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16: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今年重慶各區縣「曬旅遊精品·曬文創產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動中,大足有幾個數據值得關注:一是當晚的觀看人數——500萬;二是活動結束後,扶貧直播130餘場,銷售總額400餘萬元;三是各景區的遊覽人數呈井噴式增長,達160萬人次。
這些,都離不開「雙曬」的助力。
「雙曬」已經過去半年時間,活力卻在不斷地釋放——
自熱小火鍋、大足石雕、剪紙、刀具、大米、冬菜、鯽魚調料、富葛鮮片、五金工具等36款文創產品銷量增加至少3倍以上;
「世界文化遺產遊」「養身養心康養遊」「美麗鄉村體驗遊」「休閒度假溫泉遊」等5條精品旅遊線路持續火爆,吸引眾多遊客「打卡」;
向四川籍遊客提供了3萬張大足石刻免費贈票,推出了「眉山·家庭套裝體驗」活動,組織開展了大足與樂山市民自駕車互遊活動等,吸引了成渝兩地近100萬遊客前來旅遊;
……
「雙曬」成果,正逐漸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品牌影響逐步深化
大足文旅不僅「走得出去」還「叫得很響」
8月16日,由金沙遺址博物館和大足石刻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在成都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90餘件(套)展品,是大足石刻研究院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外展。「看了這場展覽,就好像再去了一次大足石刻。」有遊客現場興奮地說,沒想到在成都又遇上大足石刻展覽,如同親臨大足石刻景區一般。除了身臨其境的觀展感受,不少遊客表示,大足石刻攜手金沙遺址,讓此次遊覽更加「超值」。
在我區「雙曬」活動結束後,如何寫好這後半篇文章,讓大足文化旅遊再升溫成為了大家的共識。大足石刻攜手金沙遺址,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不僅於此,我區還協同建立了文旅共建機制,與合作地區共同構建文化旅遊合作機制、文旅企業交流機制、綜合執法協作等長效工作機制,共塑巴蜀文化核心品牌,打造系列旅遊精品線路。共建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與四川資陽市聯合,推動實現示範區規劃共謀、基礎設施共建、生態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共享,建成具有成渝特色的精品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共同打造旅遊精品線路,聯動峨眉山、樂山、青城山、都江堰、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巫山小三峽等景區,重新定義並推出「中國西部文化精品聯線」「世界遺產旅遊聯線」「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線」。共建文化旅遊營銷平臺,整合多地優質文旅資源,共同研究和出臺激勵市民互遊、遊客互送的舉措,整合旅遊宣傳營銷資源進行全面推廣。「事實證明,大足文旅不僅『走得出去『,還『叫得很響』。」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背景下,與川渝其他地區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可以不斷釋放大足文旅的活力,讓「雙曬」的成果得到進一步利用和深化。
成果轉化有效益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加速成型
川渝曾同屬一個行政單元,經濟、社會和文化聯繫歷史悠久。隨著基礎設施一體化初步形成,兩省市之間人員和物資流動日趨頻繁。有句話說得實在:酒香也怕巷子深。這些文化資源,如果沒人知曉,便只是資源,不具有轉化成助推城市經濟發展源動力的變現能力。「我們需要藉助重要的、有影響力的平臺走出去。」該負責人介紹說,「基於此,『雙曬』既是平臺,也是助手,不僅要讓世界了解大足,還要將熱衷文化建設的資本『引進來』。」「走,去香國公園荷棠夜市吃燒烤,喝夜啤。」這成為大足人的高頻話語。夜幕降臨,夜市街道中間的餐桌坐滿了品嘗小吃、喝夜啤酒的食客。各個餐飲商鋪前也圍著食客在點餐,各地的美食小吃匯聚在這裡,吸引食客接連點餐,品嘗新花樣。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是我區貫徹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的有力舉措,是聚集人氣、促進消費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我區在昌州古城,以夢回昌州·荷棠夜市項目作為大足夜間經濟的「引爆點」。「以大足特有的荷花元素以及海棠元素,打造這麼一個夜市,目的就是要打造『煙火氣』十足的大足城,讓遊客來足有看點、有耍事。」區旅遊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荷棠夜市只是我區深度轉化「雙曬」活動成果,促進文旅產業融合及高質量發展,促使社會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的一個縮影。「雙曬」成果的轉化,不僅體現在區內,在川渝兩地也有。「我區推出了系列優惠措施,助力『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7月4日起至12月31日,四川、重慶籍居民購買大足石刻景區門票享受掛牌價5折優惠。從國慶節開始,大足石刻景區面向山東籍居民推出5000個免票預約名額及景區門票5折優惠活動,將持續至年底。
此外,國慶中秋期間,大足石刻景區推出了《為美好發聲》重慶歌舞團2020公益演出活動,吸引遊客踴躍參與,共同祝福祖國母親繁榮昌盛;龍水湖景區隆重推出了2020年財信·龍水湖生態城國潮文化節,馬戲團、變臉表演、美食、遊園活動精彩紛呈,遊人接踵而至泡溫泉、逛展會;隆平五彩田園以「鋅硒鍶」為主題,「米食文化」為具體表現,通過主題展銷會、農創集市,全方位展現大足農耕文化魅力。國慶中秋期間,大足共接待國內遊客164.06萬人次,同比增長40.77%,實現旅遊總收入12.4億元,同比增長47.37%。大足石刻景區共接待遊客7.2萬人次,門票收入322.7萬元;龍水湖度假區共接待遊客2.05萬人次,門票收入131.21萬元;開展主題文化活動50場次。文化和旅遊市場活力得到不斷釋放。
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覽會」
推動文化旅遊再升華
「我們將依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精準定位、因地施策,進一步完善提升5條精品旅遊線路功能品質,做強特色,做深內涵,吸引八方遊客暢遊大足。」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大足將下足繡花功夫,把「雙曬」活動打造成「永不落幕的展覽會」,推動文化旅遊工作再上新臺階。此次「雙曬」,我區推薦的「世界文化遺產遊」「養身養心康養遊」「美麗鄉村體驗遊」「休閒度假溫泉遊」等5條精品旅遊線路,串聯起了大足石刻、龍水湖旅遊度假區、昌州古城、老家觀音巖和葡萄、冬菜、石雕、貓鼠圖剪紙等特色美景、美食、美物,每條線路無不體現大足獨特文旅資源的「顏值」。「接下來,我們將建立動態更新工作機制,採取季度定期會商和日常變動實時交流相結合的更新優化機制,努力將大足的旅遊線路做成全市精品。」該負責人說。
2019年4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重慶時,親切關懷大足石刻的保護和發展。今年5月9日,市委書記陳敏爾同志赴大足宣講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並開展調研,提出「要立足文化資源優勢,把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為謀劃推進發展的首要戰略」。「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書記陳敏爾的要求,全力推動和深化大足石刻保護利用工作。」該負責人介紹說。在保護方面,加快建設大足石刻安全技術防範中心、監測預警中心、保護中心,建立大足石刻數位化檔案,開展石刻保護新材料、新工藝研究,積極爭取國家重大保護項目落戶,著力建設國家文物局中國南方石質文物保護科研基地。在研究方面,進一步開展「大足學」研究,積極籌備相關學術研討會,加快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著力將大足石刻研究院打造成為世界有名的研究院。在傳承方面,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加強對大足石刻在宋史中的定位研究,通過對文物、古籍的深入研究,深度挖掘大足石刻文化藝術價值,講好「大足石刻與南宋歷史關係」的新故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足石刻文化的結合,啟動電視劇、紀錄片、抖音等全網絡、全覆蓋宣傳,更接地氣地講好大足故事。在利用方面,加快建設大足石刻文創園,利用石刻中的經典雕塑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同時,加快推進「十裡景觀十裡城」城景融合、石雕公園、五金公園和重汽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拍攝高水平大足石刻宣傳片和大足石刻紀錄片,進一步提升大足石刻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著力把歷史文化保護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對交通要道沿線和城區、景區連接帶進行整體規劃布局,實現城景融合。
記者 陳龍 (圖片為資料圖片)
來源:大足區融媒體中心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看大足如何寫好「雙曬」後半篇文章》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