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西湖的美食不多,印象中除了大名鼎鼎的西湖醋魚,還有西湖蓴菜,再就是西湖藕粉了。
說來也是奇怪,這些冠名西湖的名菜名點,卻並不生長於西湖之中。比如做西湖醋魚的魚,原本都是蔣村一帶抓來的,蓴菜則生長於雙浦水田。至於用來製作藕粉的老蓮藕,卻以老餘杭三家村的為最佳。
走秋石高架,過半山隧道,經過連綿的高樓大廈和新建小區,車子轉入一村道,忽然大片荷塘出現,一下就豁然開朗了。
這一期我們要尋的最正宗的藕粉,就藏在這裡。
為什麼這裡的藕粉最正宗
荷塘一會在左,一會在右,雖然數量不多,規模卻不小。可以想像,藕粉出名於此,是有些淵源的。
「這是一早挖的,都是老藕,這會兒一斤要將近5元了。」要去的範家角56號不好找,站在57號邊,還是得電話讓人帶。
走到56號,幾個大竹匾已放滿了剛削出來的藕片,一位阿姨仍在忙著削。村民老範指著一堆正用水衝洗的蓮藕說,上午就做這些。
阿姨忙完手中最後那點藕粉團,開始打理那些衝洗乾淨的生藕。反覆搓去蓮藕表面的泥鏽,還要切去藕節以及周邊的根系,這些深色的雜物都會影響最後藕粉的質量。
再次清洗,包括去掉一些孔裡的泥土。
洗淨之後,便開始「舂藕」,老範的工具簡單實用,就是一個自製的金屬多孔刨子,不斷將蓮藕在刨子上來回搓,碾碎藕節後成為粉渣狀的蓮藕泥。
範家角是現在的地名,老底子,這個自然村就是當年三家村的一部分。這幾個村地勢低,原先河港交叉,內塘特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兒的塘泥深而肥沃,一般都會超過一米,老底子的時候大家都種藕。」老範說,現在村民住戶多了,藕塘少了許多,反而外埠藕粉製作量大了。
百多斤的老藕很快刨完,這個時候整個桶裡都是藕泥了。「這個過程其實和做蕃薯粉條一樣,主要是過濾出澱粉。」老範說,藕漿磨得越細越好,因為磨得越細,出粉率越高。
為了多出粉,他還得在桶裡加水,不斷搓揉,這個過程叫洗粉。
再就是過濾了,土辦法是在桶上面放幾層紗布,然後將搓揉後類似漿一樣的料倒入紗布。這樣,渣滓和一些其它雜質就被過濾出來,流到紗布下的便是比較乾淨的漿水了。
老範說,過濾需要多次,這個過程繁複卻不能省,為了確保藕粉的純淨和細膩。
三家村藕粉悠久的歷史除了當地藕的質地,也許更是因為這種傳統的工序,清光緒《唐棲志》關於藕粉記錄寫道:「藕粉者,屑藕汁為之,他處多偽,摻真膺各半,唯唐棲三家村業此者以藕賤不必假他物為之也。」。
說起這裡的藕粉,老範非常自豪地提起了當年尼克森品嘗的故事。「我沒有見到,但當時都在說這個事,講周恩來總理讓尼克森吃了三家村精製藕粉,讚賞不絕,還作為禮物帶回國。」
只傳給兒媳婦的神秘手藝
反覆過濾後的藕漿水自然越來越多,因此它的沉澱過程也就更長了,按照一般經驗,大約要3個小時左右。
3個小時後再看木桶,上面的水基本是清澈的,倒去上層清水,底下可見實實的,便是尚沒有完全乾透的「藕粉」團。
讓這沉澱出來的「藕粉」團進一步瀝乾水分有很多辦法,比如放在草木灰之中等等,但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它自然失去水分。
接下去的那一道工序,可以說是三家村女子的亮點。「一直以來,這個削藕粉的技術,在我們這兒是只傳給媳婦的。」正忙的時候,隔壁一位老太太走了過來,將近80歲的老人顯得十分白淨,她說自己也姓範,從小長在這個村。「做姑娘的時候我們會在邊上看,學學也蠻快的。」老太太的意思是:沒做人家媳婦的時候先學著,嫁人了,學起來就方便了。
「老底子村裡還會進行削藕粉比賽,一大個竹匾兩個人搭檔,一人一邊,自願組合,最後兩人一組決出勝負。」老人說,那個時候,往往是快的和快的搭在一起,勝負早就看出來了。
「藕粉是削出來的,曬乾的成品呈片狀,其實不是粉。」拿著瀝乾水分的藕團,一位阿姨彎腰在大竹匾左右來回,藕片像雪花一樣,落在竹匾上。「關鍵要做到厚薄均勻,不然的話曬起來把不準時間,有的幹了,有的還有水分。最後泡的時候,也會因為厚薄不勻起小疙瘩。」
正宗的古法純藕粉長這樣
老範說,三家村藕粉還真有其特點,它色澤呈微紅,貯藏時間很久不會變質,而且口感獨特。資料顯示,三家村藕粉一直是「風靡兩京」的食品,藉助京杭大運河,遠銷蘇州、上海、南京等地,這在《隨園食單》及《杭州府志》等等古籍中都有記載。
「現在是吃藕的好時節,大節的鮮藕每斤要賣四五元。但每100斤鮮藕只能製成藕粉六斤左右,而時價藕粉每斤也才賣50元左右。」老範說,這個時候他只能挑選那些小的,大約1元1斤的頭尾小節來加工,不然會虧本。
儘管如此,老範還是堅持傳統製作,從這個時候開始到明年4月之前,用成熟蓮藕為原料,製作出一袋袋的「古法純藕粉」。
其實,是否古法藕粉,衝泡方法也可以看出。「我們這種傳統藕粉的衝泡,先要用少許涼水將其調勻,大概調到牛奶狀,然後加入開水,碗中立刻湧現微紅晶瑩的凍體。」老範說,三家村的藕粉,哪怕不放糖也好吃,它清香撲鼻沁人心脾,自帶淡淡的甜味。
「誰碾玉玲瓏,繞磨滴芳液。擢泥本不染,漬粉詎太白。鋪奩暴秋陽,片片銀刀畫。一撮點湯調,犀匙溜滑澤。」 這是清代錢塘詩人姚思勤的《藕粉》詩,藕粉的製作和最後的品嘗,都包含在這詩作中了。
大董點評:兒時那點甜
藕粉,於我是兒時甜美。
記得餓了,母親會用開水調藕粉,一勺藕粉入口,甜潤滑香。
蘇杭有藕粉雞頭米,藕粉煮蓮子、藕粉煮百合。到了潮汕,藕粉煮姜薯,是好甜湯。
有一年去汕頭,吃晶瑩剔透的湯圓,圓子能看見裡面的芝麻汁,吃了,更是美妙。問了,說是杭州「三家村」的藕粉。
又到出藕做藕粉時候。想去三家村,看出藕粉。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柏建斌 攝影 朱莉莉 視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