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問題會引起肩頸疼痛、頭暈噁心,除了讓人變醜之外,還可能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你曾經說,想和床永不分離。但僅僅躺了半個月後,就明白了任何相處都不容易。
你不容易,你的頸椎更不容易。
這個春節,疫情不斷刺痛著每個人的心。為了不聚集在電影院添亂,《囧媽》第一次嘗試了免費網際網路首播。截至1月27日零時,在各大平臺的播放量超過6億,觀看人次達1.8億。
盲猜一下,這1.8億人次觀看的時候都是什麼姿勢?是不是包括但不限於躺著、趴著、側臥、歪著、靠著?你的頸椎告訴我:是。
這周,遠程上班開始了,你終於實現了一直以來最期待的上班模式:在床上辦公。不是這個姿勢不美,只是你日漸僵化的脖子再也承受不了了。
下班後正好看到《想見你》更新,劇荒的你馬上把自己換了個面歪著,戳了戳播放鍵。
沒有哪個年齡段的少女能逃過許光漢的狙擊。/《想見你》你昏昏欲睡的腦子下班了,玩命碼字的手下班了,大多器官都下班了,但是頸椎還在堅守。頸椎太慘了。
好像全中國年輕的頸椎都過著這樣的日子。
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將頸椎病列為勞動者個人應預防的疾病後,#頸椎病或將納入法定職業病#的話題在微博上引發了4.1億的討論。
曾經,頸椎病是眾所周知的中老年常見病,但現在,有多少20來歲的年輕人每天拖著仿佛豆腐渣工程的脖子。
頸椎問題會引起肩頸疼痛、頭暈噁心,除了讓人變醜之外,還可能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頸椎問題不能小看。/圖蟲創意頸椎,指頸椎骨。頭以下、胸椎以上,一共有7塊。
頸椎由椎間盤和韌帶相連,形成前凸的生理彎曲。頸椎不僅包括椎骨和韌帶,還有神經、血管等,讓你的脖子能靈活運轉。
頸椎可能是人體最脆弱的地方之一,卻承擔著支撐頭部的重任。腦袋看上去不大,重量也已達4-5公斤,佔成年人體重的7.7%。
圖中紅色部分為人體頸椎的7塊骨頭。/ Anatomography但這只是正常姿勢下頸椎的承重,現實生活中,誰都免不了一邊看手機一邊做任何事。
當低頭角度達到30度的時候,頸椎承重會達到18公斤左右,當低頭角度達到60度的時候,頸椎的承重就會高達27公斤左右。
一件行李也不過23公斤,拖著走都覺得費勁,別說時時刻刻把它頂在頭上了。長此以往,頸椎病就要賴上你了。
這樣的頸椎設計是不是未免有點不科學?或許真的是這樣,頸椎可能是我們尚未完善的直立進化漏洞。
人類直立行走的歷史只有500萬年,但身體結構卻發生了不少關鍵調整。比如包括頸椎在內的四個脊柱的生理彎曲,還有足弓、跟腱等。
500萬年聽著很長,但和從寒武紀起5億年的脊椎動物進化史比,只佔其中百分之一。
跟我們熟悉的鳥類比一下就知道了。作為恐龍的後裔,它們直立生活的本事已經非常完美。看看雞,蹲下起立的過程都平穩優雅;再看鴕鳥,無論怎麼跑,頭部運動始終是一條直線。但是人呢?
你我的頸椎已經趕不上進化的進程了。我們一邊很勉強地使用著頸椎,一邊又不知不覺地損耗它。
在德國紀錄片《我們如何生活》中,託馬斯·穆勒代表普通的現代德國人,和生活於工業化時期(200年前)及石器時代中期(8500年前)的兩位祖先比較了骨骼的健康情況。
紀錄片《Deutschland - Wie wir leben》截圖結果顯示,石器時代的骨骼健壯緊實,是合理運動休息的體現;工業化時期的骨骼已經出現了脊柱邊緣的不對稱,可能是工業勞動中經常使用身體一側所致;而一直覺得比兩位祖先過得健康的託馬斯則肌肉酸痛,腰圍更寬,有嚴重的肩背痛和頸椎問題。
相似的生活給了我們和託馬斯差不多的健康狀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十大頑症」中,頸椎病就位列第二,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全球有頸椎病的患者更是達到了9億以上。
在中國,據《長江日報》數據顯示,頸椎病患者約有2億,發病率約為17.3%。每年用於頸椎病治療的費用就高達5億多元人民幣。
沒有一個年輕的頸椎還是完好的就在上個世紀,頸椎病還是不容置疑的老年病。
1930年,Puschel發現50歲以後髓核的含水量減少,產生退行性變;
1940年,Stookey的研究表明頸椎間盤病變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3歲;
1954年,Pallis Jones和Spillane強調頸椎病是老年常見病,65歲以上老人中75%有典型放射學改變。
但近年來頸椎病的年齡分布陡然變化,年輕化趨勢無可阻擋。
《長江日報》報導的一項針對國內2000例頸椎病患者的調研顯示,30歲以下患者比30-50歲的患者人數高出了22%。最近20年來,頸椎病的高發年齡也一路從55歲跌至39歲。
頸椎病,正在拖垮年輕人。/pexels調查數據看著嚇人卻又讓人覺得可信,因為身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年前,Olivia就把自己的好不容易請出來的年假用在去醫院看頸椎上。
那天早上起來,她就覺得頭暈噁心,以為是低血糖,結果去了醫院,造影顯示:頸椎生理曲線變直。大概率就是長時間低頭的習慣導致的。
多年前的老梗說白領是「白骨精」,現在看來還是很精準,辦公室裡咔咔作響的骨頭聲,聽上去怎麼樣也有幾百歲了。
備受其擾又很難改變工作方式的久坐族和低頭族們,深深憂慮著自己的頸椎健康。智聯招聘的《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表明,67.9的%白領最擔心的就是頸椎問題。
我只想問:頸椎病算不算工傷?/unsplash一項研究上海市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1010位白領的調研證明了這種擔憂是有必要的。因為他們中符合頸椎病診斷的人數高達342例,佔33.9%。
其中每天伏案工作超過4小時員工的得病率明顯高於伏案4小時以內的員工;不運動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每周運動的員工。
這項調研還揭示了很多不被重視的頸椎症狀,這些症狀很可能就是頸椎病的預警和表現。
頸部疼痛或麻木的人數佔所有被試的54%,眩暈(28.2%)、上肢疼痛或麻木(16.5%)、顫抖(3.3%)甚至肢體癱瘓(0.4%)等頸椎病相關症狀的數據也足以令人瞠目。
《白領人群頸椎病患病情況的調查分析》這些病症真的很難避免,因為現代職業好像都是頸椎病的高發職業。
IT行業的頸椎病患是最多的,佔所有患者的44.1%(包括電子商務、文案和平面設計等)。流水作業人員以15.9%位居第二,再次是駕駛員15.4%、教師12.3%和財務人員9.4%。
怪不得都說程式設計師的學習進階之路是從《X語言入門》到《X語言高階編程》,從《X語言的科學與藝術》到《編程之美》,最後是從《編程之禪》到《頸椎病康復指南》。
頸椎病是怎麼糾纏上你的大多數年輕的頸椎問題平時都不覺得是問題,大家把這叫做慢性勞損。
現代化以後,不良工作生活習慣要為此背一大部分鍋。
有一臺灣35歲男子因長期每天躺在床上玩3小時以上手機,頸椎退化如70歲。造成了頸椎椎體變形和明顯骨刺。
只要一放假,飲食起居全在床上解決。/unsplash不要以為這只是社會新聞上的極端案例,你敢說自己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比他短嗎?
QuestMobile2018年6月的數據顯示,中國人每天約花5小時在看手機上,較過去兩年增長了66.7%。
為了諷刺這種無節制的現代生活習慣,漫畫家常把未來的人類畫成擁有更小的大腦,更少的牙齒,更彎頸椎的「怪物」。可怕就可怕在諷刺漫畫突然寫實。
BBC去年就報導了澳洲學者David Shahar的研究,他發現在16-30歲的年輕人裡,有四分之一的頭骨後都長了一塊骨頭,而且越長越長。他認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年輕人長期低頭玩手機,後頸部壓力過大所致。
另一個不常被注意到的頸椎病誘因是:不當睡姿。
對於996的社畜來說,能有午間小憩已經可貴,當然要趴上一會。但這種頸部沒有依託的睡姿,伴隨著很大風險。
媒體曾報導一位哈爾濱的張女士因為每日都要趴著眯一小時,一日手腕竟提不起來了,才發現是頸椎問題導致的手橈神經受損,已需要手術治療。
以後再也不敢趴在辦公桌上午睡。/unsplash出生起就自動掌握的夜間睡姿更是大多數人的盲區。
我們一天中約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且熟睡中頸部處於放鬆狀態。一旦枕頭的高低軟硬不適當,睡眠中頸椎承受的壓力過大,就會使某一部分的頸椎屈曲過度。
調查中卻發現,有一半以上大學生枕頭的高度都不符合要求。只有長度比肩寬長15釐米左右,高度在躺下後約一拳高的枕頭,才是你的明智之選。
此外,缺乏或者不適當的體育鍛鍊這些問題,也沒有因為說得多了就放過我們。
2019年阿里釘釘發布的《職場運動白皮書》顯示,有四成的職場人士完全不運動。而深受頸椎問題困擾的職場人也有41%左右。
不要問為什麼頸椎病瘋狂年輕化,看看這份白皮書,90後的運動量早已經被60後甩在身後,再加上夏季貪涼,冬天不保暖,熬夜失眠,慢性咽炎(有研究顯示咽喉炎與頸椎病相關),弱小無助的頸椎早就承受不起了。
上班族被工作牽絆,沒有時間鍛鍊。/pexels年輕化極端案例也不在少數。還記得小時候嚷著脖子疼腰疼的時候,你的老父親就會來一句,小孩子哪有腰啊。
但幼兒的頸椎脊椎問題早不是孤例了。有9歲患者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伴有左側間盤脫出,其勞損程度相當於四五十歲的中年人。
河北省的8歲案例、湖南省的2歲案例、寧夏2歲半案例,數字越來越小,但危機卻越變越大。
佛系青年頸椎自救的進階之路曾幾何時,年輕人的周末逃不出吃飯唱歌電影一條龍。我現在很懷念那個單純的年代。
當阿姨叔叔們都去跳廣場舞之後,理療店裡一排排躺著的就都是年輕人了。一批批僵硬的頸椎排隊等著容光煥發。
既然健身房的年卡遲早都要變成按摩店的會員卡,不如趕在中年危機之前提前預習一下中年生活。
當代年輕人,在推拿店裡預習中年危機。/圖蟲創意推拿店不僅成了打卡勝地,年輕人們還因此收穫了最懂他們的人。
有網友表示,正骨李師傅才是最懂他的人,早早下班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頸椎徜徉在李師傅「按、摸、拉、捏、揉、拽」的手藝裡。聽說他已經建議老闆下次團建也一起去按摩了。
當推拿成為年輕人新的瑪咖,經常去理療店又有些消費不起,表面上光鮮亮麗的年輕人就開始在某寶上尋找「變態」護頸神器。
我們印象中的護頸用品可能還停留在七大姑的竹枕品相怎麼樣,八大姨的中藥枕是蕎麥的還是決明子的史前階段。
資深體驗官網友@闌珊那人2009 經過多種護頸枕頭的對比,都鬧不清究竟是哪個起了作用了。
這些傳統療法並非適宜所有人,比如竹枕的材料太過僵硬,外形與頸椎不服帖,可能會加重頸椎脫位;而用中藥枕頭,因其顆粒狀的填充容易受壓變形,效果也很有限。
不少網友開始尋求更硬核的設備,牽引器、牽引床都整上一套。
確實不少醫院會用牽引的方式緩解頸椎問題,但自己操作,一旦牽引力度太強就很容易拉傷。不少人沒去醫院看頸椎反而因為自己牽引不當而不得不去找醫生報到。
花這麼多冤枉錢,還不如買一張瑜伽墊。/unsplash如今越來越多妖魔鬼怪的護頸神器層出不迭,恆溫熱敷、低頻脈衝、會唱歌的、U型設計的一頭延長到可以架著手機的,各式各款趕著趟來「拯救」你的脖子。
直到人體工程學的概念進入了這些時髦人士的視野,護頸產業立即變得科學迷人、有理有據了起來。
聽說人體工程學由六門分支學科組成,包括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工程心理學等。
不像大多數網購的親們,購買人體工程學相關商品的顧客隨口都是肘高、膝膕高度、垂直手握高度等鬧不明白的高端用詞。
為了保護頸椎,一個合格人體工程學學者的辦公室裡,四代U型枕、可升級摺疊支架、腳踏、百變午睡神器都是標配,只有從對隨處滑鼠、人體工學鍵盤、電腦座艙沙發一體電競椅的選擇中,才能看出你的段位。
遇事不決,花錢解決。/圖蟲創意一種信念在頸椎病患者中傳染:只要花了錢,我的頸椎就會好一點。因為這種心態,基礎款的頸椎增生藥膏銷量超過10w+,隨意一款家用頸椎按摩器也有3.5萬人收貨,而價值6萬多元的豪華人體工學椅也有不少人買單。
但是不管錢花多花少,買到的也只是安心或者高人一等的安心。想靠錢開外掛治療頸椎病,只能是死路一條。
還是多聽媽媽的話,注意頸椎健康,減少慢性勞損,多鍛鍊多防護吧。畢竟所有回歸健康的路都必將是漫漫長路。
[1]趙定麟. (2001). 現代頸椎病學.
[2]王越敏, 劉申, 朱毅, & 王耀. (2010). 白領人群頸椎病患病情況的調查分析. 按摩與康復醫學旬刊, 1(4), 114-115.
[3]《2019職場運動白皮書》阿里釘釘2019
[4]《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智聯招聘2019
[5]《頸椎病,正在拖垮年輕人》澎湃新聞2019
[6]《當代年輕人是如何在按摩店預習中年危機的?》跳海大院2019
[7]《中國年輕人頸椎患病率已超中年人》長江日報2016
[8]《頸椎病的歷史及認識過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2012
[9]《這屆年輕人連骨頭都酥了》網易上流2019
[10]《有些人活著,頸椎卻已經死了》較高端人類2019
[11]《德國:我們如何生活 Deutschland - Wie wir leben》2013
[12]《頸椎病是不是直立動物進化的漏洞?》知乎
原標題:《我今年才十八歲,頸椎快八十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