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是啥意思?有何道理?

2020-12-14 我來說人文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處家過日子不容易,尤其是在比較貧窮的農村,更是經歷過艱苦的窮日子,所以特別懂得糧食的重要性。幾千年來,廣大勞動人民認真總結生活經驗,再用智慧和聰明來指導生活。那麼,農村俗語「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是啥意思?又有何道理呢?其實是實實在在過日子的經驗總結。

「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的意思是說,稻穀是需要曬乾的,而大米是不能曬的,如果把米曬了以後,是要吃虧的。這話聽起來也許覺得難以理解,但是對於實踐過的人來說,都會知道大米確實是不能曬的。因為大米本身具有較強的吸溼性,在儲藏過程中,米粒所含的水分一般較平衡,所以能保持大米存放的基本穩定性。但是一旦將大米放在灼熱的陽光下暴曬,大米就會迅速失去水分,看上去不僅有乾燥之感,而且還會失去應有的光澤,由潔白變灰暗,米粒上還會有一道道小的裂紋,一動還會由整米變成碎米,更重要的是,經過暴曬的大米更加容易受潮和黴變,不好保管。因此,曬過的大米既不好吃,更不好看好賣,豈不虧了嗎?

在農村,自己家吃的大米,大多都是自己種出的稻穀,運到糧食加工廠加工出來的。而在加工之前,都會把儲存的稻穀放在太陽底下暴曬,放在嘴裡咬著嘎嘣脆的時候,才會拿去加工,這樣加工出來的大米,晶瑩飽滿,碎米少,做出的米飯特別清香可口。可是,到了夏季溼度大的時候,沒吃完的大米,就會受潮變色長黴,甚至還會生出小蟲子來。如果放在陽光下暴曬,小蟲子也許會從大米中爬出來了,但是,大米會變得灰白髮暗易碎,煮出來的米飯,也失去了濃鬱的清香,口感也失去了粘度和筋道,這樣的大米如果拿到市場去賣,也不會有人會買的。

可見,這條樸素的農村俗語是在告訴人們,大米還要新鮮的好,要儘量及時吃掉,一旦變質,或者生蟲子,拿到太陽下暴曬,是會給自己造成損失的。然而,有時候家中有了許多大米,一時間又吃不完,要如何保管呢?建議把米放在陰涼通風處,最好用密封的容器或袋子盛裝,用紗布包上一些去溼殺蟲防黴的東西,放在米中即可,比如花椒、海帶、大蒜等。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六月初六到,農村俗語「六月六,家家曬紅綠」是啥意思?
    摘要:六月初六到,農村俗語「六月六,家家曬紅綠」是啥意思?文/農夫也瘋狂昨日小暑(7月7日),在你家鄉的天氣如何呢?因為受到今年第一個登陸颱風——木恩的影響,在南方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降溫和強降雨天氣。而今天雨水也依然沒有停歇的意思,天氣預報說今天可能還會有特大暴雨。遇到強降雨天氣,村裡的老人們沒事就聚在一起聊天。有些老人說今天的雨水這麼大,看來今年不能「曬紅綠」了,並且後面的雨水可能比較多。突然才想起,原來今天是六月初六,而以前有著「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習俗,這俗語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 農村俗語:「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到底啥意思?有何道理?
    農村俗語:「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啥意思?有何道理?在農村,老一輩人為了方面農事,把一些日常的生活經驗編成了俗語,方面人們進行勞作。其中有一部分俗語說的就是天氣方面的,比如「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這也是今天咱們要說的俗語。那麼這句話到底啥意思?
  • 農村老話說,「目不曬根,口不吞陽」啥意思?對此你怎麼理解?
    對農村人而言,人生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婚姻,二是建房。兩件事都馬虎不得,建房和娶媳婦一樣,事前要經過嚴密的規劃,房子一旦建好,那就是百年大計,不能輕動的。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目不曬根,口不吞陽」,說的就是這方面的忌諱,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俗語「小姨哭姐夫,點到就算數」是啥意思?有何道理?
    在眾多古老的農村俗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教育和警示人們去如何為人處事的,其中基本上都含有比較深刻的道理。當然,有時候由於時代的原因,有的可能說得粗俗一點,誇張一些,但是,大多說得實在樸素,仍然可以讓人們從中受教和得益。那麼,農村俗語「小姨哭姐夫,點到就算數」是啥意思?又有何道理呢?
  • 農村俗語:「有錢不住東南房,無錢不求娘家忙」啥意思?有何道理
    農村俗語:「有錢不住東南房,無錢不求娘家忙」啥意思?有何道理?在農村裡,有錢人和無錢人的區別還是挺大的,單看這一句:「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能說明一切。不僅如此,在農村裡由於習俗不同,人們的生活還是有講究的。
  • 農村俗語「窮人腳上無毛,富人頭頂有光」是啥意思?有何道理?
    大家都知道,祖祖輩輩流傳在農村民間的俗語老話,因為它們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經驗總結,和人生的智慧結晶,所以大多通俗易懂,簡單明白,且生動形象。只是有的多少會帶上一點偏面性,雖然談不上完全準確和符合科學,但是卻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農村俗語老話「窮人腳上無毛,富人頭頂有光」是啥意思?又有何道理呢?
  • 鄉村視野 ‖ 曬 谷
    在雙搶過程中,和踩打穀機、挑穀子這些力氣活比是件比較輕鬆的活,一般安排老人或者半大的孩子,除了曬穀,還得兼職做飯,好讓在外面搞雙搶的人回家就有現成的飯菜吃而不耽誤工夫。然後把曬簟攤開在堂屋裡,篾匠坐在曬簟上,拿著工具忙碌起來。不出半天,曬簟、谷籮就修葺一新。打穀機的滾輪軸承,風車的搖把軸承都重新打了一遍機油,萬事俱備,只等雙搶大戲的開演。 終於等到雙搶開始了。天還沒亮,父親早早地就把曬簟一床床地扛到操坪去,攤開擺好,然後帶領兄弟姐妹幾個去割禾。負責留在家曬穀的馬上開始生火做飯。飯剛做熟,太陽出來了,大哥挑著一擔穀子回來了。
  • 不曬馬甲線!袁姍姍還能曬啥?
    不曬馬甲線!袁姍姍還能曬啥?
  • 農村俗語「三劫到老,七劫到頭」,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過去的農村老輩們常常告誡晚輩們,人生之路,一定要堅持走好走正走完美,「三劫到老,七劫到頭」啊。那麼,這句俗語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又有何道理呢?而農村俗語中的「三劫『』和『』七劫」,只不過是借道家教義理念,來說明人生多苦難和多磨難,有許多艱難險阻,並非是實數。只是作為一個人,來到人世間,雖然要經受困難和挫折,但是,一定要走得正,行得端,堂堂正正,有始有終,才能不枉一生,善始善終。
  • 卡戴珊曬合照,男主角卻不是湯普森!這句英文啥意思?
    卡戴珊曬合照,男主角卻不是湯普森!這句英文啥意思?科勒卡戴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NBA裡邊也是名氣如雷,畢竟曾經與奧多姆、哈登都有過一段,後來又和騎士隊的湯普森走到了一起,身在在上個賽季,卡戴珊還想邀請詹姆斯去參加卡戴珊家族的聚會,不過被詹姆斯直接拒絕了。雖然詹姆斯對卡戴珊沒好感,但是湯普森卻是深深墜入愛河,與卡戴珊已經誕下愛的結晶。不過,期間湯普森多次出軌被爆出,與卡戴珊也陷入到危機。
  • 【發布會】曬豐收、曬幸福……第二屆長江三峽(梁平...
    曬秋節開幕式上將表彰「巴蜀糧倉•米當家」(種糧大戶),發布「萬石耕春豐味梁平」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表演大型稻田實景歌舞《在希望的田野上》,開展稻海開鐮+非遺表演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梁平萬畝生態漁園出產的大閘蟹、小龍蝦、流水魚等本土海鮮產品將在稻海啃秋和豐收集市上集體亮相,挑戰你的味蕾。
  • 為什麼在農村越來越少人曬紅薯幹了?
    現在昕瑞生態當地農村還家家戶戶會種一些紅薯,主要是吃鮮紅薯或者用紅薯做紅薯米粿。不過現在很少人會曬紅薯幹,太費事。在昕瑞生態當地農村紅薯幹可以做成三種不一樣的食品。這三種紅薯幹現在很少人吃的到,現在我們當地的紅薯幹已經賣到20多塊錢一斤了。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農村俗語:「屋後莫有『鵝鴨爪』,房前莫有曲路繞」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屋後莫有『鵝鴨爪』,房前莫有曲路繞」。雖然我對這句俗語思忖了良久,但還是沒有弄明白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 明日處暑,「處暑出大日,秋旱曬死魚」啥意思?出太陽好不好呢
    處暑處暑,是出暑的意思。處暑節氣的到來,炎熱酷暑也要慢慢離去了,於是有處暑將出暑的說法。但是,處暑節氣只是說氣溫會慢慢有所變動,這個變動主要體現在早晚溫度上,這也說明進入秋季之後白天與晚上溫差越來越大,人們身體感覺到溫差也越大了,在下雨的秋後晚上,微風吹來就要穿上秋衣了,要預防秋季感冒了。
  • 俗語「羊在山坡曬不黑,豬在圈裡捂不白」,說什麼,有何寓意?
    中國傳統文化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有一種形式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那就是俗語。許多俗語都是歷經千年而不衰的真理,大多數為農村百姓所創作,其中也不乏歷代先哲之語。俗語不僅富有哲理,而且大都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琅琅上口。
  • 農村俗語「春雪流成河,人人吃白饃」啥意思?春雪能使小麥豐收嗎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農村故事和文化,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春雪流成河,人人吃白饃」啥意思?春雪能使小麥豐收嗎?大家都知道,我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我們的祖先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總結了很多道理。現在流傳下來的農村俗語,很多都是古代農人經驗與智慧的結晶。
  • 農村俗語「莫提三十六、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到底有何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莫提三十六、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到底有何道理!農村的早晨空氣清新之中夾雜著一絲絲的清香,鳥兒也在樹頭上嘰嘰喳喳的打鬧著,家門前的小狗也懶洋洋地打著哈欠。這些都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農村俗語。還說這些你們年輕人可在學校裡是學不到的東西。可別小看這簡單幾個字的農村俗語,裡面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可大有來頭。而且都是我們的祖先通過自己實踐經歷總結出來的經驗。說著說著就順口溜出一句"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莫提三十六"這樣的農村俗語來。
  • 古代的鹽原來是這樣「曬」成的,海鹽曬制已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錢塘江出海口一帶,曬鹽的歷史十分悠遠,當地有俗語說人生三大苦:打鐵、曬鹽、磨豆腐。可見舊時曬鹽工人的生活十分辛苦。錢塘江邊的民工大多是失地農民,為了生計,拖男帶女來到江邊創土曬鹽,把鹽交給鹽場換取糧食,維持生活,他們父子相傳、世代沿襲,祖祖輩輩曬鹽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