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學習的知識,並能學以致用,所以記憶能力在一個人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通常,不管在任何領域,人們都傾向於反覆閱讀課本或演練動作,併集中練習,以達到識記的目的。
《認知天性》這本書卻顛覆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記憶觀念,它認為人們「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是一種效率最低的學習方法,對知識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產生不了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這本書是以美國心理學教授羅迪格為主要負責人的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結晶,提出了一套有效學習的認知規律。
記憶是人的心理過程,屬於認知範疇。早在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就研究出了一條「遺忘曲線」,雖然描繪的是「遺忘」,但是同時也告訴人們何時記、怎樣記,並且表明有效的學習就是要中斷遺忘。
從這條曲線中我們可以看出,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曲線呈陡峭山崖樣急速下降,遺忘過程進展非常快——在學習20分鐘之後遺忘就可達到41.8%,之後隨著時間的增加遺忘過程變慢——31天之後遺忘僅達到78.9%,可見遺忘過程是先快後慢的。
這一規律在教育領域的指導意義就在於告訴我們學習後一定要及時複習,在遺忘最快的時候給予及時記憶,否則將會迅速遺忘。於是,人們就不斷地反覆閱讀教材、機械式地一遍又一遍地默讀和背誦所學的知識要點,滴水石穿鐵杵磨針,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將所學的東西記牢。
然而,經過心理學家的實證研究證明,這種「填鴨式「的集中練習,也許在之後的考試中能夠取得好成績,但是記憶只有短期效果,即所學知識很容易忘記。對於知識儲備的長期性,在以後遇到問題時能提取出來為自己所用來說,沒有一點意義。
《認知天性》為我們提出了有效學習、記憶知識的科學方法。
在運動心理學上有一種「表象訓練法」。
在學習投籃技術動作的過程中,一位教練員將運動員分成了兩組。一組每天在籃球館中練習投籃技術動作,第二組不練習只是在頭腦中努力地回憶投籃的技術環節。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對這兩組運動員進行投籃測試,第二組運動員的投籃命中率卻高於第一組,可見努力回憶技術動作在技術學習和訓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檢索練習正是這種努力的回憶過程。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在談到自己中學時代的學習時說,「每次大考前,我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知識圖譜。」《認知天性》中嚴謹的心理學家用科學實驗和統計分析告訴我們在記憶中檢索知識和技術動作,能使人牢固並長期的記住所學知識和技能,效果遠遠優於反覆閱讀。
除了努力回憶、默寫知識要點和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結構圖外,檢索練習的最主要形式其實是「自我測驗」。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安排一些小測驗——老師主導的和自我主導的。很多人討厭測驗,那是因為人們往往認為測驗是用來評定學習效果的,其實它可以作為我們的一種學習記憶工具。通過檢索性的測驗,可以讓人發現知識掌握的不足之處,看到自己的薄弱環節,了解自己什麼知道,什麼還不知道;在測驗的過程中,也會使人努力地回憶起所學的知識要點,並能牢記它。這就像用一根繩子串項鍊,每一顆珍珠都是我們所學的知識,為了不讓它們從繩子上掉下來——遺忘,我們就一定要把這條細繩打一個結。打結的方法就是用「小測驗」。這些測驗你可以在頭腦中自問自答,也可以利用教材章末的練習題,或者是一些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系列權重小的測驗來進行。
在《認知天性》中,心理學家們還認為,檢索練習是有方法而不是任意而為。檢索練習中的「自我測驗」怎麼安排測驗內容、測驗時間等都是有規律要遵循的。
「練習,練習,再練習」人們往往相信不斷地重複最終會讓我們學好知識和技能。但是,這樣的方法往往給我們一種假象,使自己認為已經記住了所學的資料。其實,隨著重複次數的增加,每一次練習和測驗時,我們的大腦並不會付出太多的努力,而這種輕鬆的學習是無效的,所記住的東西也是暫時性的。好的辦法就是在每次練習與測驗之間,安排一定的間隔。有了間隔,就意味大腦在兩次測驗之間會出現一定的遺忘,那麼在接下來的測驗中,就要盡力回憶起一些已經模糊的知識點,你就不得不更加努力地重新調取知識,從而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記得更牢、更長。
比如教練員在體育運動訓練中經常採用「間歇訓練法」和「間隔訓練法」。一次大運動量的訓練實際上就是一次對人體機能的破壞,隨後要給機體一段恢復時間,並產生「超量恢復」,接著再進行下一次訓練,再一次產生「破壞和恢復」循環往復從而使人體的機能得以不斷地提高。與此相似,學習知識就是在有所遺忘時,努力的回憶鞏固,知識才能逐漸的為我所有,並為我所用。越付出努力,你學到的也越多。
在這種間隔測驗中,間隔時間非常關鍵,心理學家認為,具體間隔時間取決於資料本身:課本中的新資料需要在第一次接觸後隔一兩天溫習一遍,之後或許只需隔上數天或一周再看一遍即可,掌握資料後,隔月自測就好。
其實,當自己感覺對知識有所遺忘時,就該再進行一次自我測驗了。
作為數學老師,我經常對學生說,解題如同警察「破案」,我們要能從眾多蛛絲馬跡中,分辨出解題線索,找到問題的答案,所學的數學公式、定理等就是破案工具。
在現行的數學教材中,對於數學知識都是按照單元、章節進行編排的。教師在每堂課中都集中講授某一特定的知識點,而後進行的隨堂練習、課後練習等也都是針對這一節的知識重點進行考察的。但是,我們在單元、期中和期末考試中,往往是一種綜合性的測試,即把幾個單元或是一本書的不同知識重點放在一張卷子裡面,對學生進行考察。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像偵探一樣從不同的問題中辨析出所要用到的不同知識要點,在記憶中搜尋工具,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這就需要我們注意知識的綜合。
在《認知天性》中,心理學家建議要在平時檢索測驗中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提高學生分辨不同問題類型的能力,從而將知識學得更好,記得更牢。而只解決單一類型的問題,知道了所要考察的知識點,如同為問題預設了答案,不利於知識的學習與記憶。
比如,在測驗體積公式的掌握程度時,我們可以將圓錐體、正方體、圓柱體等不同形狀的體積公式交替安排在測試中,讓學生辨別不同體積公式的聯繫和區別,從而加強記憶。
很多體育老師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只用一種教學方法和形式去學技術動作時,不到十分鐘,學生就會出現打哈欠、精神不集中、厭倦練習的現象。聰明的老師這時就要改變練習的方法,使學生面對一種新的挑戰,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效果。比如,在學習籃球的投籃技術時,我們可以讓先學生練原地投,再改變投籃距離投,再改變投籃位置投,再進行行進間投,再進行對抗中投……同一技術動作,運用不同的練習形式和方法,更加有利於技術動作的掌握。
學習知識同樣如此,經常解同一類型的問題,就如同總在一個位置用一種形式去練習投籃,難度低、沒有挑戰性,學習興趣性自然不高,學習和記憶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相反,多樣化、難度更高的測驗練習需要耗費更多的腦力,用這種方式學到的東西,會記憶的更長久,也更靈活,適應的範圍也更廣。在《認知心理學》中,心理學家們強調多樣化的練習相對集中式的「段落練習」來說,會使我們在學習中更加獲益。
記得中學時代,為了記住我們國家的13個沿海港口城市,地理老師教給了我們一句順口溜「大秦天,煙青連,南上寧溫福廣湛」,分別代表著: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寧、上海、寧波、溫州、廣州和湛江,由這一線索牽出的記憶使我終身不忘。同樣,金庸的全部作品也可以用一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來概括吧。
我們要注意學習方法中的細節處,正是一些有效的小方法,使我們的學習記憶變得更有效。
細化是在新知識中找到其他層面的含義的過程,即把學習的新知和你已知的東西聯繫起來,用自己的語言向別人解釋,或者解釋這些知識與你的現實生活有什麼聯繫。
比如,在學習熱傳遞原理時,想像自己握著一杯熱咖啡,可以更好的理解什麼是熱傳導;理解熱輻射,也可以想像冬日的陽光照進小屋。
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決方案前,嘗試回答疑問或解決問題。
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要努力地去回憶所學的知識,看看自己能不能解答題目,比起直接找答案、背答案,學習記憶的效果要好。
教育界有一條公理,是說如果教師堅持寫好每堂課的教學反思,最終會成就他成為名師。在學習知識上,反思同樣重要。學生學會寫「學習小結」,花幾分鐘時間複習最近學過的課程或取得的經驗,並且自問:在哪些地方做得好?還能想到其他什麼知識或經驗?需要做些什麼,會讓知識掌握得更好?……這種反思性的自學形式,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記憶方法,效果要比單純的花幾個小時抄筆記強很多。
總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提高學習效率,使我們終身受益。4年蟬聯亞馬遜認知心理學分類榜首的《認知天性》中,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為我們詳述了有效學習記憶的全部竅訣:檢索練習,按排上有間隔、有穿插,練習的多樣化以及細化、生成和反思等,這樣一整套的心理認知規律能夠幫助我們用更科學的方法打開知識的大門,讓知識記得更長久。
參考資料:
《認知天性》中信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