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的學習需要很大的耐心,剛開始大家都能心平氣和的輔導,如果在10分鐘後,孩子仍是不在狀態,各種亂動亂摸,8成父母都要失控,對著孩子吼。
前幾天看到大J小D公眾號的一篇文章,是有關於學習方法。裡面有提到,學習就是一個遺忘的過程,只有不斷的複習,才能夠加深記憶。
如果只是一味的吼孩子,認為吼的越大聲孩子就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驢的孩子肯定最聰明的,可事實呢?
給記憶串珠打結,提高學習效率。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陷入慣性思維,認為笨鳥先飛,勤能捕捉,一鼓作氣。就很容易逼著孩子一定要完成,不管狀態好不好,也不管要求合不合理。一味的強迫孩子一定要完成此項任務。認為越是記不住,越是要多做多練。其實我們只顧著往知識的串珠上面串珠子,另一頭卻在不停的掉珠子。每次說完「這是最後一遍,背出來就結束」,往往最後一遍永遠不是最後一遍,更多是情緒失控的開始。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舒緩緊張的狀態,我們和孩子一起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針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例如:今天學了弟子規其中一小節:「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自從帶娃後,雖然看了很多育兒書。可是經常看完都不知道看了啥,也就是缺少章結總結。 後來發現很多書本每個章結後面,都會有問題。通過問題,自己回憶答案,就能很好的讓自己進行總結。不會的,再倒回去看。這樣下來,效果好了很多。
記憶也需要打結,這樣記憶的串珠才能越串越多。
記憶的串珠,每個節點圈起來,就會越來越多。
間歇性複習
小時候我們被教育是乘熱打鐵,一鼓作氣的學完知識。一遍沒記住就多記幾次。
其實很容易出現,剛剛記住前面的,等後面的學了,前面又忘記了。
神奇的是,小傢伙可能當天記得時候容易磕磕巴巴。但是當下一次複習的時候,會發現她會很流利的記住之前學的內容。
同一個新知識,在同一時間段,密度連續學習同一內容三遍,不如分割時間進行學習,後者的效果會比前者的效果好。
我曾經試過一天內,讓女兒學習同一內容(上午和下午),發現效果非常差,而且我們自己也很容易失控,認為這麼簡單的內容,重複多次依然不會,認為她不專心態度差。 實際上,這不是孩子的問題,這是記憶法原則。大腦提取記憶越困難,記憶的效果越好。
記憶的原則:大腦提取記憶越困難,記憶的效果越好
當我間隔2天再去讓孩子複習時,效果就非常明顯。只要在第一天進行朗讀。她就能很快的將所有學過的內容複述出來,這個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想除了記憶本身原因外,孩子在好的狀態下,記憶力也會增強。
所以,對我們的孩子而言,千萬不要死磕,而是間歇性複習。
間隔記憶法
小模塊高頻率
我們可以將學習內容進行模塊化切割,同時每個模塊學習外加複習,這樣整片學下來就會很輕鬆,也很有成就感。
長久以來,我們都高估了自己和孩子的記憶容量,而且是嚴重高估。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原本以為孩子能夠在跟讀完3~4遍之後,能很快將內容背下來。而事實就是孩子讀了前面就忘了後面,甚至乎把所有的都忘掉。我們自己也是這樣,看完一篇推文,關完之後啥也沒記住。
記憶容量不是單純「數量」一個緯度,我們往往更追求效率-事半功倍。
與其通篇泛讀,不如分模塊精度。
例如《弟子規》學習中,可以相關聯的部分列為整體,在每天學兩句。例如: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接下來的三段都是有關於「親」這塊的,可以聯想記憶。首先分模塊反覆記憶。
大聲朗讀,讓孩子跟讀,不斷反覆誦讀,再慢慢記憶,配合表演遊戲來增強記憶力。
同樣的方法讀完總結一下,再複習。這樣記憶力就能不斷加強。
模塊式學習法,讓記憶形成閉環,從而完成整塊記憶
有了方法,面對孩子我們才不會失控,也就不會用最原始的吼的方式來育兒了。
大家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可以留言哦。我們也可以一起打卡正面學習,實踐這些方式,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愛搗鼓的丹丹」哦,會有更多的經驗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