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家入選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的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一院」)連續11年入圍全國百強醫院,呼吸專科更是連續11年居國內專科排名之首。
得益於醫院幾十年的積澱和不斷增強的臨床救治及科研能力,該院以呼吸重症救治為特色的ICU團隊,從非典、甲流、禽流感、中東呼吸症候群,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戰疫,每一個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面前屢擔救治重任,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
鍾南山院士帶領的這支國家隊ICU到底有何「秘笈」?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團隊帶你去探秘——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救治
這支團隊屢擔救治重任
歲末,成功「入冬」的廣州,早上的溫度在十幾攝氏度徘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病區一區,早上7、8點多鐘,醫護人員開始忙而有序地早交班、查房。
這個以呼吸重症救治為特色的ICU病區,設在醫院一棟有些「年歲」的老樓——醫技樓的8樓。從外觀上看,這棟樓確實有些舊;上到8樓,一出電梯,「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的牌子便映入眼帘。
2002年,霍英東捐資1000萬港幣,幫當時已經成立呼吸重症監護室但設備仍很簡陋的廣醫一院升級改造,建成全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重症監護中心之一。
為了感謝霍英東的支持,監護室命名為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2002年12月18日該中心改造後投用,第三天——22日,廣醫一院便接收了從河源市轉來了一位危重肺炎病人,成為廣州市報告的首例非典病例。
隨後,這裡作為廣醫一院抗非典「主戰場」的前沿陣地,鍾南山院士帶領廣醫一院主動請纓,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裡來」,承擔了廣東絕大部分危重非典病人和危重醫務人員的搶救重任,創下了當時非典危重病人搶救最高成功率——84%。
17年後,這個經過「非典」考驗的「戰場」再次擔起重任,重拾當年的榮光——從1月23日至5月27日,自其他醫院轉入廣醫一院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共19例(其中5例上了ECMO),經過醫護人員125個日夜全力以赴的搶救治療後全部「脫冠」,創下第一個危重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的記錄,並通過肺康復努力實現患者零後遺症記錄。
如今,這個病區又幾乎「滿員」,16張病床接收的幾乎都是呼吸衰竭、甚至合併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危重症患者,有的插著管處於昏迷狀態,有的已經拔了管,目光中充滿期待。
一張張床旁,有好些機器不分晝夜地「守護」著每一位患者——除了最常見的心電監護儀、腦電監護儀,有的還上著呼吸機、血濾機(CRRT),甚至是「魔肺」——ECMO(體外膜肺)……一些高精尖設備在普通病房確實罕見,ICU的醫護人員24小時輪班緊盯著,利用它們全天候對患者進行監測和治療。一旦發現異常,醫護人員馬上展開「生死時速」的搶救。從死神刀下奪人,這種場景,絕大多數人只在電影電視中見過。
ICU,一個沒有硝煙但生死攸關的「戰場」
很多人將ICU喻為「鬼門關」。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病情發展到要進ICU,真的意味著九死一生、有去無回?
「其實,從非典到新冠肺炎,還有日常的搶救,我們的成功率平均高達80~90%。」在廣醫一院ICU學科帶頭人黎毅敏教授心目中,「ICU是一個沒有硝煙,但是有生死的戰場」,很多病人確實是在危重狀態下被送進ICU的。但這裡並不是「鬼門關」,「進來的患者不是沒有希望了,恰恰相反。這是個能給患者、家庭帶去希望的地方。」
從死神刀下奪人,要練就快、準、穩的判斷決策能力,平時的訓練必須一絲不苟,做到極致。
「所以,我們要求團隊在病人到達的三天之內,要把所有的病歷細節瞭然於胸,大家一起討論不看病歷,主要檢測參數準確到小數點後3位,都必須背下來。」黎毅敏說。
得益於醫院幾十年的積澱和不斷增強的臨床救治及科研能力,該院以呼吸重症救治為特色的ICU團隊,從非典、甲流、禽流感、中東呼吸症候群,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每一個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面前屢擔救治重任,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
在抗疫的最緊要關頭,廣醫一院ICU團隊多線「作戰」、全力「出擊」:兩批去了武漢,一批支援市八醫院,還有去伊拉克的。骨幹外援,人手不足,年輕醫生必須迅速「補位」。在鍾南山院士和黎毅敏教授的支持下,廣醫一院ICU主任劉曉青重新「排兵布陣」,大膽起用年輕醫生,創新工作模式,分組落實每位醫生「盯緊」每一位病人。緊要關頭,她自己每天多次進艙帶年輕醫生仔細巡查,而在外巡診的黎毅敏教授一回到醫院也會加入團隊進艙指導,一起當年輕醫生的堅強「後盾」。
每天各種日程排得滿滿當當的鐘南山院士也經常加入病例和治療方案討論,指揮、部署廣醫一院重症醫學科、呼吸內科、感染內科、影像醫學科、胸外科等多學科專家團隊會診,集全院之力開展救治。一例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這個病區逐漸轉危為安,ECMO支持下來了,氣管插管拔除了,吸氧面罩摘掉了……
該團隊努力實現了三個「零」:危重症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通過肺康復努力實現零後遺症。鍾南山院士點讚在這些「零」的背後辛勤付出、默默無聞的醫護人員,坦言正是他們發揚「繡花精神」,才把看起來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創造了奇蹟。這個團隊還創下全球ECMO支持時間最長(111天)並成功撤機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記錄。
「我們ICU團隊是在鍾南山院士等前輩的帶領下建立起來的。」對於取得的成績,黎毅敏教授坦言,這得益於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和醫院各個層面的大小團隊的支持和配合。
「鍾老師至今仍身體力行,病人的救治方案該如何定?他一絲不苟,這是對生命的尊重。」黎毅敏說,「作為ICU臨床醫生,我們更不能鬆懈,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努力去拼,要讓病人活下來、活得好。這確實有壓力,但也是我們的動力。」
啃硬骨、打硬仗,「三大法寶」重在「用心」
廣醫一院的ICU二區坐落在該院新住院大樓的6樓。這個容納著20多張床位的ICU病區,是2009年該大樓落成後增設的第二個病區。
據廣醫一院ICU主任劉曉青教授回憶,2013年科室創辦全國青年文明號時,她找鍾南山院士給大家鼓鼓勁,鍾院士提筆寫下「高尚的醫德體現在——貼心的服務 ,精湛的技術」,落款處寫道:「與重症監護室《青年文明號》共勉」。
那一年,廣醫一院ICU團隊評上了全國青年文明號。如今,這幅字掛在從醫護人員休息區通往病房的過道靠門口的一面牆上,還被複製成小版本,掛在病區的多個角落裡,時時勉勵著廣醫一院的ICU人。
「鍾院士講得多好!」劉曉青坦言:「其實,我們的ICU並沒有比別人更好的藥,也沒有人無我有的設備,但只要團隊合力,用心做好每一步,一定能挽救更多生命。」
ICU病人的病情瞬息萬變,「所以,我很挑剔的,在病人面前不允許犯低級錯誤。」對團隊高要求,她直言不諱。「我們對院感要求也比較嚴格,這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病區在半年的搶救過程中,沒有一例耐藥菌。」
在整體救治過程中,並沒有應用到很多新技術、新手段,更多考驗的是平時經驗的積累,劉曉青總結出「三大法寶」:一是要有過硬的技術,這是基礎;二是要有一個齊心協力的團隊,這是保障;三是離不開人文關懷,這是靈魂,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如何將這三個要求有機結合?在劉曉青看來,歸根結底就是「用心」二字。
「這個用心不僅體現在救治過程中,還要綜合考慮病人的預後。」劉曉青說,對於ICU病人,保命是基本要求,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為他們的未來著想,「救命同時還要救未來」。
於尋常處見功力,於細微處見真章
「雖然危重的病人自我感知能力很差,但是我們都儘可能把清潔搞好,即使他們處於深度鎮靜狀態也讓他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廣醫一院ICU護士長陳麗花說。
擦身子、抹潤唇膏、剪指甲、刮鬍子、洗頭……對待病人,護士們像對正常人一樣無微不至,將護理做到極致。
「將心比心,誰不愛美?」愛美的劉曉青很能體會病人不願意見外人、甚至有些連親人也不太想見的心理。因為ICU病人的健康狀況不好,但人都有尊嚴、有愛美之心。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不體面的樣子。「當然不同條件下美的標準不太一樣,但幫他們維持儘可能好的狀態,陪著他們乾淨、體面地與病魔抗爭,維持基本的尊嚴,這也是一種美。」
「救治不是冷冰冰的技術行為,像鍾院士與我們共勉所說的那樣,用『貼心的服務』讓病人和家屬感到暖心、看到希望,有尊嚴地活著,這是我們應該有的追求。」劉曉青說。
17年前抗擊非典,17年後再戰新冠肺炎,這支ICU團隊長年累月以高要求密切配合、用心做事,鍥而不捨,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他們用心優化治療方案、用心護理病人,用心觀察病人的習慣和愛好,用心實現病人和家屬的一個個小心願……於尋常處見功力,於細微處見真章——
ICU故事
故事1
ICU裡,他用歌聲喚醒重病父親
2017年4月,一位60多歲的大叔肺移植後陷入昏迷。打聽到他喜歡聽歌、唱歌,尤其喜歡中國紅歌、蘇聯歌曲,每次到ICU探視時,醫護人員給他提供「特殊待遇」,讓他的兒子在病床邊放開嗓子唱歌,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三套車》《東方紅》……全是大叔平時喜歡的歌曲。終於,他用歌聲喚醒了父親。父子情深,這個小故事至今成為廣醫一院ICU裡流傳的一段佳話。
故事2
暖心!危重患者拔管後的第一個心願,廣醫一醫護人員幫他實現了
2020年2月16日,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老黃成功拔管了。拔管後的第二天是他50歲的生日。廣醫一院ICU醫護人員聯繫上他的妻子,讓她給老黃送來了生日禮物——兒子的蠟筆畫和一塊手錶,鼓勵他珍惜重生後的每一分鐘。收到妻兒的禮物,老黃流淚了。醫護人員還「破例」將值班手機遞給了他,讓他與病房外的妻兒通過視頻「見上一面」。這場精心安排的團聚,給老黃戰勝病魔更大的動力和信心……
故事3
「託舉班」24小時輪流為她託腹, 73歲新冠肺炎危重病患成功康復
同樣是在今年2月,新冠肺炎危重患者、73歲的石奶奶轉入廣醫一院ICU時病情已惡化,劉曉青果斷決定給她上ECMO。
儘管有了ECMO的支持,但在一次查房時她和黎毅敏教授發現石奶奶雙肺的潮氣量還是達不到目標值。經過反覆按壓檢查,他們終於尋找到一個合適的著力點,藉助外力將她的腹部「託舉」起來,既不影響ECMO的血流,又能達到幫助她肺通氣的目的。為此,ICU護理團隊專門組織了「託舉班」,護士們24小時輪流為她託起腹部,即使是夜間,一雙雙手也不曾放鬆。21天後石奶奶成功脫離「魔肺」,5月25日出院那天,她已能自行下床行走。臨別前,黎毅敏教授、劉曉青主任前去探望她,石奶奶握住他們的手道謝:「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你們不僅救了我,更救了我們這個家!」
故事4
與「魔肺」相伴111天,他成功脫機康復創下記錄
62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老劉也是今年2月初被轉運到廣醫一院ICU搶救的。當時他已發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不到1.69米的他體重足有95公斤。病理性肥胖的ARDS患者沒有公認的治療流程或者可以參考的治療方案,此外,他還合併有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等基礎病,加上新型病毒引起的嚴重肺部感染,對凝血系統造成很大的打擊。老劉成了廣醫一院ICU裡「最難啃的骨頭」。上了ECMO後,在他的身上,一場「止血與防血栓」的拉鋸戰打響了。足足持續了111天,經歷過多次試撤機後,他終於擺脫了「魔肺」,並於8月27日康復出院,創下了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輔助支持時間最長的記錄。
「看起來必死無疑的患者,我們還是一樣搶救回來了。」老劉出院當天,鍾南山院士感慨萬千:「為了人民生命與身體健康,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在這位病人身上充分體現出來了!」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茹志娜、韓文青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憂子、翁淑賢 通訊員茹志娜、韓文青(署名除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陳憂子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剪輯陳憂子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李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