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人臉識別震驚?豬臉識別都有啦

2020-12-20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9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朱銀玲 馬焱 陳婕)人工智慧不應僅僅是實驗室裡的、PPT裡的「概念AI」,更是「產業AI」。在場景驅動下,國內企業正在解決哪些問題?為社會的運行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有這樣的突破,人工智慧才會有價值。

2018杭州雲棲大會進入第三天,數萬隻聰明的腦袋湊在一起,擦出了哪些火花?

ET醫療大腦來了

5大場景上集中發力

每年的雲棲大會都是「黑科技」的競技場,醫療科技領域的新動向也備受注目。21日,阿里健康董事會主席吳泳銘與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出席雲棲大會阿里醫療AI專場,聯合宣布共建阿里醫療人工智慧系統——ET醫療大腦,並將其升級為2.0版本。

「此次與阿里雲共建ET醫療大腦2.0,不局限於在資源的協同上,更是雙方在各自擅長領域中能力的有機整合和優勢的有效互補,在醫療AI領域發揮1+1>2的作用。」阿里健康CEO沈滌凡說。

在ET醫療大腦2.0的共建中,阿里雲作為ET醫療大腦的底層技術架構,將負責智能雲的建設和計算能力的拓展;阿里健康作為ET醫療大腦的應用開發層,將承擔醫療人工智慧引擎和系統的研發和落地應用。

「未來,ET醫療大腦2.0將針對臨床、科研、培訓教學、醫院管理、未來城市醫療大腦等5大場景集中發力,通過加強文本結構化、圖像識別、生理信號識別、語音、知識圖譜構建等5種能力的建設,致力於解決醫療機構的切實痛點,提高醫療效率,用技術的手段賦能醫療行業,帶來醫療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阿里健康副總裁張雯說。

此前阿里雲和阿里健康在醫療AI領域已各有建樹。ET醫療大腦誕生於去年3月。基於ET醫療大腦的計算能力,華大基因、阿里雲和安徽醫科大學在21小時47分12秒內完成了1000例人類全外顯子組數據的分析。而數十年前,人類若想對埃希氏大腸桿菌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需要1000年。

ET醫療大腦誕生的同一年,阿里健康推出醫療AI系統「Doctor You」,先後與多家權威醫療機構合作開發影像檢測、慢病管理、智能培訓等AI產品,並陸續實現落地。

「事實證明,我們與阿里健康聯合研發的糖尿病人工智慧醫生,在糖尿病標準化診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有望幫助更多的基層臨床醫生做出更科學的決策。」當日的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如是評價。

探索未來的交通

車和路都將變「聰明」

9月20日,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升級汽車戰略:由車向路延展,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這一戰略將由AliOS聯合阿里雲、達摩院、高德、支付寶、千尋位置、斑馬網絡等共同完成,旨在探索未來二十年的路。

這條二十年後的路什麼樣呢?按照阿里巴巴的構想,智能高速公路將全面支持普通功能車、網際網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賦予駕駛者以「千裡眼」和「順風耳」。路會告訴車「我看到了什麼」,車會告訴路「我經歷了什麼」,大腦則在雲端運籌帷幄,人—車—路—雲全面協同。即便是高速路上500米外的一個小坑,你的車也能提前「看到」。

阿里AI Labs首席科學家王剛曾表示:「我更願意把目前絕大多數的無人車技術方案稱為『單車智能』,這種技術方案由於自身傳感器等的局限,不能達到安全的要求。」他這麼比喻「車路協同」:「好比每隔200米就站著一位經驗豐富的交警。比如,夜間行車的時候視野受阻,感知基站可以及時感知到前方行人和道路的異常狀況,並通知後車;在高速公路或轉彎路段,當前車發生險情的時候,也可以及時感知並通知後車。」

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胡曉明表示,車路協同可覆蓋場景超過50個,包括碰撞預警、編組駕駛、交通事故自動判定、虛擬路牌、自由收費流、紅綠燈提醒等。

據了解,已經分段批覆的杭甬複線高速公路——杭紹甬高速公路將作為試點路段,提前進入未來世界。

用人工智慧來養豬

農業AI將帶來吃的革新

採集豬的叫聲,測量豬的體溫,了解豬的健康狀況;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溼度、粉塵、氨氣量、氮氣量等,改善豬的生活環境;加工過程中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完成精細化豬肉分割;在物流環節,運用測溫等技術,對運輸中環境衛生的變化進行監控……搭載上人工智慧的農業,發展勢頭迅猛。青蓮食品研究院院長張曉軍介紹,用AI技術將帶給家人可見的食品安全。

「長期以來行業推行高密度養殖,同時也存在技術和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張曉軍舉了一個例子,在國外,往往會用專業打磨機定期對豬腳進行打磨,否則蹄殼逐漸深入體內,容易引起炎症。尤其在生產過程中,母豬體質下降,炎症還可能會帶給小豬。「過去飼養員不精確的管理方式,正走向歷史,有了AI,採集到某一隻小豬的一聲咳嗽,我們就會去關注是否母豬蹄腳有了炎症。」張曉軍介紹,豬臉識別技術已經逐漸走向商業化。

不僅如此,有了AI,可以構築全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從良種繁育、飼料管控、養殖管理,到加工過程、全程物流,再到終端反饋追溯。在阿里雲農業智能中國區業務總經理鄭斌看來,農業在悄悄發生著變化,農業智能化就是下一個競技場,而阿里雲已經進場。

今年6月,阿里巴巴在上海雲棲大會上發布了阿里雲ET農業大腦,宣布已將各種數位化技術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等農業領域。有了人工智慧技術加持,中國食品安全、中國農業將迎來新的機遇。

除了人工智慧+養豬,ET農業大腦還在多個行業覆蓋,AI還搭上了種菜。澆水過多造成浪費,是目前中國農業的痛點之一。而結合日照、品種、土壤水分等,智慧農事系統會給出最合理的下周澆水計劃,給農民帶來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提升。

數字驅動零售

銀泰要做消費解決方案提供商

在昨天舉行的雲棲大會分論壇「銀泰商業大會:數字驅動零售」上,數字成了各位嘉賓口中的焦點。

在新零售大浪潮之下,銀泰已經變成服務數位化會員的商場,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由數位化會員產生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重構了消費與供應的完整鏈路。此外還把自己塑造的能力,規模化地部署到其他商場。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銀泰商業集團CEO陳曉東表示,銀泰今後會成為一個大數據驅動的消費解決方案提供商。

陳曉東分享了一組數字:「最近幾個月,銀泰的平均同店銷售增長達到18%;90%的交易基於網際網路完成,這個數字還會繼續上升,接近100%;我們的業務內容中58%已經數位化了,而這個數字會一直上升到100%。」對會員進行數位化,同時也對貨品、場景進行數位化,這是這些年以來銀泰一直在做的嘗試。比如,女士洗手間裡有可以利用數位技術試口紅的屏幕。

在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看來,銀泰已經變成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因為銀泰需要用網際網路的技術運營客戶,無論是APP、網站,還是線下本店管理和銷售。銀泰也變成一家科技公司,因為銀泰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用了大量雲計算產品。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身為法學副教授的郭兵把自己的「臉」要回來了,這是法律為人臉信息撐腰。不過這次訴訟主要還是個案化解決郭兵本人的訴求,沒有確認野生動物園要求刷臉本身的不當性,這未免令人遺憾。事實上,僅從合同法上說,杭州這家動物園就理虧在先:籤合同時約定刷指紋,之後單方面更改合同,要求刷臉,這本身就是違約。
  • 人臉識別第一案:你的「臉」誰做主
    (見11月21日《北京青年報》)法院經審理認為,野生動物世界在合同履行期間將原指紋識別入園方式變更為人臉識別方式,屬於單方變更合同的違約行為。但判決中也明確指出,「野生動物世界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其行為本身並未違反前述法律規定的原則要求。」
  • 人臉識別十字路口:臉的恐慌
    學校推出人臉識別「刷臉」報到、雲端智能驅動AI機器人現場快速答疑等。8月底,有「藥界清華」之稱的中國藥科大學全面引入人臉識別技術,不僅用於門禁,還在試點教室安裝攝像頭刷臉考勤,並對學生課堂聽課情況全面監控。有報導稱:「在部分教室試水後,逃課和『替同學答到』或將成為歷史。」一切早有端倪。6月,周琪收到學校通知,稱為了做好人臉識別系統,學生要提交高要求的照片做信息採集。
  • 從人臉識別到「無臉識別」,經濟學人主編表示很擔心
    作者:Tom Standageis譯者:張冬君 胡祥傑【新智元導讀】人工智慧對社會的滲透遠比你能看到的更多。根據MotherBoard的報導,Max Planck Institute(德國馬普研究所)的研究者展示了在人臉圖像變得模糊或者殘缺的情況下,算法依然可以通過訓練來通過與此前觀察到的頭部和身體模型來辨認人。
  • 「無人機種田」「豬臉識別」……智慧農業了解一下?
    養豬場裡,通過「豬臉識別」系統掃描一下豬的臉,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豬的編號、品種、健康情況、進食量等信息;溫棚中,傳感器收集土壤溼度、水分、含鹽量等數據,通過人工智慧模型和算法,告知農戶土壤相關情況;果園的每個甜瓜都有一個二維碼身份證,對甜瓜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監控;無人駕駛收穫機在稻田裡收割稻子……
  • 人臉支付、刷臉賣房……人臉識別的喜與憂在交替上演
    不僅刷臉賣房出事故,進售樓處看房也被迫戴頭盔。前不久,一段「男子帶頭盔看房」的視頻引起熱議。背後的原因是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一些地產售樓部開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客戶比對,以防「飛單」,而頭戴頭盔的男子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臉。
  • python應用之人臉識別及人臉解鎖
    本程序界面人臉識別,還可以細分為1-1人臉檢測,1-2人臉提取,2人臉比對,點人臉標記後,就可以看到科室所有人的頭像,都被自動識別,框起來了是不是很神奇?經過比對,可以發現人臉識別程序,並不識別卡通頭像
  • Facebook推出人臉識別新技術 不需要看臉也能識別
    Facebook推出人臉識別新技術 不需要看臉也能識別  豹子上樹 • 2015-06-23 14:43:12
  • 人臉識別哪家強?科大訊飛發布最新人臉識別技術
    ,一直是公認的模式識別難題,在過去幾十年間,世界頂尖科研機構一直在為人臉識別而努力,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計算機算法能夠超越肉眼在LFW上的識別率97.52% ,直到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教授團隊開發出了一個基於高斯過程的人臉識別技術—GaussianFace,「高斯臉的識別率為98.52%,這是機器首超人類」 ,「幾個月前我們的DeepID人臉識別技術在LFW上獲得了99.15%的識別率,又超極限;2014
  • 「這張臉丟不起」,人臉識別濫用不得
    過去能掌握人臉識別技術的組織只是少數國家部門和鐵路、阿里等這樣的大企業。但隨著人臉識別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人們無奈地發現,「我現在連回小區都得用人臉識別」。「人臉識別第一案」之所以受到如此多關注,最關鍵的是人們越來越渴求知道人臉識別的邊界在哪?誰有權去做人臉識別?
  • 還在用密碼解鎖電腦?指紋和人臉識別更方便
    我們早已經習慣了使用指紋解鎖手機,但是解鎖電腦時,貌似很多小夥伴還在默默的輸密碼。為什麼不用指紋識別、面部識別這樣簡單高效的工具呢?在電腦上輕輕按一下你的手指,或者在屏幕前露一下臉就能解鎖電腦,是不是很方便,在Win10上這個功能叫做Windows Hello?
  • 「人臉識別第一案」雖然勝訴,當事人還是不服。更多的人臉識別攻防戰,居民有權選擇不刷臉嗎?
    當天晚上的研究生網絡安全法課程,郭兵也恰逢其時地對照本人的案例跟學生討論生物識別信息保護話題。不知是否巧合,人臉識別信息保護的話題開始持續發酵。濟南一則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流傳,房產商暗中設置人臉識別,有購房者為避免人臉信息洩露戴著頭盔看房。
  • 「人臉識別首案」原告勝訴:為民眾「護臉」也是為法律「長臉」
    你讓我「刷臉」,我告你侵權,因此而備受輿論關注的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落槌了。但此後園方卻單方面將指紋識別「強制」升級為「刷臉」入園,當事人為此將園方告上法庭。由於涉人臉識別訴訟此前在國內並無先例,該案被賦予了遠超出個案的價值。儘管當事人法律訴求在於個體權益保障,可公眾普遍希望,這起帶有「第一案」光環的案件,能在對具體糾紛定分止爭之餘,也能用司法力量劃定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邊界,為公民信息安全與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應用的平衡拿捏「打樣」。
  • 開啟「刷臉模式」!ATFX人臉識別開戶系統全新上線
    外匯天眼APP訊:新興人臉識別技術的誕生和成熟,包括證券、銀行在內的金融市場對於刷臉技術並不陌生。而在金融衍生品投資領域內,刷臉尚屬空白。60秒讓你快速了解ATFX線上人臉識別開戶申請的優勢:1、60秒在線註冊,極速便捷列印複印、準備照片紙質資料,還在為線上開戶跑腿準備材料而發愁?
  • 「豬臉識別」給家畜印張「身份證」
    「那麼,如果每頭病死豬都能精準快速確認,省去勘察員舟車勞頓的成本,整個理賠過程將更高效、更賺錢。這就需要一種能夠遠程操控的豬臉識別技術,精準確定每頭病死豬的關鍵信息。」在香港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麻昊博看來,豬臉識別技術應用在保險理賠中能夠有效解決成本——將每單出險成本由6元大幅降至約0.6元。此外,在具體操作中,僅需農戶拍攝病死豬照片上傳,十分方便快捷。
  • 「人臉識別第一案」主訴人郭兵:我為什麼推動「人臉識別」入法
    去年,他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年卡由指紋識別「強制」升級為「刷臉」入園,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有網友評論說郭兵太「較真」,他卻認為這是值得較真的事兒,推動立法規範人臉識別,「不只保障了我個人的權益,也保護了其他人的個人信息權益」。
  • 困於人臉識別
    在他們的敘述中,因為每個單元的門禁都壞了,街道幫大家免費更新人臉門禁系統,相當於給小區居民提供福利。「你看使用多便利呀,一刷臉就行了。」勞東燕答,「刷臉省的幾秒鐘,對我沒有多大的價值。」在場的業委會主任則以「房價」為談判籌碼:「我們小區管理好了,房價也會跟著上去」,這句話令勞東燕印象深刻。再是「安全」。「這樣的技術可以更好地打擊違法犯罪分子」,對方說。
  •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所以現在刷臉支付的推廣情況其實不是很好。」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步入爭議"旋渦"去年4月,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得知,自己在杭州野生動物園辦理的年卡被「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園方以此為由,要求他提供個人面部信息。郭兵對此不解並作出拒絕,在協商未果後將該動物園訴至法庭。
  • 刷臉即解鎖,koobee酷比S209人臉識別教程
    為保證手機安全性,相信大部分人手機都設置了鎖屏密碼。但在日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公交車上人擠人,手機有新消息提醒,但又因為車內劇烈晃動導致按鍵錯誤解不了鎖。這時,你是不是就想要一個能夠人臉解鎖的手機呢?手機直接對準人臉即可解鎖,方便更智能。koobee酷比S209就是這樣一款刷臉即解鎖的智慧型手機。
  • 【深度】人臉識別泛濫,誰有權拿走你的人臉數據?
    看到這則通知後,在網際網路公司有過數據分析工作經歷的王軼感到有些不安。他發現雖然通知中寫到安裝智慧社區門禁後可以使用人臉識別(也就是「刷臉」)或者手機APP兩種方式來開門,但在辦理權限時都必須要錄入人臉照片。他還注意到負責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的第三方公司曾經曝出過負面信息,自然開始擔憂個人信息尤其是人臉照片被收集後會如何存儲和使用,以及是否會存在信息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