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過,來看一部上映已久的電影吧。開始看有點像紀錄片的美食片,但其實看完最後就是一部電影。
哦不對 其實應該是兩部。
小森林 為春夏秋冬四部曲
電影分為夏秋篇和 冬春篇兩部
構成了一年四季
一個過不慣城市喧囂生活的女孩市子返回幼時生活的小村莊小森。
這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憑藉記憶中媽媽利用各種食材做給她各種美食樣子,也將對故鄉的感情融入日常的烹飪中。
清新治癒的畫風,舒服的配曲。
平淡細膩的描述,誘人的美食。
一楨又一楨令人驚豔的大自然美景,都想截圖保存下這份美好。
「不時不食」的吃法
01夏季篇
知了的蟬叫聲
烤麵包/酸米酒/胡頹子果醬
做伍斯特醬油 /榛果醬
傘花樓梯草/番茄罐頭
02秋季篇
飄揚的落葉
通草果/核桃飯/油炸紅點鮭
糖水慄子/番薯幹
番鴨三吃/炒青菜
03冬季篇
漫天的雪花
雙色蛋糕/納豆味糯米糰
凍蘿蔔/柿子幹/紅豆
印度薄烤餅/醃菜
04春季篇
唯美的櫻花
天婦羅/冬花味增醬
節節草根/白菜花意面
蔬菜餅 捲心菜蛋糕/土豆
舒服治癒的自然
近似空白的敘事
不同於一般電影的敘事角度,表面上電影 小森林 好像只是一直在講如何做美食,還有每個季節的美景。
而我們也會在某個瞬間覺得,好像有點被治癒了,被溫暖了。
但其實電影中 情節的描述更多是從市子一大段的獨白和途中與他人的對白的展開,到冬春篇會更加明顯。
需要我們隨著她的獨白 / 對白去將這一切慢慢串聯起來。
從每個季節的開篇,會發現其實都是相同的臺詞但對應季節的景。向觀眾交代所在的小森林的地理位置與日常。
從不靠譜的媽媽將成語井底之蛙說成肚底之蛙,將自家醬油命名為商場所賣的伍斯特醬油,到後面炒青菜頓悟要將筋一條條去掉味道才會跟媽媽炒的時候一樣,才發現媽媽也有靠譜的一面。
從與小夥伴裕太在車上的對話中,發現自己只是一時的逃避,這也為後面春季篇市子決定回城市,而最後結尾又主動回歸小森生活形成一段心路歷程的變化。
從小森的人們試著不同法子煮慄子後互道分享成果,看到了這一群可愛善良的人們也在認真享受著生活。
想到一段話:
「 如果說,夏秋篇講述的是如何安靜下來,如何停下腳步。那麼冬春篇則是,在安靜中人應當如何整理自己,如何重新出發。
人們在忙碌中迷失之後,會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休息,需要一段讓自己喘息,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經歷。而這些,對於啟程具有重要意義。」
寫在最後
這個電影比較適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或是晚上靜靜看完。每個人所經歷的不一樣,看的角度想的事情也不一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找尋自己最舒服的方面去看就可以了。
而為什麼電影不按照春夏秋冬這樣的順序拍,可能是因為
春天是一切美好的開始吧。
經歷了夏日的煩躁 秋風的蕭瑟 冬季的嚴寒,來到了萬物復甦的季節。
像春的主題曲唱的一樣
「 任何困難都沒關係,大聲的喊出來。
不需要逃避,向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