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家長群不應異化為攀比群、曬娃群、廣告群

2020-12-27 騰訊網

據媒體報導,杭州市濱江區教育局近日發布《濱江區學校班級微信群公約(試行稿)》,對家長和老師在使用班級微信群時的言行作出規範性約定。約定提出,教師要有強烈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意識,不得在群裡公布學生成績排名(分數)、優劣對比、表揚少數等信息。這一消息發布後登上熱搜,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近年來,各地教育局都陸續出臺類似公約,如2018年,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教育局出臺《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其中就包括作業、成績排名等不要發,學生作業教師要當堂布置,不得在交流群中發布,不得發布學生考試成績,同時批評表揚不發,拉票評比不發。2019年,北京市教委發布通知,要求各區要對中小學使用的App、微信群、QQ群等網際網路群組和微信公眾號等網際網路公眾帳號進行全面排查整改。群內不得發布學生成績、排名,不批評或表揚學生,製造焦慮。不得發布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廣告、求助、募捐、拼課等信息。要尊重學生隱私,不攀比家庭背景、不曬娃,不刷屏問候、點讚,不得發紅包。而每一次有教育部門發布類似公約,都會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

各地教育部門發文規範家長群,有現實必要性。當前,我國中小學都已經規定不得公布學生成績、排名,很顯然,這一規定是包含線下和線上在內的,不能線下沒有公布成績,卻在家長群裡公布。近年來,隨著家長群的組建,有的教師就忘記了這一規定,一點擊就把成績、排名在群裡發布。這不但侵犯學生的隱私,也加劇家長的攀比和焦慮情緒。

有一些家長支持公布成績、排名,認為家長有權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的確,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是家長的知情權,家長可以和教師直接聯繫,而不是讓教師把所有學生的成績、排名情況發布在群裡。

那麼,在群裡對少數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又該如何看待?同樣的道理,表揚優秀同學是為了激勵同學進步,但是,在家長群發布這樣的信息,會刺激家長的攀比和焦慮情緒,那些並不那麼優秀的孩子,就有可能被家長責罰。

事實上,當家長群每天都被孩子的學習、進步等信息刷屏時,家校關係就發生了異化,家長成為校外的輔導員、作業批改員,家庭教育本應承擔的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職責就難以履行。就家長群而言,它應該成為便於家校溝通信息的工作群,如班主任發布召開家長會的信息,通知家長有關政策規定,除此之外,家長群不應該再發布其他信息,包括交流育兒經驗的信息。

讓學校的歸學校,家庭的歸家庭。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動,要從家長群這個小小的窗口良性互動開始。(文丨熊丙奇)

(編輯 劉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家長群成了「焦慮群」「攀比群」?這些解決辦法,值得你看看!
    不少人說,便於家校溝通的微信群逐漸成了「焦慮群」、「攀比群」、「馬屁群」,甚至是「廣告群」。有人說,家校微信群正在成為大家又愛又恨的存在:「愛」是因為它的方便,「恨」是因為它太方便了。不少老師說:「有了微信群,每天都像是在開家長會。」還有家長表示:「每天看溝通群的時候提心弔膽,消息太多,頭都炸了。」家校群,本是個更利於溝通的平臺,但為啥有時卻討不到老師和家長的好呢?
  • 怎樣避免家長群變成矛盾群?老師管理班級微信群有方法
    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家長群悄悄的變了味,家長群的難於管理讓老師苦不堪言。,有的家長在群裡發廣告的,邀請打麻將的,發小視頻的。討論的話題也五花八門,育兒經,養花草,老師還不好把這些家長踢出群,只能警告,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又故態萌發。導致老師的通知有的家長看不到。.家長素質也有高有低,討論問題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往往研討一個話題時,很難取得統一意見,甚至引發家長之間的矛盾。
  • 作業App變稱新「負擔群」
    作業App變成新的「負擔群」!  導讀  《半月談》前不久刊發了《家長群變異了!「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一文,引發社會熱議。一些地方出臺家長群管理規定,列出禁令;有的學校禁止老師建家長群……最近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家校互動改用App後,家長群的老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有的家校矛盾甚至比以前更嚴重了。
  • 作業App變成新的「負擔群」!
    來源:半月談《半月談》前不久刊發了《家長群變異了!「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一文,引發社會熱議。一些地方出臺家長群管理規定,列出禁令;有的學校禁止老師建家長群……最近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家校互動改用App後,家長群的老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有的家校矛盾甚至比以前更嚴重了。
  • 作業App變成新的「負擔群」!
    《半月談》前不久刊發了《家長群變異了!「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一文,引發社會熱議。  幾位家長使用後反映,該App沒有群聊功能,清靜不少,且接送記錄、學校食譜等功能有利於家長了解校內動態,但同時商業化印記明顯,且一定程度上仍沒有改變「攀比」和「拍馬屁」的問題,排名功能更是新增的煩惱。  這類家校溝通的App正覆蓋全國越來越多的學校。
  • 圍觀學校家長群聊天后,我決定退出群聊
    因為微信的普及,不少中小學、幼兒園都會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家長群,本意是為了促進家校之間的聯繫。然而,這種好意卻慢慢地變了味,便於家校溝通的微信群逐漸成了「焦慮群」、「攀比群」、「馬屁群」,甚至是「廣告群」。家長群失去了它最開始的本意,成為大家又愛又恨的存在:「愛」是因為它的方便,「恨」是因為它太方便了,導致家長什麼都往裡發。
  • 作業App變成新「負擔群」
    導讀《半月談》前不久刊發了《家長群變異了!「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一文,引發社會熱議。一些地方出臺家長群管理規定,列出禁令;有的學校禁止老師建家長群……最近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家校互動改用App後,家長群的老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有的家校矛盾甚至比以前更嚴重了。
  • 申論歷年真題高分作文: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本應是家校溝通橋梁的家長群,卻成了家長和老師的「壓力群」「負擔群」。隨著微信、QQ等社交工具被廣泛應用,「家長群」這種社交平臺上的群組成為許多學校與家長聯繫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家長群成立的初衷,本是為方便家長與學校、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家校共育。
  • 怒吼退出家長群,然後呢?
    結果,這位家長反倒被老師踢出了群聊。事件的具體情況不同,但都反映出相同的本質:部分老師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家長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負擔。本該起到家校溝通作用的家長群,就這樣被異化了。其實,家長群成立的初衷,本是為方便家長與學校、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家校共育。但在現實中,不少家長群卻逐漸「變味」:有的老師在群裡布置作業、要求家長「秒回復」,有的家長在群裡炫富、曬娃、打廣告,使得家長群逐漸演變為「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
  • 北京規定家長群內禁止發紅包、曬娃、點讚 網友:建議全國推廣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家長群最新資訊 > 正文 北京規定家長群內禁止發紅包、曬娃、點讚 網友:建議全國推廣
  • 「1個娃6個群,想屏蔽都不行」,家長群是非多,3種類型讓人煩
    「1個娃6個群,想屏蔽都不行」,每個群都得時刻關注,寶媽苦不堪言擁有6個家長群的那位寶媽,向記者吐槽道:「1個娃6個群,每個群都有必須要關注的消息,手機一震就得查看,生怕錯了消息耽誤孩子學習,都快成神經衰弱了,可想屏蔽也不行!」
  • 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原本為幫助孩子成長、加強學校與家庭溝通而設置的學校家長群,演變成「壓力群」「誇誇群」,到底是誰的責任?背後折射了教育領域哪些深層矛盾?她手機裡除了最常見的班級群,還有專門用來布置作業的群、各種幼兒園興趣班群等,大大小小算下來有十多個。  「稍不注意,重要通知就會被各種回復淹沒。」貴陽市民王國良說,之前因為沒及時回復,他曾被老師點名批評,於是專門將家長群置頂。另有家長表示:「家長群成了『奪命call』。回復晚了點名,作業批錯了點名,孩子考不好也點名。」
  • 新聞周刊丨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 2021國考申論熱點:家長群真的有必要嗎?
    【深度分析】   (一)此次事件反映出的問題:   1.家長群裡權力關係變味。老師自我賦權、為家長安排錯位責任。   2.家長群裡權責關係理不清。   3.家長群裡不斷傳導焦慮和壓力。家長們要打起精神,追求成功;前人頂住壓力的同時,自然也不希望後人掉鏈子,而學校和老師因為壟斷知識傳授渠道變得越來越強勢,家長則處於心理弱勢,碰上不合理的要求,家長為了盡最大可能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範圍和條件,寧願委曲求全、壓抑自身真實想法,甚至在互相攀比中層層加碼。   (三)對策:   1.釐清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權責邊界。
  • 「1個娃6個群,屏蔽都不行」,每個群都得時刻關注,寶媽苦不堪言
    01「1個娃6個群,想屏蔽都不行」,每個群都得時刻關注,寶媽苦不堪言擁有6個家長群的那位寶媽,向記者吐槽道:「1個娃6個群,每個群都有必須要關注的消息,手機一震就得查看,生怕錯了消息耽誤孩子學習,都快成神經衰弱了,可想屏蔽也不行!」
  • 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
    因為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成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一位家長因沒看到群通知,沒有參加打掃,被老師要求面談,並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有老師甚至感慨: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北京一所中學的劉老師稱,在班級家長群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復。劉老師一方面感謝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惱,「這樣回復,容易讓後來的家長看不到重要信息。」因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劉老師感覺自己對手機產生了「恐懼」。
  • 央視新聞周刊丨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 「孩子畢業,立馬退群」,早已變味的家長群,不斷變化的師生矛盾
    家長群創建的本意是方便家長們及時掌握到孩子的學習近況,了解孩子們在學校中的表現並且方便老師們和家長溝通,及時通知班級學校事務。但是不知為何家長群卻逐漸的變了味,成了家長們拍老師馬屁討好老師、攀比自家孩子的大型現場,甚至有網友表示孩子今年六月份畢業,一畢業就打開群聊,退出了班級群!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厭惡家長群了呢?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中年老父親的憤怒引熱議,你覺得家長群有必要嗎?
    大家紛紛表示這位爸爸說出了想說卻一直不敢說的話。無形中給家長帶來壓力,家長群引發矛盾家長群給家校溝通帶來了方便,但是也引發了很多的矛盾,這位家長,雖然說出了心聲,但是退群之後,也會有很多麻煩,不知道他最後能不能堅持住。
  • 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