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院士帶領的這支國家隊ICU有何搶救「秘笈」?

2020-12-19 廣州日報

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家入選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的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一院」)連續11年入圍全國百強醫院,呼吸專科更是連續11年居國內專科排名之首。

得益於醫院幾十年的積澱和不斷增強的臨床救治及科研能力,該院以呼吸重症救治為特色的ICU團隊,從非典、甲流、禽流感、中東呼吸症候群,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戰疫,每一個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面前屢擔救治重任,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

鍾南山院士帶領的這支國家隊ICU到底有何「秘笈」?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團隊帶你去探秘——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救治

這支團隊屢擔救治重任

歲末,成功「入冬」的廣州,早上的溫度在十幾攝氏度徘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病區一區,早上7、8點多鐘,醫護人員開始忙而有序地早交班、查房。

這個以呼吸重症救治為特色的ICU病區,設在醫院一棟有些「年歲」的老樓——醫技樓的8樓。從外觀上看,這棟樓確實有些舊;上到8樓,一出電梯,「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的牌子便映入眼帘。

廣醫一院ICU一區——「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

2002年,霍英東捐資1000萬港幣,幫當時已經成立呼吸重症監護室但設備仍很簡陋的廣醫一院升級改造,建成全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重症監護中心之一。

為了感謝霍英東的支持,監護室命名為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2002年12月18日該中心改造後投用,第三天——22日,廣醫一院便接收了從河源市轉來了一位危重肺炎病人,成為廣州市報告的首例非典病例。

資料圖片:鍾南山院士(右一)、黎毅敏

隨後,這裡作為廣醫一院抗非典「主戰場」的前沿陣地,鍾南山院士帶領廣醫一院主動請纓,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裡來」,承擔了廣東絕大部分危重非典病人和危重醫務人員的搶救重任,創下了當時非典危重病人搶救最高成功率——84%。

17年後,這個經過「非典」考驗的「戰場」再次擔起重任,重拾當年的榮光——從1月23日至5月27日,自其他醫院轉入廣醫一院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共19例(其中5例上了ECMO),經過醫護人員125個日夜全力以赴的搶救治療後全部「脫冠」,創下第一個危重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的記錄,並通過肺康復努力實現患者零後遺症記錄。

如今,這個病區又幾乎「滿員」,16張病床接收的幾乎都是呼吸衰竭、甚至合併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危重症患者,有的插著管處於昏迷狀態,有的已經拔了管,目光中充滿期待。

呼吸機
ECMO

一張張床旁,有好些機器不分晝夜地「守護」著每一位患者——除了最常見的心電監護儀、腦電監護儀,有的還上著呼吸機、血濾機(CRRT),甚至是「魔肺」——ECMO(體外膜肺)……一些高精尖設備在普通病房確實罕見,ICU的醫護人員24小時輪班緊盯著,利用它們全天候對患者進行監測和治療。一旦發現異常,醫護人員馬上展開「生死時速」的搶救。從死神刀下奪人,這種場景,絕大多數人只在電影電視中見過。

ICU,一個沒有硝煙但生死攸關的「戰場」

很多人將ICU喻為「鬼門關」。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病情發展到要進ICU,真的意味著九死一生、有去無回?

廣醫一院ICU學科帶頭人黎毅敏教授

「其實,從非典到新冠肺炎,還有日常的搶救,我們的成功率平均高達80~90%。」在廣醫一院ICU學科帶頭人黎毅敏教授心目中,「ICU是一個沒有硝煙,但是有生死的戰場」,很多病人確實是在危重狀態下被送進ICU的。但這裡並不是「鬼門關」,「進來的患者不是沒有希望了,恰恰相反。這是個能給患者、家庭帶去希望的地方。」

黎毅敏、劉曉青帶隊查房。

從死神刀下奪人,要練就快、準、穩的判斷決策能力,平時的訓練必須一絲不苟,做到極致。

「所以,我們要求團隊在病人到達的三天之內,要把所有的病歷細節瞭然於胸,大家一起討論不看病歷,主要檢測參數準確到小數點後3位,都必須背下來。」黎毅敏說。

得益於醫院幾十年的積澱和不斷增強的臨床救治及科研能力,該院以呼吸重症救治為特色的ICU團隊,從非典、甲流、禽流感、中東呼吸症候群,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每一個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面前屢擔救治重任,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

2月15日,廣醫一院ICU團隊成功實施廣東省首例ECMO新冠肺炎患者轉運。

在抗疫的最緊要關頭,廣醫一院ICU團隊多線「作戰」、全力「出擊」:兩批去了武漢,一批支援市八醫院,還有去伊拉克的。骨幹外援,人手不足,年輕醫生必須迅速「補位」。在鍾南山院士和黎毅敏教授的支持下,廣醫一院ICU主任劉曉青重新「排兵布陣」,大膽起用年輕醫生,創新工作模式,分組落實每位醫生「盯緊」每一位病人。緊要關頭,她自己每天多次進艙帶年輕醫生仔細巡查,而在外巡診的黎毅敏教授一回到醫院也會加入團隊進艙指導,一起當年輕醫生的堅強「後盾」。

鍾南山(左)、黎毅敏(右)和劉曉青組織廣醫一院ICU團隊救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

每天各種日程排得滿滿當當的鐘南山院士也經常加入病例和治療方案討論,指揮、部署廣醫一院重症醫學科、呼吸內科、感染內科、影像醫學科、胸外科等多學科專家團隊會診,集全院之力開展救治。一例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這個病區逐漸轉危為安,ECMO支持下來了,氣管插管拔除了,吸氧面罩摘掉了……

2020年5月27日,19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的最後一位在廣醫一院ICU順利「脫冠」。

該團隊努力實現了三個「零」:危重症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通過肺康復努力實現零後遺症。鍾南山院士點讚在這些「零」的背後辛勤付出、默默無聞的醫護人員,坦言正是他們發揚「繡花精神」,才把看起來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創造了奇蹟。這個團隊還創下全球ECMO支持時間最長(111天)並成功撤機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記錄。

「我們ICU團隊是在鍾南山院士等前輩的帶領下建立起來的。」對於取得的成績,黎毅敏教授坦言,這得益於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和醫院各個層面的大小團隊的支持和配合。

「鍾老師至今仍身體力行,病人的救治方案該如何定?他一絲不苟,這是對生命的尊重。」黎毅敏說,「作為ICU臨床醫生,我們更不能鬆懈,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努力去拼,要讓病人活下來、活得好。這確實有壓力,但也是我們的動力。」

啃硬骨、打硬仗,「三大法寶」重在「用心」

廣醫一院的ICU二區坐落在該院新住院大樓的6樓。這個容納著20多張床位的ICU病區,是2009年該大樓落成後增設的第二個病區。

廣醫一院ICU二區。

據廣醫一院ICU主任劉曉青教授回憶,2013年科室創辦全國青年文明號時,她找鍾南山院士給大家鼓鼓勁,鍾院士提筆寫下「高尚的醫德體現在——貼心的服務 ,精湛的技術」,落款處寫道:「與重症監護室《青年文明號》共勉」。

那一年,廣醫一院ICU團隊評上了全國青年文明號。如今,這幅字掛在從醫護人員休息區通往病房的過道靠門口的一面牆上,還被複製成小版本,掛在病區的多個角落裡,時時勉勵著廣醫一院的ICU人。

鍾南山題詞與廣醫一院ICU團隊共勉。

「鍾院士講得多好!」劉曉青坦言:「其實,我們的ICU並沒有比別人更好的藥,也沒有人無我有的設備,但只要團隊合力,用心做好每一步,一定能挽救更多生命。」

劉曉青是17年前打過「非典」硬仗的「老兵」,接觸過她的人,都對她的從容冷靜印象深刻。

ICU病人的病情瞬息萬變,「所以,我很挑剔的,在病人面前不允許犯低級錯誤。」對團隊高要求,她直言不諱。「我們對院感要求也比較嚴格,這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病區在半年的搶救過程中,沒有一例耐藥菌。」

在整體救治過程中,並沒有應用到很多新技術、新手段,更多考驗的是平時經驗的積累,劉曉青總結出「三大法寶」:一是要有過硬的技術,這是基礎;二是要有一個齊心協力的團隊,這是保障;三是離不開人文關懷,這是靈魂,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如何將這三個要求有機結合?在劉曉青看來,歸根結底就是「用心」二字。

「這個用心不僅體現在救治過程中,還要綜合考慮病人的預後。」劉曉青說,對於ICU病人,保命是基本要求,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為他們的未來著想,「救命同時還要救未來」。

於尋常處見功力,於細微處見真章

「雖然危重的病人自我感知能力很差,但是我們都儘可能把清潔搞好,即使他們處於深度鎮靜狀態也讓他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廣醫一院ICU護士長陳麗花說。

患者床頭的個人用品。
廣醫一院ICU團隊用心護理患者。

擦身子、抹潤唇膏、剪指甲、刮鬍子、洗頭……對待病人,護士們像對正常人一樣無微不至,將護理做到極致。

「將心比心,誰不愛美?」愛美的劉曉青很能體會病人不願意見外人、甚至有些連親人也不太想見的心理。因為ICU病人的健康狀況不好,但人都有尊嚴、有愛美之心。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不體面的樣子。「當然不同條件下美的標準不太一樣,但幫他們維持儘可能好的狀態,陪著他們乾淨、體面地與病魔抗爭,維持基本的尊嚴,這也是一種美。」

「救治不是冷冰冰的技術行為,像鍾院士與我們共勉所說的那樣,用『貼心的服務』讓病人和家屬感到暖心、看到希望,有尊嚴地活著,這是我們應該有的追求。」劉曉青說。

17年前抗擊非典,17年後再戰新冠肺炎,這支ICU團隊長年累月以高要求密切配合、用心做事,鍥而不捨,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他們用心優化治療方案、用心護理病人,用心觀察病人的習慣和愛好,用心實現病人和家屬的一個個小心願……於尋常處見功力,於細微處見真章——

ICU故事

故事1

ICU裡,他用歌聲喚醒重病父親

2017年4月,一位60多歲的大叔肺移植後陷入昏迷。打聽到他喜歡聽歌、唱歌,尤其喜歡中國紅歌、蘇聯歌曲,每次到ICU探視時,醫護人員給他提供「特殊待遇」,讓他的兒子在病床邊放開嗓子唱歌,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三套車》《東方紅》……全是大叔平時喜歡的歌曲。終於,他用歌聲喚醒了父親。父子情深,這個小故事至今成為廣醫一院ICU裡流傳的一段佳話。

故事2

暖心!危重患者拔管後的第一個心願,廣醫一醫護人員幫他實現了

收到妻兒的禮物,老黃流淚了。

2020年2月16日,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老黃成功拔管了。拔管後的第二天是他50歲的生日。廣醫一院ICU醫護人員聯繫上他的妻子,讓她給老黃送來了生日禮物——兒子的蠟筆畫和一塊手錶,鼓勵他珍惜重生後的每一分鐘。收到妻兒的禮物,老黃流淚了。醫護人員還「破例」將值班手機遞給了他,讓他與病房外的妻兒通過視頻「見上一面」。這場精心安排的團聚,給老黃戰勝病魔更大的動力和信心……

故事3

「託舉班」24小時輪流為她託腹, 73歲新冠肺炎危重病患成功康復

5月25日出院前,石奶奶已能獨立下床行走。

同樣是在今年2月,新冠肺炎危重患者、73歲的石奶奶轉入廣醫一院ICU時病情已惡化,劉曉青果斷決定給她上ECMO。

儘管有了ECMO的支持,但在一次查房時她和黎毅敏教授發現石奶奶雙肺的潮氣量還是達不到目標值。經過反覆按壓檢查,他們終於尋找到一個合適的著力點,藉助外力將她的腹部「託舉」起來,既不影響ECMO的血流,又能達到幫助她肺通氣的目的。為此,ICU護理團隊專門組織了「託舉班」,護士們24小時輪流為她託起腹部,即使是夜間,一雙雙手也不曾放鬆。21天後石奶奶成功脫離「魔肺」,5月25日出院那天,她已能自行下床行走。臨別前,黎毅敏教授、劉曉青主任前去探望她,石奶奶握住他們的手道謝:「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你們不僅救了我,更救了我們這個家!」

故事4

與「魔肺」相伴111天,他成功脫機康復創下記錄

8月27日,使用ECMO111天的新冠肺炎患者老劉康復出院。

62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老劉也是今年2月初被轉運到廣醫一院ICU搶救的。當時他已發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不到1.69米的他體重足有95公斤。病理性肥胖的ARDS患者沒有公認的治療流程或者可以參考的治療方案,此外,他還合併有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等基礎病,加上新型病毒引起的嚴重肺部感染,對凝血系統造成很大的打擊。老劉成了廣醫一院ICU裡「最難啃的骨頭」。上了ECMO後,在他的身上,一場「止血與防血栓」的拉鋸戰打響了。足足持續了111天,經歷過多次試撤機後,他終於擺脫了「魔肺」,並於8月27日康復出院,創下了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輔助支持時間最長的記錄。

「看起來必死無疑的患者,我們還是一樣搶救回來了。」老劉出院當天,鍾南山院士感慨萬千:「為了人民生命與身體健康,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在這位病人身上充分體現出來了!」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茹志娜、韓文青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憂子、翁淑賢 通訊員茹志娜、韓文青(署名除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陳憂子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剪輯陳憂子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李化然

相關焦點

  • 揭秘:鍾南山帶領的國家隊ICU這樣「 搶人」
    鍾南山院士帶領的這支國家隊ICU到底有何「秘笈」? 隨後,這裡作為廣醫一院抗非典「主戰場」的前沿陣地,鍾南山院士帶領廣醫一院主動請纓,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裡來」,承擔了廣東絕大部分危重非典病人和危重醫務人員的搶救重任,創下了當時非典危重病人搶救最高成功率——84%。
  • 「抗疫」先鋒鍾南山院士的事跡
    至此,三山終齊聚,為共克難關又添了幾分信心近半個月以來,鍾南山院士幾次關鍵現身,很大程度上穩定了軍心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無比特殊而且艱難的春節,沒有走親訪友,也沒有外出遊玩,大部分人都很聽勸地宅著,因為提建議的,是他。甚至於整個假期,鍾南山三個字頻頻登上熱搜,人們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斷,又有何建議。
  • 鍾南山院士在抗非典中創造九個「最」,成為抗病毒的代名詞!
    相信在這次蔓延全國的疫情中,很多人被鍾南山院士的逆行所感動,84高齡的他在疫情發現的第一時間奔赴武漢,其實,早在2003年,非典在中國大地肆虐時,就是鍾南山院士臨危受命,帶領大家衝出了那片「白色恐慌」。關於他的故事,我們還是知道的太少了......
  • 鍾南山領銜,呼吸領域「國家隊」的戰疫記
    廣州醫科大學素有呼吸領域「國家隊」之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來自廣州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科研專家、志願者等已在多個「戰場」一線奮戰。援鄂、援粵、援外,「廣醫戰隊」有哪些「戰疫」經驗?南報君帶你揭秘呼吸領域「國家隊」的「戰疫記」。衝鋒!
  • 鍾南山院士的愛情,這把狗糧我吃到飽
    這幾天,一個話題引起了小編的注意,話題名叫做鍾南山談到妻子滿臉幸福笑容。據了解,近日鍾南山院士出席了一場疫情防控的活動,在席間不經意談到妻子,他一改平時嚴肅的形象,眼裡嘴角儘是藏不住的笑容,那笑容的喜感讓小編也忍不住跟著笑了。
  • 我的偶像鍾南山院士獲得「共和國勳章」!
    鍾南山,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廈門人,中國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呼吸內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等榮譽稱號。他是我的偶像,也是我最崇拜的人。
  • 鍾南山:多吃牛羊肉身體好?謠言!這幾點才是鍾老的健康秘笈
    對此,網上流傳著各種鍾南山院士的「建議、觀點、忠告」。  其中「鍾南山盛讚吃牛羊肉的蒙古族同胞身體好一事」,內蒙古日報都出來闢謠了:鍾南山院士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種類要豐富  這頓早餐包含了至少8種以上的食材,以奶、蛋、豆、水果為主。主食既有麵製品,又有粗糧紅豆,做到了粗細糧搭配,可謂飲食多樣,均衡營養。
  • 鍾南山院士與妻子的世紀之戀:相濡以沫65年,夫人曾是籃球明星
    在疫情爆發的這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又一次擔起「英雄」的責任,走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多次登上微博熱搜的鐘南山院士,受到了他理所應得的尊敬,在新聞視頻採訪中,每每談到疫情,他的每一個表情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人們也漸漸在視頻中發現鍾南山院士的疲憊與堅持,這樣的英雄人們怎能不關心他。但最心疼的人,是鍾院士的妻子—李少芳。
  • 逃學、說謊、留級:鍾南山院士「問題」,卻成父母教科書
    84歲的鐘南山院士,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針,在抗擊新型肺炎疫情中再次掛帥出徵。他說「我們家從來不談錢,只談學術」,在娛樂圈明星動輒上億身家,豪車豪宅天價片酬的時候,鍾南山院士的家——或許可用「清貧」來形容。一所老舊的小區內,房子僅僅80平,陳舊的家具,掉漆皮的窗門。
  • 女歌手公開質疑鍾南山院士:武漢新冠疫情,你有何貢獻?
    明星一言一行盡數曝光在大眾的視線中,有多少明星因為不愛惜自己的羽翼而形象翻車,又有多少「謹言慎行」的保證只不過是隨口說說。最近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女明星竟然口不擇言,公開發文質疑鍾南山院士,此行為也引發眾多網友的不滿。
  • 鍾南山等院士「拍了拍」廣州中小學生:帶你探索科學奧妙
    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解剖學專家鍾世鎮,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何鏡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吳碩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杜如虛等通過致辭視頻或題詞,表達了他們對中小學生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希望。
  • 鍾南山院士心系海外疫情,郵政不負所托!
    在國內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郵政曾為李蘭娟院士運送重要醫療物資並獲得李院士點讚>前不久郵政第一時間協調郵運資源為鍾南山院士捐贈國外機構的防疫物資保駕護航國家需,郵政在院士們奮戰在前物資運送「郵」我保障4月8日下午3點,廣東郵政和廣州海關收到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鍾南山院士研究辦公室發出的海外寄遞需求,鑑於疫情期間國際環境複雜,為保障鍾院士捐贈的防疫物資可以順利、快速抵達加拿大多倫多,在廣東省郵政分公司總經理熊勇武和廣州海關關長謝松的指導下,決定使用廣東郵政近期推出的「EMS境外優先郵服務」為這批防疫物資的寄遞保駕護航
  • 「不老院士」鍾南山|我有一位好太太!
    「我有一位好太太,[673].醫師報,2020-12-17(A6)」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接受常規體檢時,血脂和膽固醇都偏高,那時,我並未在意。這件事一直讓我的太太李少芬後悔不已。她覺得,這是導致2003年非典之後我的心臟出現大問題的原因。
  • 這一刻,鑄成珍貴史料——鍾南山院士的兩張無座火車票
    你肯定已經猜到了,這就是1月18日傍晚,鍾南山院士緊急趕往武漢的車票。你肯定想起了——那張鍾南山院士在高鐵餐車上滿面倦容的照片。那天是星期六,他從深圳搶救完相關病例回到廣州,當天下午開會時接到通知趕去武漢——航班已無機票,高鐵票也非常緊張,臨時上車的他被安頓在了餐車的一角。
  • 鍾南山的這張無座車票刷屏 接到通知立即動身
    3月18日,鍾南山院士再次現身。   這一次,他奔波勞碌的身影,出現在了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這場通氣會,和其他有鍾南山院士參與的活動一樣,乾貨滿滿,人氣爆棚。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通氣會現場,有張車票「驚喜」亮相。
  • 新冠源頭有結果了?中國外交部亮明態度,鍾南山院士重磅發聲
    作者:小韓編輯:月七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高度肆虐,每一個國家都對疫情防控抱有高度重視,而對新冠病毒的源頭來源是何地依舊是國際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隨著科學家的不斷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也日益清晰,對於新冠源頭的結果,許多人都保持著巨大的好奇。據人民日報海外網報導,義大利醫療機構發布了最新的一則報告,在這一報告表示,新冠病毒並不是由中國傳入全世界的。據悉,這病毒早在2019年就已經在義大利出現並傳播。
  • 鍾南山院士簡介 及傳奇事跡
    鍾南山院士,福建省廈門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呼吸內科專家。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國進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 聯合國「官宣」:鍾南山院士多了個新身份
    有記者提問,9月3日,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共同主席在成員國吹風會上宣布了專家組成員名單,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入選。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表示,鍾南山院士是中國傳染病防控領域的權威專家,享有很高聲望,相信鍾南山院士的專業精神和經驗將為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的工作提供幫助並做出貢獻。華春瑩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全球蔓延,抗疫仍是各國頭等大事,需要全球、地區、國家層面做出協調一致努力,並發揮好世衛組織在應對疫情上的中心協調作用。
  • 鍾南山院士點讚甘肅疫情防控工作 藏藥研究有潛力
    鍾南山院士點讚甘肅疫情防控工作 藏藥研究有潛力 2020-03-22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鍾南山:無雙國士 醫教雙馨|感念師恩 · 楷模①
    前一天晚上10點多,他接到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電話,又開始新的新冠肺炎疫情緊急科研任務。  從今年1月至今,鍾南山一直帶領團隊攻關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難題。因為一張夜馳武漢時在餐車閉目養神的照片,因為接受採訪時「肯定存在人傳人」的論斷拉響的警報,繼2003年非典之後,鍾南山又一次披上鎧甲,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