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僅僅憑《班規》中的「懲罰」就能夠管理好班級?哪有這麼簡單?還有更重要的東西不可忽視!——答老師們的有關疑問

2021-03-01 鎮西茶館

今天的推文比較「冗長」,請嫌我「囉嗦」的老師自動跳過不看。

其實,我的「囉嗦」是真誠對待老師們疑問的表現。

最近我特意推出了關於「如何實施不是體罰的懲罰」的案例,讓許多老師眼前一亮,「看到希望」。但很多老師看完我這組「體罰」文章和案例後,依然覺得「沒解決我的問題呀」!

他們原指望他們心目中尊敬的李老師說說「懲罰有哪些不違規的形式」「如何把握好懲罰的度」等等,這樣他們可以「拿來就用」,但現在他們失望了。

問題出在哪裡?我今天準備回答一些老師的疑問。

不過,在我「囉嗦」之前,大家先看完系列案例的最後一篇,這是我的學生寫的是我某次違規受罰的「醜態」。

盼望李老師再犯「錯誤」

                                       謝暘

現在是北京時間午後兩點零七秒,整個校園還沉浸在一片歡笑與打鬧中,可初二·6班教室裡卻靜悄悄的。講臺上有一位戴眼鏡的老師手持一本書正念著,聲音時而高亢嘹亮,時而緩慢低沉,如同一位天才的演說家在高談闊論,在傾訴衷腸。下面坐著的同學們一個個雙手託腮,一字不漏地傾聽著,臉上顯出一種崇拜,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老師。原來這是李老師正在給我們朗讀經過他豐富表情,感人語氣加工的路遙的《在困難的日子裡》。

說起這件事與我的關係還不小。到底是怎麼回事?請我慢慢說。

初二開學以來,同學們對《班規》進行了新的修訂,我肩負起監督李老師的重任,專門看他有沒有上課遲到、下課拖堂等「不軌」行為。雖然我時時刻刻都在睜大眼睛監督李老師,可開學三周了,我一次也沒有抓住李老師的「尾巴」,

這是第四周星期三上午的語文課,李老師給我們講毛主席的《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分析完後,李老師給我們朗讀課文。然而他那雄渾的男中音剛在教室裡迴蕩了沒幾句,下課鈴便響了。

可能是李老師沒聽見鈴聲,也可能是他進入了「毛主席」的角色,總之,他的朗讀之聲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更加高亢更加渾厚而富有激情。他高聳著眉毛,右手上下揮動,那語調,那動作,儼然就是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報告的毛主席,而臺下坐著的同學們都是黨的高級領導幹部:「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而我卻在焦急地看表:一分鐘、兩分鐘,拖堂整整兩分鐘了!我想起了我的責任,應該提醒李老師,但我又猶豫不決:不說吧,覺得對不起大家對我的信任;可提出來呢……不管!還是應該堅持原則。

想到這裡,我準備把右手舉起來。可是,當我望了望「毛主席」,發顫的手怎麼也舉不起來了——「毛主席」氣勢磅礴的演說已進入高潮:「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將活得比帝國主義還要好些!」

 「毛主席」終於作完了報告,我看了看表:拖堂三分二十五秒!按《班規》是該罰唱一支歌或一人打掃教室。我去不去罰李老師呢?嗨,管他的,上去探探口氣再說。

我鼓起勇氣走進辦公室:「毛主……哦不,李老師,今天您算不算違反《班規》呢?」李老師對我笑笑,反問:「你說呢?」

如果李老師矢口否認甚至罵我幾句還好受些,可他偏偏這麼高深莫測地一笑!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表揚我忠於職守,還是默認他違規了,或是在譏諷我:哼,你小子竟管到我頭上了?

不管他是什麼意思,我今天是豁出去了。我一股腦兒對他說:「你剛才拖堂三分二十五秒!應該按《班規》接受懲罰!」我硬著頭皮說完這兩句話,不敢看李老師的臉。

「哈哈哈!」李老師又是一陣爽朗的笑,「你終於來了。我就是在考驗你,看你有沒有罰我的勇氣。好!好!我認罰,我當然認罰!你說,是罰掃地呢,還是罰唱歌?」

我已經一點不緊張了:「那我得去問問同學們!」

「好,好!我隨時聽候處理!」李老師仍然笑眯眯地說。

經過徵求同學們的意見,大家強烈要求罰李老師利用午休時間為大家念一篇小說。李老師爽快答應了。

於是,每天中午,李老師和同學們提前一個小時來到教室,聽李老師為我們讀《在困難的日子裡》,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可是,《在困難的日子裡》不久便讀完了,意猶未盡的同學們還想聽,但一時又找不到一個理由,於是同學們都暗暗盼望著,盼望著,盼望著哪天李老師又犯一次錯誤。那樣,我們又可以像美國士兵在南北戰場聆聽林肯演說,蘇維埃戰士在冬宮聆聽列寧演說一樣,如痴如醉地聽李老師為我們朗讀小說!

    僅僅憑一紙《班規》就能管理好班級?哪有那麼簡單!

             李鎮西

       一

最近,我推出了一系列關於教育懲罰與民主教育的文章,包括案例。最初我只是想就教育懲罰這個敏感話題談談看法和做法,但後來我發現,任何具體的教育操作,背後都有理念和情感,所以我後來推出的故事,很難說是單純的「依據《班規》懲罰管理」了,所涉及的是一個班級管理和教育的系統。

但我們一些浮躁的老師沒心思去琢磨「系統」,他們只想立竿見影地找能夠「搞定」學生的「方法」、「技巧」、「絕招」——一句話,他們只關心「術」,而沒興趣尋「道」。

從一些老師的「請教」可以看出:

「李老師,遇到不講道理的家長怎麼辦?」

「李老師,我班有一個學生老不交作業怎麼辦?」

「李老師,班上有學生拉小圈子不參加集體活動怎麼辦?」

「李老師,班上有個女生就是油鹽不進,怎麼批評都不管用,怎麼辦?」

「李老師,科任老師不和我配合怎麼辦?」

「李老師,如果班幹部給違紀同學交流依然不起作用怎麼辦?」

……

說實話,這些問題,我一律沒辦法。我不可能於千裡之外給你「支招」。任何問題都是在特定環境特定土壤中產生的,也只能放在特定的環境和土壤中解決。脫離了特定的環境和土壤,我哪能孤立地給你「錦囊妙計」?諸葛亮也做不到。

所以,凡是遠方讀者我給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一律不回答。因為我無法回答,我不能不懂裝懂。

但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說,如果老師所說的難教學生,包括其家長,和我相處三年,我相信我有辦法,甚至上面的問題根本就不可能出現——一旦有苗頭就已經「泯滅在」萌芽狀態了。比如最後一個問題:「如果班幹部給違紀同學交流依然不起作用怎麼辦?」這個問題放在我的班上,就不是問題。所謂「教育,就是陪伴」,所謂「教育,就是潛移默化」……就是這個意思。

這裡,「陪伴」和「潛移默化」就包含了班級系統中的情感、思想、溫暖、正氣、師生關係、人際信任等等要素的作用。而這些要素,無不和老師的理想、情懷、愛心、智慧乃至對教育本身的信仰(當然,我也沒有達到「信仰」的高度,但我努力爭取達到)分不開的。你把這些全部抽掉,孤立地想「搞定」或「擺平」某個人,不可能。

很遺憾的的是,相當多的善良、負責而膚淺(請原諒我用這個詞)老師,覺得「可操作性的辦法」才是「硬道理」,其他的什麼「愛心」「情懷」「高度」「視野」……都是「虛」的——「別給我來虛的,具體說怎麼做?一二三……來點乾貨!」這是一些老師旺盛的「求知慾」。

所以,一些老師急於我拋出現成的《班規》,說是拿去「參考」「決不照搬」,但我知道他們的心思還是想圖個「捷徑」,我當然不給。(其實,很多年前我在《心靈寫詩》一書裡,全文公布過當時我教高中時引導學校食堂制定的《班規》。)

我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家喜歡「直奔主題」,而且喜歡嘲笑崇高,像「理想」「情懷」之類的表達早就不是什麼「好詞兒」了,早就被人嘲笑——至少是調侃了。比如,我不止一次聽見有人說:「別老拿『理想』來忽悠我們!」「哼哼,這傢伙又在賣弄『情懷』了!」……

然而,教育沒有理想還叫「教育」嗎?教師沒有了情懷還叫「教師」嗎?

即使從「實用」和「管用」的角度說,沒有人文內涵的「技術」只是一個概念。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老師向別人學習經驗,在自己的班上應用時卻「水土不服」的原因了——

又回到了我剛才的說法:你是找「術」還是尋「道」?

從我的文章裡看到一兩條「經驗」卻用不上,於是便找出種種理由來解釋:

「你這是多年前的案例了,現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了!」

「你說的學生都是八九十年代的學生,多淳樸單純!現在的學生可不比過去,不好管啦!」

「你的生源好嘛,所以好管理!」

「你教的學生太單純了,到我班上來試試?」

「你是名師嘛!名人效應當然讓你的班級好管理啦!」

「你是校長嘛,科任老師當然要聽你的啦!」

……

看到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我哭笑不得。

我想,如果年輕的老師都這樣思考問題,那永遠得不到成長。

我前天我在無錫市五愛小學講課時說:「現在想起我當班主任時的投入,我都被自己感動了!」是的,我想到從八十年代到前幾年我做校長同時也做班主任的時候,我和學生一起摸爬滾打,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挨家挨戶家訪,按學號每天輪流找學生談心,每個學生的生日都表示祝賀(所以現在我還能說出許多三十年前學生的生日),周末和寒暑假帶著他們滿世界玩兒,安排學生以小組(七八個人)為單位每周日到我家做客(吃飯和玩兒)……這一切,沒有一項是學校規定班主任必須做的,但這一切都是我和學生彼此信任的基礎,也是我之所以能夠相對比較容易用一紙《班規》便能把兩個班(我曾經同時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管得井井有條的根本原因。

有一點我承認,我班的學生確實很單純,但這個「單純」正是我良好班風的體現,為此我傾注了全部心血,當然,還有家長的配合。

時代當然在變,這是不可否認的,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但切不可無限誇大不同年代學生的「不同點」,尤其是把諸如學生遲到了便叫來派出所所長的父親「修理」老師的極端事例放大為學生的普遍行為,進而斷定「現在的學生不好管」,更是不妥。其實,「現在學生可不比以前,不好管啊!」這種論調我剛工作也聽老教師經常哀嘆,他們說的「不好管」的學生,正是我們現在懷念的八十年代的「淳樸學生」。

無論時代如何變,「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是永遠不會變的;教育的人文追求,以及培養擁有自由精神、平等觀念、民主素養的現代公民的目標是不會變的。

我和學生真摯的情感以及彼此之間的信任,是一些老師無法相信的。所以他們竟然問我:

「學生畢業二三十年後還請您吃飯,是不是他們想請您幫忙?」

「學生受了《班規》懲罰表面上沒說什麼,但會不會從此心裡就一直恨您?」

「您和學生制定的《班規》有懲罰內容,為什麼家長不找您麻煩?」

「您叫學生給您投信任票,學生會不會擔心您認出字跡,便不會說真話?」

「您把自己交給學生監督,還會有威信嗎?學生還聽您的管教嗎?」

「您讓學生決定《班規》是否有懲罰內容,是不是太遷就學生了?」

……

如我直言,這些問題都是隔岸觀火的「疑惑」,如果你在我班生活,甚至就是我班的一員,比如科任老師,那這些問題都想不會想的。原因還是我上面說的——我們這個集體長期形成的風氣(或者說「文化」)、彼此的信任和純真的關係,都不會有這些問題。

這是我們班特有的「場」決定的。而建立並形成這個「場」就是我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內容,而不僅僅是制定一個《班規》。

因為感覺難以置信,有老師希望我能再帶一個班,而且是普通學校的普通班,按我所說的去管理,如果有效,他就「服」了。哈哈,我才不會因你「激」我就去帶班呢!不會的。更不會為了證明自己而現在去帶班——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已經反覆證明了,不需再證明了。

但是,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如果現在真的給我一個班,我同樣有絕對的把握將其帶好——既充滿愛心,有充滿正氣,同時師生之間平等而和諧,彼此信任又彼此監督幫助。沒問題的!但必須從起始年級一直帶到畢業。

總有些讀者老是把《班規》僅僅當做管理的方式,他們說:「孩子那麼小,為什麼一定要《班規》呢?還制定的那麼細緻,讓孩子犯犯錯誤有什麼不好呢?這正是成長的真實狀態啊!」我這一組談民主管理的文章一開始就說清楚了,《班規》遠遠不是(當然也包括)把學生「管住」,它是管理的工具,但這個工具決不僅僅是為了管理。同時也是一種教育、感染和訓練。簡單說,《班規》的目的主要不是讓學生成為消極聽話守紀的溫順學生,而是為了成為積極維權守法的自由公民!

估計有老師暫時還想不到這一層,所以他們一直把《班規》僅僅當做「制服」學生的手段——所以那麼急於想得到我的現成的《班規》。但如果想通了我說的更高一層的意義,就理解了民主教育。

關於民主治班,為什麼我覺得很容易,不僅僅是我有大量的充滿情感的工作做鋪墊,還因為我「放得下面子」,不就是給學生認個錯嗎?不就是犯了錯誤該罰就罰嗎?學生可以,老師為什麼不可以?這是多麼好的事啊!不但帶動了學生的知錯就改,而且還讓學生幫助自己改正缺點,走向成熟與完善,多好!

我們都追求民主,追求平等,平時最愛抱怨哪個領導(比如校長)不民主不平等,但千萬不要在向領導爭民主的同時,我們在學生面前卻是一副暴君的面孔。這個「民主夢」不要只用來對付領導和校長,請從自己做起,讓自己在學生面前先民主起來。

每一個國民都有了真正的民主素養,並化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對待周圍的每一個人,最終中國就民主了。

就這麼簡單。

但就這麼簡單的事,有的人就是做不到。那我就沒辦法了。

自己做不到,卻希望學生做到,這叫「緣木求魚」。

今天這篇文字,是針對老師們的疑惑所做的集中解答。比較囉嗦,也很直率,但很真誠。算是把心掏給大家了。

謝謝閱讀!

  2018年12月8日

                                                      

曾經引起強烈反響的文章,歡迎回訪

01 直言不諱答網友:我不會接受任何道德綁架

02  也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03  關於「李鎮西研究會」更名為「愛心與教育研究會」的一封信

04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05 別老想著請教別人,只有你自己能夠幫你自己

06 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種淚流滿面的時刻

07 家長,我教育的最大阻力就是你的不信任

08 關於教師隊伍建設,我提三條建議

09 不必用堆疊的榮譽來證明教師的成功

10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這個世界,我只希望這個世界不要改變我

有緣相逢,來者皆客,歡迎再來!

(特別提示: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可以優惠價購買拙著四本套裝《愛心與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家長》。如果你想買《愛心與教育》20周年紀念精裝籤名版,點擊裡面的連結便可以了。)

相關焦點

  • 【李鎮西】僅僅憑一紙《班規》就能管理好班級?哪有那麼簡單!(還是一篇舊文,可配合昨天和前天的文章讀讀)
    但任何具體的教育操作,背後都有理念和情感,所以要想成功地帶一個班,很難說僅僅單純地「依據《班規》懲罰管理」了,所涉及的是一個班級管理和教育的系統。但我們一些浮躁的老師沒心思去琢磨「系統」,他們只想立竿見影地找能夠「搞定」學生的「方法」、「技巧」、「絕招」——一句話,他們只關心「術」(比如迫不及待地希望我提供我班的《班規》,「參考參考」),而沒興趣尋「道」。
  • 李鎮西:新班主任的第一次——我的第一次被《班規》懲罰
    >許多老師不相信一紙《班規》就能把班級「管好」,也對我的相關實踐表示「不可思議」。我追求著一個目標,把教師個人的權威融入學生集體的權威,其意義已不僅僅是體現出教師個人的教育藝術與管理水平,而更重要的是,要使我們的教育真正充滿社會主義的平等意識與民主精神。
  • 李鎮西:新班主任的第一次——如何第一次制定《班規》?
    好,下面我以2004年9月我當新高一班主任時和學生一起制定《班規》的過程(這個案例節選自拙著《李鎮西和他的學生們》,比較長,耐心慢慢看)—— 2一上課我便說:「昨天我說了,我們班一直缺個東西,就是班規。
  • 班級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49條班規用起來
    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制度就是用來管學生、讓學生聽話、「守規矩」的,這削弱了制度在教育管理中的價值。 用這種理念帶出來的班級一定是僵化刻板、死氣沉沉的。每個班級的情況不一樣,班主任在接手班級前,就要了解班級的特點,以確定該什麼時候制定班規。切不可一上來為了給學生下馬威,就用條條框框箍死學生。
  • 班級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49條班規用起來!
    班規,是教師治班智慧的集中體現,還是學生自主管理的最大展示? 今時今日,我們到底需不需要班規?良好的班規對班級的整體和諧發展、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是有益處的。約束行為雖然是班規的首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制度就是用來管學生、讓學生聽話、「守規矩」的,這削弱了制度在教育管理中的價值。 用這種理念帶出來的班級一定是僵化刻板、死氣沉沉的。不僅是老師,很多學生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班規只是教師專制的工具。這成為他們不願遵守班規,甚至故意違反的主要原因。
  • 班級課堂紀律差,上課亂鬨鬨,看有經驗的老師如何管理班級
    班級課堂紀律差,無論在哪個年級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個,沒有規矩,沒有秩序。那麼要建立好一個良好的班級秩序需要做什麼呢?1、班主任要開展班建活動,把班的組織建立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就是選出相關的班長、學習委員等班幹部,負責相關的學習管理事務。
  • 李鎮西:「我沒有『逆流而行』,我只是覺得教育本來就應該是這個...
    董:你為什麼不只是教知識,而是還要給學生們那麼多的精神培養呢?李:知識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人格的全部。蘇霍姆林斯基有個比喻,說智育只是教育這朵花中的一個花瓣,我們不能用一個花瓣取代整個花。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只有分數的花瓣,而沒有完整的花兒。董:你為什麼要讓學生自我管理班級?
  • 班級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49條班規用起來!
    約束行為雖然是班規的首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制度就是用來管學生、讓學生聽話、「守規矩」的,這削弱了制度在教育管理中的價值。用這種理念帶出來的班級一定是僵化刻板、死氣沉沉的。「班規會壓抑學生的個性。」不僅是老師,很多學生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班規只是教師專制的工具。這成為他們不願遵守班規,甚至故意違反的主要原因。
  • 「史上最嚴班規」,折射的是更極端化的「圈養教育」
    學校書記校長都找班主任談過話了,「班主任也蠻年輕的,有些東西不能影響違背國家的法律,小學生雖然小,但他們也是有人格的。」學校發現這個班規確實有些過頭了,已責令班主任進行整改。筆者注意到,雖然這一「最嚴班規」被質疑為「奇葩」班規,但是,還是有部分網友認為這一班規「沒毛病」,只是把老師、家長對學生的「期待」,毫不遮掩地說了出來。
  • 班規,您的班級確定了嗎?
    俗話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班主任要經營好一個班集體離不開班規的輔助。班規是規範班級全體成員行為的規章制度,包括學習、紀律、衛生、兩操一歌等諸多方面。那麼,班規是由班主任制定的,學生幹部制定的,還是全體師生共同制定的呢?
  • 荒誕的初中生22條班規:公開戀情支持、禁止地下情
    22條軍規,是描述二戰時期在歐洲某個後方空軍基地內,發生著自相矛盾但是又讓故事中角色不得不時時刻刻投入到戰爭中的荒誕故事。不錯,雖然和戰爭有關,不過這個小說是發生在荒誕世界中的。這裡,暫且有個名字吧,「22條班規」。
  • 默許學生公開戀愛的班規,怎麼遺漏了下一步,有人會休學一年的事
    可是少男少女們暗送秋波,對於玩心尚未完全褪去的初一學生們來說,或許就是因為男同學張大山今天穿了一件看起來比較酷的風衣,或者是女同學李曉四頭上扎了兩朵比粉紅色看起來更扎眼的蕾絲邊蝴蝶結。據說做出這個新班規的是一位年輕的老師,單單從戀愛班規的角度來討論,既然這麼開明,那麼戀愛之中的孩子們,假如有人接受了性教育,或者通過非正常的途徑了解到了不該這個年紀了解的事情,會怎麼樣?
  • 讓人扎心的奇葩班規,真的是為了管理是為了育人嗎?
    這份班規中規定,如果出現和班規要求不一致的言行時,除了個人要及時申請、匯報之外,老師監督不到地方,規定還歡迎檢舉揭發。讓學生之間互相舉報揭發,這樣的管理模式在一些班級還是存在的,尤其是有的小學班級,有的班主任喜歡讓班幹部記名、鼓勵孩子們舉報揭發。這樣的管理模式從班主任的角度來說的確是方便了省事了,但是對於孩子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 "史上最嚴班規":別把學生當工具人。班規的正確打開方式是這樣
    可以看到,班規中有很多不合理甚至很苛刻的要求。&34;已經是這裡面&34;的一條了,背後都有這麼多血淋淋的教訓在那裡了。不知道該老師看了這些真實案例,還敢這麼&34;嗎?有那種&34;的優越感。二是把孩子當成「工具人」。把教育孩子當成企業管理,以為只要白紙黑字,明令禁止,孩子就會如棋盤上的棋子一樣,規規矩矩地待在自己該在的位置上。言行舉止,中規中矩。運用外部力量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帶著不信任和恐懼,不信任孩子有自我管理能力,恐懼孩子會變壞。所以,不停地說教、命令、威脅,甚至使用暴力,或者隱性操控。
  • 奇葩班規惹眾怒,教育還有沒有點人性
    針對網傳班規,校方回應,這只是某班制定的討論稿,學校已責令修改,「出發點是為了班級,但違背規律,違反法律法規的東西必須改。」 在這份所謂班規裡,最多的字眼,除了「嚴禁」就是「無條件」。讀下來,感覺每一條都是至高無上的命令,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難怪有網友說,像是監規。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遵守包括班規在內的學校規章制度,是學生的義務。
  • 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想要學好語文,方法很簡單,可惜少有人做到
    在長時間閱讀之後,很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孩子知識量提上來了,這對孩子寫作文有不可忽視的優勢。現在高考的作文分數高達60分,所以一篇優秀的作文,直接可以把孩子間的差距拉開。再然後,就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堅持讓孩子寫,內容課可以自由、形式可以活潑,這樣孩子的文筆才能夠得到提升。李鎮西老師也說,自己在教初中的時候,也會讓孩子們輪流主編班級日報,讓孩子進行發揮自己的寫作能力。
  • 簡陽一小學「班規」16條 條條都說錢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繫該博主及學校證實,網友所指「班規」出自簡陽市實驗小學二年級二班。對此,簡陽實驗小學校長嚴照富表示,班規中「罰學生買東西」不恰當,已要求該班班主任與家長和學生商量,做出調整。  班規 網友不理解,家長不評價  3月30日,網友「瀚海如林」在新浪微博發布微博,稱一實驗小學的班規系「霸王條款」,條條都涉及罰款,並附上一張《二年級二班管理制度及懲罰辦法》的圖片。  班規中涉及學習、紀律和衛生方面16項制度,學生違反每項制度都將被罰為班上買垃圾桶、水桶、課外書、零食等東西。
  • 江西某中學「史上最嚴班規」惹爭議,網友:管理監獄都沒這麼嚴格
    孩子想在學校裡與老師和同學更好的相處就一定要遵守校規,部分班級還會在此基礎上增設班規,但也有些校規和班規因為過分嚴苛而顯得不近人情,甚至不合理。最近江西某中學一款名為《2020屆XX中學小升初&新生入學必背22條核心班規(暫行條例)》在網絡上爆紅了起來。
  • 江西某中學「史上最嚴班規」惹爭議,網友:管理監獄都沒這麼嚴格
    孩子想在學校裡與老師和同學更好的相處就一定要遵守校規,部分班級還會在此基礎上增設班規,但也有些校規和班規因為過分嚴苛而顯得不近人情,甚至不合理。最近江西某中學一款名為《2020屆XX中學小升初&新生入學必背22條核心班規(暫行條例)》在網絡上爆紅了起來。
  • 班級管理支招|改變讓人頭疼的班級,三個原因+三個策略
    所以作為班主任,要先建立規則框架,制定要求,並引導班級全體學生參與討論、制定班規班級公約等。同時,也要給每個班幹部制定職責及要求,還有就是大家經常忽略的一點,對班主任自己和科任老師也提出明確的要求。如:下課鈴響,老師立刻停止講課;下課期間,不佔用學生活動時間;預備鈴響之前,進入教室做好上課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