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曹操是冷血奸雄,但卻很少知道他是從一個熱血將領轉變為一個冷血奸雄中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張邈。
為什麼說張邈這麼重要呢?因為張邈的一念之差差點徹底毀滅曹操。而最終張邈也因此一念之差而導致誅滅三族的厄運。
一,年少時兩小無猜
張邈字孟卓,是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縣)人。他年少時就喜歡當好漢(也就是所謂的俠),混出了一定的名聲,是「八廚」之一,」廚「不是說他是廚師,而是仗義疏財的意思。
張邈就像山東老鄉宋江一樣愛結交社會人,而且像宋江一樣愛幫助落難的好漢,甚至家財都因此而花完了也不在意,簡直比宋江更能稱得上「及時雨」(敗家子),因此有很多小弟投奔他、跟隨他。
《三國志 張邈傳》: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太祖、袁紹皆與邈友
而且我們知道曹操和他一樣,都是好混社會的好漢(俠),當然他們都是大哥級別的人物,所以他們兩個就自然地認識,當然還有另一條大哥袁紹也跟他們兩個認識,雖然袁紹跟曹操從小就認識,但從後來的事情看來曹操和張邈關係更好。因為袁紹不過拿曹操當小弟,而張邈真的拿曹操當兄弟。
不過他們都是不是梁山曹寇那麼低段位的大哥,而是黑白兩道都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真正的大哥。袁紹、曹操都是官二代,但張邈卻是被官府徵召而且以優異的成績而當上了騎都尉。
這可不是個普通的職務,而是一個重要的軍職,這是個出大將、出人才的職務,畢竟騎兵在古代可是非常值錢的。
這個官職在上一篇寫呂布的文章中有提及,就是并州刺史(相當於省長)丁原擔任過的,後來呂布用丁原的人頭換來的軍職。
當然更出名的還是曹操,他在討伐黃巾起義中擔任的就是騎都尉。
這也是一種緣分吧,畢竟後來這三個曾經擔任過騎都尉的男人將走向戰場殘忍廝殺!
《三國志 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三國志 袁紹傳》: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歸之,太祖少與交往焉
雖然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是兩小無猜的好朋友,但可悲的是亂世將至,而他們之間的友誼在亂世之中終究走向了毀滅。
二,天下大亂
黃巾起義雖然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但真正讓東漢王朝走向滅亡的還是漢靈帝的駕崩。
皇帝一死,皇子年幼,朝廷陷入了瘋狂的權力鬥爭,先是外戚大將軍何進的屠殺宦官計劃洩露,結果反被殺,何進餘黨又殺光了宦官,然後董卓入京師,通過收買呂布反殺丁原,憑藉武力操控了朝廷,甚至廢立天子。
這能忍嗎?不能呀!皇帝陛下是至高無上的天子,你董卓算個什麼東西!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廢立天子,想造反咋滴?是你飄了還是兄弟們提不起刀了?
於是各地諸侯紛紛起兵討伐董卓,這時曹操從董卓那裡虎口脫生,成了通緝犯,注意史書中說曹操是到了陳留後憑藉自己的家財也組織了一支軍隊,參加反董大軍。
《三國志 武帝紀》: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而張邈是當時的陳留太守,如果沒有張邈的支持,曹操早就被抓起來了,更別提組織義軍,所以我們能明白曹操跟張邈的關係有多鐵了吧。
《三國志 張邈傳》: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
而這時袁紹雖然只是勃海太守,因為袁氏家族是「四世三公」的超級政治家族,也就是說他們家四代人都是東漢中央朝廷的領導人,所以大家推舉袁紹為盟主,
而曹操只是個代理的奮武將軍,而有意思的是後來另一位正式的奮武將軍不僅奪走了他的好友張邈,還奪走了他的地盤,那個人就是呂布,歷史有時候真的很有意思呢
當時的曹操還是個熱血將領,當別的諸侯都在保存實力的時候,自己帶著自己的千把新兵蛋子去打董卓,這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
別的諸侯心裡都想著:傻小子,是你自己找死,我們不攔著!
只有張邈派兵跟著他,當然曹操敗得很慘,要不是堂弟曹洪把馬讓給他,說不定小命都不保。
《三國志 張邈傳》:汴水之戰,邈遣衛茲將兵隨太祖
諸侯們看著這個把老本賠光的熱血曹操心裡暗笑,小夥子,你還是太年輕了,
曹操罵了他們一頓卻也沒有什麼用,畢竟你沒有自己的地盤,
後來張邈站出來指責身為盟主的袁紹,袁紹就讓曹操殺了張邈,真的拿曹操當小弟用,
《三國志 張邈傳》: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
不過曹操拒絕了,說:「張邈是咱們的兄弟,你應該寬容點,天下還沒平定,咱可不能窩裡鬥!」
張邈聽說之後很感動,這比親兄弟還親呀,更加親切曹操了。
《三國志 張邈傳》:邈知之,益德太祖。
可是畢竟不是親兄弟,曹操雖然不會謀害張邈,但禍亂的種子已經埋下了。
三,兗州之亂
後來曹操憑藉著擊敗黃巾軍當上了兗州牧,還改編了黃巾軍,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青州兵」。
這樣一來曹操反而成了張邈的領導,後來曹操打著為父報仇的口號討伐徐州陶謙,告訴他的家人,如果我死了,你們就去投靠張邈。
後來曹操活著回來,看見張邈,兩人對著哭,仿佛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戀人。二人的感情似乎堅不可摧。
但這時候呂布從袁紹那裡逃走,路過張邈那裡,不知怎麼二人感情迅速升溫,也許他們都是袁紹的敵人吧,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兩人還握著手海誓山盟。
袁紹聽說了,氣的要死。
《三國志 張邈傳》:呂布之舍袁紹從張楊也,過邈臨別,把手共誓。紹聞之,大恨。
張邈也害怕曹操最終為了袁紹來攻打自己,畢竟自己現在的地位比他們都低,內心不安。
這時候曹操又去打陶謙,而曹操因為殺害兗州名士邊讓而惹怒了兗州的官員,趁曹操離開,張邈的弟弟張超和陳宮等人密謀背叛曹操。
張邈剛開始內心是拒絕的,畢竟曹操跟他是兄弟,但陳宮卻說服了他,
因為陳宮是曹操的心腹,自然知道張邈的弱點——那就是害怕曹操屈服於袁紹而殺張邈,
陳宮說:「命運這種東西,還是自己掌握比較好,你與其擔心曹操會不會背叛你,還不如自己做命運的主宰者,我們請呂布來,你們不是關係好嗎,他肯定不會幫袁紹殺你的。」
張邈擔驚受怕慣了,而且於是一念之差,就聽從了他的話,選擇了背叛曹操。
結果兗州不滿曹操的情緒爆發了,兗州幾乎全部都背叛了曹操,只有荀彧等人保住了三個縣。
我認為當曹操聽說兗州反叛時最痛苦的就是張邈的背叛了吧,畢竟他對張邈真的是掏心掏肺的兄弟啊!
從那一刻曹操的心應該就涼了。
當然曹操經歷了命懸一線的艱難作戰,最終收復了兗州。
而他也最終黑化了,畢竟是最親的比親兄弟還親的兄弟通刀。
《三國志 武帝紀》:夷邈三族。
四,總結
張邈的一念之差改變了曹操,讓他從此黑化為冷血無情的奸雄,也讓自己三族誅滅。
所以我們要從中得出一個道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種思想真的是一種毒害人心的猛藥,希望我們永遠不要用它。
多希望有個平行世界中他們能一起到永遠。
我是@公子商君,分享有趣故事和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