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比死亡更恐懼,向死而生,你從來都不是一個人

2020-12-16 阿念的原創故事小說

我朋友看過一個統計,具體忘了,結論大概是「想死是人類進化的表現」。

我有兩種理解。

一,人類真的想死,畢竟活著確實壓力山大。

二,人類希望通過「想死」來體驗死亡,進而更好地體驗生存。也就是「向死而生」。

我是個庸人,還是個學什麼都特別慢,不愛自學,非常懶惰的庸人。

我「想死」的最大理由是「懶」。

活著太累了。

我抵抗這個念頭的大概理由是:不想辜負父母多年養育之恩(我不信來世,就算有來世,我也不想讓來世的我替今世還債)。不想讓社會因為我的死而動蕩(儘管我渺小又微不足道,存在與否幾近無人關心)。不想做懦夫(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吧

其他的還好,有時候我也不在乎,我現在最怕的是「辜負父母」,這是我目前活著的唯一支柱,也算是我死亡路上的絆腳石。

我並不認為我是個孝子,我只是覺得白吃白喝父母這麼多年,就這麼死去,對他們太不公平。

我也一直期待著某個發生不可抗力因素把我一波帶走,或者把我關心的人一波帶走,然後我隨他們而去。

人間於我無趣味。

相關焦點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古人說,莫怕,誰不是向死而生
    舍友是極重感情的人,甚至連小時候養了12年的貓年老體衰死去,至今都沒法釋懷,自那以後再也不養任何動物,因為她無法接受失去這件事。我安慰她說,總有一天我們都需要接受這件事情,因為我們生下來就是向死而生的。她說,他不缺錢,家裡的親戚們也做好了各種應對,可是他太疼了,他自己放棄了治療。
  • 《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
    若要提到餘華風格轉型後的作品,就不得不提一提那一部幾乎家喻戶曉的作品——《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這是我對《活著》的最直觀感受,餘華擅長寫鄉村文學,在他筆下,作為一部時間跨度極長的小說,這部作品跨經國共兩黨內戰、共和國成立後的農村合作社、大躍進、文革這樣的重要時間節點,主人公一家也在這段時光的折磨下只留住了主人公一人。
  • 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所有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
    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逝者雖已逝去,但活著的人卻要活得長久。死亡不是亡者的話題,而是活人必須面對的現實。雖然人們不能「體驗」死亡,但他們必須通過他人「體驗」死亡的恐懼和痛苦,認識它,面對它,學會生存之道,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
    導讀:「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從《我們仨》談「向死而生」:學會「死別」,才能更好地活著
    本書用樸素無華的語言表達,向我們展現了溫暖卻又殘酷的現實經歷。讀《我們仨》,你會感覺像在聽一個老人跟你講故事,她將這一生的浮沉向你娓娓道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仨》也可以被看成是楊絳先生對至愛至親的告別之書。而她的文字和個人經歷也在向我們闡釋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死別",才能更好的活著。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經過打聽後,不是新冠病毒影響,而是在十六七的青春年齡,卻得了淋巴癌、肝癌、結腸癌,都是晚期,年輕的生命就此離去。加之疫情下的壓抑,偶爾也會思考死亡的問題。當然,不是小編我想死,而是一種對生與死的看法。一來,人對未知的東西,確實容易抱有恐懼,比如死亡。以活著去思考死亡的狀態,以有去思考無,挺難。記得小時候,村裡有老人說,人去世前可以看到魂魄。
  • 遠方讀書:《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李開復
    一個人倘若一心除惡,表示他看到的都是惡。如果一心行善,尤其是發自本心地行善,而不是想要借著行善來博取名聲,才能導正社會,對社會產生正面的效益。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論善惡美醜,都有存在的價值。      人生何必在乎自己留下了什麼,更重要的是:     一是我們是否憑著良心做每件事?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世界是否會更好?
  • 大學生立遺囑,是一種向死而生的豁達
    同時,小紅說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著。 在「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的調侃下,死亡話題早已過了「避諱期」,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隨著閱歷和受教育程度提升,正逐漸形成一種「向死而生」的豁達人生觀。
  • 人的一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
    他說,一想到生命盡頭,自己會被割開氣管,渾身插滿管子,不能說話也不能動,孤獨地死在病床上,他就恐懼得夜不能寐。我的88歲的身患癌症的爺爺在病床上告訴我,死亡是一件讓他嚮往的事。死了就不疼了,死了就解脫了。他懇求我們放棄治療,帶他回家,讓他在家裡終老。一位企圖自殺的家暴受害者告訴我,死亡意味著報復。
  • 《活著》:生命意義終極答案——向死而生
    新聞媒體上每天不停滾動著某某因為加班猝死、某某地發生重大車禍造成多少死亡、某某人因為意外而去世,同樣也不時出現著誰與誰結婚了、誰又得了什麼大獎、誰又獲得了什麼成就。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向死而生的關鍵一步是意識到時間的緊迫
    光是認為自己會死,還是不夠的。或者說,作為一個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是因為對於死亡的緊迫性認識不夠,其實很難真正意識到自己會死,及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哪怕到了今天,我仍不能意識到死亡的緊迫性,所以也就是理論上認為自己會死,其實沒有確切的意識。也就無法體會必死的結局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又該如何生活。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身體越來越不適,而對自己必死這個事情有越來越確切的認識。
  •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讓人感到恐怖和深沉,但是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向死而生」,恰恰是死亡,最能賦予生命莊嚴
    當然了每一個生命都會是有意義的,不單單是人,既便是動物或是植物,即便其死或輕於鴻毛,也依然會有生物屬性上的意義,生物屬性上的意義表現為「基因的延續」,從本能建立,由本能賦予。這種基於本能的生命意義,各各分屬於每個生命個體,隨著個體的死亡而終結。生物屬性上的意義不能超越死亡,在生命意義的顯現上,必須活著才有機會,「死亡」只是體現為代價的籌碼。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
  • 中元:譽滿全球的「死亡教育」最佳影片:為什麼「死」是「往生」
    它是在問生者:你如何對待一個死者的選擇?你懂得尊重一個生命臨死的選擇嗎?如果一個生命臨死的選擇都得不到「尊重」,那麼怎麼可能相信這個生命在活著的時候還能得到「善待」?(比如:是在醫院裡被治療到死,還是回家迎接死),往往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都是被其他「生者」決定的。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著名作家餘華在其代表作《活著》一書中文版自序中指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句話乍一看,似乎活著就是生命意義的全部,但當你通讀完《活著》全書,就會發現,餘華這句話的內涵遠非如此簡單。