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認知天性》

2020-10-30 煙雨青澀

2013年,在人民大學聽過拆書幫創始人趙周老師的講課,拆書幫注重書本與實踐的結合,趙老師說,一本書,不必讀完全書,更不必擔心記不住,能用上一點就值回百倍身價。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很適合用拆書幫的方法來談一談心得體會。

《認知天性》是由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花費10年的科研心血,寫的一套關於「複雜時代」學習方法的書籍,讀者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總能吸收一些可取之處。

拆書幫提倡的「便籤讀書法」,分三部分:

1.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2.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3.以後我怎麼應用。

《認知天性》這本書可以拆出以下幾個吸收點。

考試是有效的記憶策略之一

讀完這本書,get到的第一個點就是:考試,能夠強化記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拆解知識點

1.重述知識:與反覆閱讀相比,考試能讓我們知道,哪些是自己會的,哪些是不會的,以及通過考試中提出問題,讓我們明白知識的「重點」在哪裡,更能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的放矢。另外,考試本身也是一種對知識的回憶和鞏固,有效中止遺忘。

2.描述經驗:記得高三那一年,就是考試、梳理自己的不足、複習、考試…不斷重複的過程,通過考試迅速提煉知識重點,比如一道歷史題:八七會議,是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毛澤東出席了會議,並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論斷。考試讓我們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實際上是幫我們多問了幾個為什麼。

3.如何應用:工作後,通過考試獲得學習與記憶的機會越來越少,除了可以自己給自己出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來鞏固知識,此外,考試本身就是一種檢索練習,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羅列知識點等間隔練習來增強記憶。

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這一條,對於很多人都很實用。我們從小被教導的和教導孩子的都是避免失敗,失敗可恥,而唯獨少了對於失敗後如何處理,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解。不能化解因失敗帶來的焦慮,也是現在青少年抗壓能力差、輕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拆解知識點

1.重述知識:很多人想盡辦法避免出錯,厭惡失敗,沒有合理的處理錯誤,導致不能及時彌補失敗帶來的後果,或者沒有總結經驗而一錯再錯。

2.描述經驗:母親作文很好,高考時,出了兩個作文題目,她卻因為失誤,沒劃掉一個,錯失了整整60分,與大學失之交臂,之後,很多人勸她,說以她的能力,再考一年,絕對能考上大學,她卻拒絕了。長大後,我問她為什麼沒有繼續考一年,她說,怕考不上丟人 ,如果考上了,命運會大不同吧,母親過於在乎失敗帶給她的恥辱,而未能在情緒上戰勝自己。

3.如何應用:意識到失敗是做事情中一個正常的環節,有成功就有失敗,減小內心對失敗的恥辱感,總結經驗,儘量避免同樣的失敗重複發生。

沒頭腦和愛自省

拆解知識點

1.重述知識:人具有兩套分析機制,機制1(沒頭腦)是無意識的、直覺式的,機制2(愛自省)是有意識的分析和推理的過程,我們在做事或者說話時,「機制1」常常佔據上風,因為它快速調用了我們多年的經驗和內心的情感,但有時候缺少理性分析,需要「機制2」來輔助。

2.描述經驗:朋友有個習慣,正式會議,當領導問話時,他會停頓幾秒鐘,然後再回答,沉著冷靜,這就是他內心的「沒頭腦」和「愛自省」在互相彌補,找一條比較合適的共生之路吧。記得大學時,有個同學說過,我發信息說的話給人感覺很舒服,而面對面說話時,卻過於直率,現在想來,面對面說話時,大多調用的是「沒頭腦」,而發信息時,卻能讓「愛自省」發揮作用。

3.如何應用:遇到事情時,不要急於做出應答或者決定,訓練自己的「機制2」,來幫忙管理自己的衝動和錯覺。

除以上三點外,書中還提到了一個詞——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源於我們遇到的很多事情在解決方法上具有相似性,我們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煉出基本的原理,遇到陌生的情境中,這些關鍵原理能幫忙解決問題,比如我們讀歷史,讀名人傳記,提煉別人的方法,或者從我們自身經歷思考做事的道理,這些都可以構成我們自己的心智模型,通過開發心智模型,來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造事務的能力。

這些都離不開刻意練習。

相關焦點

  • 「認知天性」
    「認知天性」用了大量的事實和實驗,論證了我們日常學習中的很多方法,都是效果非常好的。
  • 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認知天性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不好寫,因為書是上周讀過的。才過一周,已然只記得書名,果真失憶才是天性。其次是本書的作者採用間隔重複和穿插討論的方法來寫書,所以一本書裡會散點狀出現重複的概念,抓不住重點在哪裡。畫出來的導圖和寫作大綱是下圖這個鬼樣子,忍不住罵一句:大爺的!
  • 生活 | 讀書筆記 《認知天性》
    在看認知天性的過程當中我時常在想,如果這本書在我初高中的時候就讓我接觸到,我會不會覺得醍醐灌頂,改變自己的學習模式?雖然不能確定,但是感覺很大概率上還是不會改變,因為不認同,或者說不完全信任。同時我也知道,在當時同班的同學裡面,就已經有人是帶著這種認知模式進行學習了,即使我們經歷的是同樣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環境。但是好在,我自己到現在的經歷也認證了書裡的理論,認知是在不斷發展的。
  • ——《認知天性》給你方法
    他上課基本不畫重點,不記筆記,一學期下來書都是9.5成新的,而我的書基本上沒空白地兒了,最要命的是,你看他上課看漫畫,聽課吊兒郎當,結果每次考試還都比我考得好,這就讓我納悶了,憑啥啊? 從小到大,老師都在說要注意學習的方式方法。可沒人告訴你究竟學習方法哪兒有問題。明明上課時認真聽了課,看書時畫了那麼多重點,還在一本書上記了那麼多筆記,可為什麼成績就沒提上去呢?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
  •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一
    2018年腦洞推薦過《認知天性》這本書,當時我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 學習《認知天性》幫我們學會更好地學習
    反觀當時很多人的學習方法,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那會流行的就是背單詞,通讀語法書。實踐證明,這些學習方法是有很大問題的。中國人的「啞巴英語」就是這樣一天天練出來的。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高效、有質量地學習呢?《認知天性》這本書為我們講解了學習的本質以及學習的策略,相信能讓我們真正學會學習。
  • 詳解:什麼是拆書?怎麼通過拆書賺錢?
    讀書好像成為了一種熟悉又陌生的事情,除了將剛買的書,發在朋友圈裝x,你讀書的動力還有什麼?你還記得你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嗎?或許上面說的,是很主觀的判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讀書已經越來越難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獲取知識的途徑。因為一本書少則幾百頁,多則上千頁,短時間內想看完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 閱讀《認知天性》01
    分享:Day1 周六 早起5:02書名:《認知天性》閱讀工具:9.7屏iPad 上微信閱讀耗時:35分鐘 閱讀4-64頁 ,每分鐘讀1.7頁 ,筆記+寫感受1小時過程體驗:1、使用的forest番茄鍾最少時間單位是10分鐘,分4次閱讀完
  • 王倩倩:產檢排隊時還在準備拆書丨俠客書
    直到2017年的夏天,從好朋友也就是我們分舵的教育長老豆子老師那裡,對拆書幫有了詳細的了解,從第一次參加線下活動開始,就被夥伴們認真、嚴謹的拆書態度和輕鬆、愉快的相處氛圍吸引了。王倩倩: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習促進者,讓更多的人學會用拆書法的形式進行閱讀,拆為己用。在三級後我給自己選擇的成長路徑是成為家庭教育領域的主題拆書專家,這樣就可以把自己在家庭教育領域積累的經驗與拆書相結合,互為促進。
  •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用不同顏色在書上勾畫了無數重點,記了厚厚的幾大本筆記,但能記住的沒幾本,常常是關上書就忘記了一大半。而著名的講書人樊登老師,可謂是讀書無數,他分享自己讀書的方法,竟然這麼簡單,每本書只讀一遍就能給大家講出幾十分鐘的書稿,難道老師真的比我們有天賦嗎?樊登曾經在公開場合分享過:他從不相信天賦,他愛看書,只是不喜歡一遍一遍的看書,記筆記,而是在每看完一本書後,過一段時間在開始講書前,拿出一張白紙,靠自己的回記把這本書的要點、案例都劃出來,然後就能滔滔不絕地能講幾十分鐘。
  •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我們多重複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但事實上不是。這本書能夠解決孩子們學習的問題,因為他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解決記不住的問題,能夠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更加科學,並且很快能掌握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習成績。
  •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小思考
    正如《認知天性》上說的,是一種「流暢錯覺」。原文這樣說:「傾向於把流暢閱讀文字誤認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內容,就會導致流暢錯覺。」只有寫下來,特別是結合工作生活實際寫下來,才可能使閱讀得到的認識更加深刻,才可能改進某些凝固的認知,才可能改變行為,或某種程度上改變行為。
  •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1
    掀開扉頁,自己是年前12月份從名師工作室借來的,一時沒有時間閱讀,就在這個寒假裡,休息之餘拿來淺讀,才深深的認識到《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通過閱讀第一章學習是挑戰天性的必修課,我從中認識到了一些自己從未涉及的知識。首先,要想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只有這樣學會的內容才不會在將來需要的時候消失。
  • 「拆書」+「社群」:書可以這麼讀
    書已經被改變了面貌。長於拆解書目的人替學員做了「拆書」和「重新表達」的工作。曉風介紹,熊貓書院和「拆書人」籤訂了版權協議。而這些拆書者,是「來自知名大學的博士、碩士和導師」 ;包括每周末的測試題,也是大家集體的智慧。  熊貓學院開出的書單,基本都和職場技能、個人發展相關。拆書人提煉出書中的核心觀點並加上自己的講解,把書變薄。
  • 檢索練習:看完《認知天性》才知道,我們以前的學習方式是錯的
    ——《學習力》有一本書,叫做《認知天性》。它是《認知天性》這本書的核心,揭示了學習和記憶的底層原理。這本書也是鼎鼎大名,它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其中兩位認知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專門研究學習和記憶的),耗時10年心血合作完成。
  • 這位「拆書家」教你做書的主人
    書,還能拆著讀?是的,「拆書」是最近兩年很流行的一種讀書方法論。  趙周,拆書幫創始人,教育實踐家,企業培訓專家,成人學習類No.1暢銷書《這樣讀書就夠了》、《拆出你的溝通力》作者。  趙周說,讀書不一定要讀完全本,也不用把書上的話死記硬背下來,而是要拆為己用,把書中的知識吸收遷移,轉化為自己的體系;如果做不到,不如去看抖音。拆書要做到「拆為己用」  趙周認為,這是一個「快」時代,讀書也成為「快」文化的一部分。從書評開始,用幾篇短文代替長篇敘述,又從某些人嘴裡撿出「知識」,到現在,用拆書快速找出躲藏在一本本經典抑或爛書裡的「智慧」。
  • 《認知天性》:心理學家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學習姿勢
    《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你:上述你習以為常的學習方法都是低效率的。當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學習這件事時,會發現有很多顛覆傳統認知的結論。本書幾位主要作者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他們從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成果中總結出一套認知規律,並運用到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接下來,我將從幾個經常遇到的學習場景來解讀心理學家們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更好的建議。
  • 《認知天性》:11位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學得好、記得牢
    《認知天性》這本書卻顛覆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記憶觀念,它認為人們「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是一種效率最低的學習方法,對知識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產生不了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這本書是以美國心理學教授羅迪格為主要負責人的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結晶,提出了一套有效學習的認知規律。
  • 解密《認知天性》:成長型思維讓寶寶實現終身成長
    提出這個觀點的,是由美國作家馬克·麥克丹尼爾、亨利·勒迪格三世和彼得·布朗合作完成的《認知天性》,它剛一出版就震驚學術界:因為顛覆了我們很多人的認知。《認知天性》說:「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那麼,它又提出什麼有洞見的方法推翻這一相傳千年的認知,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