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2020-12-15 哲學與詩畫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

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而莊子呢,在他妻子死後,他開始很難過痛苦,但是隨後他就想明白了。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

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

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通過死亡,我們明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我們最大的生活目標就是享受當下的每分每秒,用真摯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愛去表達自己,實現人生應有之價值。這也是孔子所希望我們的,即先把生認識清楚,先把生命和今生過好。

經歷的越多,我們越能感受到一點,那就是死亡並不可怕,死亡就那麼一瞬,死了就沒有了,什麼都感受不到了。可怕的是我們對死亡的想像,那種想像出的痛苦和恐懼才是最致命的。除此外,就是我們沒能過好今生,帶著遺憾離開。如果我們今生不能做到有質量、有尊嚴地活,那死亡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噩夢。因為再也沒有機會了。

所以認識到生命的局限,知道生命有生亦有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課程,懂得生命是一個自然發生,自然結束的過程,就像一朵花一樣,花開時喜悅,花落時坦然,這樣我們就會對生死看得更加通透與從容。

道家的老子很早就懂得了辯證認識世界,他說反者道之動,即一個事物有這一面,必然就有著和這一面對立的另一面,比如黑與白、弱與強、生與死,這些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都是道。

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往往是避而不談,但是這樣就可以了嗎?就能解決問題了嗎?肯定不是,無論你談還是不談,死亡都一直在那,它和生一樣,可以說是永恆的存在,不會因你的不談或不想,就消失。

宗教的慰藉之一在於它能讓我們藉助想像沉迷於肉體死後的樣子,如果信的話,我們就會繼續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甚至與親人相見。但現實是,沒人知道人死後會是什麼樣子,因為沒人在死後還會有感知,還會有思想和意志選擇。從這點看,我們都只能活在今生,而非來世。都只能藉助肉體軀殼,而無法徹底脫離開物質和肉體,進入到純粹的精神和靈魂。宗教中所謂的來世和天國,對於我們的心靈來說,是一劑良藥,但是從理性邏輯去看的話,它只能是人們美好的寄託或塵世想像。

結語: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也要自然面對死亡,不可強求,也不建議動用非必要的醫療資源,去維持那痛苦的生命延續,因為躺在病床上的軀殼,已經遠離了生命的本來。死亡和時間一樣,都是不可逆轉的,面對死亡,承認死亡,像海德格爾一樣,努力做到向死而生,或者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死,不喜不悲,自然來去,或者能讓我們更好地度過餘下的生命時光。

相關焦點

  • 面對死亡的恐懼,生存的焦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前言在開篇的視頻裡,是關於李開復向死而生,修來的死亡學分的感悟開講,給大家作為參考。昨天語禾老師心靈地圖的課程也剛好講到人本存在主義治療。人本存在的四大終極課題,第一個就是死亡,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最為強烈,死意味著「我」整個消失不見。正好延續上周「恐懼」的主題,這期一起看看恐懼的正向意義,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跟生存的焦慮。
  • 心理學:讓自己面對恐懼,才是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
    文/薄荷草01讓自己面對恐懼,才是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她愛遊泳,但是一直不敢潛水,沒辦法去學習。當我們在探索時,要她想像潛入水中是什麼感受時,她想到了童年時自己曾經看到過的危險經歷,也想到了潛入水中意味著死亡。潛入水中,等於死亡。作為旁觀者,或許我們會說,這個邏輯明顯不成立啊,你怎麼還能相信這個呢?
  • 恐懼,逃避不了,又該如何面對
    人的情緒隨時變換,恐懼也是情緒的一種具體表現。恐懼在人的一生成長的過程中如影隨形,未曾離開。恐懼對於人們來說與生俱來。小時候我們通過嚎啕大哭來應對恐懼,再大些我們因為恐懼避免了不必要的危險,長大成人後,因為恐懼的制約,我們儘量減少了衝動武斷盲目的想法和行為,讓我們的生活安穩平靜。
  • 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所有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
    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逝者雖已逝去,但活著的人卻要活得長久。死亡不是亡者的話題,而是活人必須面對的現實。雖然人們不能「體驗」死亡,但他們必須通過他人「體驗」死亡的恐懼和痛苦,認識它,面對它,學會生存之道,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人的一生,就是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去不斷探尋活著的意義,或者說不斷尋找如何更好的活著。向死的過程與亡故這兩者相比較而言,向死更能使人感到生命的真實。向死而生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命題,站在哲學理性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內在「生」的欲望,並以此激發人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 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奧利幹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因為近段時間,他給人的恐懼可不是一星半點,曾經,它一度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可是近段時間大家聽到它都避而遠之,生怕和它扯上關係!你可知道,它是最最可怕的生物,它能攜帶100多種病毒,而且有的還能傳染給人,多可怕啊!
  • 「學而」講壇:向死而生——英詩中的死亡想像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院長南健翀教授為在座師生帶來「向死而生:英詩中的死亡想像」的講座。講座分為4個部分進行,即死亡:人生的重大課題、文學的永恆主題;哲學家的死亡觀;詩人的死亡想像;思考死亡,有意義的徒勞? 人類的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多有死亡的魅影。「死亡」是人類最原始、最牢固的心理體驗,由死亡所引發的恐懼感因此成為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本月底就要回到學校了,這次因疫情在家長時間的停留,面對了許多問題,同時也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比如家庭關係、愛情、友情、學業、學習、人生意義、對生與死的看法……感謝那些會和我交流這些看似很虛,但對於我來說確實是靈魂拷問的問題。在合肥時,偶爾帶帶家教,一來喜歡老師這個職業,二來掙點錢。
  • 青海成疫情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我們曾經對於病毒非常的恐懼,但是恐懼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人類對於未知的東西總是害怕的,所以當我們了解他之後就不會再害怕了,在防控期間我們也學習了很多病毒傳播的知識,知道如何能夠保護好自己。就像前段時間非常火的一句話一樣,消除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德國精神病學專家林德曼曾經獨自駕船穿過大西洋,但是前方是累累白骨但是他卻成功了,每當絕望的時候他都會大喊:懦夫,你要葬身此地嘛。最終他成功了,而大多數人其實就是死在恐懼當中。當恐懼來敲門的時候你大可以說:這裡沒人在。
  • 人死之後會去往何處?人為什麼會對死亡恐懼?死亡又是什麼呢?
    文/仗劍走天涯人死之後會去往何處?人為什麼會對死亡恐懼?死亡又是什麼呢?人類之所以會恐懼,是因為對於未知事物的不解和疑惑,使得產生了無限的幻想,害怕的情緒就由此而生,也正是因為人類對於死亡的不了解,所以在提到死亡的時候,很多人都閉口不談,非常忌憚死亡。但是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結局,甚至可以說,人之所以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死亡。
  • '向死而生'死亡教育專欄預告
    死亡但對死亡的教育卻被很多人看作是『缺一門』的教育。因為大多數國家的學校裡並沒有這門課,也包括我們中國。或許因為它並不屬於某種技能或能力的學習,也不能靠它來謀生或謀業。這是當今教育趨於功利化現象所導致的。但,它卻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的必修課之一。『理念堂』不才,想集眾家之長,從各種維度去補上這一課。
  •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推薦序 2
    能為《凝視太陽》寫推薦序,對我而言,更是對我內心深處他人所看不見的恐懼與哀傷,所給予的最大支持與安慰。分成七章的這本書,我並不準備逐章地給予說明、推薦與評論,畢竟在亞隆大師如陽光般的照耀下,我不過是陰影,陰影如何論斷太陽呢?而且一本書已經有明確的「閱讀指引」提供閱讀方向。因此如果您要閱讀這本書,我相信不論是饒富感性的內容或充滿知性的文字,都可以直接打動正準備閱讀的您。
  • 古人說,莫怕,誰不是向死而生
    我安慰她說,總有一天我們都需要接受這件事情,因為我們生下來就是向死而生的。她說,他不缺錢,家裡的親戚們也做好了各種應對,可是他太疼了,他自己放棄了治療。我很害怕,我很恐懼,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實際上,從昨天晚上十點多就在思考生與死這個話題。沒錯,絕大多數時候,生是快樂的喜氣的,代表有延續,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代表還有希望;而死呢?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讓人感到恐怖和深沉,但是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活著比死亡更恐懼,向死而生,你從來都不是一個人
    二,人類希望通過「想死」來體驗死亡,進而更好地體驗生存。也就是「向死而生」。我是個庸人,還是個學什麼都特別慢,不愛自學,非常懶惰的庸人。我「想死」的最大理由是「懶」。活著太累了。不想讓社會因為我的死而動蕩(儘管我渺小又微不足道,存在與否幾近無人關心)。不想做懦夫(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吧其他的還好,有時候我也不在乎,我現在最怕的是「辜負父母」,這是我目前活著的唯一支柱,也算是我死亡路上的絆腳石。我並不認為我是個孝子,我只是覺得白吃白喝父母這麼多年,就這麼死去,對他們太不公平。
  • 遠方讀書:《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李開復
    無奈放下熱愛的工作,回到臺灣接受治療,被迫補修死亡學分。      這本書是作者在病中的體悟,反思追求「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一場生死大病開啟了智慧,思考生命該怎麼過才是最圓滿的。      我們要感恩生活的美好,相識是一種緣分,對未來要多一點樂觀,多一點正面的思考。
  • 「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
    導讀:「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大學生立遺囑,是一種向死而生的豁達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死亡話題向來避諱,但現在年輕人的生死觀念卻正在發生變化。 據媒體報導,剛滿18周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19日在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希望將2萬多元存款,留給在其最傷心難過時給予了支持和關愛的朋友。
  • 安樂死合法化之爭:我們以何種姿態面對死亡?
    如果我們只知道沉溺於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認識不到人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從不進行有關死亡的嚴肅思考,我們定然不能夠正確地處理生與死的關係
  • 消除愛滋病恐懼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微笑面對恐艾,加油奧利給!
    現在的恐艾,它也並不是一件壞事,雖然它讓您恐懼、不安、焦慮、強迫、抑鬱,甚至有些恐友還想過結束生命,陳醫生希望您不要幹傻事。如同網絡流行語奧利給一樣,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