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杜甫草堂迎來一波特殊的小遊客,來自成都市特教學校二、三年級的21名視障學生,在學校幾位語文老師的帶領和部分家長的陪同下,一起走進杜甫草堂,在草堂茅屋誦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觸覺和聽覺去學習杜甫的詩歌,感受杜甫的愛國情懷,開展了一堂「愛的教育課」。
學生:
走出教室,走進草堂
用手去觸摸杜甫詩歌的溫度
「前面有3個臺階,同學們小心點……」在杜甫草堂門口,21名視障學生結伴前行,在老師的提醒,用腳探索著前行的道路,嘴裡小聲數著腳下的臺階。對於即將要見到、觸摸到,只在書本中聽到過的茅屋,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期待。
以3個關於杜甫的問題為引子,杜甫草堂講解員張芸老師開始了這節「行走的課堂」。趙老師告訴同學們身旁有竹子,他們立刻想到了:竹子是大熊貓最愛的食物,而四川又是大熊貓的家鄉;聽說過道兩側有梅花,孩子們還背起了「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漫步草堂,碰到的一草一木都成了鮮活的教材。
從杜甫生活的時代背景,講到杜甫的生平際遇,再講到杜甫的詩歌創作……那杜甫的雕塑是什麼樣呢?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趙老師一邊給同學們描述杜甫雕塑是體型瘦削,身著長袍,留有鬍子……一邊帶著同學們用手去觸摸、感受。
走到茅屋前,不少學生還用手觸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石刻,他們激動地告訴身邊的同伴,「摸上去是歪歪斜斜的!」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還在茅屋前齊聲背誦了《堂成》《春夜喜雨》等四首杜甫的詩作。
講解員:
接到任務時心情忐忑
課堂中卻得到太多驚喜與感動
趙芸是杜甫草堂最早開講「草堂一課」的講解員之一,當接到領導安排的講解任務時,她的內心有些忐忑,「我沒有接觸過特殊學生,也沒有相應的教學經驗,擔心自己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會觸碰到孩子們敏感的心靈。」為了給這群特別的學生呈現精彩的課堂,趙芸提前與成都市特教學校的老師進行了溝通,做足了備課工作。
按照杜甫草堂講解員與特教學校老師的計劃,這堂課原本是被安排在室內進行,但是為了能帶給孩子們更多的體驗感,雙方老師協商決定上一節「行走的課堂」。趙芸帶過的學生不在少數,但以前的授課形式多是在教室,通過講授PPT,觀看動畫片的形式開展。而這次將課堂搬出教室,趙芸表示,「我是希望能帶著這群孩子去觸摸杜甫的雕塑,去聞一聞花香,聽一聽鳥叫聲。」
這節原本讓趙芸感到忐忑的課,實際卻帶給她很多驚喜與感動,趙芸告訴記者,「因為孩子也比較小,我擔心他們站久了累就安慰他們『孩子們辛苦了』,但孩子們卻回答我『我們不辛苦,老師辛苦了』。」此外,為了能夠有更好的互動,趙芸提前3天,將要學習的四首詩詞發給了學校老師,讓孩子們提前預習。「實際上,對於二三年級的他們而言,這些4首詩詞算是超綱內容,但沒想到他們幾乎全會背誦。」趙芸說。
負責老師:
「行走的課堂」並不是第一次
想讓孩子們來草堂感受愛國情懷
成都市特教學校的語文老師王嬌作為本次課堂負責老師,她向記者介紹,「將課堂搬出教室在我們學校並不是第一次,除了到杜甫草堂外,還帶著孩子們去過金沙博物館,到過成都理工大學的恐龍博物館……」
對於視障學生而言,觸覺和聽覺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王老師介紹,「在室內課堂,孩子只能靠聽覺獲取知識,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而教育不應僅僅拘泥於課堂,雖然他們看不見,但可以帶著他們用心去聽聽這個世界,於是將這堂課搬出了教室。」
王嬌表示,帶孩子們來到杜甫草堂,也是因為國慶節剛過,想帶著孩子來感受愛國情懷。「平時給孩子們講愛國,比較空洞。走進杜甫草堂,就想告訴大家:杜甫在生活條件並不好的時候,還在憂國憂民,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更應該懂得愛國。」此外,王老師還告訴記者,「希望能夠教會孩子們學會愛祖國、愛人們、愛自己、愛家人,讓這堂愛的教育課更有意義。」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