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11位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學得好、記得牢

2020-08-13 小舍言

學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學習的知識,並能學以致用,所以記憶能力在一個人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通常,不管在任何領域,人們都傾向於反覆閱讀課本或演練動作,併集中練習,以達到識記的目的。

《認知天性》這本書卻顛覆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記憶觀念,它認為人們「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是一種效率最低的學習方法,對知識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產生不了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這本書是以美國心理學教授羅迪格為主要負責人的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結晶,提出了一套有效學習的認知規律。

一.讓我們先從一條曲線談起。

記憶是人的心理過程,屬於認知範疇。早在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就研究出了一條「遺忘曲線」,雖然描繪的是「遺忘」,但是同時也告訴人們何時記、怎樣記,並且表明有效的學習就是要中斷遺忘。

從這條曲線中我們可以看出,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曲線呈陡峭山崖樣急速下降,遺忘過程進展非常快——在學習20分鐘之後遺忘就可達到41.8%,之後隨著時間的增加遺忘過程變慢——31天之後遺忘僅達到78.9%,可見遺忘過程是先快後慢的。

這一規律在教育領域的指導意義就在於告訴我們學習後一定要及時複習,在遺忘最快的時候給予及時記憶,否則將會迅速遺忘。於是,人們就不斷地反覆閱讀教材、機械式地一遍又一遍地默讀和背誦所學的知識要點,滴水石穿鐵杵磨針,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將所學的東西記牢。

然而,經過心理學家的實證研究證明,這種「填鴨式「的集中練習,也許在之後的考試中能夠取得好成績,但是記憶只有短期效果,即所學知識很容易忘記。對於知識儲備的長期性,在以後遇到問題時能提取出來為自己所用來說,沒有一點意義。

《認知天性》為我們提出了有效學習、記憶知識的科學方法。

二.檢索練習:愛上小測驗。

在運動心理學上有一種「表象訓練法」。

在學習投籃技術動作的過程中,一位教練員將運動員分成了兩組。一組每天在籃球館中練習投籃技術動作,第二組不練習只是在頭腦中努力地回憶投籃的技術環節。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對這兩組運動員進行投籃測試,第二組運動員的投籃命中率卻高於第一組,可見努力回憶技術動作在技術學習和訓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檢索練習正是這種努力的回憶過程。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在談到自己中學時代的學習時說,「每次大考前,我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知識圖譜。」《認知天性》中嚴謹的心理學家用科學實驗和統計分析告訴我們在記憶中檢索知識和技術動作,能使人牢固並長期的記住所學知識和技能,效果遠遠優於反覆閱讀。

除了努力回憶、默寫知識要點和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結構圖外,檢索練習的最主要形式其實是「自我測驗」。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安排一些小測驗——老師主導的和自我主導的。很多人討厭測驗,那是因為人們往往認為測驗是用來評定學習效果的,其實它可以作為我們的一種學習記憶工具。通過檢索性的測驗,可以讓人發現知識掌握的不足之處,看到自己的薄弱環節,了解自己什麼知道,什麼還不知道;在測驗的過程中,也會使人努力地回憶起所學的知識要點,並能牢記它。這就像用一根繩子串項鍊,每一顆珍珠都是我們所學的知識,為了不讓它們從繩子上掉下來——遺忘,我們就一定要把這條細繩打一個結。打結的方法就是用「小測驗」。這些測驗你可以在頭腦中自問自答,也可以利用教材章末的練習題,或者是一些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系列權重小的測驗來進行。

三.學習並不輕鬆:檢索測驗有講究。

在《認知天性》中,心理學家們還認為,檢索練習是有方法而不是任意而為。檢索練習中的「自我測驗」怎麼安排測驗內容、測驗時間等都是有規律要遵循的。

(一).讓「子彈飛一會兒」:測驗之間要有間隔。

「練習,練習,再練習」人們往往相信不斷地重複最終會讓我們學好知識和技能。但是,這樣的方法往往給我們一種假象,使自己認為已經記住了所學的資料。其實,隨著重複次數的增加,每一次練習和測驗時,我們的大腦並不會付出太多的努力,而這種輕鬆的學習是無效的,所記住的東西也是暫時性的。好的辦法就是在每次練習與測驗之間,安排一定的間隔。有了間隔,就意味大腦在兩次測驗之間會出現一定的遺忘,那麼在接下來的測驗中,就要盡力回憶起一些已經模糊的知識點,你就不得不更加努力地重新調取知識,從而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記得更牢、更長。

比如教練員在體育運動訓練中經常採用「間歇訓練法」和「間隔訓練法」。一次大運動量的訓練實際上就是一次對人體機能的破壞,隨後要給機體一段恢復時間,並產生「超量恢復」,接著再進行下一次訓練,再一次產生「破壞和恢復」循環往復從而使人體的機能得以不斷地提高。與此相似,學習知識就是在有所遺忘時,努力的回憶鞏固,知識才能逐漸的為我所有,並為我所用。越付出努力,你學到的也越多。

在這種間隔測驗中,間隔時間非常關鍵,心理學家認為,具體間隔時間取決於資料本身:課本中的新資料需要在第一次接觸後隔一兩天溫習一遍,之後或許只需隔上數天或一周再看一遍即可,掌握資料後,隔月自測就好。

其實,當自己感覺對知識有所遺忘時,就該再進行一次自我測驗了。

(二).做學習上的偵探:穿插安排不同類型問題。

作為數學老師,我經常對學生說,解題如同警察「破案」,我們要能從眾多蛛絲馬跡中,分辨出解題線索,找到問題的答案,所學的數學公式、定理等就是破案工具。

在現行的數學教材中,對於數學知識都是按照單元、章節進行編排的。教師在每堂課中都集中講授某一特定的知識點,而後進行的隨堂練習、課後練習等也都是針對這一節的知識重點進行考察的。但是,我們在單元、期中和期末考試中,往往是一種綜合性的測試,即把幾個單元或是一本書的不同知識重點放在一張卷子裡面,對學生進行考察。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像偵探一樣從不同的問題中辨析出所要用到的不同知識要點,在記憶中搜尋工具,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這就需要我們注意知識的綜合。

在《認知天性》中,心理學家建議要在平時檢索測驗中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提高學生分辨不同問題類型的能力,從而將知識學得更好,記得更牢。而只解決單一類型的問題,知道了所要考察的知識點,如同為問題預設了答案,不利於知識的學習與記憶。

比如,在測驗體積公式的掌握程度時,我們可以將圓錐體、正方體、圓柱體等不同形狀的體積公式交替安排在測試中,讓學生辨別不同體積公式的聯繫和區別,從而加強記憶。

(三).讓學習更有趣:多樣化的練習。

很多體育老師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只用一種教學方法和形式去學技術動作時,不到十分鐘,學生就會出現打哈欠、精神不集中、厭倦練習的現象。聰明的老師這時就要改變練習的方法,使學生面對一種新的挑戰,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效果。比如,在學習籃球的投籃技術時,我們可以讓先學生練原地投,再改變投籃距離投,再改變投籃位置投,再進行行進間投,再進行對抗中投……同一技術動作,運用不同的練習形式和方法,更加有利於技術動作的掌握。

學習知識同樣如此,經常解同一類型的問題,就如同總在一個位置用一種形式去練習投籃,難度低、沒有挑戰性,學習興趣性自然不高,學習和記憶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相反,多樣化、難度更高的測驗練習需要耗費更多的腦力,用這種方式學到的東西,會記憶的更長久,也更靈活,適應的範圍也更廣。在《認知心理學》中,心理學家們強調多樣化的練習相對集中式的「段落練習」來說,會使我們在學習中更加獲益。

四.別忘記它們:其他有效的學習記憶方法。

記得中學時代,為了記住我們國家的13個沿海港口城市,地理老師教給了我們一句順口溜「大秦天,煙青連,南上寧溫福廣湛」,分別代表著: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寧、上海、寧波、溫州、廣州和湛江,由這一線索牽出的記憶使我終身不忘。同樣,金庸的全部作品也可以用一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來概括吧。

我們要注意學習方法中的細節處,正是一些有效的小方法,使我們的學習記憶變得更有效。

(一).細化

細化是在新知識中找到其他層面的含義的過程,即把學習的新知和你已知的東西聯繫起來,用自己的語言向別人解釋,或者解釋這些知識與你的現實生活有什麼聯繫。

比如,在學習熱傳遞原理時,想像自己握著一杯熱咖啡,可以更好的理解什麼是熱傳導;理解熱輻射,也可以想像冬日的陽光照進小屋。

(二).生成

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決方案前,嘗試回答疑問或解決問題。

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要努力地去回憶所學的知識,看看自己能不能解答題目,比起直接找答案、背答案,學習記憶的效果要好。

(三).反思

教育界有一條公理,是說如果教師堅持寫好每堂課的教學反思,最終會成就他成為名師。在學習知識上,反思同樣重要。學生學會寫「學習小結」,花幾分鐘時間複習最近學過的課程或取得的經驗,並且自問:在哪些地方做得好?還能想到其他什麼知識或經驗?需要做些什麼,會讓知識掌握得更好?……這種反思性的自學形式,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記憶方法,效果要比單純的花幾個小時抄筆記強很多。

總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提高學習效率,使我們終身受益。4年蟬聯亞馬遜認知心理學分類榜首的《認知天性》中,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為我們詳述了有效學習記憶的全部竅訣:檢索練習,按排上有間隔、有穿插,練習的多樣化以及細化、生成和反思等,這樣一整套的心理認知規律能夠幫助我們用更科學的方法打開知識的大門,讓知識記得更長久。

參考資料:

《認知天性》中信出版集團


相關焦點

  • 學了記不住,怎麼辦?——《認知天性》給你方法
    答案就在今天的這本《認知天性》裡。 《認知天性》的理論基礎來源於認知心理學。對於認知心理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而通常我們所說的認知心理學都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學。什麼是信息加工心理學呢? 如果你了解計算機的運行方式,就知道計算機中的程序要運行,就需要經過信息的編碼、存儲、交換、檢索和提取等步驟。而信息加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過程也跟計算機的處理過程相似。
  • 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認知天性
    才過一周,已然只記得書名,果真失憶才是天性。其次是本書的作者採用間隔重複和穿插討論的方法來寫書,所以一本書裡會散點狀出現重複的概念,抓不住重點在哪裡。畫出來的導圖和寫作大綱是下圖這個鬼樣子,忍不住罵一句:大爺的!說點嚴肅的,《認知天性》這本書講述的是如何有效學習,其理論來自於11位認知心理學家的長期研究、統計分析,最終才凝結出了本書中的認知規律。
  • 《認知天性》11位心理學家教你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高效學習
    學習了《認知天性》,才知道,是學習方法用得不對。《認知天性》這本書主要從兩個方面內容闡述了作者對於學習方法的觀點:一是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二是打造學習心智模型。接下來,先說說何為正確的學習方法。作者通過實驗研究證明,間隔一周複習一次學過的知識,記憶功能遠比每天重複閱讀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即時的反覆練習只是一種短時記憶,很快就會遺忘。
  • 《認知天性》:心理學家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學習姿勢
    《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你:上述你習以為常的學習方法都是低效率的。當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學習這件事時,會發現有很多顛覆傳統認知的結論。本書幾位主要作者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他們從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成果中總結出一套認知規律,並運用到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接下來,我將從幾個經常遇到的學習場景來解讀心理學家們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更好的建議。
  • 《認知天性》:未來社會有這2個誤區的人,通常收入都不高
    18天閱讀18本書,寫18篇書評來到了第3本,一天一本的難度係數其實蠻高,我的大腦有點抽搐般的疼痛,但這本《認知天性》告訴我們,這種疼痛說明我在運轉它,是一件在進步的表現。用提前消費去維繫那種表面上的光鮮和精緻,每天過得戰戰兢兢,睜開眼就想到要還的信用卡,而應該在提升自己的價值上下足功夫,改變自己的認知,虛心學習,真正掌握好」已知「。其實,精通一件事,既需掌握已知,又要清楚如何運用已知。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
  •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一
    最近一年時間我在探索高效課堂模式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學習效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很少有講座、培訓告訴我們一些學習的細節,例如如何聽寫、記筆記更加高效。好的學習習慣對全科的學習都是有益的,如果教師沒有教授科學、高效的學習方式,那部分學生每天都在用他們慣有的學習方式,該是多麼地低效呢!偶然在樊登讀書會排行榜上看到這本書,心想腦洞也推薦過,肯定是值得一聽的。
  •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他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方法比起我們常愛使用的:記筆記、劃重點、背十遍的方法更好,直到閱讀到一本書叫《認知天性》,才知道原來自己無意間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這本《認知天性》,是來自美國的11位認知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總結出來的人類普遍學習的規律,利用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打破原來有學習誤區,幫助更多人獲得高效的學習方法。
  • 認知心理學家教你怎樣把讀過的書記住
    還記得當初讀高一的時候學政治,老師總是讓我們背誦,每一節課上來,就是先畫重點,畫完之後講解,回家讓我們背誦。 每一次考試之前,我都會花很長時間背誦這些重點內容,也沒有用什麼技巧,就是不斷重複地讀。老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麼背誦應該也是一樣的吧,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就一定能夠記住!
  • 3-6歲是孩子拼音認知敏感期,3種趣味方法,讓娃學得快記得牢
    在這段時間,孩子對認知符號,書寫符號(如:拼音、偏旁部首、文字)產生興趣,所以,家長們如果能抓住機會,孩子的學習速度會更快,能夠讓你的孩子領先一步。漢語拼音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更是學習的關鍵!你家的孩子如果剛剛上一年級,那麼他的拼音學習的怎麼樣呢?
  • 檢索練習:看完《認知天性》才知道,我們以前的學習方式是錯的
    它是《認知天性》這本書的核心,揭示了學習和記憶的底層原理。這本書也是鼎鼎大名,它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其中兩位認知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專門研究學習和記憶的),耗時10年心血合作完成。一經出版,就連續4年蟬聯亞馬遜認知心理學榜首。
  • 7歲前是「拼音認知」敏感期,3種趣味方法,讓孩子學得快記得牢
    你家孩子會拼音嗎?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說「孩子從3歲起就會了」,但是要是讓孩子把拼音組合起來,很多孩子就不會了。現在的家長都注重孩子的學前教育,其中拼音就是家長的首選。因為學習的前提就是讓孩子識字,拼音就是識字的基礎,所以家長們從小就開始教孩子學拼音。
  • 拆書《認知天性》
    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很適合用拆書幫的方法來談一談心得體會。《認知天性》是由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花費10年的科研心血,寫的一套關於「複雜時代」學習方法的書籍,讀者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總能吸收一些可取之處
  • 想讓孩子學得輕鬆、記得牢,5個科學記憶法能幫你
    前兩周,小樣媽介紹了1歲前和1-6歲的孩子,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促進記憶力的發展。今天,我們再來聊一個爸爸媽媽更關心的話題:孩子上學後,如何通過科學的記憶方法,提升記憶效果和學業成績。我相信今天的分享,一定能讓你家孩子學得更輕鬆,記得更牢固。由於今天的內容比較多,所以小樣媽先給大家預告一下,一共有5種記憶方法,分別是:1. 分散學習法2.
  • 《認知天性》如何高效學習?5000字乾貨給你講透
    這和《認知天性》中講的知識鏈和記憶結是一個道理。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傾向於看書籍而不適合上書本思考和搜索。看完書本,我們沒有試著將知識點聯繫起來,這就好比所有的知識我們都穿在了一條細線上,沒有打結,那使用起來可不就是散落一地啊。將所學的知識分組,穿串的學習方法,劉媛媛在她的高效學習法中也提到過,可見高效的學習方法是有相通之處的。
  •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小思考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閱讀《認知天性》的部分心得體會。我的思考和此處的記錄,或許可以一定程度上證明上面所說關於閱讀與寫作的認知。《認知天性》是11位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這本書在大量認知心理學研究與實驗的基礎上,從理論到實踐給了我們全新的關於如何學習的寶貴意見。
  • 《認知天性》告訴你3種成為學霸的方法
    樊登老師在中學時代,經常被班上的女生圍攻,原因是不見他努力過,成績卻那麼好。有位女同學的每一本書都記滿了筆記,還用各種顏色的螢光筆畫滿了重點,但樊登的書卻是比臉還乾淨,最多在老師布置作業的地方打了勾。 樊登老師從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天賦,因為他也認為學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是他的方法不一樣而已。
  • 3-6歲是孩子拼音認知敏感期,3種趣味方法,讓娃學得快記得牢
    在這段時間,孩子對認知符號,書寫符號(如:拼音、偏旁部首、文字)產生興趣,所以,家長們如果能抓住機會,孩子的學習速度會更快,能夠讓你的孩子領先一步。你家的孩子如果剛剛上一年級,那麼他的拼音學習的怎麼樣呢?其實,有很多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他們學習拼音是有一定困難的,有的孩子就是因為拼音沒有學習好,導致上了四五年級後還頻繁出錯,特別是b、d不分,所以,為了讓孩子上學校之後輕鬆一點,家長可以提前做好準備。
  • 你的學習還迷茫?只因不懂《認知天性》,一個方法讓你學好記牢
    這些老辦法你可能經常在用,算得上是三個臭皮匠。不要以為筆記做得漂亮,書讀的遍數多,就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已經精通了。那只是自欺欺人的一種假象,離真正的掌握和靈活運用還差得遠。樊登說,輕鬆的學習是無效的。用流行的話講:你只是假裝很努力。高考迫在眉睫,如何學習才能少走彎路不迷茫,做到立竿見影有自信。
  • 「認知天性」
    「認知天性」用了大量的事實和實驗,論證了我們日常學習中的很多方法,都是效果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