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的作用(二)丨訓詁學

2021-02-08 古文字強刊
(一)訓詁學可以指導我們確認古代詞語的正確含義

  語言是發展的,詞和詞義也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語言中除了少數基本詞彙的意義無多大變化外,其餘一些詞的含義都有程度不等的變化。訓詁學的妙用之一,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去發現這種變化(那怕是極細微的變化),從而對古代作品中某一詞兒的含意作出正確無誤的解釋,不至於用詞的今義去誤解詞的古義。舉例來看:

 《觸讋說趙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裡。少益耆食,和於身。」在這幾句話中,埋伏著兩個釘子,一個是「少益」,一個是「和」。對於「少益」,有的註解說:「少,副詞,稍稍。益,副詞,更加。」(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修訂本冊一,頁126)有的則意譯為「稍微更加喜歡NB147點東西」(《古代散文選》上冊48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對於「和於身」的「和」字,有的註解說:「和,使身體舒適。」(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335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12月第一版)按:以上的訓解都不正確。先看「少益」,如果按照「少,稍稍;益,更加」的訓釋來串講「少益耆食」這句話,便是「稍微更加喜歡吃東西」。這是不合漢語的語言習慣的,稍微與更加相剌謬,二者不能並立。問題出在對益字的詞義缺乏正確的詮解,其實益字在這並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少益」是同義並列合詞,亦作稍益,益亦稍也。《史記·李將軍列傳》:「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漢書·蘇武傳》:「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這兩例中的益字即作稍字解。楊樹達《詞詮》卷七:「益,副詞。稍也,漸也。」這是訓詁家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所總結出的可靠的結論。「少益耆食」的益字正應作稍解,「少益耆食」針對上文「殊不欲食」而言,是說稍稍喜歡吃點東西。(參看陳增傑同志《詞語考釋雜記》,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油印本)但在現代漢語中,益字已不復有稍義,於是便會引起誤解。再看和字,注家訓「和於身」為「使身體舒適」,似乎講得通,但是根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和字在這原是一個誤字,帛書原文作「智於身」,智通知,《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癒者謂之知。」「知於身」是說有益於身體。(參看《戰國縱橫家書》頁77,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可見訓和字為「使身體舒適」,實際上是據訛字而以意猜測之,可謂郢書而燕說了。

  《魯仲連義不帝秦》:「魯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則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則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其中請字,有的註解說:「請,客氣語,有請求允許的意思。以,以為,認為。」並譯為:「燕國嗎,那麼請您允許我認為它是會聽從你的。」(《 古代漢語》修訂本冊一頁118)這個解釋總感到彆扭:一個請字,怎麼會有「請您允許我」這樣雜的意思?其實,請字在這應該訓為誠,「則吾請以從矣」即是「則吾誠以從矣」,譯為白話,即是:「那麼我誠然認為它是會聽從你的。」這樣解釋,文從字順,無增文成義之嫌。「請」能不能訓為「誠」?回答是肯定的。訓詁知識告訴我們:請、誠在先秦典籍中有通用之例,如《墨子》一書中即經常以請代誠,孫詒讓《墨子間詁》即指出請、誠通用。

  《韓非子·五蠹》:「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有的註解說:「國家給以利益的人不是國家要用的人。」(《古代漢語》修訂本冊二頁409)這是把利字理解為利益之利。今按:這是以今義誤解古義,利字在此應是養的意思。同是這幾句話,在《韓非子·顯學》中就寫作:「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所養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養,此所以亂也。」兩相對勘,則知利猶養也。利作養解,在先秦兩漢的文獻中有不少例證, 詳觀《經籍籑 詁》卷六三「利」字條,不贅引。

  《馮諼客孟嘗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有的註解說:「存,存在,這裡指生活。」(《古代漢語》修訂本冊一頁99)按:無論訓存為存在,還是生活,都顯得生硬。存字在此應訓為養,不能自存即是不能自養,也即是不能自己養活自己。存字古有養義,如《淮南子·時則》:「季夏,存視長老,行稃鬻;仲秋,養長老,行稃鬻飲食。」《淮南子·天文》:「戊子受制,則養老鰥寡(王念孫謂當作「養長老,存鰥寡」),行稃鬻,施恩澤。」《春秋繁露·治水五行》:「土用事,則養長老,存幼孤,矜寡獨,施恩澤。」以上書證中的存字均與養字為對文,足證存有養義。(參看王念孫《讀書雜誌·淮南內篇第三》「養老鰥寡」條)然則訓存為養,不但文從字順,而且有古訓為依據。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有的註解說:「聲聲思,一聲聲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頁375)這是以情思釋思字,未為確詁。思字古有憂、悲、哀、愁之義,聲聲思即是聲聲悲、聲聲哀。《詩·大序》:「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選》卷一九張華《勵志》詩「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也。」《淮南子·繆稱》:「春女思,秋士悲。」思、悲對文,則思即是悲。《文選》卷一八成公綏《嘯賦》:「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思、哀對文,則思即是哀。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客思浩方亂,洲浦寂無喧。」思一作愁(《全唐詩》冊二頁912,中華書局1960年版)。張說《南中別陳七李十》:「畫鷁愁南海,離駒思北風。」(《全唐詩》冊二頁952)愁、思對文,明思有愁義。李白

《天馬歌》:「願逢田子方,惻然為我悲。」悲一作思(《全唐詩》冊三頁1684)。李群玉《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春燈含思靜相伴,雨夜滴愁更向深。」(《全唐詩》冊九頁6599)思、愁對文,明思有愁義。《洛陽伽藍記》卷一引北魏莊帝五言詩:「思鳥吟青松,哀風吹白楊。」思、哀對文,則思即是哀。凡此,均足證明思字古有悲、哀、愁、憂之義。但是思字的這一古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注家為思字的今義所惑,於是訓「聲聲思」的思字為情思,又覺得未妥,復添哀怨二字以足其義,殊不知這樣一來,卻又犯了增字為釋的毛病。究其致誤之源,即在於訓詁方面欠妥。


相關焦點

  • 歷代訓詁學簡介
    兩漢出現了訓詁史上第一個興盛期,其特點:一是確定了隨文釋義和通釋語義兩種基本注釋形式,這是訓詁走向成熟的體現;二是把形音義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說文解字》對所收錄的每一個漢字既釋義,又分析字形,註明其音讀;三是今古文經之爭,形成兩大學派,成為漢代訓詁的一大特色。古文經學派所開創的「樸學」傳統,影響深遠。
  • 訓詁學是什麼?原來這麼有趣!
    其實「橫」的本義是貫穿門戶的門栓,它不只有橫放的特點,還有阻擋開門的作用,由阻擋引申為「違逆」、「不順」,這裡的「橫」就是用的引申義,當「不順」講。橫眉即是皺起眉頭,用形象的話說,就是眉毛如同打了結,這才顯出一副冷對群敵的怒象。(摘自《訓詁學的知識和應用》)  大年三十叫「除夕」是因為除掉了一種叫「夕」的怪獸?
  • 訓詁學及其在當代的發展
    因為它以解讀經典為宗旨,所以訓詁學是三者的出發點,又是三者的落腳點。東漢許慎盡20年之力,作了一部《說文解字》,系統總結了漢字的表意特點,把文字和經典具體結合,也把文字訓詁學引向科學。  訓詁學是解讀經典的工具,它有三個基本方法:一個是以形索義,也就是利用漢字的表意性來解釋古代典籍。例如,我們常常稱胸無點墨、文化素養不足的人為「郁樸之人」,怎麼解釋?
  • 當代訓詁學的新發展
    圍繞訓詁學在當代的價值、訓詁學的學科定位、訓詁的原理和方法、訓詁術語體系構建等一系列問題,學者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艱苦的探索。陸宗達、王寧兩位先生合著《訓詁方法論》(1983)一書完成了當代訓詁學的理論建構。
  • 新書丨蘇建洲:《新訓詁學》(附內頁、自序)
    蘇建洲先生學有本源,繼承了訓詁學優良傳統。《新訓詁學》「新」在與時俱進,注重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合;「新」在融入多年教研心得,針對臺灣大學生常見問題,深入淺出地闡釋訓詁學理論與方法。值得大陸學生和訓詁愛好者閱讀、學者參考。
  • 訓詁學原來這麼有趣——《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訓詁方法論》再版面世
    本書所編入的,是我們一九八三年之後所寫的關於訓詁學的普及和應用的部分文章。這些文章寫作的時間比較集中,為了體現普及和應用這一特點,在引用實例時,我們有意做到將採例面縮小,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證從不同角度反覆申說,這樣做,有助於讀者從多個側面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些例證,以便在此基礎上比較容易地理解有關的訓詁原理。
  • 直播預告丨王寧先生: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主題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時間2020年9月8日 19:00主講王寧,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要點訓詁與訓詁學簡介訓詁學進語文課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訓詁學與文言文閱讀訓詁學與古今詞彙的理解與積累訓詁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 直播講座 | 王寧: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時間:2020年9月8日19:00主講人:王寧(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召集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講座要點:一、訓詁與訓詁學簡介二、訓詁學進語文課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
    我主張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這些困難,就需要藉助於以研究古代書面漢語(文獻語言)為中心的訓詁學來解決。訓詁學對中學語文教學能起什麼作用呢?第一,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詞語教學中的疑難問題。訓詁可以給我們提供資料和方法,幫助我們去探索一些難解的詞義。例如,《陳涉世家》一課中有「尉劍挺」一句,一般書上將「挺」解釋作「拔」,認為「劍挺」是「劍拔出鞘」。但這個解釋與當時情境不符。
  • 陸宗達: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
    我主張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這些困難,就需要藉助於以研究古代書面漢語(文獻語言)為中心的訓詁學來解決。訓詁學對中學語文教學能起什麼作用呢?第一,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詞語教學中的疑難問題。訓詁可以給我們提供資料和方法,幫助我們去探索一些難解的詞義。例如,《陳涉世家》一課中有「尉劍挺」一句,一般書上將「挺」解釋作「拔」,認為「劍挺」是「劍拔出鞘」。但這個解釋與當時情境不符。
  • 訓詁學及其在當代的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它以解讀經典為宗旨,所以訓詁學是三者的出發點,又是三者的落腳點。東漢許慎盡20年之力,作了一部《說文解字》,系統總結了漢字的表意特點,把文字和經典具體結合,也把文字訓詁學引向科學。     訓詁學是解讀經典的工具,它有三個基本方法:一個是以形索義,也就是利用漢字的表意性來解釋古代典籍。
  • 陸宗達的訓詁學入門指導
    訓詁學是一門多數人很陌生、聽起來很高深莫測的學科,可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遙遠。唐代訓詁學家孔穎達說,「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詁」是解釋「異言」,也就是解釋那些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等原因,同一個事物的稱呼發生變化的情況。
  • 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歷代訓詁學簡介
    兩漢出現了訓詁史上第一個興盛期,其特點:一是確定了隨文釋義和通釋語義兩種基本注釋形式,這是訓詁走向成熟的體現;二是把形音義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說文解字》對所收錄的每一個漢字既釋義,又分析字形,註明其音讀;三是今古文經之爭,形成兩大學派,成為漢代訓詁的一大特色。古文經學派所開創的「樸學」傳統,影響深遠。
  • 2005年10月自考「訓詁學」串講資料(北師大版)
    二、訓詁體例與訓詁原理1. 訓詁體例,指訓詁工作中所運用的訓詁體式和條例。2. 訓詁原理,指從訓詁工作和訓詁材料中總結出的文獻詞義理論。三、訓詁學1.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訓詁學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早期訓詁學、晚期訓詁學、現代訓詁學。2.
  • 直播預告 | 王寧: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要點:訓詁與訓詁學簡介訓詁學進語文課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訓詁學與文言文閱讀訓詁學與古今詞彙的理解與積累《訓詁淺談》,陸宗達 著——一本普及訓詁學知識的小書識別二維碼 一鍵購買☟在過去,訓詁學被看作一門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學問,影響了它的普及。
  • 中華讀書報:讓傳統訓詁學更接地氣
    訓詁學是中國本土原生的以詮釋文獻語言為核心的一門古老學問。在大力提倡弘揚中華文化、復興傳統國學的今天,訓詁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  研究訓詁學,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訓詁理論,一是探索訓詁實踐。
  • 2018年自考訓詁學重要知識點一
    二、「訓詁」這兩個字連用,始於漢代的《毛詩詁訓傳》。唐代的訓詁學家孔穎達在《詩經·周南·關雎》的疏中對「訓」和「詁」分別作了解釋。他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三、《毛詩詁訓傳》,是毛亨為《詩經》所作的傳注,簡稱《毛傳》。「傳」是一種發明經典大義的體例。「春秋三傳」有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穀梁赤的《穀梁傳》。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訓詁學真題及答案解析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訓詁學(課程代碼00819)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2.應考者必須按試題順序在答題卡(紙)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試卷上無效。中「門」的意思是A.開門B.入門C.造門D.關門11.訓詁學常講「離經辨志」,「辨志」是指A.審明文章的思想內容B.辨別作者的是非C.注釋文章裡難懂的詞語D.讀準文章的字音12.
  • 訓詁學書本小整理
    (一)、解釋詞語1、解釋詞語是訓詁學最核心的內容。文獻正文的訓詁對象包括單音節、複音詞,也包括一些實詞和虛詞,還包括未定型的複合短語。(二)串講句意1、古文獻中也有直解句意和先解詞後解句的。(三)說明章旨第二節 隨文釋義註疏(一)註疏的名稱註疏的名稱有很多,包括傳、說、解、訓、詁、箋、詮、述等。1、傳2、說:解說詞語。
  • 語文還可以這樣學,酈波為清北網校中小學生講訓詁學
    「那什麼是訓詁學呢」,酈波通過提問點題,帶領學生進入課程主題內容。課上,酈波用故事性語言為學生回顧了訓詁學的歷史,他點明,訓詁學可以是很深奧的一門學問,但也能簡單運用並藉此探究古詩詞的魅力。針對學生這一疑惑,酈波從《論語·衛靈公》節選片段和《靜夜思》入手,領學生們入門訓詁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帶來與課本不一樣的的孔子和李白。成語「君子固窮」來源《論語·衛靈公》的一個故事,該成語最容易被誤讀為「君子本來就該是貧窮的」。在酈波的解讀中,「窮」並不是「沒有錢」的意思,「固」也不是「本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