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時任國民革命軍副司令的馮玉祥將軍積極主張抗日,跟蔣介石的抗日政策發生矛盾,受到蔣的排擠,遂於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兩度寓居泰山。在泰山期間,他發奮讀書,密切聯繫一些共產黨人和進步學者,共同探求救國救民之路;帶領當地百姓治山改水,發展農業,改變當地的貧窮落後面貌。同時,他還十分重視當地的文化建設,在興辦教育、破除迷信、革除陋習等方面,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
廣開門路興辦教育
馮玉祥將軍一向認為,社會改革的基礎在教育。他到泰山後,親眼目睹了當地農民生活貧困、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學知識等落後現象。他認為要改變農村的貧困落後面貌,培養抗日救國的新生力量,當務之急就是辦教育。他在詩中寫道:「教育不猛進,國弱大眾貧。實踐重科學,始有真快樂。」(《上山燒香》)「終身為文盲,遭遇實可悲。大眾難讀書,國家須栽培。大量辦義學,急務此為最。」(《牧牛》)這些詩句,充分反映了他對教育的高度重視。
馮玉祥力主辦教育並不只停留在號召層面,他更重視實踐。1933年冬季,他委託夫人李德全主辦,由副營長孫繼顏協助,在泰山普照寺西南隅手槍營新建的三間草房內,創辦了第一處學校,招收了30多名男女學生。因為學生都是貧苦農民子女,所以定名為「貧民學校」。翌年春,他又委託著名教育家範明樞先生在泰山前麓創辦了14處小學。因仰慕武訓興學之高行,這些小學都叫「武訓小學」。
在學校教育中,馮玉祥特別重視抓德育教育。他創辦的這些小學校訓都是「愛國、勤學、孝親、和群」,每個學校都掛有青年畫家趙望雲畫的《武訓行乞興學圖》,並編了兩段讚揚武訓的歌詞來激勵學生。其一為:愛人的武訓,利他的武訓,為人民的武訓。我們敬佩他,我們紀念他,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其二為:愛人是我們的本分,利他是我們的志願,我們要犧牲一切,為人類謀幸福。勇往直前地勝利,堅持到底,光大我們的學校和團體。
當時學校條件差,缺少統一教材。在開設的文化知識、技術和政治思想教育課中,有的教材需要自己編寫。學生用的德育教材,就是馮玉祥親自編寫的通俗歌謠。這些歌謠教育學生抗日愛國、反抗剝削、發奮圖強、孝敬父母。在今天讀來,也具有積極的思想教育意義。
為了辦好教育,馮玉祥還特別聘請了李達、許德珩、陶行知、吳組湘等知名人士到泰安講學,並接受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建議,在武訓小學實行半工半讀學制。各學校上午是文化課,下午是技術課,除教授基礎文化知識外,還教授園林栽培技術等專業課程。有的學校還建立了小工廠,進行勤工儉學,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生活困難。
提倡科學破除迷信
上世紀30年代的泰山地區,不但經濟文化落後,科技也很不發達,群眾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他們有病有災,遇到困難,都要到廟裡去祈求神靈保佑。一年四季,到泰山來燒香磕頭、求神拜佛的絡繹不絕。針對這種現象,馮玉祥在《讀春秋左傳札記》中寫道:「鬼神迷信不去,人人腦子裡永遠存在著一種崇拜神靈的依賴性,信從天命論,而以為萬事均由天定,自己無論有多大的能力,亦難以勝天。因此一切均不需努力,苟且偷安。民族要復興,必須要剷除迷信。」「迷信決不能成事。人能勝天,如果自己不努力,一切聽天由命,怎能不失敗?這幾千年來的迷信至今就深深地保留在大多數中國人民的頭腦中,中國如何能強盛起來?」
有一次,馮玉祥與普照寺住持義澄一起散步,來到大雄寶殿前。此時適逢泰山周圍大旱,幾百名衣衫襤褸的山民正在殿前拜神求雨。馮玉祥見此情景,感到心情很沉重,忍不住提高嗓門說:「各位父老鄉親,我有幾句話不知該不該講?」人們見講話人跟義澄在一起,便把他當成是新來的和尚,隨口答道:「講吧,聽聽你這新來的和尚有什麼辦法幫俺解除厄難?」馮玉祥大聲說:「這大雄寶殿的菩薩像是生鐵、黃銅鑄造的,它一無生命,二無靈魂,幫不了你們什麼忙,拜它們絲毫無用。我們貧苦百姓本來就缺吃少穿,為什麼要把辛辛苦苦掙來的一點血汗錢用在菩薩身上?人生了病,就趕快去請醫生;要防水災,就趕快去疏通河道;天旱了,大家就齊心協力,打井、開渠、興修水利。佛心雖慈善,但不能為我們謀福利。要想改善生活,還得靠我們自己,加緊去生產!」一席話,說得大家點頭稱是,紛紛離去。
馮玉祥在泰山還寫了不少通俗曉暢、扶正祛邪的「丘八詩」,其中有多首是勸人民破除迷信快快覺醒的。如「須知菩薩泥塑成,求子求福皆胡鬧。假若有人生疾病,趕緊延醫去治療。若怕水災應預防,疏河築壩最重要。水利實為最大事,求神拜佛都無效。生活窮苦追根源,努力生產為首要。奉勸大家莫迷信,唯有自己最可靠。」(《求佑的一群》)「用科學,來教化,利人民,福國家。破迷信,事最大,重實行,戒空話。」(《測字攤》)這些詩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道理明白,說服力強,在窮苦百姓中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革除陋俗倡導文明
馮玉祥將軍寓居泰山的時間雖不長,但他主動融入社會、深入群眾,在革除農村的陳規陋俗和倡導文明新風上做了大量工作。
當時農村衛生條件較差,不文明、不衛生的現象隨處可見,多數人一年到頭不洗澡。為改變此等陋習,馮玉祥便在天外村修建了男女澡堂,定期組織群眾前來免費洗澡。當他看到當地群眾有病不請醫生只求神時,便在普照寺建立了衛生室,專門為當地百姓看病。
對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馮玉祥還注意從孩子抓起。在他創辦的武訓小學裡,由於生活條件較差,缺水,再加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許多學生平時不洗澡,也很少洗臉、刷牙。馮玉祥為糾正他們不講衛生的陋習,一方面僱人為學校貯水,再就是發給每個貧困學生一套帶有臉盆、牙刷、牙粉的洗漱用具,規定學生每日必須洗漱。有些學生積習難改,洗漱只是應付一下,只洗臉不洗脖頸。馮先生發現後,就讓他們站成一排,自己親手給他們搓洗脖頸。
在婚嫁問題上,農村的舊禮俗也害人不淺。馮玉祥在《娶親》詩中就寫道:「泰山娶親用轎,鼓鈸吹打熱鬧。山路崎嶇彎轉,三步一放紙炮。喜轎擇吉迎送,顧忌方向生肖。女家寡母不吉,迴避定要趁早。轎門不對西北,有礙婆家運兆。往往正向糞堆,院落本不為小。種種不能如意,無怪女兒哭號。婚姻買賣可憐,迷信必須除掉。文明社會結婚,親愛簡當最好。我們舊有習俗,應當快快改造。」為此,他在批判舊習俗種種弊端的同時,也大力倡導文明結婚新風尚。
百姓疾苦時刻關心
在泰山,每到春節來臨,馮玉祥都要向住在山坡上的貧苦山民贈送糕點、麵粉、肉食等物品。在送禮之前,他先令部下調查了解當地送禮的風俗習慣,然後按當地禮俗送禮上門。對一些回民困難戶,他專門派人到清真食品店買糕點,每戶除送清真糕點外另加5斤牛肉。這使所有接受禮品的人都感到特別溫暖,很受感動。
在泰山的所在地泰安,每年正月十五都有「鬧龍燈」的習俗。1934年元宵節晚上,來自泰安各鄉鎮的各路龍燈隊匯聚到泰安城裡,舞龍耍獅,大顯身手。這時,馮將軍也組織自己的手槍營扎制了幾條「巨龍」,走上街頭,與民同樂。不料,馮將軍的龍燈隊與五馬村的龍燈隊發生了衝突,弄壞了五馬村的龍燈。馮玉祥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生氣,當晚召集手槍營全體官兵訓話說:「正月十五玩龍燈,是這裡數千年的習俗傳統,我們只能助興,怎能加以破壞呢?不論什麼理由,就是犯了一個侵犯民權的大錯誤,文藝隊長要聽候處理。你們立即扎一個好的龍燈,給五馬村送去,並向老鄉道歉,今後決不能再幹這種蠢事了。」手槍營當夜組織人馬紮好一個龍燈,帶文藝演出隊的幾十號人馬前往五馬村「負荊請罪」。見此情景,五馬村的父老鄉親感動得熱淚直流,交口稱讚:「馮將軍治軍真嚴啊!」
1935年春節前夕,馮玉祥聽說泰山孤兒院的幾對孤兒要結婚,便建議院長安臨來為他們舉行集體婚禮。舉行婚禮那天,馮玉祥和夫人李德全一起來到現場祝賀,並向每一對新婚夫婦贈送兩丈陰丹士林布和5塊銀元。馮玉祥還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祝婚詞:「今天是別開生面的婚事新辦,尤其在我們孤兒院更是一件大喜事。在這喜慶之日,新郎新娘高興,大家高興,我和夫人也很高興。這種新的形式,大家湊在一起多麼熱鬧啊!如果把這種新的形式推廣到農村鄉間去該有多麼好!」他還觸景生情,當場吟詩一首:「爆竹聲聲辭舊歲,孤兒院裡辦婚事。你喜我喜大家喜,新的生活從此始。」
由於馮玉祥能跟下層群眾經常接觸,所以對他們的生活非常熟悉,時刻把他們的苦樂記在心上。他的一首《窮人家的年節》詩,就生動地寫出了泰安的勞苦大眾過年的情景。同時他還告誡人們,要不忘國恥,振奮精神,為爭取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