書箋識》等。他的《訓詁學講詞》是一部初具規模的訓詁學教材,書中介紹的訓詁學要籍包括:《爾雅》《小爾雅》《方言》《說文》《釋名》《廣雅》《玉篇》《廣韻》《集韻》《類篇》十種。
  • 直播預告 | 王寧: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要點:訓詁與訓詁學簡介訓詁學進語文課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訓詁學與文言文閱讀訓詁學與古今詞彙的理解與積累「語文教師小叢書」選書標準大家經典小書語文教師必備《訓詁淺談》,陸宗達 著——一本普及訓詁學知識的小書識別二維碼 一鍵購買☟在過去,訓詁學被看作一門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學問,影響了它的普及。
  • 訓詁學的作用(二)丨訓詁學
    (一)訓詁學可以指導我們確認古代詞語的正確含義  語言是發展的,詞和詞義也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語言中除了少數基本詞彙的意義無多大變化外
  • 直播預告丨王寧先生: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主題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時間2020年9月8日 19:00主講王寧,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要點訓詁與訓詁學簡介訓詁學進語文課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訓詁學與文言文閱讀訓詁學與古今詞彙的理解與積累訓詁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 以假亂真的小書本小課本摺紙,高清版來了!
    書,是大家一生中最容易接觸的物品之一了,書本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來源,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書本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一位好老師,今天的手工藝是逼真的書本模具摺紙教程。1.首先,準備一張雙面彩色摺紙,將其橫向對半進行摺疊。
  • 我會自己整理小書包
    民權縣實驗小學一年級開展「我會整理小書包」主題勞動教育活動"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書包是小學生必備的用品,整理書包是孩子們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自我服務能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獨立整理書包能力,更好適應小學生活,9月18日,民權縣實驗小學一年級開展了我會整理小書包主題勞動教育活動。  本次整理書包活動讓一年級小朋友了解到了整理書包的重要性,整理書包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在學校就應該學會自己整理書包。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訓詁學真題及答案解析
    3.塗寫部分、畫圖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書寫部分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籤字筆第一部分選擇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中「門」的意思是A.開門B.入門C.造門D.關門11.訓詁學常講「離經辨志」,「辨志」是指A.審明文章的思想內容B.辨別作者的是非C.注釋文章裡難懂的詞語D.讀準文章的字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