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上語文課,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課後練習題上有一句「熟讀並背誦全文」。
不過多年後回想,也是因為這種強制性的要求,有些句子和詞語倒是一直印象深刻。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那篇寫父親的文章《背影》裡,每每想起來,「蹣跚」這個詞,當時就是從裡面學會的。
還有文章開頭的那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基本上就是這個詞和這句話裡的「背影」意象,奠定了我腦海裡對「父親」這個角色的印象。
後來每次再讀,裡面那段父親的來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總讓我想起林覺民的《與妻書》裡最後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些話裡,有讀不盡的餘味。
日本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說:「電影是以餘味定輸贏。」
其實,文章也是,音樂也是。
廣告,有時候也是。
比如這兩天看到的一個父親節廣告,看似平淡如水,細看下去,實則餘味悠長。
廣告裡,一個手機店老闆有一天接待了一位老人,老人告訴他自己的手機有的時候總有一些要緊的電話打不進來,不知道是線路出了的問題還是自己的手機有問題。
手機店老闆接過電話後,翻看了下通話記錄,然後大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但並沒有告訴老人真相,他撒了個謊……
看完這個廣告,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老掉牙的道理:出門在外,記得多給家裡的老人通通電話。
然而,儘管是這樣的一個老套路,我還是差點被手機店老闆最後的那段畫外音給嗆出了眼淚。
他說:
「我是一個手機店老闆,我是一個父親,我當然也是一個兒子。
這大概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身份,我最驕傲的兩個稱呼,我將背負最久的兩個頭銜。
我卻最常忘記。」
這段話瞬間讓同為人子的我代入了自己的想像——
兒子為什麼那麼久不和父親通電話?
手機店的老闆年輕的時候與自己的父親之間又有怎樣的故事?
男人與男人之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我自己,又與父親是怎麼相處的?
……
這種留白空間的想像,就是瀘州老窖這個廣告裡最綿長的餘味吧。
而當最後「別讓酒留在杯裡,別把話放在心裡」這句文案慢慢隱現的時候,會讓人感覺——
這個廣告的餘味就和瀘州老窖這杯酒的餘味一樣悠長……
對了,再說句題外話,這條廣告的導演是羅景壬,他曾經執導過同樣讓無數人感動落淚的《記憶月臺》。
還有,廣告裡這位慈眉善目的父親扮演者名叫乾德門,你能看出來他是誰嗎?
如果你的成長記憶裡有《新白娘子傳奇》這部電視劇,那你可能對這位大師還有印象——
是的,他就是法海的扮演者!
好了,今天的推送就是醬紫。
評論區可以聊的話題:可以說說你與父親之間的小故事。
沒去奧美中國面過壁
沒上李奧貝納摘過星
沒到環時互動搶過包
沒跟一線大咖吹過水
……
沒什麼能拿出來說的
我只是暫時還喜歡廣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