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人民大學聽過拆書幫創始人趙周老師的講課,拆書幫注重書本與實踐的結合,趙老師說,一本書,不必讀完全書,更不必擔心記不住,能用上一點就值回百倍身價。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很適合用拆書幫的方法來談一談心得體會。
《認知天性》是由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花費10年的科研心血,寫的一套關於「複雜時代」學習方法的書籍,讀者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總能吸收一些可取之處。
拆書幫提倡的「便籤讀書法」,分三部分:
1.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2.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3.以後我怎麼應用。
《認知天性》這本書可以拆出以下幾個吸收點。
考試是有效的記憶策略之一
讀完這本書,get到的第一個點就是:考試,能夠強化記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拆解知識點
1.重述知識:與反覆閱讀相比,考試能讓我們知道,哪些是自己會的,哪些是不會的,以及通過考試中提出問題,讓我們明白知識的「重點」在哪裡,更能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的放矢。另外,考試本身也是一種對知識的回憶和鞏固,有效中止遺忘。
2.描述經驗:記得高三那一年,就是考試、梳理自己的不足、複習、考試…不斷重複的過程,通過考試迅速提煉知識重點,比如一道歷史題:八七會議,是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毛澤東出席了會議,並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論斷。考試讓我們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實際上是幫我們多問了幾個為什麼。
3.如何應用:工作後,通過考試獲得學習與記憶的機會越來越少,除了可以自己給自己出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來鞏固知識,此外,考試本身就是一種檢索練習,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羅列知識點等間隔練習來增強記憶。
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這一條,對於很多人都很實用。我們從小被教導的和教導孩子的都是避免失敗,失敗可恥,而唯獨少了對於失敗後如何處理,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解。不能化解因失敗帶來的焦慮,也是現在青少年抗壓能力差、輕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拆解知識點
1.重述知識:很多人想盡辦法避免出錯,厭惡失敗,沒有合理的處理錯誤,導致不能及時彌補失敗帶來的後果,或者沒有總結經驗而一錯再錯。
2.描述經驗:母親作文很好,高考時,出了兩個作文題目,她卻因為失誤,沒劃掉一個,錯失了整整60分,與大學失之交臂,之後,很多人勸她,說以她的能力,再考一年,絕對能考上大學,她卻拒絕了。長大後,我問她為什麼沒有繼續考一年,她說,怕考不上丟人 ,如果考上了,命運會大不同吧,母親過於在乎失敗帶給她的恥辱,而未能在情緒上戰勝自己。
3.如何應用:意識到失敗是做事情中一個正常的環節,有成功就有失敗,減小內心對失敗的恥辱感,總結經驗,儘量避免同樣的失敗重複發生。
沒頭腦和愛自省
拆解知識點
1.重述知識:人具有兩套分析機制,機制1(沒頭腦)是無意識的、直覺式的,機制2(愛自省)是有意識的分析和推理的過程,我們在做事或者說話時,「機制1」常常佔據上風,因為它快速調用了我們多年的經驗和內心的情感,但有時候缺少理性分析,需要「機制2」來輔助。
2.描述經驗:朋友有個習慣,正式會議,當領導問話時,他會停頓幾秒鐘,然後再回答,沉著冷靜,這就是他內心的「沒頭腦」和「愛自省」在互相彌補,找一條比較合適的共生之路吧。記得大學時,有個同學說過,我發信息說的話給人感覺很舒服,而面對面說話時,卻過於直率,現在想來,面對面說話時,大多調用的是「沒頭腦」,而發信息時,卻能讓「愛自省」發揮作用。
3.如何應用:遇到事情時,不要急於做出應答或者決定,訓練自己的「機制2」,來幫忙管理自己的衝動和錯覺。
除以上三點外,書中還提到了一個詞——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源於我們遇到的很多事情在解決方法上具有相似性,我們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煉出基本的原理,遇到陌生的情境中,這些關鍵原理能幫忙解決問題,比如我們讀歷史,讀名人傳記,提煉別人的方法,或者從我們自身經歷思考做事的道理,這些都可以構成我們自己的心智模型,通過開發心智模型,來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造事務的能力。
這些都離不開刻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