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辦起「曬書節」

2020-07-30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貧困村辦起「曬書節」

7月26日,「曬書節」現場,「朱鋪村十佳耕讀之家」代表獲頒榮譽證書,同時領到購書獎金。

姜慧鵬 攝

本報訊 (記者湯廣花)六月六,是民間傳統的「曬書節」。7月26日正值農曆六月初六,早上不到8點,湖北省大治市殷祖鎮朱鋪村已有10多個孩子來到該村的閱讀文化空間「村讀」門口等待「曬書」。

當天,殷祖鎮政府、朱鋪村村委會及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朱鋪第二屆「曬書節」活動。大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袁丁、大冶市新華書店相關工作人員,以及朱鋪村9個村民小組的300多人都早早來到現場。

上午9點半,活動正式開始。朱鋪村200多戶村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曬書」,包括族譜以及《資治通鑑》《駱駝祥子》等圖書。即將上小學四年級的楊思琪「曬」的是兒童文學《像蟬一樣歌唱》。她說,這是自己喜歡的一本故事書,想要分享給村裡的其他小朋友。

本屆「曬書節」的重頭戲,是評出了「朱鋪村十佳耕讀之家」,入選家庭獲得榮譽證書和300元購書獎金;同時,為朱鋪村2020年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第一名學生頒發證書,並分別授予一箱經典書籍一年的閱讀權。記者看到,一箱經典書籍書目各有不同。小升初的孩子拿到的是《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等,中考學生的書箱裡有《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等,參加高考的孩子則分到《近代中國史綱》等圖書。獲得小升初第一名的學生楊明月鄭重承諾:「一年之內讀完整箱書,明年『曬書節』前,連同書箱完璧歸趙,傳遞給來年狀元和優秀貧困生。」

活動中,朱鋪村村委會主任餘雲沼宣讀了《朱鋪村「曬書節」民約》,承諾「曬書節」年年舉辦,代代傳承。大冶市新華書店為村民猜「書謎」提供了200份兌獎書刊。

「『曬書節』既是傳承傳統文化之舉,也是一場鄉村文化的盛宴。」殷祖鎮鎮長吳豔介紹說,近年來,朱鋪村堅持產業扶貧和文化扶貧並重,「修舊如舊」打造文化品牌「村讀」,用文化教育的方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文化扶貧是打造『不走的工作隊』的必由之路。」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駐朱鋪村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嚴強華說,去年農曆六月六,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聯合策劃舉辦了首屆「曬書節」。「曬書節」可以讓村民特別是孩子們知道讀書的好處和用處,這是文化扶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天貺節與曬書節
    趙恆設立天貺節的本意是想利用天神道教愚弄民眾,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註定行之不遠,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貺節原來的含義逐漸被遺忘了,而衍生出晾曬衣物、書籍等習俗,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之說。關於曬書,民間有玄奘曬經書的傳說。相傳,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歸來途中,經書不慎落入水中,他撈起後將經書放到高崖大石之上,一一晾曬,而這天正是六月初六。
  • 出太陽的時候,讓我們相約來曬書吧!關於曬書還有這些有趣故事呢
    曬書在古代被稱為「曬肚皮」,是一種特有的讀書文化。古代讀書人為了防止書本受潮或者被蟲蛀,會在天氣好的時候,將書本搬出來曬太陽。曬書,也叫做「曝書」。曬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周,《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東遊,次於雀梁,曝蠹書於羽陵」的記載。後來到了東漢,有了關於曬書節的記錄。當時的作品《四民月令》對曬書節曬書做過具體的描述:「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因為那時候是線裝的書籍,紙張的成分天然不含添加劑,所以容易招蟲子惦記,存在被蟲蛀的高風險。因此需要時常將書搬出來,放在太陽底下曝曬。
  • 趁晴光好「曬」書 省古籍保護中心舉行中華傳統曬書活動
    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中華古籍的深厚內涵,8月7日,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組織舉行「中華傳統曬書活動」。該活動由「文瀾菁華 四部縹緗——浙江圖書館珍貴古籍精品展」和「以書會友 以友輔仁——首屆浙江曝書節」組成。古籍展覽即日起至21日在浙江圖書館開放,內容分為文瀾重構、吳越遺經、名家翰墨、裝幀雅意、楮墨菁華、公心善舉六個板塊,擇館藏珍貴古籍進行亮曬。
  • 枝江:貧困村辦企業共奔小康
    枝江:貧困村辦企業共奔小康 2020-04-22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曬書、芸草及老底子讀書人
    以前,在江南地區的書香門第,過了黃梅季節,擺在心頭上的一件事情,就是挑一個好太陽的日子——曬書。我的嶽父在書櫥裡藏有不少線裝書,就是那種木刻版、手工印刷,書邊上縫線的古籍書。我每年都會看到他在黃梅後的曬書過程,像是一種神聖的儀式。
  • 六月初六到,農村俗語「六月六,家家曬紅綠」是啥意思?
    有些老人說今天的雨水這麼大,看來今年不能「曬紅綠」了,並且後面的雨水可能比較多。突然才想起,原來今天是六月初六,而以前有著「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習俗,這俗語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所謂「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其意思是說在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如果天氣好,那就要在這一天把家中的衣服、被子都拿出來曬一曬。
  • 重點貧困村的美麗「蝶變」
    坐落於山東聊城市東阿縣銅城街道南部的井楊村,兩年前還是遠近聞名的亂村窮村,產業發展滯後,信訪矛盾突出,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生活生產條件亟需改善,被評定為省級重點貧困村。如今的井楊村,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富農產業方興未艾,一躍成為脫貧攻堅「優等生」,村集體收入逾25萬元,15戶貧困戶的生活有了奔頭,一場井楊「變形記」正如火如荼上演。
  • 七夕為什麼要曬書?
    是的,國潮風回歸,年輕人穿漢服在街上已經不奇怪的今天,很多人稱讚浙圖的這個七夕創意「洋氣」,也有人點讚「有水平」,不過也有朋友疑惑,「七夕為什麼要曬書」?記者潘卓盈文/攝七夕曬書習俗已有2000多年歷史先來說說這個「七夕曬書」。曬書,又稱曝書,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人們會暴曬衣服、棉被之類物品,以防蟲蛀。同樣,讀書人也會把自己珍藏的書籍拿出來曬。
  • 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化蝶飛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溫斌報導: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是「十二五」省級貧困村,是萬隆鄉最偏遠的兩村之一,原本交通閉塞、貧窮困苦、產業衰落,是曾經遠近有名的「坑坑角角、犄角旮旯」(本地話的意思是偏遠的「窮鄉僻壤」)。
  • 七夕傳統習俗:吃巧果、曬書、曬衣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 書之曬
    □ 本報記者 宋亞魯 盧昱    本報實習生 李睿嘉   8月25日,第二屆中華傳統曬書節啟動儀式在曲阜孔子博物館舉行。今年曬書節活動主題為「傳習經典 融古慧今」。
  • 祐康首次辦起粉絲節
    (原標題:祐康首次辦起粉絲節)
  • 幫扶企業情暖塘步鎮貧困村
    在活動中,志願者們還以綿薄之力帶動消費,採購家禽、大頭菜、砂糖橘、番薯等農產品,價值近萬元,並把塘村土貨在網上「曬」一把,力爭把土貨變成「網紅」產品,幫助塘村農產品打通銷售渠道,助力農戶增收。    志願者走家入戶,給每個貧困戶贈送大米、食用油及慰問金,為他們送上一份節日的溫暖和關懷。志願者還走進塘村小學,為孩子們帶來了建築學、夢想職業、美學賞析、防拐騙術等知識拓展課程。
  • 羅田縣三年攻堅貧困村全部出列
    新春伊始,羅田縣曬出3年脫貧攻堅成績單:貧困發生率由23.4%下降為0.1%,10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 貧困村升起新希望
    肖坡村人多地少,位置偏僻,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以前村裡吃水難、行路難,到處破破爛爛的。村裡的小學陳舊落後,生源流失。前年暑假,13名教師有7人遞交了調動申請,5個班級僅有64名學生。」肖坡村小學校長郝新軍說。 而幾裡外的雙溝鎮中心小學卻是另一番景象,因教學質量高,辦學效益好,生源爆滿。
  • 貧困村新年掃「窮灰」
    貧困村新年掃「窮灰」     搬新居謀發展□本報記者 程文雯    2月1日,正月初五,是農村風俗中所說的「五窮日」。
  • 臺東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美麗蝶變
    看著臺東村的嶄新面貌,無法想像這裡曾是省定貧困村,道路泥濘、房屋破舊、雜草叢生。臺東村共892戶5708人,下轄10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村裡年輕力壯的村民基本上外出務工,留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傳統耕種,經濟發展總量小,收入單一,集體經濟薄弱。
  • 2020中華傳統曬書活動曲阜啟幕全國多地陸續舉行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
    8月25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曲阜市人民政府、孔子博物館承辦的「傳習經典融古慧今——2020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啟動儀式在孔子博物館舉行。
  • 從「貧困村」到「示範村」和著電網升級步伐的「七彩」梅山
    梅山村,因種植楊梅而得名,但因為處於山區之中,靠可憐的幾畝山田,幾座楊梅山過日,村裡窮得一塌糊塗,「貧困村」的帽子戴上了三十年,「屋兒破,衣兒破,村裡的路兒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村都是破」這是村裡流傳幾十年的歌謠。改革開放後,特別是經歷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和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後,梅山終於脫胎換骨,成為了胡陳鄉及至寧海縣的新農村示範村,梅山真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