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鄧小平的上海足跡

2020-12-23 黨史頻道

原標題:重訪,鄧小平的上海足跡


  從黃浦江畔起航,踏上追尋革命真理的道路那一刻起,鄧小平的一生便與上海這座城市有著無法割捨的聯繫。再一次,尋訪鄧小平在上海的一些足跡,在時光交錯中,看到的是一位偉人的堅持、理想與期待。

  法蘭西碼頭

黃浦江畔,金陵東路渡口。

載著數百遊客的過江船隻,是現代的白色小艇,15分鐘一班。檢票後的乘客們,在甲板上安靜地排隊等候。待上船,有人選擇一樓的船艙倚窗而坐; 有人登高至二樓甲板一覽浦江兩岸風光,感受上海的節奏。

今天在這裡排隊上船的遊客大概並不知道,1920年9月,在這個當時被稱為「法蘭西碼頭」的渡口,有一批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學生,也在這裡排隊等候。16歲的鄧小平,就在其中。那時他叫鄧希賢,就在幾天前,他從四川廣安來到上海。上船後,沿著黃浦江順流而下,在楊樹浦碼頭鄧小平乘坐法國輪船「盎特萊蓬」號,就此踏上留學異國、追尋救國之路的航程。那時候的鄧希賢恐怕還不知道,自己與上海這座城市,未來還有著數不清的人生交集。

而如今,望向穿行而過的黃浦江輪船,依稀可以想像94年前那艘漸行漸遠的船,在那艘船上,一個偉人偉大的夢想,正徐徐展開。

普慶裡

行至馬當路306弄,「普慶裡」三個字依然清晰地高懸於弄堂口。這裡曾是革命時期,鄧小平與胞弟秘密重逢的地方。

這條建於1925年的裡弄,今天還保留著上海老弄堂的面貌:靠牆停放的自行車、倚牆設置的洗衣池、水泥路面、閒適的居民。依然是百姓人家、尋常巷落。從位於淡水路的弄堂後門,左轉,馬當路306弄57號的門牌便出現眼前,黑色的傳統木質大門略顯陳舊,上面還用粉筆字寫著「回收舊物」等字樣。

尋蹤而來,可即使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鄧小平曾經來過這裡。

1931年5月2日,鄧小平的胞弟鄧墾來到上海,為了找被派至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的鄧小平,他在《時事新報》上刊登尋人啟事,兩行字:鄧希賢兄鑑,弟已來滬,希見報速至法租界薩坡賽路辣裴德路口普慶裡五十七號一晤,弟先修啟。」那時候國民黨特務也常假用這種方法抓人。鄧小平派了一些人,化了裝,去打聽,確定真的是鄧墾。那天,鄧小平穿著布長袍、戴禮帽、穿西裝褲子和皮鞋,前去赴約。他敲了門之後就問:有沒有個鄧先修?儘管多年不見,但鄧墾馬上就認出了他。當時人很多,鄧小平沒多說話,只道:你收拾收拾跟我走,馬上跟我走。

同年六七月間,27歲的鄧小平離開上海。沒想到一走就是18年,再次歸來時,他參與指揮了這座城市的解放。

上海寶鋼

今天的上海寶鋼集團,是中國最大、最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這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第二天就打下第一根樁的企業,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曾留下鄧小平的殷殷關切。

時任寶鋼工程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指揮的張浩波今年已86歲高齡,回憶起30年前鄧小平視察正在建設中的寶鋼的場景。張浩波告訴記者,他參與了前期的準備工作,當時有一點要求他記得很清楚,不要列隊歡迎,形式簡單一點。

1984年2月15日那天一早,寶山地區起了霧,「我們都很擔心是否會影響小平同志的行程,好在霧在8點左右慢慢消散了。」

上午9點半,鄧小平、王震乘坐的乳白色麵包車徐徐駛進牡丹江路上的寶山賓館。小平同志健步走下車來,即同大家一一握手,很有興致地說,對寶鋼這麼大的建設項目,得增加點感性知識,不親眼看看不行。

當時的匯報會安排在賓館的北樓,時任冶金部副部長、寶鋼工程總指揮黎明重點匯報了一期工程的進展,按照原定進度,一號高爐計劃於1985年9月點火,黎明告訴小平同志,對一期工程按時投產很有把握。當匯報到一期工程投產後,高爐一年有幾十萬噸水渣時,鄧小平說:水渣可以搞水泥嘛!現在水泥很緊張。

匯報結束,黎明提出請小平同志題字,他愉快地答應了,稍微思考了一下便寫下:「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

談及小平那次視察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張浩波說:「就是小平同志題詞的情景,他思維敏捷,稍稍思索一下,便把寶鋼建設的要點寫了出來,用簡潔明了的幾句話指明了方向,這就是領袖的高瞻遠矚。」

南浦大橋、楊浦大橋

今天的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橫跨浦江兩岸,車輛川流不息。它們構成了上海兩個最重要的過江樞紐,對促進浦東開發開放,意義重大。

曾擔任上海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工程總指揮的建設功臣朱志豪,把三次陪同鄧小平同志視察兩橋的時間記得清清楚楚:1991年2月18日、1992年2月8日和1993年12月13日。

第一次視察是建設中的南浦大橋,那是1991年。「其實他非常希望到浦東去看,但是當時浦東條件比較差,南浦大橋正好是造在南碼頭的擺渡口,橋墩的兩邊都是煤場,風一刮都是煤灰,環境確實不太理想。後來就在南碼頭的浮橋上,他站在那裡看了一下。」朱志豪回憶,「我把南浦大橋什麼時候開工,什麼時候完工,投資多少,進行得怎樣向他作了匯報,他微笑地點點頭。」

第二次視察是在1992年南浦大橋通車後不久。「老人家上了大橋,很關心大橋建設情況,我就向他做了匯報,並且談到大橋通車後的社會效益。」朱志豪告訴鄧小平,他們站立處的橋面離開黃浦江江面有58米,鄧小平馬上問了句:「這個大橋是不是世界第一啊?」「我告訴他,不是第一,是世界第三。第一在加拿大,跨度是465米;第二在印度的加爾各答,跨度是457米;我們是423米,是老三。他聽了以後,沒有吭聲。當我指給他看他為南浦大橋的題字時,他才哈哈笑了。」

1993年小平到楊浦大橋視察,這是朱志豪第三次與小平面對面。當天風特別大,還下著細雨,氣溫只有攝氏零度左右。朱志豪建議鄧小平不要下車了,但他堅持要下。「我告訴小平同志,現在站的橋面離開江面有62米,比南浦大橋更高,質量比南浦大橋還要好,而且這楊浦大橋是當今世界上同類型的斜拉橋的第一。他聽了以後很激動,當時他已經90歲了,緊緊地握住我的手。他說,這是上海工人階級的勝利,我向上海工人階級致敬!」

上海貝嶺微電子公司

今天的漕河涇開發區,匯集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中外合資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便是其一。很多人知道這家公司,是因為1992年2月10日鄧小平視察了這家公司後,發表了著名的姓「資」、姓「社」的講話。

憶及當年,那時的貝嶺總經理陸德純仍很感慨,「鄧小平來視察,不僅增強了我們合資企業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我們引入先進技術的發展道路。」

陸德純回憶當時鄧小平臨上車時,看到大樓前聚集的年輕技術人員,主動走向他們,並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測試部女大學生周劍鋒見到鄧小平就熱情問候:「鄧爺爺好!」質量部女研究生華劍萍說:「您在我們年輕人心目中是最德高望重的。」鄧小平微笑道:「這不好說吧!有一點貢獻,做了一點事,很多事情沒有做,來不及做,也做不完。」他語重心長地說:「21世紀靠你們年輕人。」

閔行旗忠村

1992年2月12日,鄧小平視察上海閔行開發區和上海縣馬橋鄉旗忠村。在旗忠村,他在一個孩童的面頰上留下的一吻,讓人們記憶深刻,而對中國發展更為意義深刻的是,他在談話中道出了農村發展的大方向:農村改革是一大創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問題是用實踐來回答的,實踐這個標準最硬,它不會做假。

22年過去了,素有「華東第一村」之稱的旗忠村在實踐中換了新顏,上海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便是如今旗忠村最好的「代言」。每年網球大師賽舉行期間,這裡可以說是全世界網球迷關注的焦點。除了網球中心,這裡還有高爾夫球場、高檔別墅,優美的環境甚至已使旗忠村成為上海市內一個重要的旅遊觀光地。

新錦江大酒店旋轉餐廳

在新錦江大酒店的41層俯瞰上海,遠處的東方明珠若隱若現,周邊高樓林立,一派繁華。

1994年的那個元旦之夜,鄧小平也是在這裡,最後一次眺望上海。

旋轉餐廳裡掛著兩張大幅地圖,一張是上海地圖,另一張是浦東新區地圖,地圖旁擺著浦東開發的模型。那一夜,對著上海的璀璨景色,鄧小平感慨:上海大變樣了。寥寥數語,滿是欣慰。

此前,他剛視察了楊浦大橋、羅山路立交橋。看見浦東熱氣騰騰的建設景象,鄧小平喜不自勝,道出了兩句詩:「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女兒風趣地問:「今日怎麼詩興大發?」他認真地答:「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話。」

春節過後,鄧小平乘車遠去,再未歸來。如今,20年過去了。

部分參考資料:上海學習網人文頻道「鄧小平在上海」網站

http://renwen.shlll.net/SH/dxp.html

相關焦點

  • 重訪蓬皮杜父子山西大同足跡
    武俊傑 攝中新網大同3月25日電 題:重訪蓬皮杜父子山西大同足跡中新網記者 胡健46年前,法國前總統喬治·讓·蓬皮杜的中國之行,拉開了西歐國家元首訪華的序幕。在他密集的訪華行程中,位於中國北方邊塞城市的石窟造像藝術,成為蓬皮杜離京後訪問的首站。
  • 《重訪牡丹亭》第二季紀錄片昨開機
    (原標題:《重訪牡丹亭》第二季紀錄片昨開機) 本報訊
  • 鄧小平跟弟弟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是怎麼逢兇化吉的?
    1931年4月,20歲的鄧墾告別父親鄧紹昌,前往上海暨南大學求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鄧墾從同鄉胡倫從處獲悉,哥哥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經過多種途徑打聽,他一直沒有找到哥哥。其實,鄧小平看到了這則《尋人啟事》,但是他不敢輕易接觸弟弟。他擔心,這是特務的一個陷阱。對於11年未見弟弟的鄧小平而言,這並不是多慮。早在1927年,他從蘇聯回國,輾轉來到武漢後,便改名為小平。1927年8月後,他隨同中共中央機關搬遷到了上海,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當時,他負責安排中央機關的各種會議、聯絡事項,而且知道許多秘密聯絡點。
  • 巴約中學:鄧小平在法國的青春歲月
    她特別指明,其中一位在1920年12月18日登記註冊的學生叫做鄧希賢,也就是我們所知的鄧小平。根據巴爾曼女士提供的資料顯示,鄧小平曾於1920年10月至1921年3月在巴約市就讀中學,當時的學號是140。
  • 鄧小平視察上海: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那是1984年2月16日,正值元宵佳節,33歲的王頌讚一早就帶著兩個在首屆少年兒童電腦程式設計競賽中獲獎的學生來到上海展覽中心,「當時接到的命令就是去做個表演,說有一位首長要來,但是究竟是誰,什麼時候來,我們都不知道。」  上午10時剛過,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一樓的展廳大門傳來了沸騰的人聲,有人在喊「鄧小平來了,鄧小平來了」。
  • 鄧小平誕辰110周年,新華社發出什麼聲音?
    為作此文,數位新華社記者重訪小平故裡廣安和他改革行旅的重要地標深圳、武漢、上海等地。在這些地點,手持歷史接力棒的習近平團隊向小平致敬,為謀劃全面深化改革也留下深深足印。  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日。  今年,也恰逢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新華社記者分赴廣安、武漢、深圳、上海等地採訪,回首過去,展望未來,人們對這位世紀偉人的緬懷更加濃烈,對改革開放的信念更加堅定。  紮根大地,繁茂成林。
  • 電影頻道《足跡》開播 講述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
    》(下稱《足跡》),10月5日起,每日22點檔,在CCTV-6電影頻道播出。大型專題片《足跡》通過對具有重大時代節點、反映新中國各方面建設成就和人民精神風貌的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以嶄新的當代視角、新老影人介紹訪談、影片外景地故事發生地重訪的形式,力圖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揭秘電影人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幕後故事。
  • 鄧小平英文翻譯張維為回憶偉人:鄧小平印象記
    ,我說,「上海」。鄧停駐了一下,好像「上海」這兩個字給他帶來某些特殊的記憶。「知道霞飛路嗎?」鄧問我,目光中似乎帶著一點對往事回憶。我略微停頓了一下,然後說,「是淮海路吧」。鄧微笑點頭。  霞飛路是上海淮海路在法租界時的路名,也是整個法租界乃至整個上海最有名的商業街。我小時候家裡住的地方離淮海路不遠,經常聽到街坊的老人提及霞飛路。
  • 中大張秀娟&郭群老師:重訪小平故裡,踐行小平精神
    郭群老師於鄧小平故裡請問老師們在本次學習活動中哪些地方讓你們印象最為深刻?如此巨大的變化,鄧小平同志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政策,可能很多人也不會有今天的生活,所以我非常感激鄧小平同志。這次培訓中,我們看到了鄧小平同志的家鄉,了解了他的歷史事跡,以及勞動人民對他的深厚情感,這讓我對這位偉人更加地欽佩。他經歷三落三起,堅毅頑強,無論遇到怎樣的命運安排,他都堅定信念,從沒有因為受到打擊而一蹶不振,依然堅定地為人民服務。
  • 三人行·重訪宣橋甲秀橋
    在吳紀慰老師的《上海古橋譜》中,也是採用了「裡秀橋」之名,其中介紹道:裡秀橋,位於宣橋鎮李橋村9組。清光緒五年(1879年)建造。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重修。長14米,寬1.10米。
  • 鄧小平的問題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是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翻閱《鄧小平文選》和《鄧小平年譜》,就會發現鄧小平在文章和談話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彙就是「問題」,幾乎每一篇都在談問題,都是圍繞問題展開論述的。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敢於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 1992年2月18日,鄧小平在上海第一百貨商店視察
    鄧小平總是說,等他退休了以後,要享受一下一個真正平民的生活,上街去買買東西、逛逛商店。1992年2月18日,鄧小平到了當時全國最大的百貨商店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花10塊錢買了中華鉛筆和橡皮,了卻了自己多年來的夙願,在晚年生活裡多了一份「平民生活」的回憶。   1992年的2月18日是元宵佳節。晚上8時許,在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等陪同下,鄧小平出現在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貨商場。
  • 鄧小平婚戀的「三起三落」
    ​1926年底,鄧小平便奉命回國,參加國內的大革命活動。當時,鄧小平在武漢任黨中央秘書。這時,他驚喜地遇到了剛從莫斯科回國的張錫瑗。1927年秋天,張錫瑗經蒙古回國後,她領導了一次保定的鐵路工人罷工運動。罷工後也到了武漢,在黨中央秘書處工作。不久,黨中央遷往上海,二人也同往上海,張錫瑗就在鄧小平下屬的秘書處工作。1928年年初,鄧小平和張錫瑗結婚。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必須從思想層面解決問題,思想不解放,什麼事都不敢想更不敢幹。正是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動下、支持下、領導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才頂住壓力真正開展了起來,進而形成解放思想的時代大潮,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轉移工作重心的累累碩果,一舉擺脫困局。抓關鍵、抓重點,是鄧小平破局智慧的鮮明特點。比如他講發展才是硬道理,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所在,非常符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和定位。
  • 鄧小平翻譯張維為完成「中國三部曲」
    《中國超越》比較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 張維為《中國超越》書封張維為有很多頭銜,比如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研究所所長……他最引人關注的卻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擔任鄧小平的英文翻譯
  • 鄧小平故裡:突出自然生態 建設「天然紀念園」
    基本情況   鄧小平故裡位於廣安市協興鎮牌坊村,距市區7公裡,是全國唯一以紀念鄧小平同志為主題內容的紀念園區。2001年,為了深切緬懷鄧小平同志,紀念鄧小平同志100周年誕辰,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經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鄧小平故居保護區,轄4個鄉鎮21個行政村,幅員面積29.91km2。
  • 《足跡:共和國記憶》丨「三步走」發展戰略
    如何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實現現代化,這個問題時刻縈繞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心頭。從中國實際出發,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向世人完整地描述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步驟。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正式提出:「經過20年的時間,使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然後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此後,鄧小平又在多個場合闡述過小康目標問題。1982年9月,鄧小平關於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設想寫進了黨的十二大報告。
  • 鄧小平:文如其人,擲地有聲
    《鄧小平文選》(一至三卷)所錄文章、談話、題詞共222篇,其中多為「千字文」,超過萬字的不到10篇,如《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一文只有8000餘字,另有不少「電報式」短文,惜墨如金。
  • 1978年鄧小平訪日 開創中國國家領導人訪日先河
    也就在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同志踏上日本國土,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成為首位訪問日本的我國國家領導人。訪日期間,鄧小平參觀過日本新日鐵、松下、日產汽車等公司,乘坐新幹線列車從東京到京都,在日本親身體驗了「現代化」。 乘坐日本新幹線時,鄧小平談到感受時說,「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 和鄧小平在虎丘合影的蘇州娃,長大了!
    1983年2月,鄧小平同志來到蘇州,實地考察「小康」目標的可行性。蘇州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和「三步走」戰略提供了佐證。魏華說,鄧小平從冷香閣走出來時,媽媽抱著他,說那就是鄧小平爺爺。鄧小平停下腳步,親切地問他們是哪裡人。魏華說:「鄧爺爺好。」鄧小平很高興,用帶著四川口音的普通話說:「對對對,叫爺爺嘍。」隨後,鄧小平與魏華父母聊了起來,詢問他們的工作情況。一旁有人按下相機快門,拍下這張珍貴照片。魏華說:「不少人來採訪我,以為我們是外地遊客。我雖然出生在天津,但祖籍在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