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獨守大山34年,把荒山變成了花果山,曾想把孩子都送人

2020-12-18 大河鄉土

75歲的史紀才是山西永濟水峪口村人。34年前,他獨自一人居住在村後的中條山裡,圍著荒山上種樹育林。如今,幾萬棵棗樹、杏樹、核桃樹、石榴樹等遍布四五十畝的山坡,原來的荒山已綠樹成蔭。史大爺說自己年齡大了,如果孩子有能力願意繼續種樹,就交給孩子,否則就交回村裡,「錢多了是害,兒子爭女子爭,分不公可能還有意見,沒有錢,窮窮的最好。」圖為5月18日,史紀才老人站在自己綠化後的山坡前。

史大爺是在1986年上的山,那一年他41歲。他到山上後就開始種樹,山上用水不便,種下的樹因為缺水好多都不能成活。「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種的樹都死了,我挺難受,我就開始想辦法引水,到村裡引電,自己打井,後來又到山裡去找水。這三十多年來,我就在這裡種樹搞副業,我總說這裡就是花果山。」史大爺坐在窯洞中說,他的樹以嫁接為主,棗樹、杏樹、核桃樹,什麼樹都種,果子成熟的時候,隨手摘下來就能吃。

看著自己把不毛之地變成了寶地,史大爺充滿了成就感。一開始他只嫁接棗樹、種果樹,後來退耕還林,史大爺又栽了槐樹和桐樹。種樹之餘,史大爺還在山上放羊、餵豬、餵雞。史大爺說,飼養牲畜是他的主要收入,靠著這些收入他要養家養孩子。圖為史大爺在山坡上種植的果樹。

史大爺上山之前,在村裡當過8年的保管和會計,期間還擔任過村裡的一二把手。「當年我家裡窮,有兄弟4個,我排行老三,下面還有兩個妹妹。因為窮,兄弟們娶不上媳婦,我老婆和我是一個巷裡的,我後來就入贅到她家裡。老婆高中畢業,當過民辦教員,1969年好好的她就瘋了。」史大爺說,老婆精神出現問題後,他很著急,因為上有兩位老人下有四個孩子,全家的重擔全落在了他的肩上。

「老婆病了之後,我家的日子就過得很艱難。我想把孩子全部送人,但家裡老人不同意,當時實在是太難了。」史大爺說,正常生活被打亂了,他硬著頭皮給自己定了一個任務,每天必須有五塊錢收入,因為如果收入低於這個數目,全家八口人的日子就難以維繫。圖為史大爺種植的核桃樹上結的核桃。

為養家餬口,史大爺決定上山種樹。在山上,他的每一天都是超負荷勞作。「山上都是石頭,我需要在地皮上嫁接種樹,還要挖藥材搞副業。山上不方便,我需要引水到這裡,管子的材料費就花了幾千塊錢,電也是從村裡引的,我在底下打了口井。」史大爺說,他每天以幹活為主,不停地幹,因為活太多了,三五個人都幹不完。圖為史大爺將被風吹到的嚇唬小鳥的竹竿扶正。他在這塊地種了桑樹,目前正是桑葚成熟的季節。

史大爺僱人在山裡打了十幾孔窯洞,用來住宿和放工具,十年前他還投入了好幾萬塊蓋了彩鋼房。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史大爺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務,四個孩子均已成家,女兒博士畢業現在上海工作,家裡老人也養老送終了。「我家曾經是村裡最困難的家庭,這幾十年靠我一個人幹活,生活改善了,過得也不比別人差。」史大爺說。

勞作了一輩子,史大爺閒不下來。他每天管理他的樹,養著五六十頭羊,做著各種農活,前幾天他還買了幾隻雞。他說現在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維護樹,基本不種樹了。山裡的生活寂寞孤獨,史大爺閒下來就靠看電視打發時間,三十四年來,電視換了好幾個。生活雖然辛苦,史大爺說他還是很感謝這片山,沒有這片山,他可能連孩子都養不活。圖為史大爺和從村裡來找他的老夥計聊天。

在山上的史大爺喜歡喝酒,他說:「我平時一個人喝兩三壺,朋友來了喝得更多。除了看電視幹活,就是喝酒,幾十年了,我習慣這樣的生活了。」目前,史大爺除了耳朵有點背,身體各方面都還挺好,他除了幹活,有點時間就堅持鍛鍊身體,所以腿腳很零活。圖為史大爺利用一根樹枝吊槓子。

因為之前乾重活太多,史大爺的手已經變了形,前陣子出去放羊還摔了一跤,把胳膊摔壞了,但史大爺非常樂觀,他說:「這都沒啥,我心態好得很,白天幹一天的活,晚上還睡得挺好。我感覺到了山上比在村裡好很多,挺自在的。我現在75歲了,該辦的任務都完成了,也就打算『退休』不幹了。」圖為史大爺捧著去年從幾棵文玩核桃樹上摘下的文玩核桃。

一年前,史大爺將老伴接到了山上。他說雖然老伴啥也不知道,但自己還是得照顧她,畢竟是夫妻嘛。對於自己種植的幾十畝樹今後的處置問題,史大爺早已有自己的主意。「如果孩子有條件就給孩子,孩子沒條件弄,我就給村裡,讓村裡處置。我不在乎錢,人錢多了還是害,兒子爭了女子爭,分不公可能還有意見,所以說不要錢還是(好),窮窮的最美,身上沒有一毛錢,死了他們照樣埋。」圖為在整理韭菜地的史大爺。

相關焦點

  • 涉縣:荒山荒坡變成「花果山」
    「今年,村民治理荒山的勁頭可足哩!」負責牽頭治理荒山的村民楊喜慶告訴記者,臺北村地處石灰巖山區,「基巖裸露、石厚土薄」是全村2600多畝荒山荒坡地的主要特點,由於土層瘠薄,收入甚微,村民只好出去打工。「可是,和我們村情況差不多的白泉水村,通過太行山水土保持項目小流域綜合治理,荒山荒坡已變成『花果山』,這讓我們村的村民看了眼饞。」
  • 七旬老人荒山種樹16年,結果卻被判「非法佔用農地罪」?
    十五年前,他和女兒首次登上《濟南日報》,被評為「個人首次大面積治理大片荒山先進代表」,十五年後,卻成為「非法佔林」的罪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濟南有座山,名字叫做玉龍山,在2003年,曾是一座荒山,而如今,卻成為了濟南泉城重點保護的森林公園,這變化的背後,離不開一個名叫李福深的老人。
  • 山西平順縣西溝村幾十年持續植樹造林:幹石山變「花果山」
    西溝村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李順達和申紀蘭的家鄉,歷史上的西溝村「沒土光石頭,誰幹都發愁」,十戶九窮。在李順達和申紀蘭的帶領下,西溝村幾十年來持續不懈發展生產、植樹造林。如今,兩萬畝荒山披上綠裝,幹石山變成「花果山」,亂石灘變成「米糧川」。
  • 老人種樹多年荒山變綠洲,女兒卻因佔林罪被捕,真相果真如此嗎?
    這幾天出現了這麼一檔子事,說是濟南一位年已七旬的老大爺,從2003年起至今,在當地的一座山裡已經種了大約80萬棵樹。並且為了這些樹,老大爺已經投入了差不多3000多萬,現如今當地原本的荒山已經因為這些樹變得生機盎然,然而令老大爺沒想到的是,因為這些樹,自己的女兒即將面臨牢獄之災,而自己也即將被取保候審。
  • 日本七旬老人植綠甘肅15載:綠化地球不分國界
    中新社蘭州9月1日電 題:日本七旬老人植綠甘肅15載:綠化地球不分國界中新社記者 南如卓瑪這是74歲的日本老人武田英文第26次造訪甘肅。看到敦煌戈壁上的胡楊林挺拔翠綠,9月1日在返回東京前,他再次強調,一定會把綠化甘肅事業一代代做下去。
  • 蘭州榆中北山造林人紮根荒山築綠洲
    原標題:榆中北山造林人紮根荒山築綠洲  劉子安老人正在栽樹  一叢40釐米高的檸條,根部卻可達五六米,可以固土23立方米還能截流雨水34%。
  • 日本七旬老人武田英文植綠甘肅15載:綠化地球不分國界
    中新社蘭州9月1日電題:日本七旬老人植綠甘肅15載:綠化地球不分國界中新社記者南如卓瑪這是74歲的日本老人武田英文第26次造訪甘肅。看到敦煌戈壁上的胡楊林挺拔翠綠,9月1日在返回東京前,他再次強調,一定會把綠化甘肅事業一代代做下去。「2004年我第一次到蘭州,下飛機後看到光禿禿的黃土山,這在日本不可想像。」
  • 七旬老人為了補貼家用,堅持育菜苗34年,每年收入2萬多元
    七旬老人為了補貼家用,堅持育菜苗34年,每年收入2萬多元本文章內容原創,文章中圖片來源於網絡,麻煩喜歡的朋友們給小編點個關注,給文章點個讚吧,也可以分享給自己的小夥伴看看喲。(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旨在傳播社會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稷山縣的劉大爺今年已經75歲了,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和老伴生了一個兒子和三個女兒,他的兒子在城裡做生意,而三個女兒都在鎮上開店做點小買賣,老人為了掙錢給孩子們補貼家用,34年的時間以來一直堅持著在自家院子裡育菜苗子,除此之外還種了十畝地,分別是五畝莊稼地和五畝桃樹
  • [最美林業故事]日本七旬老人植綠甘肅15載:綠化地球不分國界
    [最美林業故事]日本七旬老人植綠甘肅15載:綠化地球不分國界 2019-09-16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邯鄲七旬老人愛根雕
    本報記者郝群英文/影    毫不起眼的枯木樹根,在邯鄲縣河沙鎮鎮南文莊村村民鞏慶華手裡變成了靈動鮮活的「老虎」、「牛」、「鷹」、「龍」……16年來,76歲的鞏慶華用熱情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作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採,在他眼裡,乾枯的樹根就是樹木的魂,是樹木生命的延續。
  • 「火焰山」變成了「花果山」
    2017年3月20日,因採場、內排土場自燃冒煙點較多,汙染嚴重,治理不力,該礦生產被環保部門緊急叫停。」河曲縣自然資源局一位幹部說。「火焰山」變成了「花果山」,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河曲縣綠色礦山的創建。把綠色礦山創建作為頭號工程河曲縣地處黃河中遊,沿黃71.6公裡岸邊,有各類礦山企業22家,其中有煤炭企業11家。
  • 小夥為七旬老人讓座 老人現場畫速寫肖像答謝(圖)
    洛陽小夥子為七旬老人讓座 老人現畫速寫肖像答謝趙青在為市民畫像核心提示丨「前幾天,我坐公交車遇到一件事情,覺得挺感動。」12月6日下午,家住洛陽市澗西區的王女士撥打本報熱線(18837996211)稱,11月28日,她乘坐101路公交車外出時,在公交車上遇到一件事兒讓她很感動,「當時車上人多,有位20多歲的小夥子給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大爺讓座,沒想到老大爺現場為小夥子畫了幅速寫肖像,並送給了好心的小夥子,車上好多乘客都稱讚不已。愛心都是相互的,他倆的舉動都讓人感到溫暖,我覺得這才是社會需要的正能量吧!」
  • 七旬老人離家出走20年,如今病重想回家鄉,得衡山愛心人士助力
    家鄉,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歸屬,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很多人都會離開自己的家鄉發展,在外面漂泊的日子裡,經常能想起在家鄉的點點滴滴,那段對家鄉的記憶是最珍貴的。12月9日,衡山縣就有救助站送一名七旬老人回家鄉的事情發生。
  • 馱妻女淌水趕高鐵 盤點感人愛情故事七旬老人自造愛情電梯
    二人互稱「小夥子」和「老媽子」,雖然老媽子一輩子也沒下過幾次山,但為讓愛人出行安全,小夥子一輩子都在忙於搭建溝通峭壁與外界的石梯,一鑿就是50年。小夥子鑿成老頭子,鑿出6000多級「愛情天梯」。他們還靠野菜和雙手養大7個孩子。懸崖峭壁上生鑿的石梯,如今已有6000多級,被稱為「愛情天梯」。
  • 將荒山變「花果山」!這位八旬老兵還自掏腰包修路、做義診
    「解放前家裡窮,兄弟6人吃不飽穿不暖,冬季大雪天跟著哥哥們去要飯……」回憶起往事,劉學通眼角泛起淚花。「受過窮以後才知道窮人的苦,當了兵,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才明白為人民服務的真正含義。」劉學通說,1998年,他承包了更大的一片荒山,周邊沒有路可走,到處是亂石雜草,土壤層流失嚴重,方圓幾公裡都沒有人住。
  • 包下荒山賣墳,77歲老人被認定涉惡團夥骨幹:又不能不讓人下葬,都怪心太軟
    死者為大,又不能不讓別人下葬,事情到了現在這個地步,都怪我們太心軟。」1943年出生的段永昌活了一輩子都沒想到,自己在耄耋之年會成為涉惡犯罪團夥成員——2019年1月,76歲的段永昌失去自由。這起獲刑的涉惡犯罪團夥成員中,60歲以上的有11人,其中最年長者79歲。「我的案子還能上訴嗎?」9月10日,已經回到家中的段永昌向記者詢問。段永昌和村裡其他老人堅持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維護集體利益,並不構成犯罪。
  • 一中學將學校後山改造成「花果山」,如此用心的教育怎能不點讚
    筆者到現在都難以忘記小時候和小夥伴在田間地頭嬉戲的場景,難忘在菜園中穿梭的夏天,現在每次回老家都會和帶著我的孩子來到菜園裡,給他們講解蔬菜水果,給他們講一些筆者小時候的故事,如同再次回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那是一片屬於孩童時期記憶的樂園。
  • 【鄉村振興】芭蕉村荒坡荒山成「花果山」
    一陣風吹過,讓人無不愜意,遊客早已忘記了天氣的炎熱,沉浸在採摘的歡樂中。除了遊客,還有很多村民在果園裡務工。芭蕉村地處黃金鎮東北部,是海拔200至800米的立體型村落,全村耕地面積3518.4畝,林地面積2568畝,共有5個村民小組,596戶1778人,貧困戶30戶91人。山高坡陡,多年來,由於地理原因,土地利用率低,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 香港一名七旬老人首次浮潛溺水昏迷 送醫搶救不治
    原標題:香港一名七旬老人首次浮潛溺水昏迷 送醫搶救不治  中新網7月9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8日,香港一名七旬老人卓某於荃灣汀九近水灣附近海面,首次浮潛時疑似溺水昏迷,其他泳友合力將他救起送醫,搶救後不治。
  • 「孩子住校了,我該走了」,面對兒子暗示,七旬老人難過地回應
    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相信有很多新手父母的首選目標就是家裡的老人了,交給外人多不放心啊。現如今,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忙,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是老人帶孩子。老人也幾乎成了,現如今帶孩子的主力軍。老人願意帶孩子也喜歡有孩子陪伴的感覺,而年輕人平時工作比較忙,正好需要老人來為自己搭把手。但是,如今有些老人卻又遇到了另外一個難題。本期話題:「孩子住校了,我該走了」,面對兒子暗示,七旬老人難過地回應!鄰居王阿姨帶孫子好幾年了,從孫子出生起,一直都是王阿姨親力親為。以前老伴在的時候,王阿姨一年還要帶孩子回去幾次,現在老伴也不在了,王阿姨就一心一意的全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