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種田」「豬臉識別」……智慧農業了解一下?

2020-12-20 上遊新聞

養豬場裡,通過「豬臉識別」系統掃描一下豬的臉,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豬的編號、品種、健康情況、進食量等信息;

溫棚中,傳感器收集土壤溼度、水分、含鹽量等數據,通過人工智慧模型和算法,告知農戶土壤相關情況;

果園的每個甜瓜都有一個二維碼身份證,對甜瓜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監控;

無人駕駛收穫機在稻田裡收割稻子……

這些聽起來很高科技,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或許你買的蔬菜水果就是這些高科技農業的產物。

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將讓傳統農業得以從「靠天吃飯」向「靠技術吃飯」轉變,「智慧農業」讓農民們的生產更高效率、高利潤,讓我們吃得更安心。

很多人可能對「智慧農業」不是很熟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什麼是「智慧農業」,其中又運用了哪些高科技?

什麼叫「智慧農業」?

學界普遍認為農業有四個階段。

農業1.0是傳統農業時代,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農業2.0是機械化農業時代;農業3.0以應用單一信息技術和局部生產自動化為特徵。農業發展的最高階段是農業4.0,充分整合資源,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無人化,農業生產過程可控且高效,不受自然環境約束。

「智慧農業」的概念提出於2014年。

「智慧農業」是智能農業專家系統的簡稱,一般是指利用物聯網技術、「5S」技術、雲計算技術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三農」產業的數位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態化、集約化,從空間、組織、管理整合現有農田基礎建設、通信設備和信息化設施,使農業實現「高效、聰明、智慧、精細」和可持續生態發展。

我國智慧農業起步雖晚,但發展速度非常快。2018-2019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響應下,網際網路大咖和企業紛紛加入,如「未來食物農場」「智慧農業平臺」「AI養豬」等的出現,使中國的智慧農業迎來了迅速發展時期。

「豬臉識別」精準化管理每一隻豬

「人臉識別」相信大家已經司空見慣,「豬臉識別」還是頭一回聽說。養豬為啥還要用攝像頭識別每一頭豬?如何識別看起來長相差不多的豬?

別著急,我們先到智能化養殖場看看這些豬寶寶們的日常吧!

當一頭豬要「入住」豬舍時,養殖人員通過「豬臉識別」系統掃描一下豬臉,就可以給豬建立標籤,生成識別碼,關聯豬的編號、豬的親本、品種、生長環境、健康情況、採食計劃等信息。

和「人臉識別」技術一樣,「豬臉識別」技術其實也是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基於構建AI算法來自動識別圖片或視頻素材中的動物特徵,例如動物的面部特徵(兩眼間的距離、嘴巴的位置、頭骨的寬度)、外形特徵(花紋、各部位之間的比例)從而實現對動物身份的識別。

所以,哪怕是有成千上萬頭豬,系統也能輕鬆識別其中的每一頭。再搭配飼餵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環境監測及自動控制系統,便組成了智能化養殖場。

傳統養殖中,當飼養員把同一欄豬的飼料倒在同一個槽裡時,10至15頭豬一哄而上憑力氣「搶食兒吃」,最終導致同一欄豬出欄時生長不均衡,最小的只有70公斤,最大的達到130公斤。

與傳統養豬飼餵模式不同,智能化養殖場則要「公平」的多。

每個豬欄的中心處安放著被分隔成6個「伸縮式半限餵欄體」的飼料槽,每個食槽位僅能容納一頭豬進出。

每個欄體上方的AI鏡頭對每頭豬進行豬臉識別並關聯查詢出相關信息後,中樞設備會向飼料槽上方的飼餵機器人發送指令,使其可以自動投放這頭豬應進食的量,甚至能精準到克。計劃指導量內,還能支持互動分餐,真正做到讓豬想吃就吃。

▲豬臉識別」後進行精準飼餵 來源 | 央視財經頻道

這樣精準飼喂,同一欄豬出欄時的體重差異可縮小到5%以內,還可以節省飼料成本。

橫穿豬舍上方的軌道上安裝著一個長方體的24小時不間斷巡檢機器人。巡檢機器人上配備了3D雙目攝像頭、廣角深度攝像頭、遠程測溫儀、聲音收集器、6項指標環控測試儀等多個設備。

這樣,高配加持的巡檢機器人就具有了視覺點數和估重等功能。巡檢機器人只需「掃一眼」就能準確盤點豬舍內豬的數量,還能在對拍攝物體建模後,配合豬只的種類和特性進行估重,整個過程僅需幾秒,誤差在3%以內。

相比較傳統的肉眼盤點估重、人工記錄的工作方式,這種方式顯然更高效、準確,還節省人力和時間。

▲估豬重量 來源 | 南方都市報

傳統的養豬多採用粗放式的養殖方式,豬群健康監測技術受限,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豬幼崽死亡率居高不下,產量難以提升,成本高、盈利難。

而智能化養豬的監控系統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對生物資產的健康體徵進行在線實時監測。

▲計算豬的運動量 來源 | 南方都市報

系統捕捉到豬的運動量、採食量、體溫和糞便等數據異常的同時,調取資料庫裡這頭豬的過往體溫、進食記錄、運動量等進行比對分析。

而搭載在巡檢機器人上的聲紋識別技術可以分析豬的叫聲、咳嗽聲,從而在早期就能判斷這頭豬可能患病的風險。工作人員就能第一時間發現病原,提前免疫,從源頭上有效控制並迅速撲滅瘟疫。

據測算,採用「豬臉識別」後,養殖場的人工成本減少30%-50%左右,降低飼料使用量8%-10%,並且平均縮短出欄時間5-8天。(數據來源:中城發展研究院)

智慧化果園讓每個果子都有「身份證」

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有些銷售的水果上會貼著二維碼,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查到水果產自哪裡,生長的環境怎樣等信息。

在智慧化果園裡,每棵樹都有自己的檔案。這棵樹栽種的年份,澆了多少水,用了多少肥,打了多少藥都清楚,這個二維碼也就是水果的「身份證」,讓品質溯源也更容易。

▲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全方位追溯蘋果的來龍去脈 來源丨新浪陝西

那麼,如何能做到「記住」每一棵果樹的信息?這就得益於AI技術。

AI即人工智慧,是近幾年來我們常聽到的名詞,但是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

2019版的《人工智慧安全標準化白皮書》明確提出,人工智慧系統是利用一種數字計算機或者其他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來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感知周圍環境、獲取相關知識並且使用,以獲得最佳結果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的系統。

簡單來說,人工智慧的目的是使智能機器像人一般,具備會聽、會看、會說、會行動、會學習、會思考等能力。

如我們在上文中講到的「豬臉識別」就是利用了AI技術,基於機器視覺和圖像識別,AI還可以選種、土壤檢測、智能耕作、病蟲害防治等。

在智慧化果園中,無人機或智能巡田機器人會不間斷地拍攝植物生長狀態和各區域的雜草情況,並將這些圖片傳輸到終端。系統基於圖像識別技術,採用特定的算法和模型,進行深度挖掘,提取出了圖片中的有效信息。

▲無人駕駛收穫機和運糧車協同完成收穫作業 來源 | 科技日報

無人駕駛旋耕機完成土地耕整;無人駕駛水稻旱直播機進行水稻播種;之後,採用無人駕駛高地隙噴霧機和無人直升機完成了施肥和施藥等作業;最後,由無人駕駛收穫機和運糧車協同完成收穫作業。

真正實現了耕整、種植、田間管理和收穫全程無人機械化作業。無人農場的實現,靠三大技術——生物技術、智能農機和信息技術。

在智能農機及信息技術方面,主要依託北鬥導航定位系統和5G通信系統。北鬥導航定位系統主要提供精準定位,5G通信系統實時處理大量信息且信息傳輸速度快。目前,無人農機直線行走精度可達到2.5cm。

雖然目前全程無人機械化作業還在試驗階段,並未全面推廣。但未來對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探索,必將會加快中國農業的行業結構優化和市場整合。

▲衡東縣高湖鎮新旺村油菜種植產業扶貧基地,有多架無人機在進行飛防作業,幫助貧困戶進行病蟲害防治。

來源 | 人民網

而近年來,一些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加入,讓智慧農業產品能夠形成精準的產銷對接,農產品按照需求和標準生產後,很快就能進入網際網路公司的冷鏈物流,後續可以直接進入它們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銷售。

▲網際網路公司的智能養豬宣傳標語 來源 | 搜狐網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19)》預測,2020年我國智慧農業潛在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元。

從「人扛牛拉」到「農機自耕」,從「指望經驗」到「依靠數據」,從「看天吃飯」到「科技助力」,智慧農業為農業生產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更多可能性。

相信將來,農民們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也不用擔心農作物滯銷血本無歸,而是在家就可以利用智慧農業每年都可以大豐收。

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相關焦點

  • 荷蘭農業:農業教育+合作社;業內人士:推廣「豬臉識別」
    2、我國數據平臺服務在農業生產中佔比最高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數據平臺服務在智慧農業生產環節應用場景中佔比最高,佔比為40%。數據服務平臺是以衛星遙感技術、無人機航拍以及傳感器等技術收集氣候氣象、農作物、土壤及病蟲害等數據,建立數據服務平臺,並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為農場提供可視化模型,實現對作物的精準管理。
  • 今年廣東智慧養殖出啥黑科技?可以群體識別的影子豬臉識別來了
    今年廣東智慧養殖出啥黑科技?可以群體識別的影子豬臉識別來了 2018 年 11 月 15 日- 19 日,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又稱「雙新雙創博覽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
  • 智慧農場院士種田
    智慧農場院士種田 2020-11-06 0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豬臉識別」給家畜印張「身份證」
    這就需要一種能夠遠程操控的豬臉識別技術,精準確定每頭病死豬的關鍵信息。」在香港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麻昊博看來,豬臉識別技術應用在保險理賠中能夠有效解決成本——將每單出險成本由6元大幅降至約0.6元。此外,在具體操作中,僅需農戶拍攝病死豬照片上傳,十分方便快捷。
  • 泰州試點無人機植保為「智慧農業」插上「翅膀」
    昨天,泰州嗨森農業共享植保無人機服務平臺在高港區正式啟動。
  • 無人化農業能給農民帶來什麼好處,開啟智慧農業的大門
    打開APP 無人化農業能給農民帶來什麼好處,開啟智慧農業的大門 無人機之家 發表於 2020-12-23 12:09:27 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步伐加快,無人化農業概念基本形成,農作物的種植、管理和收割都實現了「無人化」作業,農業無人機等智能、先進的農業機械成為了農民種田的「好幫手」。
  • 「影子豬臉識別商業化全球首發」發布會隆重舉行
    3月22日上午10時,廣州影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影子豬臉識別商業化全球首發」發布會在廣州長隆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作為「豬臉識別系統」的開發參與單位,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姚江林同志代表學校出席發布會並致辭。  近年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迅速,人工智慧技術已擴展到農業領域,生豬健康智能養殖是重要的領域。
  • 開啟智慧農業新篇章 極飛科技創新推出V系列雙旋翼農業無人機
    在睿圖功能模塊的賦能下,結合高解析度光學影像與AI圖像處理晶片,V40可快速做到農田邊界識別,果樹識別,地圖拼接,三維建模,100畝農田只需要10分鐘就能完成高清測繪,工作效率是傳統人工的80倍以上。完成測繪工作後可以立時生成施藥「處方圖」,結合農作物種植密度與生長趨勢進行智能診斷,給出農藥、化肥的定製化作業方案。
  • 還在為人臉識別震驚?豬臉識別都有啦
    「未來,ET醫療大腦2.0將針對臨床、科研、培訓教學、醫院管理、未來城市醫療大腦等5大場景集中發力,通過加強文本結構化、圖像識別、生理信號識別、語音、知識圖譜構建等5種能力的建設,致力於解決醫療機構的切實痛點,提高醫療效率,用技術的手段賦能醫療行業,帶來醫療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阿里健康副總裁張雯說。此前阿里雲和阿里健康在醫療AI領域已各有建樹。
  • 潛力巨大,難點眾多,智慧農業之路該怎麼走?
    農業技術創新的標誌性事件發生在1975年,雜交水稻成功培育。智能的力量,給中國農業安上了加速器。人們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判斷殺蟲劑量,通過圖像識別輔助分揀水果,通過機械化自動灌溉施肥……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加持,農業變得規模化、智能化、集約化、精細化,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巨頭在為農村市場賦能。
  • 豬臉識別技術幫助金融機構獲得牲畜「身份證」
    要省去勘察員往返的高昂成本,只在處理病死豬時派車出險1次,這就需要一種能夠遠程操控的豬臉識別技術,精準確定每家每戶的病死豬身份等關鍵信息。」在香港大學商學院研究生一年級學生麻昊博看來,豬臉識別技術應用在保險公司理賠中能夠有效解決成本,大約能將每單的出險成本由6元降至0.6元,而操作流程只需要農戶拍攝病死豬照片上傳,與交通保險處理快速出險上傳事故照片的方式如出一轍。
  • 養豬黑科技:「豬臉識別」能「見豬下菜碟」
    「豬臉識別」「機器人按需投餵」,這些現代化智能技術竟然用在了養豬上……日前,記者在吉林精氣神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養豬場」採訪時發現,現代化智能養殖解決方案已經在這裡取得了良好效果。
  • 農業管理+AI「玩轉」智慧農場
    日前,由廣州極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極飛」)與廣州世界幸福田園有限公司(下稱「幸福田園」)合作舉辦的的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活動在增城正式召開。作為大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幸福田園將在示範基地裡演示如何將無人機測繪、自動駕駛、農業物聯與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等運用於農場管理。
  • 含山縣供銷社下好智慧農業「先手棋」
    智慧農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促進農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智慧農業,對於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含山縣豐華供銷社立足長遠、搶佔先機,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精心學「棋理」。
  • 世界強國都在發展高科技農業,中國巨頭已在布局
    圍繞「ABCD」(A指人工智慧,B指區塊鏈,C指雲計算,D指數據技術)開展的智慧養豬項目備受政府關注和市場好評。《日本經濟新聞》表示,受到中央政策推動,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豐厚的援助措施,例如為農戶購買無人機提供補貼等。在中國,農業改革的氛圍進一步濃厚,一系列高科技應用正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
  • 河北景縣:網際網路為農業生產「植」入智慧「基因」
    長城網訊(記者 王林紅)「打個電話,化肥就送到家了」「實行了精準施肥,減施還增效」「智慧農機就在身邊,農業生產越來越省心省力」……春耕始,萬物生。作為河北農業大縣,衡水市景縣在疫情防控與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積極創新服務方式,將網際網路與農資生產銷售、智慧農機服務等環節深度融合,為現代農業生產「植」入智慧「基因」。
  • 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種田當上農業CEO 用生態鏈的眼光管好茶園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探訪新工種②)本報記者 葉曉楠今年11月舉辦的2020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三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之農作物植保員決賽現場。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他們有的當上農業經理人,有的操控無人機做植保,有的探索用現代技術科學管理茶園,有的當上直播銷售員幫鄉親們帶貨。雖然職業各不相同,卻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他們在幫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在這些新職業新工種領域內成長壯大的新機遇。
  • 莊稼漢 「慧」種田
    城裡長大,常年經商,基地負責人鄒泰暉瞅準智慧農業的廣闊前景。50歲出頭的他轉型種水稻,自2018年起,先後在蔣巷鎮流轉了1.56萬畝耕地,並進行了高標準農田改造和智能化建設。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科技改變了傳統農業,也孕育出新農人。
  • 安裝人臉識別機,駕駛無人機巡檢……新職業折射創新驅動熱
    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農業經理人、自動化碼頭遠程監控員……這些職業不斷湧現,折射出創新驅動在各行各業的顯著效應。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市場對人臉識別機需求很大,我們忙著呢」「往左,再高一點。」聽到聲音,站在人字梯上的王霜卸下人臉識別機,重新調整角度,再次插線安裝。這套利落的動作,他每天要重複好幾次。直到地面上的同事對他比出成功的手勢,他才從梯子上下來。
  • 農業新基建:智慧農業落地 AI和物聯網讓農業生產全程可控
    」幸福田園智慧農業示範園區負責人遊仕文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智慧農業如何實現   那麼未來農業,或者說智慧農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利用無人機測繪與AI識別技術,極飛科技為園區農田建立高清地圖,其RTK釐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技術,能為自動化農業設備提供精準導航,從而保障標準化的農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