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許多省份因地域相連緊密,一些地區的幾個省之間,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非常相似。比如江浙滬、陝甘寧、雲貴川等,其中最「團結」的非東三省莫屬了。其他地方的人,在自我介紹時一般會說我來自某省,若你有來自東北朋友,跟他相處久了可能也不知道他家具體在哪個省。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快速辨別出一個東北人的家鄉呢?不是聽他口音,也不是問他特產,而是——直接問他吃沒吃過亂燉。
大家或許都聽說過「東北亂燉」這種食物,但你若問當地人,會發現他們的態度很不一樣。遼寧人大概率會說自己從小就吃過亂燉,黑龍江人則會義正言辭地說沒有東北亂燉這種東西,吉林人略帶著猶豫,說好像吃過。亂燉似乎是唯一能讓東北朋友放下共識、爭論一番的食物。
東北到底有沒有「亂燉」?
之前曾有網友發起提問:東北人最不能接受的話有哪些?就有人回覆:我最不愛聽有人提東北名菜「亂燉」。並表示在黑龍江生活了幾十年,沒有吃過亂燉這道菜,倒是經常吃小雞燉蘑菇、鯰魚燉茄子、酸菜燉大骨等。
但立刻就有遼寧和吉林的網友回復,我在家就吃過亂燉啊,並表示這種叫法不是「埋汰」,也不是字面意思亂七八糟燉一鍋,而是用骨湯燉各種蔬菜,且根據時節和當地條件,菜品會有所變化,並不固定。就像八寶粥,只是有那麼個名字,不一定就用八種米,一般有什麼食材就用什麼,每家做的都不太一樣。
不過可以看得出來,東北人都挺喜歡吃燉菜的。燉是把食材及調料都放一鍋,加水後先用旺火燒沸,然後轉成中小火,慢慢燒煮的烹飪方式,過程中不再加水。燉菜的特點是半湯半菜,原汁原味,味道深厚,食材質地酥爛。還有的廚師會將「燉」的做法分為隔水燉和不隔水燉,東北燉菜一般都不隔水。
遼寧亂燉,並非毫無章法
先撇開吉林和黑龍江不談,反正遼寧肯定是有亂燉這道菜的。在許多人眼中,亂燉不像鍋包肉一樣有技術含量,也不像殺豬菜一樣硬核,所以它最常出現的地方,是遼寧人家的餐桌上,是普通人在家偷懶時做的家常菜。一般家裡有啥菜就燉啥,白菜豆腐粉條辣椒土豆茄子等等都可以燉,當然也不是全素,會摻排骨或五花肉一起燉。
亂燉並非毫無章法,規律是東北當季蔬菜加豬肉,調料以蔥姜蒜八角花椒大醬為主。這樣做出來的燉菜,單看賣相難登大雅之堂,所以它只出現在當天的晚餐,以及後面幾天的午餐和晚餐——因為一大鍋一頓往往吃不完,再次加熱的時候會加入新菜,最長甚至能吃一周。但亂燉的靈魂就在於此,越燉越香。
燉菜的關鍵,在於拿什麼燉
在我國,東北菜不屬於八大菜系,且比不了粵菜和淮揚菜的精緻,感覺在美食江湖中總有點被壓得抬不起頭的樣子。但其實東北菜跟東北人一樣,敢於闖天下,憑簡單的食材就能創造奇蹟。
燉菜要香,且是蔬菜本身的香味,若沒有菜香就是失敗。夏秋吃新鮮的蔬菜,豆角要把兩邊的「筋」剔掉,否則會塞牙縫;茄子要用滾刀切,更入味;而土豆不能硬生生一刀切下去,最好是用刀尖開個口憑手上的力量「撬」下一塊,這樣土豆與湯汁的接觸面大,口感也更面。
冬春吃冬儲菜和曬乾的蔬菜,冬儲菜就是幾乎家家都會囤的白菜蘿蔔土豆;乾菜則沿自過去條件不好時,北方人儲存蔬菜的習俗,豆角絲、茄子條、土豆片等等,凡是可以曬乾後吃的,都可以下鍋燉。相比起新鮮蔬菜,乾菜口感更勁道,有嚼頭,越燉越香越入味。
其次是肉,一道燉菜裡是必須有肉的,除了豬肉燉粉條、排骨燉豆角、小雞燉蘑菇等這類已經形成固定搭配的常規菜,另一個原則還是有啥放啥。比如過年殺豬時少不了豬肉血腸,還有農家會燉自家養的雞鴨鵝,住在江邊的就用鯰魚燉茄子。
有的燉菜會把主食也一起放鍋裡燉,做成一鍋出,主食一般有花卷或貼餅子,且是粗糧,一是因為東北粗糧產量高,二是粗糧有纖維口感,更適合燉這種做法。比如用玉米面做餅貼在鍋邊,出鍋後上層香甜,底層焦脆,可以配著菜和湯汁吃。
燉菜就像東北人的為人,隨意豪放,又粗中有細。喜歡吃什麼全憑個人喜好,但大鍋菜定要每個人都吃飽、吃痛快,管它亂不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