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的故事如果停在牛背山,停在只有瀟灑,放肆,彈琴奏樂和把酒言歡會不會更好?
當我回顧徐克的系列作品,竟發現「和尚」這個看似與徐式武俠不接軌的人物與他所理解的江湖攸兮相關。
「其實江湖一直沒有變過,只是我們了解江湖多少而已。」(2017年徐克採訪)
1991年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梁朝偉飾演了徐克的第一個和尚:十方。
1993年的《青蛇》,趙文卓貢獻了法海。
2017年的《西遊:伏妖篇》,吳亦凡借屍還魂用唐僧補完至尊寶的遺憾。
2018年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阮經天的圓測成為了江湖爭鬥中,絕對的高人。
這四個和尚,都沒有穿上俠的披風,他們甚至試圖以遠離江湖的姿態在旁觀著這個江湖。可是在我看來,他們恰恰應對著「俠」的四種人生階段,成為武林輪迴的一種縮影。
一、十方和尚
江湖有自己的秩序和道德,而這一切與遊於江湖邊緣的小和尚十方是不相關的。
「我是個和尚,有清規戒律要守」
在《倩女幽魂3》裡,如果不是女鬼小卓闖進十方小和尚的生活,他甚至不知師傅說的「六根未淨」指的是什麼。
於是他誤入江湖,有了恩怨情仇,把復仇和犧牲收拾在正邪不對立,人鬼不能共處的使命感下,好像還是那個局外人,事實卻一步步踏入他的紅塵,再也回不了頭。片尾,十方肉身代替金像完成伏妖,卻在上路時對燕赤霞和師傅撒謊,說小卓魂飛魄散,他不再是一開始動了邪念立馬念經的小和尚了,清規戒律的繩索從他身上滾落下來,他已進入江湖。
十方不諳世事,本份單純,就像每一個陰差陽錯被捲入江湖的少年,磕磕碰碰,當局者迷,待回頭,已與當初的自己大相逕庭。
江湖的磁鐵,永遠都在吸那些生來敏感多情的浪蕩兒,當你以為你只在維持自己內心的秩序,江湖的羈絆正朝你席捲而來。
徐克的第一個小和尚,是將成俠而還未成俠,他朝氣蓬勃,他黑白分明,他意圖當斷立斷,卻最終泥足深陷。他更是每一個少俠的原型,具備了極端簡化後的可愛和乾脆,他是具有生命力的,每一次江湖改寫的星星之火。
二、法海
法海,一個令人討厭的和尚。
他自然談不上俠,他是得道高僧,他堅信正邪不兩立,卻屢次被自己的執念控制,誤判,然後犯錯。他自以為過了十方「六根未淨」的階段,卻被佛法的教條一次次捆綁住手腳,他草率地終結了修道百年的蜘蛛精,又在跟白蛇青蛇的鬥法中,犧牲數百條人命。一句「等級有序」使他與佛緣相離更遠,而更像深陷塵世中身不由己的可憐人。
法海本不在江湖,卻試圖掌控人和妖的生殺大權,去給江湖制定他所認可的秩序和規則,因而滾進紅塵,先後破了邪淫、妄語和殺生的戒,變成一個表裡不一的凡夫俗子,只能在江湖中渡他的劫。
他執著於佛法,就像武林中人執著於武功和名聲,當青澀從身上褪去,他們的功力日漸增長,野心也跟著膨脹。正義,只是偽善的代名詞,當他們一步步接近江湖的皇冠,內心卻雜草叢生,不再現當年的正義凜然和快意恩仇。
就像《神鵰俠侶》中,全真教與古墓孫婆婆一戰,郝大通失手打傷孫婆婆一句「我失手傷你,實非本意。這番罪業既落在我的身上,也是你命中該當有此一劫」就想作為開脫。其中傲慢,正如法海,自視甚高,丟了俠的胸懷。
三、唐僧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西遊:伏妖篇》中的唐僧似乎更對得起徐克式的浪漫。
本是超脫紅塵之外的角色,卻因普度眾生的使命要在紅塵歷經劫難。而這個唐僧的取經之路,更像是走在失戀後的奈何橋。
「有過痛苦,方知眾生痛苦,有過執著,放下執著,有過牽掛,了無牽掛,這是一種境界,而我,只是一個凡人。」
像不像一個被紅塵玩弄的失意俠客?
像不像遇到任盈盈前落寞孤單的令狐衝?
天大地大,我卻沒有一處安身,遊蕩在天地間,只能與自己相伴。
這種哀愁,仿佛是一種情結式的江湖情懷,一種只屬於英雄的灰色。
加上這層底色,才有斷離舍,才能化入仙境,上演徐克量身定製的武俠。放下江湖的爭鬥與誘惑,放下教條和規則,與這個險惡江湖和平共處。
這個任由六根不清淨的唐僧,竟有幾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坦蕩,手無縛雞之力,卻有心懷天下的胸襟和對囂囂塵世透徹的洞察和領悟。
世事最終會如浮雲一般飄散,唐僧的氣度活脫脫大俠風範。
四、圓測
那《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的圓測又是什麼?
「俠是需要一些智慧的。」
徐克在某次採訪中的這句話或許能為圓測的形象做一些提示。
電影中,圓測擁有絕對的實力,是平息戰爭最終的英雄,他勸人向善,放下殺心,如果你有注意彩蛋中封魔族跪下的場景,你會發現封魔族已被圓測成功收服。
這種設定讓你想到點什麼?
圓測那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電影中多次出現,它到底代表什麼?
作為玄奘的弟子,圓測接過了師傅的願望,那便是普度眾生。
但這還不夠,這句話還意味著「佛」的形象會長存人間。
在《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正是圓測扮演了這個佛。
圓測,就像盛唐的武林盟主,武功高強,名聲響亮,一呼百應。他的力挽狂瀾,直接導致了佛教的興盛,圓測與方士的對決,就像在還原歷史的佛道之爭,武則天建立武周之後,興佛抑道。
從初生牛犢到武林盟主,這並非每一個俠客的人生軌跡,甚至許多人在中途便離場,在江湖中開拓另一種俠義,徐克卻用四個和尚寫盡了俠的顛沛和宿命。
記得袁和平曾說,徐克就像武俠世界裡的風清揚。
而徐克對自己的描述是「我只是一個藏在大俠後面的人。」
他了解江湖,卻不揭穿江湖,他無法在思過崖遇見令狐衝。
「世上最厲害的招數,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陰謀詭計,機關陷阱。倘若落入了別人巧妙安排的陷阱,憑你多高明的武功招數,那也全然用不著了。」(《笑傲江湖》——風清揚)
他只能借四個和尚,悄悄地告訴你一些江湖的事,這些故事有的浪漫,有的悲愴。
而江湖,是他的夢,也是他的劫。
即使80年底離我們越來越遠,徐克的武俠卻從未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