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2020-12-27 婷媽alan

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

我們上學一天,老師就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

美國著名的公立大學喬治梅森大學,在網站上給學生的建議:「學好某事的關鍵在於重複。複習的次數越多,永久記住它的概率就越大。」

我們平常接收到的頭號學習方法都是這樣:把注意力案例放在某些想要掌握的技能上,堅持不懈地一遍遍練習,直到記住為止。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然後,有人說,這只是白費力氣,一遍遍重複通常記不住什麼東西。這真是讓我們大吃一驚。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

《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

專業背景和專業作家的相互加持,讓這本書既有滿滿的心理學專業乾貨,語言上也實現了故事性和練達嚴謹的結合。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顛覆了我們對於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認知。

1、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

到目前為止,不管在什麼領域,我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課本,並進行集中練習,作者表示,這是一種效率最低的方式。

進行集中練習意味著我們在機械地、快速地重複一些東西,想把它們烙在自己的記憶中,也就是平時常說的「熟能生巧」。

考試前,老師總是會讓孩子們重複閱讀、不停刷題,目的是希望讓孩子們越做越熟練,最後形成條件反射,所謂一看到某道題,就能知道答案。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考試過後,可能很快就忘光了,完全忘了自己曾經學過這一知識。

那應該怎麼做呢?

作者認為,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

作者在書中用到了一個案例:

伊利諾伊哥倫比亞市一所中學,研究人員安排八年級的學生接受不重要的小測驗(同時需要反饋),內容是科學課上的部分知識點,小測驗成績佔3個學分。另一部分知識點不會出現在小測驗中,但是要求學生複習3遍。

一個月後安排大型考試,考察學生哪部分知識點被記得更牢。

結果你猜怎麼著?

考查小測驗涉及到的知識點時,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但是考查那些只是讓複習但沒有做小測驗的知識點時,學生們的分數就變成了」C+」,中間隔了幾個檔次。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考試,做為一種學習工具,具有主動檢索的功能。

檢索,就是主動回憶學過的知識,把它們從大腦中提取出來。我們往往覺得,得先記住知識,才能想起來。事實恰恰相反:主動回憶學過的過的知識,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記憶。而且,回憶時越費勁,記憶效果越好。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經歷嗎?考試時怎麼都不想起來的題目,回頭翻書找到答案後,會印象特別深刻,就是這個原理。

2、學習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

這一理論,其實來源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同事的研究。

她在早期實難中,為一所學校成績比較低的學生開辦了一間工作室,向他們講授有關大腦的知識以及有效學習的技巧。之後他們回到了原本的課堂,那些相信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控制的學生,成為更主動的學習者,進步很大。

後來,她又做了另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其中一組學生在解開謎題後被讚揚很聰明,另一組學生被稱讚很努力。然後讓他們繼續選擇另外的題,結果多數被稱讚聰明的學生選擇了簡單的題,90%被稱讚努力的學生選擇了困難的題目。

「強調努力是在給予孩子一種他們能控制的變量,強調天生的智力則是將它置於孩子的控制之外」,德韋克總結說。

所以,父母或老師在讚揚孩子時,要肯定孩子付出努力的過程,讓孩子明白「努力才是獲得成功的關鍵「,而不是讚美他們聰明。

在孩子遭受挫折時,父母及老師也應引導孩子面對困難,將挫折看成是學習的好機會。

這本書的最後部分,作者針對不同人群如何將書中理論用於實踐提出了非常有效的建議。

《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學習方法。願大家都能拿起這本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是婷媽,左手帶娃右手養家,記錄孩子成長,分享育兒經驗,喜歡的朋友請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這本書的研究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直到最近看到一本書——《認知天性》,在其中,我找到了答案。《認知天性》可以看作是一本心理學+教育方面的書,它是由11位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成果而寫成的,書中從統計,實驗的角度講解了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方法,很多概念打破了你我堅信的學習誤區。實證研究證實過的科學結論,對我們才有指導意義。
  • 解密《認知天性》:成長型思維讓寶寶實現終身成長
    直到這一天,有人說,你這樣做不對,是白費力氣的「假努力」,一遍遍重複基本記不住什麼東西!真是讓人大吃一驚。提出這個觀點的,是由美國作家馬克·麥克丹尼爾、亨利·勒迪格三世和彼得·布朗合作完成的《認知天性》,它剛一出版就震驚學術界:因為顛覆了我們很多人的認知。
  • 「認知天性」
    「認知天性」用了大量的事實和實驗,論證了我們日常學習中的很多方法,都是效果非常好的。
  •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我們多重複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但事實上不是。這本書能夠解決孩子們學習的問題,因為他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解決記不住的問題,能夠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更加科學,並且很快能掌握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習成績。
  • ——《認知天性》給你方法
    不管是讓我們背單詞還是做閱讀題,都讓我們反覆的讀,反覆的背,不停的刷題。我聽話照做,終於,和學霸們的英語成績越拉越遠了。 上大學那會,特別佩服對面的那位室友。他上課基本不畫重點,不記筆記,一學期下來書都是9.5成新的,而我的書基本上沒空白地兒了,最要命的是,你看他上課看漫畫,聽課吊兒郎當,結果每次考試還都比我考得好,這就讓我納悶了,憑啥啊?
  • 《認知天性》讀後感
    這本書顛覆了我的很多認知:一.檢索練習、間隔學習的重要性一直以來,我們的學習都是以「集中學習」「反覆閱讀」為主要方式的,比如一段時間集中攻克學業的某部分,翻來覆去看重點內容、不斷背誦,老師和家長教我們的都是要「專注」「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等等,而事實上,反覆閱讀只會浪費時間,無法產生長久記憶,並且讓我們產生「已經掌握了內容」的錯覺。
  • 拆書《認知天性》
    2013年,在人民大學聽過拆書幫創始人趙周老師的講課,拆書幫注重書本與實踐的結合,趙老師說,一本書,不必讀完全書,更不必擔心記不住,能用上一點就值回百倍身價。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很適合用拆書幫的方法來談一談心得體會。
  • 生活 | 讀書筆記 《認知天性》
    在看認知天性的過程當中我時常在想,如果這本書在我初高中的時候就讓我接觸到,我會不會覺得醍醐灌頂,改變自己的學習模式?雖然不能確定,但是感覺很大概率上還是不會改變,因為不認同,或者說不完全信任。同時我也知道,在當時同班的同學裡面,就已經有人是帶著這種認知模式進行學習了,即使我們經歷的是同樣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環境。但是好在,我自己到現在的經歷也認證了書裡的理論,認知是在不斷發展的。
  • 《認知天性》:心理學家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學習姿勢
    文/睿姐反覆閱讀背誦加上題海戰術的學習方式真有效果嗎?集中精力專注地學習是效率最高的學習方法嗎?《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你:上述你習以為常的學習方法都是低效率的。當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學習這件事時,會發現有很多顛覆傳統認知的結論。本書幾位主要作者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
  • 《認知天性》6
    研究發現,反覆閱讀課本往往是白費力氣,這肯定讓教師和學生大吃一驚——畢竟多數人的頭號學習方法是這樣過的。反覆閱讀有三大不足:浪費時間;無法產生更持久記憶;玩網會讓我恩產生一種錯覺——隨著閱讀的文本越發熟悉,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話好幾個小時反覆閱讀,看起來是很刻苦,單學習時間的長短並不能用來衡量掌握程度。而相信只靠反覆接觸就可以學到東西,而這樣過的培訓機構並不少見。在絕大多數領域裡,人們都傾向於把「填速成式」的講座(或同類)當成正道。
  • 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認知天性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不好寫,因為書是上周讀過的。才過一周,已然只記得書名,果真失憶才是天性。其次是本書的作者採用間隔重複和穿插討論的方法來寫書,所以一本書裡會散點狀出現重複的概念,抓不住重點在哪裡。畫出來的導圖和寫作大綱是下圖這個鬼樣子,忍不住罵一句:大爺的!
  • 閱讀《認知天性》01
    分享:Day1 周六 早起5:02書名:《認知天性》閱讀工具:9.7屏iPad 上微信閱讀耗時:35分鐘 閱讀4-64頁 ,每分鐘讀1.7頁 ,筆記+寫感受1小時過程體驗:1、使用的forest番茄鍾最少時間單位是10分鐘,分4次閱讀完
  •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一
    2018年腦洞推薦過《認知天性》這本書,當時我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 《認知天性》11位心理學家教你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高效學習
    &34;,過去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常常被鼓勵反覆閱讀,認為只要多加閱讀,書中的意思自然就理解和記住了。因此,高中三年,除去吃飯、睡覺,絕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花在了學習上,每天不停地閱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可是到最後,高考成績出來,結果卻並不理想。後來總結原因還以為是智商不夠,天賦不夠。學習了《認知天性》,才知道,是學習方法用得不對。
  •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他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方法比起我們常愛使用的:記筆記、劃重點、背十遍的方法更好,直到閱讀到一本書叫《認知天性》,才知道原來自己無意間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這本《認知天性》,是來自美國的11位認知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總結出來的人類普遍學習的規律,利用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打破原來有學習誤區,幫助更多人獲得高效的學習方法。
  •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小思考
    雖然讀書確實很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是實打實的,但我也知道這種閱讀產生的流暢感,會給人以自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假象。正如《認知天性》上說的,是一種「流暢錯覺」。原文這樣說:「傾向於把流暢閱讀文字誤認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內容,就會導致流暢錯覺。」
  • 《認知天性》:未來社會有這2個誤區的人,通常收入都不高
    18天閱讀18本書,寫18篇書評來到了第3本,一天一本的難度係數其實蠻高,我的大腦有點抽搐般的疼痛,但這本《認知天性》告訴我們,這種疼痛說明我在運轉它,是一件在進步的表現。 這本書同時也解開了我懸在內心多年的迷:為什麼在初中和高中班級裡,那些看似很努力,喜歡在書本裡劃重點,劃得繽紛奪目、色彩斑斕的女生,總是很努力地反覆背誦記憶,往往考試成績上不去,而那些看似調皮的男生,每次書本跟新的沒用過,看似都沒怎麼用功,但就一考試成績卻不錯?
  • 《認知天性》告訴你3種成為學霸的方法
    有位女同學的每一本書都記滿了筆記,還用各種顏色的螢光筆畫滿了重點,但樊登的書卻是比臉還乾淨,最多在老師布置作業的地方打了勾。 樊登老師從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天賦,因為他也認為學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是他的方法不一樣而已。在每次考試之前,他不會一遍又一遍地看書複習,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
  • 《認知天性》:11位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學得好、記得牢
    通常,不管在任何領域,人們都傾向於反覆閱讀課本或演練動作,併集中練習,以達到識記的目的。《認知天性》這本書卻顛覆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記憶觀念,它認為人們「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是一種效率最低的學習方法,對知識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產生不了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這本書是以美國心理學教授羅迪格為主要負責人的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結晶,提出了一套有效學習的認知規律。
  • 檢索練習:看完《認知天性》才知道,我們以前的學習方式是錯的
    ——《學習力》有一本書,叫做《認知天性》。它是《認知天性》這本書的核心,揭示了學習和記憶的底層原理。這本書也是鼎鼎大名,它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其中兩位認知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專門研究學習和記憶的),耗時10年心血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