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控制體重,有的人連飯都不想吃了,取而代之的「秘密武器」是代餐食品,夢想「吃飽也能瘦下來」。
代餐食品,顧名思義,指的是用來代替正餐的食品。常見的代餐食品有代餐粉、代餐飲料、代餐餅乾等。
作為代餐食品的主力軍,代餐粉通常是由穀類、豆類、薯類等食材加工而成的衝調粉劑。一位吃過代餐粉的大學生消費者評價,熱水衝泡成的代餐粉就像一碗味道很淡的「糊糊」,吃一頓要將近20元,「比學校食堂的正餐還貴」。
一碗看似平凡的糊糊,具有減肥人士夢寐以求的高纖維、低熱量、高飽腹感等特性,進而也孕育著飛速發展的代餐食品市場。
市場調研機構歐睿的數據顯示,中國代餐食品市場規模迅速擴張,從2015年的49億元躍升到2019年的72億元,預計將在2022年突破百億大關。
2020年7月15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聯合福田區、寶安區、龍崗區消費者委員會,在官網上公布了一份《2020年輕食代餐粉比較試驗報告》,挑選了10個熱門的代餐食品,從安全指標、營養指標、主觀測評和綜合評價等四個方面進行評估打分。
被測評的10款代餐食品。(深圳消保委網站截圖/圖)
根據測試結果,10款產品被打上了從五星到三星,從「卓越」到「良好」的不同等級。報告強調,測評結果僅供消費者參考,不構成推薦與宣傳。
不過,除了減重效果外,測試發現,在營養成分上,多款產品實測值與標籤標示值不符,能量和營養素含量低於標準;個別測評人食用部分產品後,出現了輕微腹瀉、脹氣等症狀。
深消委這份報告使得一些眾星捧月的代餐食品品牌,在奔往中國百億代餐食品市場的賽道上,打了個趔趄。
實測值約是標籤標示值的2-3倍
營養成分表及其標籤標示值,就像食品的出生證明,記錄著這個產品的「體重」和「構成」。
這些數字很重要,關乎每位消費者的營養攝入。GB 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標示的任何營養信息應真實、客觀,不得標示虛假信息,不得誇大產品的營養作用或其他作用」。
脂肪攝入過多,可能會造成身體肥胖等問題;鈉攝入過多,可能會引發血壓增高、體內水分瀦留等情況。因此,為了追求健康飲食,代餐食品不會添加過多的脂肪和鈉,有的甚至標示脂肪為0。
然而,深圳市消委會對10款代餐粉檢測後發現,4款代餐食品的實測值約是標籤標示值的2-3倍。
中糧天科、Smeal、網易嚴選的代餐粉,被測出脂肪的實測值超過標籤標示值——例如網易嚴選的脂肪標示值為0,但實測值是1.62g/100g;碧生源和網易嚴選商城的代餐粉,鈉的實測值超過標籤標示值——例如碧生源的鈉含量標籤標示值為108,而實測值是302mg/100g,接近三倍。
4款代餐粉營養成分檢測結果與標籤標示值比對。(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官網截圖/圖)
7月21日,網易嚴選回復南方周末記者稱,該款受測產品「是一個韓國非常知名的代餐供應商生產」,網易嚴選還組織過實地考察,才於2018年10月底在電商平臺上架。
上架前,該產品經過了兩次檢測,一次為工廠出廠檢測,一次為網易自己的抽樣檢測。「相關標籤在進關時已獲得海關備案通過,產品進口均依法獲得海關檢驗檢疫證明」。
網易嚴選的工作人員還表示,在7月1日前後收到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的結果後,網易嚴選就暫時下架了該產品,該工作人員也提醒,「這種粉末狀商品,是大批量生產,然後攪拌後分裝,有可能出現攪拌不均的情況」。
儘管網易嚴選並未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他們的複測抽查報告,但該工作人員稱,他們的報告結果顯示,「同批次的產品是符合標示值的」,因此 「現在還在進一步的調查中」,如果確定產品有問題,將會把所有產品退還給供應商,「不會再銷售了」。
和網易嚴選下架產品類似,碧生源的被測產品也已經無法從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上檢索到。
針對代餐產品的鈉含量實測值是標示值的3倍,碧生源為南方周末記者提供了兩個解釋。
其一是產品的具體成分因批次、生產地、採購原料不盡相同,通過不同的測試方法也會得到不同的實測值;其二是該產品的標示值並非是通過實測而來,而是通過計算原料含量而來,「這是國家政策允許的」。
隨後該碧生源工作人員展示了一份落款日期為2020年7月16日、名為《碧生源營養代餐奶昔固體飲料「鈉」含量的說明》的文件,明確指出根據GB 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問答(修訂版),「獲得營養成分含量的方法有直接檢測和間接計算」。
文件中說明,該產品的鈉主要來源於大豆分離蛋白,根據計算,得出鈉含量為108毫克/100克,和標示值一樣,並附上了具體的計算過程和營養素數值報告。
7月21日,Smeal方面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知道消息後第一時間就對同批次產品進行復檢。標籤標示值的脂肪含量為2.3g/100g,深消委的實測值為4.26,而Smeal復檢報告中顯示,這個值為 2.1,略低於其產品的標籤標示值2.3。
截至目前,南方周末記者還未收到中糧天科的回覆。
對於前述企業自行檢測的結果,深圳市消委會表示並不認可。7月22日,深圳市消委會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企業自行送檢結果「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可能無法反映產品真實質量狀況,「不具有採信價值」。
均未檢出違禁減肥藥成分,個別測評人出現拉肚子現象
為了迎合消費者健康瘦身、便捷飲食等潮流理念,網紅代餐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包括深消委測評中提到的代餐品牌,不少都在市場上都受到了資本和消費者的追捧。
南方周末記者觀察到,近一兩年來,不少視頻博主在小紅書、Bilibili等網絡平臺上傳了代餐食品的測評視頻,為品牌打call帶貨。
想靠代餐瘦身,不總是能夢想成真,有時還隱藏著巨大的危險。2018年,一位來自寧波的23歲女大學生,為了減肥從網上購買了代餐粉和代餐餅乾。吃了半個月後,她發現自己經常肚子脹、胃口不佳,後在醫院查出嚴重肝衰竭,進行了肝移植手術後才轉危為安。
據媒體報導,出現這麼嚴重的器官衰竭,是因為這位女大學生食用的代餐食品中,可能含有違規添加的藥物成分。
深消委也在前期調研中發現,消費者最關注的是輕食代餐粉是否含有違禁成分(20%)、是否有不良反應(20%)和是否有效果(20%)。
代餐粉消費者調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官網截圖/圖)
因此,深消委對10款產品進行了安全指標的檢測。具體包括減肥藥中可能添加的違禁成分:芬氟拉明、N-單去甲基西布曲明、N,N-雙去甲基西布曲明、西布曲明、麻黃鹼、酚酞等。
安全指標方面,還檢測了黴菌、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
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10款受測產品均不含上述違禁成分,安全指標都符合中國GB/T 29602-2013《固體飲料》衛生指標的要求。
為何採用固體飲料標準,而非代餐食品標準?因為「目前國內外沒有專門的代餐粉相關標準,國內產品絕大多數採用固體飲料標準」,這句話被深消委在報告中重點加粗標示。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2019年11月經中國營養學會法規標準委員會組織審查,《代餐食品》(T/CNSS 002-2018)團體標準發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這是中國首個用以控制體重的代餐食品的團體標準,該標準對代餐食品的範圍、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含能量及營養素要求)、安全需求、標籤及使用說明等方面,提出了規範和標準,但未涉及衛生標準。
因此,深圳市消委會的測評報告,在營養指標上參照了《代餐食品》團體標準中的能量和五大營養素標準,在衛生指標上參照了《固體飲料》的標準。
團體標準「相當於一個『建議』,並不具有法律強制力」,食品專家雲無心介紹。
減重效果排行榜和不適現象。(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官網截圖/圖)
與此同時,深消委測評報告中提到,雖然在40位測評人為期一周的測試中,體重有減幅,但有的測評人有不適現象。比如個別人食用Smeal產品後,出現了「輕微便秘、輕微拉肚子、輕微脹氣」的現象。
上述Smeal的工作人員認為,這和使用者的個人體質有關,和產品本身無關,「我們的消費者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並表示熱烈歡迎任何機構、消費者、KOL監督評測他們的產品。
代餐食品並非適合所有人
測評並不是深圳市消委會一時興起,而是他們已經注意到了蓬勃發展的代餐粉市場,並將代餐粉比較試驗列入了年度工作計劃之中。
對10個產品初檢後,深圳市消委會第一時間通知了相關企業。對部分企業提出的異議,「證據充分的,我們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再次檢測確認」。
針對此次發現的標示值與實際值不符,深圳市消委會認為,消費者參考標示值選用產品,可能存在誤導的風險,因此做了詳盡的消費提示和指引。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防控科李豔豔博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短期內食用暫不會對消費者的身體造成損害」。但部分企業違反了GB 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真實、準確」的要求,會對消費者了解代餐食品的營養特點造成一定的誤導。
即便實測值高於標示值,這些代餐食品中實測值的脂肪和鈉含量也在安全範圍內。雲無心也對南方周末記者強調,此次測評結果並不指向食品安全問題。受測的代餐產品都是質量合格的,至於標籤標示問題,「執法部門會決定是否算做虛標或超標,一般只需要整改標籤標示」。
除了建議生產企業定期檢測並更新營養標籤數據外,李豔豔更想提醒消費者,代餐食品是為成年人控制飲食而專門設計的,由於特殊生理時期人群所需營養和普通成年人不同,「一般代餐食品不適合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兒童、病人及老年人食用」。
在雲無心看來,儘管部分代餐食品的營養組成,比很多人吃的常規飲食還要合理,但也難以滿足人體的全面營養需求。
「代餐食品可替代一餐或兩餐,不可代替全天膳食。」李豔豔說,長時間食用代餐,不僅會造成營養不良,還會導致自身基礎代謝率下降,停用代餐食品恢復到正常飲食後,「體重很容易反彈」。
深圳市消委會並不會止步於此次的測評報告。深圳市消委會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他們將密切關注代餐食品的發展和消費者反饋,「適時開展相關產品的比較試驗」。
南方周末記者 黃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