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融媒記者 吳瑞霞
進入盛夏,洛水變得逐漸豐盈起來,岸邊,觀光的,攝影的,一度冷清的河岸成了熱鬧處。記者在位於鞏義市站街鎮北瑤灣村委南的洛水左岸,如願拍到了大河落日圓的美景。
不遠處,有低於水泥路面的幾孔大窯,周邊野草茂盛,年代感厚重。問了村裡的老人,再看了龍窯遺址的石碑,確定了這幾孔普普通通的大敞門青磚券的窯就是傳說中的「龍窯」。
歷史上,「龍窯」是作為「船塢」而用,據史料記載,是當年為光緒帝和慈禧太后路過停龍船而準備的。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同光緒倉皇逃往西安。次年,慈禧同光緒迴鑾北京的時候,經過鞏縣(今鞏義),由於當時河南鬧饑荒,財政虧空,當地的知府無力接待,於是,就讓康家出資迎駕兩宮。由於康家不知道慈禧和光緒是走水路和旱路,因此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在東黑石關修建行宮,並在洛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橋,另外,又建造了五艘龍船,為了停泊這五艘龍船,又在北瑤灣村北洛水東岸建船塢五座,俗稱龍窯。據說,當時的五隻龍船,船體用料是槐木和楸木,船板厚4寸,船體前安龍頭,後安龍尾,高約一丈六尺,二層樓閣,船樓上雕梁畫棟,裝飾華麗。
鞏義史書也有記載,「龍窯」全部用磚砌,窯門兩復兩券,用特製的砌花磚裝飾門拱券,中間窯門上雕遊龍和牡丹花卉,兩邊四孔雕鳳凰、牡丹、蝙蝠等圖案,圖案雕刻的異常精緻,栩栩如生。
記者到時,正是斜陽西下之時,離「龍窯」不遠處,幾位攝影家正在選拍落日最好的角度。
洛河改道,河灘淤積,「龍窯」內淤泥已達數米,窯門也淤入地下,拱頂離地面也只有一、二米高了。「龍窯」周圍已沒有水,當年的「船塢」已成為路邊的五孔大窯洞。
一百多年過去,再經過特殊的歷史時期,拱頂的磚雕已蹤跡全無,昔日高大氣派的「龍窯」,荒草萋萋,面目全非。
「明清時期,鞏縣(今鞏義)船運業發達,北瑤灣是遠近聞名的渡口,在這來往的船只有上千隻之多,隨著公路、鐵路的貫通,鞏縣的船運業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的。」老者的話,解開了「龍窯」建在此處之謎。
「龍窯」還在,洛水依舊向著黃河的方向奔騰不息,只是再也沒有了昔日的渡口繁華。一條路、一段河灘,隔開了「龍窯」與洛水的聯繫。從那裡經過的人,如果不細心,很難留意到「龍窯」的存在,在許多人看來,草木蔥蘢的路邊,幾孔露出地面的大窯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真是那樣嗎?
據查證,龍窯面積1870平方米,現存窯洞5孔,為半圓形(拱頂),窯與窯之間相距3.8米,中間最大,兩邊四孔規模依次減小,目前,均淤積於地下深約8米。於1990年6月,已被列為第二批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鞏義市地名志》裡:就有「昔日繁榮水陸茂,龍窯清修待駕還」的詩句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